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西彬
第一届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主席
邢西彬,原名邢锡彬,1925年生,山东省泰安市城南邢家寨村人。撰写了多篇革命回忆录,登载在《战斗在山东解放区》、《大众日报回忆录1939-1999》(第一集)、《湖北文史》、《武汉文史资料—解放我与“五一六”》(专集)、《湖北文化》、《亲吻岁月—湖北文艺界改革开放三十年真情回眸》等刊物;印制《我从泰山来—参加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文集,留下了宝贵的文献史料。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后,革命史迹在《楚天都市报》、《长江商报》整版登载,弘扬了光荣革命传统与崇高精神。
人物经历
邢西彬,1938年1月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任八路军四支队二团通信员,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二团三营通讯员;中共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印刷厂排字股长;中共山东滨海区党委机关报《滨海农村报》报社出版科副科长兼印刷厂厂长;华东野战军南下中原支队新闻大队三中队副政治指导员;新华书店中原总店驻洛阳市办事处主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中原日报》印刷厂副厂长;华中地区(中南)新华印刷厂厂长;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南行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印刷管理科科长;汉口新华印刷总厂(湖北省新华印刷厂)副厂长;湖北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湖北省文化局电影处处长;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文化教育局副局长;湖北省文化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第一届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主席。1990年5月离休。2009年6月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
工作经历
在长期为党的新闻出版、文化宣传,电影、图书馆、文博事业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曾组建华中地区(中南)新华印刷厂,创建新政权印刷工业;曾参与组建武汉电影制片厂,领导拍摄了故事影片《洪湖赤卫队》、《五二班》、《奇迹的再现》,汉剧舞台艺术片《二度梅》、《柜中缘》、《留住汉宫春》等;领导发掘湖北随县擂鼓墩古墓、出土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并主持成套编钟的科研复制工作;提出在全省县县建图书馆、推动全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典型经验曾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推广;长期领导湖北的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建立和发展全省城乡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在普及农村电影放映、解决农民看电影难,改造城市影院等方面,居全国领先位置。
邢西彬从1972年担任湖北省文化局副局长、文化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以来,分管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公共图书馆和文物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组织全省各市、县投资兴建电影院,有计划地发展城乡电影放映网,基本满足了城乡人民对电影文化的需求,湖北电影工作位居全国先进行列,多次在全国有关电影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1976年,全省仅有6所公共图书馆。在他主持下,全省每个县兴建公共图书馆;1980年,全省已组建各级公共图书馆103所,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1985年6月,国家文化部召开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他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加快图书馆的建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先进典型的经验介绍。
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北省的文物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获得了重大成果:1975年6月8日,在江陵县纪南城凤凰山168号西汉墓木棺内,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男性古尸,下葬年代为西汉文帝17年(公元前163年),年约60岁左右,爵位为五大夫。在他直接主持下,组织各界专家学者对古尸进行解剖和综合研究,出版了《江陵凤凰山168号墓西汉古尸研究》学术专著。该项科研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湖北省科学大会奖。1978年初,随州市擂鼓墩古墓出土了曾侯乙编钟。他亲自主持了编钟的发掘、研究、复制工作。这是战国早期(公元前433年或稍晚)的大型青铜古乐器,全套共64件,规模宏大,铸造精美,钟音洪亮,音色完美,至今仍能演奏古今中外乐曲,且有2800多字的铭文,是世界音乐史和冶炼史上的奇迹。从1979年6月开始,他直接领导对64件编钟进行研究复制。同年9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汉召开了“曾侯乙编钟复制成果验收会”。经鉴定确定:“复制的64件编钟达到了形似、声似的复制要求,质量合格,同意验收”。这一成果于1985年4月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复制的这套64件编钟,不仅常年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演奏,而且还到北京市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献礼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作了汇报演奏。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还去日本展演。日本天皇、皇后及王室许多成员都欣赏了编钟的演出。在他直接领导下,由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曾侯乙墓电影片”,由湖北省歌舞团编演了《编钟乐舞》大型歌舞剧,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誉满海内外。(文/朱建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