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也称徂徕山起义,是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月1日,在抗日战争中,
山东省泰安、莱芜、
新泰市、
泗水县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直接领导下,在山东省
泰安县东南徂徕山地区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而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直接发动领导的起义,发挥了山东抗战的源头作用、山东抗日队伍的种子作用,在山东首次打出了
八路军的旗号,打响了山东省委独立领导山东抗战的第一枪,揭开了山东省党组织独立自主领导抗战的序幕。
革命历史
星星之火
1925年8月,受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的委派,马守愚回到
泰安市,在成立铁路工会后,于1926年建立了泰安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泰安支部;后与王撝青(今泰安
岱岳区大汶口镇卫家庄村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大汶口特支,并随之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不久,徂徕山下
良庄镇的山阳村、茅茨村、薛庄村、石楼村,
徂徕镇的北望村,
房村镇东南望村相继建立了8个党小组。遍撒了革命的火种,使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泰安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准备阶段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中共北方局发出了“每一名优秀共产党党员,脱下
旗袍,到游击队去”的号召,抗日烽火燃遍华夏大地。在全国抗战形势的影响下,
泰安市党组织积极投入抗战洪流,带领泰安人民迅速掀起了
抗日救亡运动。时任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书记黎玉从
延安市返回泰安。黎玉传达了党的有关精神,研究了
山东省的抗战形势。为了指导全省的抗日斗争,山东省委决定在泰安徂徕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鲁宝琪回泰安建立临时县委,进行起义准备工作。
1937年10月下旬,
泰安县委在篦子店召开自卫团代表会议,成立了泰安县人民抗敌自卫团,与会人员按照分工各自回乡,实施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这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举行正式进入实质性的筹备阶段。12月,
洪裕良由
鲁西北来到
泰安市,洪涛找到省委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徂徕山起义的领导。为做好即将开展的游击战争准备工作,省委组织人员举办了两期游击战术训练班,由
杨克明重点讲解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16字诀和开展游击战争的基础知识。
1937年12月24日,
韩复榘数万大军弃险南逃,日军分两路渡过
黄河,占领
济南市。27日,省委在篦子店召开紧急会议,黎玉、洪涛、金明、
刘居英、林浩、马馥塘、程照轩、
孙陶林、
武中奇、武思平等10人参加会议(当时被称作“十人会议”)。会议根据急剧变化的形势,研究确定了起义的具体部署,决定在泰城沦陷时正式举行起义。
揭竿而起
1937年12月30日,日军逼近
泰安市。省委机关和平津流亡学生以及当地党员、自卫团员分两批撤离篦子店村。洪涛、林浩率领的一部分人员携仅有的三支枪,首先赶往
徂徕山西麓的四禅寺,准备迎接各路起义人员。在等待的过程中,林浩、武中奇等成功地争取了
韩复榘部溃散的李怀英、韩德等全副武装的五个大兵,为这支武器奇缺的队伍生色不少。上山前,在篦子店村做好来带有镰刀、斧头的红旗,旗上绣有
武中奇书写的“游击”二字,他还刻了印章。
另一部分由黎玉、景晓村带领去山阳村,与程照轩、赵杰、
封振武、冯平、李镇卿等在山阳、封家庄、楼德一带发动的人员汇合。与此同时,泰安县委也立即通知全县各地参加起义人员,迅速赶到
徂徕山集合。
1月1日,160余名抗日志士聚集在徂徕山四禅寺,举行起义誓师大会。大会由“民先”省队部负责人
孙陶林主持。省委书记黎玉宣布“
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正式成立,
洪裕良任四支队司令员,黎玉兼政治委员,赵杰任副司令员,林浩兼政治部主任。黎玉在讲话中还阐述了在
山东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意义,强调了起义部队要严格执行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参加起义的人员被编为两个中队。省委机关、平津、
济南市流亡学生和
泰安县委、泰安县人民抗敌自卫团等共90余人编为第一中队,李怀英任中队长,鲁宝琪任指导员。赵杰等在山阳、封家庄一带发动的五十余人编为第二中队,
封振武任中队长,程照轩任指导员。参加起义的十位妇女组成宣传队。
发展壮大
1938年1月8日,莱芜县委发动,
刘居英、
程绪润、秦云川等带领在莱芜县莲花山起义的部队60余人也集结于光华寺,编为第三中队。
新泰市委发动,由孙汉卿、董琰、
单洪等率领的新泰县起义部队50余人也陆续分批前来会合,并与原韩复部队的40余名流散官兵编成第四中队,部队迅速发展为400余人。
经短期整训后,开赴良庄茅茨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扩大政治影响。
起义部队整训二周后,随即开始对日伪军作战。部队分为两路;一路向东南新泰、
蒙阴县、黄县、
泗水县地区发展;一路向东北莱芜、
淄博市、
博山区地区发展。
1月下旬,部队主动出击,26日在寺岭伏击日军,毙伤4人,首战告捷,
宁阳县、泗水等地抗日武装相继加入四支队,不到一个月起义部队即发展到5个中队。
2月18日,四槐树战斗又获胜利,在四槐树村用
地雷炸毁日军汽车2辆,毙伤其40余人,从此军威大振,其后历经整编,转战鲁中各地。
4月中旬,到博山一带的部队,与从清河区南下的第5军一部会合,协同淄博地方起义部队,袭入淄川、博山。随后,淄博、
十字路镇(今
莒南县城)、
沂水县等地的起义武装亦编入第4支队。截至4月,部队发展到4000余人,成为鲁中地区的一支主要抗战力量。
1938年12月,
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四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
1939年3月,四支队取消团级机构,一、二、四3个团缩编为三个基干营;
1940年5月,四支队3个基干营恢复为四支队一团,又相继发展成立了四支队二团、三团;1940年9月,四支队主力一团编为山东纵队一旅二团,二团编为一旅三团,四支队后方司令部改称四支队并兼泰山军分区;
1941年8月,四支队兼泰山军分区主力编建为山纵第四旅,四支队番号撤销。
革命优势
选择在
徂徕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具有四个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自然优势
一是天然的屏障优势。
山东省境内的山脉主要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区。徂徕山位于鲁中山区
泰安市的
岱岳区境内,距离泰城20公里,海拔1027米,方圆250公里。北依
泰山,南连蒙山山区,相望
济南市,东接
莲花山、
沂蒙山,四周群山环绕。境内寺观众多,西有大寺(即徂徕山起义地四禅寺),东南有光华寺,山上(太平顶)有
隐仙观,天然的屏障优势明显。
战略地位
《八路军山东纵队史》(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这样写道,“
徂徕山处于(山东)全省腹地。它北依泰山,南靠
蒙山,东临莲花山,西近
津浦铁路;内有群山可屏,攻守兼宜;附近一带各县共产党的力量较强,群众基础好,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因此,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在1937年10月研究部署全省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时就已确定,省委直接领导
泰安市、莱芜、
新泰市、
宁阳县、
泗水县等县的党组织,以徂徕山为集结点,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抗日烽火遍齐鲁》(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书也称,“占据
徂徕山,可以控制北面的泰(安)新(泰)、泰(安)莱(芜),南面的新(泰)汶(上),西面的泰(安)汶(上)几条公路和
津浦铁路等交通命脉,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二是便于和全省其他地区联系方便;三是这一地区党的工作基础较好。”
战略地位优势。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近当代看,徂徕山特殊的地理位置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历史上看,早在春秋时期,吴王伐齐时的中军就驻扎在此山,也就是现在的中军帐。从近当代来看,徂徕山处在一个南北交汇、能进可退的优势地理位置上。沿津浦铁路,泰(安)新(泰)、泰(安)莱(芜)、新(泰)汶(口)等公路可及时控制,乘胜追击,势如破竹;
徂徕山与新(泰)蒙(阴)、淄(山)博(山)、章(丘)(芜)等山脉相连,成为天然的战略要塞,回旋自如,余地较大,是兵家可退可守的理想之地。尤为重要的是徂徕山地处鲁中山区,起义一旦爆发,与其他战略游击区便于保持及时联络,相互支援。
组织基础
党组织发展较快的优势。
泰安市是建党比较快的地区。1926年3月第一个中共泰安党支部建立后,很快又建立起中共大汶口特支、中共萃英中学支部、中共省立三中支部等,直至1937年8月建立泰安临时县委。就这样,泰安党组织逐渐呈现出勃勃生机,走上了发展的道路,成为徂徕山起义的组织基础。
群众基础
群众基础好的优势。按照省委的要求,出狱后的程朝轩和
中国工农红军干部赵杰成立了泰安六区区委。
程照轩(1908~1966),原名程金鉴,1908年出生于
泰安县山阳村。他在省立曲阜第二师范就读期间,就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怒潮,后被捕入狱。出狱后回家乡继续开展
抗日活动,担任“泰安人民抗敌自卫团”主席。
赵杰(1913—1996),原名赵正贵,又名赵东斌,出生于
河南省商城县上石桥镇的一个贫农家庭。1928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赵杰于1937年秋由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被派往
山东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六区区委成立后,山阳、
楼德镇、东良庄、西良庄、茅茨、白塔等村的党员发展迅速,组织活跃,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成立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热情高涨。
队伍构成
参加徂徕山起义的各路英雄,总起来看,大致有十种力量构成。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赵杰、洪 涛、廖容标、韩明柱等8位红军干部先后来到山东,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这也是参加徂徕山起义的重要军事力量,他们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省委机关干部和民先队员
抗战开始后,根据中央和北方局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为从战争中摸索经验,创出一条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路子,以指导其他各地的武装起义和游击战争,派省委机关干部黎玉、林 浩、景晓村、武中奇、武思平等人来泰安;同时,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部全国总队部负责人
孙陶林到达
济南市后,组建的“民先”
山东省队也随省委转移到
泰安市。
刘居英任中共北方局东北特委组织委员。1937年9月,根据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北方局书记彭真的指示,与另外三名干部被派往山东工作。
在国共合作形成的新形势下,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军总指挥
韩复榘建立了统战关系,山东各地的中共党员从地下和牢狱中走出来,李 林、
张北华、远静沧、程照轩、夏天庚、
侯德才、
崔子明、王仲范、武冠英、周次温、李鹤年、董 琰、李枚青、卢
丁德隆、刘德轩、吴道源等出狱返乡后,回到泰安,这些经受过铁窗考验、血的洗礼的优秀党员成为徂徕山起义的中坚力量。
平津流亡学生
日寇占领
北平市后,党组织就号召大批党员、民先队员、爱国学生南下开展抗日斗争。当时,孟英同一些流亡学生辗转
烟台市抵
济南市,专门负责迎送
天津市流亡学生工作。后来到
泰安市,用小车推着医疗用品送到篦子店,积极筹备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
泰安县委成员
省委迁至泰安后,建立了
泰安县委,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和“泰安县人民抗敌自卫团”,随后,
夏辅仁率众委员一起参加了徂徕山起义。
当地农民
在参加徂徕山起义众多的志士中,农民是主体,仅山阳村(今
岱岳区良庄镇山阳村)、封家庄(今
新泰市楼德镇封家庄)参加的农民就达到100人以上。农民陈善是全部参加起义者中的最年长者(年龄最小的是
封虞臣儿子年仅13岁)。曾是军阀
张宗昌队伍中的一员。后在程照轩引荐下,参加了革命。起义时
陈映真连同自己的两个侄子一并参加。
泰城萃英中学学生
中共
泰安市支部建立后,马守愚、于赞之又在
萃英中学成立了中共泰安萃英中学党支部,这也是泰安最早的中共四个支部之一。萃英中学党支部成立后,曾发动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赴新泰、莱芜传达上级党的指示、转送秘密文件、协助中共泰安支部筹建中共津浦铁路泰安工人支部等工作。许多学生弃笔从戎,冲破重重封锁,从这里勇敢地走上
徂徕山,参加革命队伍,成长为抗日骨干和领导干部。
首先争取到国民党的五个大兵,分别是李怀英、韩德、徐福礼、刘玉、杨忠。
洪裕良、
武中奇在徂徕山发现了这五个游荡的国民党大兵,通过做工作,讲解抗战形势,说服了他们,最后一块来到徂徕山参加起义。其次,起义之后,四支队驻扎在良庄时,有四十多个国民党溃兵流窜到今天的
徂徕镇北望村,也被朱玉干和武中奇争取过来,壮大了当时的武装力量。
当地的有关组织
当时,在
徂徕山周围的农民自发组织了一些防范土匪的组织。如红枪会、无极道等,在党组织的积极争取下,也参加了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
历史意义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抗日战争时期
山东省影响较大的一次起义,创建了两支革命党队伍,随后,还召开了南上庄会议,为建立
山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是在中共党史还是军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是为山东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经验。
抗战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为指导全省的抗日斗争,从战争中摸索出一条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路子,便直接领导了这次武装起义,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影响较大的一次起义。他既揭开了山东党组织自主领导抗战的序幕,也为今后陆续发动的鲁东南地区抗日武装起义、
鲁南区抗日武装起义和湖(微山湖)西地区抗日武装起义等影响较大的起义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是为创建山东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泰西起义,不但建立了
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
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两支革命队伍,成为山东抗战的重要军事力量,还为坚持当时及此后
泰安市以至鲁中、鲁中南、鲁西广大地区的抗日战争,创造了重要条件;为建立
鲁中抗日根据地以及鲁南、
滨海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南上庄会议制定的《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得到了在延安中央的肯定,毛泽东、刘少奇还批示回复:战略计划尚妥,照此去做。这无疑肯定了南上庄会议取得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以此计划确立的创建
山东省各根据地的计划,那就是创立以鲁中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根据地;向北以淄博山区为依托,开创清河地区平原游击根据地;向南开创
山东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抗日根据地;向北发展开创沿海地区抗日根据地;在
津浦铁路以西,创立以
梁山泊和
微山湖两块抗日根据地;在
胶东半岛创立以
大泽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四是促进了泰安党组织的发展壮大。
泰安市这一阶段的抗日斗争,是在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省委在领导抗日斗争的过程中,依靠了泰安党的工作基础和较好的群众关系,因为当时泰安党组织不但发展早,跟其他地区比力量还相对较强,这是成功的重要条件。这两个条件有机结合,使泰安地区的抗战形势迅猛发展。
后世纪念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发动泰安、
新泰市、莱芜、
泗水县等地群众和平津沦陷区的流亡学生,在此誓师,宣布抗日武装起义,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洪涛任队长,赵杰任副队长,黎玉任政治委员。队伍以徂徕山为根据地,转战于鲁中南地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四禅寺原为古刹,后毁。
新中国成立后,徂徕山林场在旧址上建办公室。1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为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在附近建高23米的纪念碑,徐向前题写“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
武中奇题写隶书碑文。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位于徂徕山起义旧址前马头山,1988年立。碑高23米,用573块
泰山花岗石石精砌而成。寓意50周年的5段50级盘道从山下直通碑前。纪念碑正面镌刻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徐向前题写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12个镏金大字;背面刻有当年参加徂徕山武装起义的老战士、全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撰书的769字碑文。
泰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博物馆是以磨山峪抗日旧址为基础,兴建起的一处进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优秀民族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实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目标。
博物馆座落在
岱岳区房村镇磨山峪村北的
徂徕山南麓。现已建成占地面积19800平方米的多功能展厅、教育培训室、文物藏品库房等博物馆主体及配套设施。馆内有磨山峪旧址、徂徕山抗日烈士墓群等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两处、珍贵文物藏品1500余件。陈列展览按照尊重历史、再现历史的原则,重点展示1938年1月1日由中共
山东省省委直接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打响的党领导山东人民抗战的第一枪;展示了罗荣桓元帅当年率领
八路军第115师浴血奋战的抗战历程及
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巩固发展的历史,弘扬了徂徕山起义精神。2015年底,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博物馆由山东省文物局备案确认为非国有博物馆;磨山峪抗日旧址由
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