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
1978年中国研制的武器装备
中国152毫米自行压制火炮是我国第一代大口径自行炮,为我军军、师两级主要装备之一。首门样炮于1978年年末研制成功,以后该炮的平衡机、输弹机又进行了重新设计,1983年11月批准定型。
简介
经过两次设计定型试验后,该自行加榴炮于1983年11月批准定型,1984年参加国庆35周年的阅兵典礼,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赞许。该自行加榴炮现已成为我军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之一,装备于步兵军、机械化师和预备炮师,
研发历史
70-1型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虽然价廉物美、操作简便、便于保障,满足了部队急需,但是,该炮的不足也显露无疑,由于火炮是直接固定在车体上的,当需要大范围变换射击方向时,就只能转动车辆了,因此,火力机动较差;另外,由于火炮口径较小、射程较近,支援装甲机械化部队大纵深作战的能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军方决定于1978年开始我国新一代自行火炮的总体技术论证和样炮(车)的研制工作。
1978年12月研制部门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自行压制火炮的研制工作。作为总师单位的我国某大型坦克工厂与其他许多合作单位一起全面展开了我国新一代自行加榴炮的论证和设计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总师单位很快完成了总体论证报告,并拿出了论证样车方案。1979年6月,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了论证样车的方案审定会。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论样车的初步方案,并认为采用动力装置的底盘结构形式,能够很好地满足承载大口径加榴炮的需要。至1980年2月,总师单位又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辆样车的总装任务,并组织试验人员对样车进行了工厂试验。经过5023千米的长距离行驶和高强度的实弹射击试验,验,试验人员认为,该车总体布置可行,火炮的射程、地面着弹区的密集度、射击稳定性等比原牵引式火炮有了大幅度提高,底盘部分机动性的主要指标均能满足要求,但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车辆行驶中振动、噪音大,乘员难以承受;二是行走系统可靠性差、故障率高,行动部分部件需要经常更换和维修;三是战斗全重超过规定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四是发动机油、水温度和传动装置、行走系统工作温度偏高,难以满足远距离、高强度机动的要求;五是火炮的输弹机动作不灵活,瞄准具精度达不到要求等。
针对上述问题,从1981年初开始,总师单位组织各参研单位对样车存在的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并对样车的设计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样车又进行了2600千米的验证试验。验证试验表明,样车的改进效果十分明显,车辆行驶中的振动和噪音水平已降低到了62式轻型坦克的水平;行走系统可靠性有了较大改善,故障率明显下降;半自动步枪输弹机的台架试验基本可靠。样车的可行性、可靠性试验通过后,总师单位乘胜扩大战果,在试验样车的基础上进行定型样车设计,并于1981年7月完成了2辆定型样车的总装任务。随后,2辆定型样车交给炮兵进行8000~9000千米的设计定型试验。至1982年底,2辆样车分别进行了冬、夏季定型试验,试验摩托小时800多个,总行驶里程近20000千米,共发射炮弹854发(其中l辆发射了559发),完成了全部试验项目。试验后有关部门认为,我国第一代全封闭式、全装甲防护、大口径自行压制火炮(含动力装置前置式通用底盘),经过4年多的研制,重大技术难题已获得有效解决,主要配件和原材料全部立足国内,结构工艺性较好,具备了小批量生产条件。该型自行加榴炮于1983年设计定型,并被命名为83式152毫米履带式自行加榴炮(后定名为PLZ一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1984年10月1日,我军装甲部队炮兵团的官兵们驾驶着我国第一代新型大口径自行加榴炮通过了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并向世界展示了我军炮兵的实力以及我国自行榴弹炮的最新研制成果,引起了国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性能
火炮结构
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装用的是一门口径152.4毫米的线膛炮,由国产66式152毫米牵引式榴炮改装而成。两者的内外弹道性能相同。经过改的火炮由炮身、摇架、反后坐装置、方向、高低装置与操纵台、瞄准装置半自动步枪装填系统等组成。
该炮由炮身、炮闩、半自动装填系统、摇架、反后坐装置、托架平衡机转向器、高低机和火控系统组成;炮身由身管、炮口制退器、抽气装置和炮尾组成。该炮的基本结构与原炮相同,如炮闩仍为半自动立楔式,与原炮别无二致,不同的是驻退机和复进机由上方移到了下方,增加了电击发装置和照明装置等,结构略有改动。行军时,火炮摇向正前方水平位置,用车体前部的行军固定器将炮身紧扣牢,防止因震动而损坏摇架等装置;进入射击阵地后,乘员到车外将其解脱,火炮就可以射击了。这种固定方式与坦克炮的固定有显著区别:一个是坦克炮固定炮尾(用一个垂直固定杆将炮尾固定在炮塔上),另一个则是在车内固定,有敌情时,车长或二炮手抽掉固定销子、抬起固定杆,火炮就能射击了。
炮控系统和观瞄装置
该炮的炮控系统和观瞄装置由光学观察、瞄准装置和高低、方向操纵装置组成。就瞄准装置而言,它要比59、69坦克复杂多了——它不仅有与坦克一样的直接瞄准镜,还有炮兵实施间瞄射击所必不可少的周视瞄准镜、炮位标定器等。与原炮不同的是,该炮的间接瞄准镜为数码显示独立瞄准线摆动式,向数码方向迈出了一步。由于该炮既有间瞄装置,也有直瞄装置,因此,它既能像一般压制火炮那样实施间瞄射击,也可像坦克一样实施平射。另外,该炮也采用了类似坦克的炮塔和火炮电操纵系统一一在瞄准手前方也装有一个与坦克相似的高低、方向操纵台,可用来进行火炮高低和方向的电动瞄准和电击发,而原炮则全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反应慢。俗话说就怕货比货。笔者认为,从瞄准系统的完善程度和高低、方向电动操作这两个指标看,它比70—1炮强多了。除完善的瞄准系统外,该炮还配备有完善的观察装置,炮长、装填手和驾驶员处均装有WG501潜望镜;瞄准手处装有WGl02潜望镜;驾驶员除普通潜望镜外,夜间还可换装TYG—l型红外夜视仪
装填系统
该系统由输弹机、电气控制系统和液压系统组成,输弹机为摆动式,与炮尾部分连成一体,可保证火炮在任意俯仰角度时都可以进行炮弹的装填。该系统以液压为动力,由电气控制系统发出指令,实现了人工装填弹丸、自动装填药筒的半自动化装弹,使火炮能以5发/分钟的射速实施急促射击,提高了火炮的瞬间压制能力。尽管该系统是半自动步枪式的,但却是我国在发展自动装弹系统上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配用弹药
该炮发射的弹药为分装式杀伤爆破高爆弹弹药基数30发,其中26发存放在炮塔尾舱的弹药架内;4发存放在车体内的左、右2个弹药架内。在正常条件下实施射击时,由专用弹药车将弹药送至车后,炮手通过后门向车内传递弹药并进行装填射击。当自行压制火炮进行放列射击(一种临时展开的射击方式)时,炮手可使用炮塔尾舱和其他部位存放的弹药实施射击。152毫米杀伤爆破榴弹的杀伤威力是相当大的——弹丸内装有六七千克高爆炸药,使用瞬发引信时,有效杀伤幅员相当于一个足球场;使用短延时引信时,可炸出一个直径近4米、深1米多的大坑,可有效杀伤敌有生力量,摧毁敌方工事。另外,该炮使用全装药杀伤爆破高爆弹打坦克,尽管其直射距离小于坦克炮,但由于其弹丸爆炸威力大,可对敌方坦克乘员构成相当大的威胁。该炮除可以发射常规的杀伤爆破榴弹外,从理论上说,还可以发射我国研制的其他各种弹药,如增程弹、发烟弹、宣传弹、照明弹等,实现了一炮多弹和一炮多用。
炮塔与战斗室
炮塔与战斗室位于车体的后部。炮塔是火炮回转部分转动的主体,并与车体内部空间构成战斗室。火炮借助炮塔可作360度回转进行环射,加上火炮的-5度~+65度高低射界,使其具有良好的火力机动性,可在一个阵地上对射程内各个方向出现的目标进行射击。炮塔体是一个由装甲板焊接的多面体。各面装甲板的厚度与倾斜度都不完全相同,有一定的防弹能力。行军时,为了防止炮塔自由转动,在炮塔体内左侧装有炮塔行军固定器,能将炮塔可靠地固定住。炮塔顶甲板上装有炮长指挥塔和天线基座(战斗室内设置有一部电台)。炮长指挥塔供炮长观察战场情况,指挥战斗,也可供高平两用机枪射击时使用。在指挥塔的机关枪架座上,装有一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可用来对敌空中目标和地面轻装甲目标射击。机枪的最大射程为7000米,对空中目标的有效射程为1600米,对地面目标的表尺射程为3500米。发射速度为80-100发/分。
炮塔与车体后内部构成全封闭式战斗室,三防以乘员个体防护为主。战斗室内设有2个高度和前后位置可作调整的固定座椅,分别供炮长和瞄准手使用。另有2个活动座椅,行军时供2名炮手使用,作战时则挂在座椅钩上。战斗室内设置的弹药架包括炮塔弹药架和车体弹药架。战斗室后甲板的中央开有一个800毫米X800毫米的后门,便于炮手进出和排出弹壳。续弹门位于炮塔后甲板上,供车外向炮塔内续弹用。
底盘履带式
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采用的是专门为自行火炮研制的中型通用履带式底盘,是这种底盘的第一个用户。该通用底盘选用的大都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坦克装甲车辆现有的部件,但总体布置则是按照自行火炮的使用要求进行设计的,采用了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前置的总体布置方案:发动机在车体前右侧,左侧是驾驶室,最前面是传动系统,车体后部是战斗室。这种总体布置方案,可使自行火炮获得较大的战斗室空间,符合自行火炮的发展潮流。
该履带式底盘由车体、发动机、传动系统和行走系统四大部分组成。底盘自重19吨。
车体由各种形状和厚度不同的薄装甲板焊接而成,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可防止子弹和炮弹破片对乘员及部件的损伤。车体内部用隔板分隔成动力传动舱、战斗室和驾驶室。
发动机为国产12缸、水冷、直接喷射式高速柴油机,在转速为2000转/分时的最大功率为383千瓦(520马力),净重895千克。发动机是炮车的动力源,它产生的动力经传动系统各部件传递到行走系统的主动轮,M113装甲运兵车将主动轮的扭矩变为驱动炮车的牵引力,使炮车行驶,该炮公路最大速度56千米/小时,越野速度3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20千米。
为保证发动机的可靠起动,配有气、电两种起动装置,以气起动为主,必要时可进行气、电联合起动。空气起动装置本身带有高压空气压缩机,与发动机同步工作,可使高压气瓶内的气压达到150千克力/平方厘米以上,因而高压空气源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在寒区冬季起动发动机时,由于温度低使蓄电池电容损失较多,用电起动困难较大,而用气起动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空气起动装置还可向火炮复进机和炮车的阻尼器充气。
为保证寒冷季节可靠起动发动机,还配有加温装置,它可将柴油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发动机的防冻液和机油,并强制冷却液循环。
传动系统为机械式,由传动箱、主离合器变速器行星转向器和侧减速机等组成。行星转向器可使炮车实现原地转向。转向操纵的液压助力机构,可大大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
行走系统由主动轮、诱导轮、负重轮、托带轮、悬挂装置和M113装甲运兵车组成。每侧有6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履带左右各一条,每条履带由102块挂胶履带板组成。挂胶履带板着地面的橡胶高出金属面12~13毫米,在公路上行驶时不会破坏路面,越野性能也比较好,还可减小履带板在行驶中的噪声。
悬挂装置为拉杆式,在每侧1、6负重轮处各装有一个液压阻尼器。减振器可吸收炮车行驶时地面对车体的部分冲撞能量,并能衰减车体的振动。
通信工具
为便于炮车与上级保持通信联络和保障各乘员间的通话,该炮在炮塔右前侧装有一部CWT一6713型超短波调频坦克电台和相应车内通话器。另外,该炮还装有一部供炮班在阵地上使用的有线和无线通话器。该通话器为FTZ86—200型自行火炮单炮通话器,它既能接入上级的有线电话网,也能用几部小电台组成一个炮班的小无线局域网,实施射击指挥。除上述特点外,该炮也采用了与坦克相同的特殊防护手段,如也装有自动、半自动步枪灭火装置。但不足的是,该炮无三防装置和烟幕弹发射装置,难以在核生化条件下作战,遭敌反坦克武器袭击时,缺乏相应的烟幕对抗手段。(三)应运而生的履带式中型通用底盘,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在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研制的同时,总师单位也同步展开了炮兵用履带式中型通用底盘的研制工作。该底盘的结构和性能与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底盘相同。尔后,该底盘又改进为履带式中型改进型通用底盘。
履带式中型通用底盘研制时间与自行压制火炮相同,其自身重量为19吨,承载能力为11~13吨,可作为大口径加榴炮的理想武器平台。在该底盘基础上发展的变型车,主要有工程装备通用M113装甲运兵车底盘车及其变型车等。履带式中型改进型通用底盘研制时间为1986~1989年。总师单位针对原通用底盘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了以提高可靠性为主的改进。主要改进项目:一是发动机采用改进的12150LB型柴油机,大修期提高到500小时;二是发动机采用弹性支撑,传动部分各部件之间采用膜片式弹性联轴器连接,降低了振动和噪声;三是驾驶室内壁敷以隔音、隔热材料,进一步优化了乘员的工作环境;四是转向、变速操纵均采用液压助力,进一步降低了驾驶员的体力消耗;五是采用回转叶片式液压阻尼器、挂胶托带轮和挂胶诱导轮,主动轮中间装诱导齿导向板,六是安装了组合式仪表和驾驶员微光夜视仪,提高了战车在夜间机动时的隐蔽性;七是车首装有简易的推土铲,可依靠自身动力挖掘工事,减轻乘员作业量;八是增设了排气管隔热层,进一步降低了战车的热特征。在该底盘基础上发展的变型车,主要有PTZ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GSL III型履带式火箭扫雷车和PHZ89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该型自行压制火炮的研制成功和装备部队,提高了炮兵的机动作战能力,填补了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大口径自行加榴炮的空白,使陆军向全面实现装甲机械化的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常规武器弹药特别是信息化弹药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陆军优良火力打击平台的152毫米自行加榴炮,在未来信息化作战中将成为非接触作战、远距离精确打击的主力军——它既能杀伤敌有生力量,破坏敌方各种工事,也能精确打击敌方纵深内的各种点目标;既能遂行火力打击任务,也能完成战场照明、迷盲敌军、心理攻势等特种作战任务。
世界舆论
1984年10月3日纽约(《美洲华侨日报》感叹到:“中国首次公开的武器,显示了中国武器设计有了新的风格和创造力。”日本《战车》杂志也评论说:“此火炮从外观上看,是一种完全现代化的自行火炮。”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研发历史
性能
世界舆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