万辅彬
广西工程职业学院院长
万辅彬,男,汉族,1942年9月20日生于安徽省繁昌区旧县镇(现新港镇),中共党员,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原广西民族学院)原副校长,现任广西工程职业学院院长。1992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2年作为在高等教育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评为广西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主要履历
1947年-1953年7月,先后在繁昌县旧县镇(现为新港镇)小学、义合小学、城厢小学读书.
1953年9月-1956年7月,在繁昌区初级中学读书。
1956年9月-1959年7月,在安徽师范大学附中(现为芜湖市第十一中学)高中读书。
1959年9月-1963年7月,在安徽大学物理系学习。
1963年9月-1973年6月,在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任编辑,撰写科教电影剧本7部,全部投入拍摄发行。
1970年5月至1973年6月在咸宁市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
1973年7月,由文化部“五七”干校调入广西民族大学(现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院长助理。其间1989年4月至1990年7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墨尔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进行学术访问。
1993年8月—2002年11月,任广西民族学院副院长。
2007年12月—— 任广西工程职业学院院长
教学与科研兼职
1.1998年以来,任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2.2006年4月起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3.2006年4月起被百色市人民政府聘为百色职业学院顾问。
4,2007年7月起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
学术团体兼职
1.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3. 中原地区科技考古学会理事
4.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常务理事
5.广西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6. 广西留学生联谊会(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7. 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
8. 广西行政管理学会副理事长
9. 广西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10. 广西老教授协会副会长
11.广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12.广西徽文化恳谈会负责人
主持的研究项目
1.北流型铜鼓矿料来源及铸造遗址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课题,1985-1986年。
2.中原地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铜鼓矿料来源与声学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0-1992年。
3.世界铜鼓王的铸造工艺研究及复制 广西九五攻关项目 1996-1998年,资助额度8万元
4.麻江型铜鼓振动模式及调音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1-2002年,资助额度6万元,学院配套6万元
5.运用现代物理技术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乐器铜鼓进行综合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1年12月——2005年12月,资助额度17万元,学院配套17万元。
6.“越南铜鼓铅同位素考证”,广西民族大学重点资助项目,2001年9月至2002年12月,资助额度0.5万元。
7.铜鼓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展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资助额度7.5万元,学院配套7.5万元
8.壮族铜鼓生律倾向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年7月至2005年12月。资助额度4.5万元,学院配套4万元。
9.科技进步是企业永恒发展的动力,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分公司项目,2003年8月至2005年5月,资助额度20万元。
10. “参与式”实验室评估研究与实践,广西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01年9月至2004年8月,资助额度4.2万元(含学院配套)。
11.中国与越南合作建设“两廊一圈”可行性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重大项目,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资助额度85万元。
12.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濒危传统工艺调查研究,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系,2006年4月到2007年3月,资助额度1200英镑
13.中加合作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农村发展政策选择研究,2007年至2008年,资助额度22万加拿大元
14.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科技支撑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2007年至2009年,资助额度70万元(含广西配套经费)。
15.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广西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中发挥桥头堡战略作用的战略研究——以越南为例2011年至2012年,资助额度35万元(含广西配套经费)。
发表的主要著作和论文
著作
1.《中国古代铜鼓科学研究》,南宁市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
2.《北流型铜鼓探秘》,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
3.《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
4.《技术进步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5月
5.《后发展高校“参与式实验室评估”理论与实践》,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8.《铜鼓》,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3月
6.《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编著
1..《弘扬民族科技——促进西部开发——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市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
2.《历史深处的民族之光》,银川市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年10月
学术论文
(1)天文学史上科学与宗教的斗争 《物理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1981年第1期
(2)中国古代共鸣史话 《物理教师》(广西)1981年第1期
(3)充分发挥物理学史对物理教学的作用──重温钱三强给《物理教学》的一封信 《物理教学》 (江苏省)1985年第4期
(4)波尔、原子科学、哥本哈根精神 《广西物理》1985年第4期
(5)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6)试谈物理学前沿与基础物理教学 《物理通报》1985年第8期
(7)关于推导输运系数的讨论《广西物理》1987年第3期
(8)阿佛伽德罗的分子假说和阿佛伽德罗常数 《物理》1988年第7期
(9)广西北流型古代铜鼓的铅同位素考证(第二作者) 《科学通报》1988年第5期
(10)俚人铸造铜鼓考 《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第二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本文 的英文稿在英国剑桥第6届中国科技史国际会议上宣读)
(11)广西壮族自治区冷水冲型铜鼓的矿料来源研究 《文物》1989年第1期(合作)
(12)崇左市归龙斜塔考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2期
(13)古代铜鼓调音问题初探(第二作者)《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9年第4期
(14)译文:关于边远地区的物理研究──澳大利亚的早期物理学史,《物理学史》1989年第 2期
(15)古代铜鼓矿料来源的铅同素考证《物理》1990年第3期
(16)麻江型铜鼓的铅同位素考证《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年第2期
(17)云南省早期铜鼓矿料来源研究──兼论铜鼓起源问题 《考古》1991年第1期(合作)
(18)论灵山型铜鼓《考古》1991年第3期(合作)
(19)如何编好民族地区科技史志之管见《云南科技志通讯》1992年第1期
(20)婴啼频谱分析与初步研究(第三作者)《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第2期
(21)现代物理技术在铜鼓研究中的应用《广西物理》1995年第3期
(22)中国与西方金丹术比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1期(合作)
(23)试论田东县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24)论冷水冲型铜鼓的三个地方类型(第二作者)《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25)文理交叉的科研道路无限宽广──我的科研之路 《广西物理》1997年第4期
(26)在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中脱贫致富──恭城瑶族自治县科技兴农纪实(在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第四届国际会议上宣读)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4期
(27)夜郎铜釜的铅同位素考证《在第四次国际金属史会议(日本岛根上发表)》1998年5月
(28)高等院校科研工作与科技创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3期
(29)驳“超常哲学”和“超常科学”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9年第3期
(30)科协应大有作为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1)龙胆村访古散记,《民族艺术》,2001年第3期
(32)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铜鼓铸造技术的发展传播及文化多样性 第九届中国科技史国际会议(香港)2001年10月
(33)唐朝以前广西冶铜铸铜成就概览 第五届中原地区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4)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
(35)铜鼎与铜鼓的社会文化多样性的比较研究——兼议技术发展中的文化多样性,第六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2002年8月
(36)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37)铜鼎与铜鼓的社会文化多样性的比较研究——兼议技术发展中的文化多样性,第六届中原地区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2002年8月
(38)铜鼓与铜鼓社会文化功能比较,《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39)越南东山铜鼓再认识与铜鼓分类新说,《广西民族学院》(哲社版),2003年第6 期
(40)第六届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论文集序三,历史深处的民族之光,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41)铜鼓科学研究方法,历史深处的民族之光,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42)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3)院士慧眼观天文——科技史学家访谈录之一,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4)科学史家柯俊院士,《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5)“钢铁大师”的冶金情缘——科技史学家访谈录之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6)科技应用:科技人类学本土化的新走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7)科学史家李迪院士,《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8)走进少数民族科技史——科技史学家访谈录之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9)建立参与式实验室评估互动机制的基本原则,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0)在互动中评估 在评估中建设——高等学校“参与式”实验室评估研究与实践,南宁市:《学术论坛
(51)独立设实验课带动实验教学改革(第二作者),上海市:《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年第7期,
(52)广西高校实验室评估工作特点和基本经验,南宁:《高教论坛》,2004年第2期
(53)著名数学家家吴文俊院士,《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4)著名科技史学家朱清时院士,《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5)中华传统科技文化必将复兴,《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6)中国科技史建制化与走向世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7)疑似之迹 不可不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期
(58)科技史学家刘广定教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期
(59)铜鼓起源、发展、传播与文化多样性,《科学与艺术》,2005年第二期
(60)技术工具理性与道德价值理性的时空追问,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第1期(第2作者)
(61)用技术预见整合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8期(第2作者)
(62)越南铜鼓及相关器物金相分析,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3作者)
(63)听从内心的呼唤,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5年第4期,(第2作者)
(64)“席泽宗星”永远照耀着我们,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9年第2期
(65)与科技史家对话,向学者睿智问津,《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32卷,第一期(总130期)
科学史家访谈录系列
(1)(万辅彬/问,席泽宗/答)院士“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观天文,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4年第1期
(2)(万辅彬/问,柯俊/答)“钢铁大师”的冶金史情缘,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4年第2期
(3)(万辅彬/问,李迪/答)走进少数民族科技史,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4年第3期
(4)(万辅彬/问,朱清时/答)中国科学文化必将复兴,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4年第3期
(5)(万辅彬问,刘钝答)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5年第2期
(6)(万辅彬/问,刘广定/答)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5年第3期
(7)(万辅彬/问,江晓原/答)听从内心的呼唤,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5年第4期
(8)(万辅彬问,张秉伦答)科技史研究应文献与实证并重,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6年第1期
(9)(万辅彬问,何丙郁答)乐为中西文化架桥铺路,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6年第2期
(10)(万辅彬/问,陈美东/答)观时顺变 应势有为,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6年第4期
(11)(万辅彬/问,华觉明/答)“铜心”未泯,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7年第1期
(12)(万辅彬问,李志超答)传承国学薪火,阐发天人古义,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7年第2期
(13)(万辅彬/问,黄一农/答) 从天文到人文,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7年第4期
(14)(万辅彬/问,陈久金/答)探索·创新·解码,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8年第1期
(15)(万辅彬/问;吴国盛/答)走向西方科学史 走向科学通史,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9年第2期
(16)(万辅彬/问;王渝生/答)从科学史家到科普名家——中国科学技术馆研究员王渝生访谈录,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9年第3期
(17)(万辅彬/问;干福熹/答)让中国古玻璃研究走向世界——干福熹院士访谈录,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09年第4期
(18)(万辅彬/问;李家冶/答)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的心路历程,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10年第1期
(19)(万辅彬/问;赵匡华/答)文献钩沉炼金术 实验求证化学源,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10年第2期
(20)(万辅彬/问;席龙飞/答)席龙飞教授的古船情结,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10年第4期
(21)(万辅彬/问;廖育群/答)终尝之约——口述史会议中的“访谈”与“口述”,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11年第1期
(22)(万辅彬/问;陆敬严/答)研究中国机械—广索博求 复原古代兵器—锲而不舍——科技史家陆敬严研,广西民族学学报(自然版),2011年第2期
省级以上获奖科研成果
1.北流型铜鼓矿料来源与铸造遗址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科委项目)经广西科委鉴定,1988年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2.“古代铜鼓矿料来源的铅同位素考证”(发表在《物理》杂志上的论文)获1992年度广西科协授予的优秀论文一等奖
3.《北流型铜鼓探秘》专著,1993年获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二作者)。
4.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铜鼓矿料来源与声学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广西科委委托广西教委鉴定,1995年12月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5.“越南东山铜鼓再认识和铜鼓分类新说”,获2004年第八届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6.后发展高校参与式实验室评估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7.《河池铜鼓》获广西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8.“科技支撑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获2011年政府决策咨询三等奖
学术讲座
5月12日,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百家讲坛”之“万辅彬教授谈铜鼓文化与铜鼓研究”专场讲座在基地楼202室举行,万辅彬教授讲述了铜鼓文化、铜鼓文化的传播、研究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万辅彬教授分别从铜鼓的含义、起源、社会文化功能等方面对铜鼓文化进行阐述。他说,数以千计的铜鼓出土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其“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极具地域特色。众所周知,铜鼎在古代有着多重的社会文化功能。万辅彬教授则认为,铜鼓比铜鼎具有更丰富的社会文化功能。铜鼓作为打击乐器问世,又作为权力象征的礼器,具有传递信息,指挥军阵的功能。铜鼓还可用以赛神、祭祀,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万辅彬教授说,铜鼓是流传千古的青铜艺术瑰宝。它雄浑的鼓声给众多古老民族世世代代带来欢乐,它以无穷无尽的奥秘,诱发着人们不断去思考和探索。
万辅彬教授还结合图片介绍了有关铜鼓的类型、主要纹饰等方面的知识,并提出自己的分类新说。同时指出,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最好还是采用黑格尔分类法,适当加以补充和修订。铜鼓文化是跨国文化,应该有国际视野,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铜鼓文化是各民族的共同财富。
对于铜鼓的研究,万辅彬教授认为铜鼓不仅是一本不成文的民族文化百科全书,而且也是一个丰厚的民族科技史的资料宝库。目前隐藏在铜鼓上的很多信息还未提取,很多秘密还未揭示,铜鼓研究呼唤自然科学研究者的加入。最后,万辅彬教授以自己做过的工作为例,就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铜鼓研究中的作用做了详细说明。他说,铜鼓文化必须加强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期待与自然科学的专家结成联盟,开拓铜鼓研究新局面。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主要履历
教学与科研兼职
学术团体兼职
主持的研究项目
发表的主要著作和论文
著作
编著
学术论文
科学史家访谈录系列
省级以上获奖科研成果
学术讲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