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如,原名吴同宝,曾用笔名少若1922年9月8日出生,
泾县人,著名书法家、历史学家,
北京大学教授。历任
津沽大学中文系教员,
燕京大学国文系助教,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教授及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小如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和造诣,被认为是“多面统一的大家”。1945年,吴小如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吴小如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
2014年5月11日因病在中国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43年先后在天津私立达文中学、志达中学、圣功女中等校任教。
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至1951年在天津
津沽大学中文系任教员。
1952年进行全国大专院校合并调整,留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讲师。
1980年晋升为教授。
1991年退休。
1992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个人生活
2014年5月11日因病在中国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主要成就
教学成就
课程
主要讲授中国文学史,也开设过中国小说史、中国戏曲史、中国诗歌史、古典诗词、散文等课程。
个人作品
《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举要》吴小如编著;
吴同宾编著.--北京:中华书局
《今昔文存》吴小如著;刘亚铁编.--
长沙市:
湖南人民出版社,
《
诗词札丛》吴小如著.--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8.9
《读书丛札》吴小如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莎斋笔记》吴小如著.--
上海市:
东方出版中心,1999
《
俞平伯美文精粹》俞平伯著;吴小如编.--北京:
作家出版社,1992.10
《文心与诗魂:诗文欣赏》吴小如等著;闻知编.--
海口市:
海南出版社,1993.
《诗书画》
秦岭云,吴小如主编;
中央文史研究馆编.--北京:
文物出版社,
《
读书拊掌录》吴小如著.--
太原市: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其他著作
《
心影萍踪》吴小如[著].--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吴小如[著].--
合肥市:
安徽教育出版社《微笑着离去:忆萧乾》吴小如,
文洁若编.--
沈阳市:
辽海出版社,1999
《古典小说漫稿》吴小如著.--
上海市: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82
《
古典诗文述略》吴小如著.--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
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吴小如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278页[J821/19保存本、基藏库]
《
林庚推荐唐诗》林庚选编;吴小如等注释.--沈阳: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8
《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吴小如等撰写.--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9
《
韩愈散文选集》(唐)韩愈著;吴小如,
韩嘉祥选注.--
天津市: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鸟瞰富连成》吴小如著.--
沈阳市: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盛”“世”观光记》——《鸟瞰富连成》续编/吴小如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人物评价
有学者认为,吴教授的离去,彻底结束了“梨园朱(
朱家溍)、刘(
刘曾复)、吴(吴小如)三足鼎立的时代”。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张鸣昨晚10点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吴先生逝世的消息让他感到难以置信,因为“前天,我还给吴先生送去了他托我买的电话机。临走,他还好好地坐在那儿吃午餐。第二天上午,我还特地给他打了电话”。
沪上资深媒体人
翁思再昨晚在微博上透露,“吴小如先生于今天傍晚,亲自打电话给儿子吴煜,说‘我可能不行了’,吴煜马上乘飞机赴京。”但吴煜最终未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
在
北京大学,吴小如是一位文史兼通的专家,特别是文学史,被学生们视为“从《
诗经》一直到
梁启超,能全部贯通讲授”,此外还能旁及中国小说史、中国戏曲史、中国诗歌史及古典诗词、散文等课程。
同时,吴小如也是一位
京剧评论家、戏剧史家,与
刘曾复、
朱家溍并称京剧评论界“三贤”。书法上,吴小如继承了其父
吴玉如的传统,有很大成就。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转到历史系之后,因为没有评博导,所以吴小如没有自己的直系博士生。
不过,身为师者的吴小如对学生非常热情,许多上过他的课甚至只是对他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生,都会被他收作“门人”,因而吴小如广义上的弟子甚多,同时他对弟子的学术训练也是出名的严格。
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吴小如要求学生懂繁体字、懂
草书,懂古文字,讲“治文学宜略通小学”,不仅如此,还要过一道槛:读完“诗四观”。这其实是
清代的一句话,诗是《
唐诗三百首》,四是“四书”,观是《
古文观止》。在他看来,只有把这3本书从头到尾都看过、都背过,国学基础才算是上乘的。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修养也会提高。他还提出分析作品的四条原则:通训、明典故、查背景、考身世。虽语不惊人,却至今依然是做学问的“醒世恒言”。
而
京剧研究家
刘曾复的一位学生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京剧评论上,吴小如“忠实地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记录了戏曲的黄金时代,也代表了那个时代一个学人的风骨”。吴小如经常谦虚地说京剧评论是“小学”,但在研究上,他却毫不放松。京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上存在很多漏洞,吴小如难得地坚持重视信史。2012年,刘曾复去世时,吴小如曾说:“以前有疑问,还能向刘、朱两位老先生请教,如今,不知该问谁了。”
而在学界,更多人谈到吴小如,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他的另一个别称:“学术警察”。
对于学术本身,吴小如严谨得有些苛刻,对于学术界一切不良现象,他直抒胸臆提出批评意见,从古籍校点中的错误,到学者教授的信口胡说,再到学术界的抄袭……当然,批评的声音过于尖锐,有时也会“牵连”到批评者。但吴小如说:“有机会我还是会说。有人称我‘学术警察’,我不在乎。要我说,现在不是‘学术警察’太多,而是太少。电视、电台、报纸都是反映文化的窗口,人家看你国家的文化好坏都看这些窗口,结果这些窗口漏洞百出、乱七八糟。”
吴小如曾在一篇文章中评价自己:“惟我平生情性褊急易怒,且每以直言嫉恶贾祸,不能认真做到动心忍性、以仁厚之心对待横逆之来侵。”提到吴小如的“不留情面”,学生沈玉成也曾写文章说:“连我这老学生都受不了,所以吴先生到处受挤兑碰钉子,一生坎坷。”
事实上,更多学人知道,吴小如治学对事不对人,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即便见到批评对象本人,也能很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许多人都曾从中受益”。
一位
北京大学教员昨天告诉记者,吴小如先生最后一次登上
京剧舞台
票戏,是2008年在绝版赏析周年庆晚会上演唱《蟠桃会》西皮原板一段,“天堂远在瑶池上,瑶池以上福寿绵长”。
获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