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如
中国书法家、诗人、学者、教育家
吴玉如(1898年5月30日-1982年8月8日),男,汉族,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原籍安徽泾县茂林,名家,字玉如,后以字行,早年自号茂林居士,晚年号迂叟,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学者、教育家;与沈尹默并称“南沈北吴”。
吴玉如自幼酷嗜书法,五岁时始习字。1907年,入天津市新学书院读书。1913年2月,吴玉如转入南开学校读书。1915年,考入了北京大学预科班,但因家庭变故而中止学业。其后转入朝阳大学,又因丁父忧而辍学。次年,吴玉如到东北谋生。先后任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总办马忠骏秘书、交涉总局总务科长、中东铁路局理事会秘书、监事会秘书及秘书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吴玉如拒为日本人工作,举家迁人关内,先居北京后徙天津。此间其书法日臻成熟。1936年春,吴玉如任南开大学商学院国文教师。1945年,抗战胜利后受聘为津沽大学国文系;1948年任津沽大学国文系主任。次年,吴玉如与津沽大学学生会的负责人发生龃龉,辞职入川,后回到北京。1951年赋闲在家,以授徒、鬻字、注释古籍、编撰《辞源》条目为生。“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73年,吴玉如在周恩来直接关注下被聘为天津图书馆特别顾问,后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1982年5月8日,吴玉如因病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同年8月8日因病逝世。
吴玉如代表作有《三体千字文》《魏书千字文》,另有被称为“莫斯科三部曲”的小楷《乐毅论》《黄庭经》临摹及草书《离骚》抄写;出版有《吴玉如书法集》《吴玉如诗文辑存》《吴玉如三体千字文》《吴玉如册页》《吴玉如自书诗稿》等二十多部著作。吴玉如书法成就最突出的当数行草书,尤其是行书。其行书跌宕起伏、结构多变而又出乎自然,正相间、意态优美,充满动感,深得“二王”精髓,尤其深得王珣伯远帖》的神采;草书以“二王”为宗,未离晋人,以清秀、干净、空灵为主,其特有的书卷气也和他的楷书、行书一样;其行草书于规矩中蕴绚丽,平淡中见风采,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意境幽远,他的传世作品也以行草书为主。在书法史上形成了清、雅、灵、隽的“吴门书风”,影响深远,被世人誉为“吴派”。
吴玉如曾多次在中国国内和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会,受到中国国内外的推崇赞赏。吴玉如先生一生强调读书、做人,注重“先器识而后文字”,在文字学、训诂学、诗词等方面具有很深造诣。吴玉如逝世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先后出版了《吴玉如书法集》《吴玉如临乐毅论遗墨》《吴玉如行书千字文》《迂叟自书诗稿》等作品。其门人成立了天津茂林书法进修学院,天津市市成立了吴玉如书法研究会,南开大学建立了吴玉如艺术馆,为弘扬吴玉如艺术精深,整理其书法、著作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创建了方正吴玉如行书字库。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吴玉如的书法作品(代表作)被国家文物局定为限制出境的文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自幼习字
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1898年5月30日),吴玉如生于南京,祖籍泾县茂林。因吴玉如祖父和父亲均在外地做官,所以吴玉如的幼年主要是在母亲抚养下成长的。吴玉如在母亲的教导下,以识字、背诗起步,开始对古诗文产生浓厚兴趣。吴玉如在祖父吴瞻箐的熏陶下,开始学习书法。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两年后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因此,吴玉如正赶上按“大纲”系统化在学校学习,没有经历教学比较随意的私塾学习生活。
就读南开
1907年,吴彝年离职,携妻儿定居天津。吴玉如入天津新学书院读书,但他对这所充满教会色彩的学校非常厌烦。除了在学校上课、做作业外,吴玉如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部放到了书法练习上面。当时,写小楷都是用白折子,工整拘谨吴玉如也不例外,在馆阁小楷上下了一番苦功夫。从用水在砖上练习写大字,到在白折子上练习小楷,吴玉如书法的基本功愈加扎实,虽然未经人传授指点,也还谈不到有什么个人的风貌与成就,但是已经为他将来通过临帖,练就了较为扎实的笔画基本功。
1913年2月,吴玉如向父亲提出转学请求,吴彝年于是将吴玉如转送南开大学学校读书。次年,南开学校在张伯苓校长办学方针引导下,成立“敬业乐群会,吴玉如任演说部长,周恩来为智育部长。在南开学校求学期间,吴玉如始终坚持对书法的执着钟爱,用功的程度远远超出同龄人可以有的付出,也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此时,他除在小楷上用足功夫之外,又涉猎到行书。当寄宿在学校时每逢星期六、日才能回家,吴玉如就事先嘱托家人代为研墨,生怕放学以后再研墨耽误了练习的时间。
辗转求学
1915年,吴玉如终断了两年半的南开求学生活,肄业,随父亲来到北平市,考入了北京大学预科班,但因家庭变故而中止学业。其后转入朝阳大学,又因丁父忧而辍学。曾在上海市函授国文专科学校进修,以邮寄的形式将自己的作业寄到上海,老师批阅后再反馈回来。
出关谋生
1916年,吴玉如到东北地区谋生,得到傅强、马忠骏等人的青睐与帮助。次年,傅强调任北京审判厅长,遂将吴玉如介绍托付给黑龙江省省铁路交涉总局总办马忠骏。深得马的赏识,后将九女儿马淑蕴许嫁。到哈尔滨市后,吴玉如先后先后任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总办马忠骏秘书、交涉总局总务科长、中东铁路局理事会秘书、监事会秘书及秘书长等职。期间学业、书法精进不已,参加哈尔滨著名的“松滨吟社”并成为重要成员,其他成员还有当时诗界文坛耆宿如陈浏、成多禄、钟广生、张朝墉等。
1929年,张学良以武力收回被前苏联掌控的中东铁路部分管辖权,发生“中东路事件”,此后,中原地区发往前苏联的车皮就经常出现“有去无回”或者“去多归少”的情况。1930年,当时的东三省铁路公司理事长兼督办莫德惠前往莫斯科参加中苏谈判,吴玉如与中东铁路公司监事会监事、哈尔滨公议会议员刘泽荣作为成员,参加了这次历时一年多的谈判,这也是他在哈尔滨工作期间最重要的一次职业经历。期间他常以书法消遣、现存草书《离骚》、小楷《黄庭经》即为在苏联时所书,并有大量诗词之作。1931年自苏联返回哈尔滨。
返回津门
用工书法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吴玉如拒为日本人工作,举家迁人关内,先居北京后徙天津。入关途经长春市郑孝胥曾加意挽留在伪满洲国任职,吴玉如坚决地推辞并拒绝接受。于是绕道回到北平市,在某一税务部门工作,因看不惯当时的黑暗,不甘同流合污,不久便毅然辞去。1933年,吴玉如回到天津,为衣食奔走京、济、宁、沪、杭等地。期间,行书由苏轼、赵孟颓而转向李邕米芾,进而学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诸家临摹《兰亭序》,尤其对《麓山寺》《法华寺》《方园庵记》《圣教序》用功最勤,小楷也多用功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大字除学宗《九成官》《夫子庙堂碑》之外,对北碑《崔敬墓志》《张黑女墓志》,尤其是《元略墓志》用功最多,现存的半通《元略墓志》就是此时的作品。草书对孙过庭《书谱》推崇备至。篆隶上自《散氏盘铭》《毛公鼎》,中及汉隶,下至邓石如赵之谦,皆有所临幕。书法日臻成熟。
三尺讲台
1936年春,南开学校已经扩大为南开大学,吴玉如受张伯苓聘,经函准担任商学院国文教师及经济研究所秘书。暑假后,任文学院大一国文教师,兼经济研究所秘书。起初,吴玉如讲授公文写作,与文学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他文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后被破格任用为文学院中文教师。
1937年7月28日,日本侵略军强占天津;9月南开大学奉教育部之命,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徙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吴玉如未能随校南迁。吴玉如逃难到了马场道,看到市区被日寇炸得满目疮痍,看到当时社会贫富不均,黎民死活无人过问,悲愤难平,写下《余秽恶》诗:“城市余秽恶,郭外顷压轴。可怜贫家儿,瞪视如宝簏。北风刮肌肤,灰尘填面目。爬剔似捡金,人狗争一簇。腥臭甘如饴,出入谁顾腹。一匊赤子心,洁白无惭恧。试看朱门中,肠肥饱粱肉。”于是只身奔赴内地,准备去昆明西南联大任教。途经重庆市时拜张伯苓校长,被执意挽留,任参政会秘书,并与周恩来在重庆重逢。1939年,吴玉如拒绝了蒋介石召见,又因天津大水,念及家人,绕道缅甸、香港特别行政区,返回天津。
1940年,43岁的吴玉如住在天津马场道老武官胡同12号一幢西式平房内(今河西区照耀里小区),开始了深居简出的生活。因在重庆参政会常用“吴家绿”一名,回津后怕日本人发现惹来麻烦,故以其字“吴玉如”为用,从此以字行世。到天津志达中学任高三国文教员。1942秋,在天津永安饭店(今天津美术展览馆)举办为期两周的书法展。展品共约三百余件,真、草、隶、篆、行诸体皆备。展览十分成功,观者如云,摩肩接踵。吴玉如当年在哈尔滨市已有书名,而此次展览引起巨大反响,证明了吴玉如书法的成就。也正是从这次书法展开始,“南沈北吴”的说法传播开来。
1943年1944年,吴玉如拒绝汪伪政权之邀,赋闲家中,以读书、书法度日。1945年,抗战胜利后受聘为津沽大学国文系;1948年,天津工商学院经教育部正式批文改为津沽大学,吴玉如任国文系主任。次年,吴玉如与津沽大学学生会的负责人发生龃龉,一气之下,辞职入川,在成都住了一段时期,又回到北京。
晚年生活
1951年,吴玉如从津沽大学国文系主任任上辞职,赋闲在家,此期间曾为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校勘古籍,后曾参与1958年版《辞源》的编纂,以及《宋诗纪事》《古谣谚》等大量古籍的点校工作。“文化大革命”以前,吴玉如始终在北京以教书、鬻字、注释古籍、编撰《辞源》《辞海》条目为生。他同朱启钤、周叔、章士钊、张学铭、黄琪翔、叶圣陶、俞平伯、张伯驹等交往,并有诗唱和。1964年6月,吴玉如于开始整理点校《宋诗纪事》,同年11月这部一百一十多万字的巨著全部点校完毕。1965年11月至1966年第一季度,吴玉如再应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之约,整理撇号了《宋诗纪事补遗》。
“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全部藏书被抄一空,生活濒于绝境,不得已写信通过章士钊送给周总理。周总理给天津市委批示:说吴玉如“权威”可以,“反动”谈不上,要立即解决他的生活和工作问题。1973年,76岁的吴玉如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注下,被聘为天津图书馆特别顾问,安排在天津图书馆和天津文史研究馆工作。上班期间,他除了以极大热情讲解诗文,其余的时间,包括中午休息,都用来教授书法,边讲边写,还讲解各体文字的演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玉如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
人物逝世
1982年5月8日,吴玉如因病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同年8月8日,吴玉如因病逝世,8月10日上午,吴玉如遗体告别仪式在天津北仓殡仪馆举行,按照吴玉如生前遗愿,仪式简单而朴素。
主要作品
作品列表
代表作
经典之作
1957年,吴玉如准备举办第二次个人书法展,精心创作了各类书体作品二百余件,惜受当时形势变化影响被迫取消。此间的代表作有《三体千字文》《魏书千字文》。《三体千字文》小楷整饬之中充满灵动,行草酣畅淋漓、挥洒自如而极具规范。《魏书千字文》不拘泥于一家一碑,若赵㧑叔之独出己貌。1962年,张伯苓先生夫妇合祔,吴玉如用魏碑书体撰写的碑文亦是经典之作,文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字成为后来的南开大学正式公布的标识系统中的字体。
莫斯科三部曲
1930年,吴玉如随同莫德惠刘泽荣出使莫斯科,生活极其清苦。他常以书法消遣,先后完成了小楷《乐毅论》《黄庭经》临摹及草书离骚》抄写,后来被称为“莫斯科三部曲”。此时,吴玉如小楷已入化境,至今成为书法学习者的范本。草书虽够不上老辣,但结体十分准确,用笔自然流畅、游刃有余。这三个代表作是吴玉如的用心之作,也是吴玉如经历了爱妻卢琴姮英年早逝、发妻傅孝实仳离之后,献给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马忠骏之九女儿马淑蕴的礼物。
1987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吴玉如临\u003c乐毅论\u003e遗墨》,吴小如在该书《题记》中的两段文字有助于了解吴玉如书法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的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大字一笔不苟、小字一气呵成”,并且化“小”为“大”,拓宽路数。《乐毅论》临本,既可供学书者作小字帖用,也可作大字帖用。
《黄庭经》共计30页,是吴玉如比较典型的临晋人小楷风格书法代表作,体现了晋人不徐不疾、从容和缓、潇洒俊逸的秀丽妍美。
《离骚》共计37页,彩色信笺书写,飘逸灵动,技法纯熟风姿隽永,堪称巨制。从中可见吴玉如草书书风是建立在自身独特的行书体系,并融会了孙过庭《书谱》等法书经典的艺术语言而形成的。
主要成就
书法成就
吴玉如书法成就最突出的当数行草书,尤其是行书。其行书跌宕起伏、结构多变而又出乎自然,正相间、意态优美,充满动感,深得“二王”精髓,尤其深得王珣伯远帖》的神采。吴玉如将《兰亭》《圣教序》烂熟于心、于腕下,既得行楷之最上乘法,又慧目独具地看到魏碑《元略墓志》的特长,即超越一般魏碑都以方笔楷书为主,面《元略幕志》却是方圆兼容的行。更重要的是吴玉如从《元略慕志》看到了魏晋人那种风流洒脱、心定神完、从容不迫的林下风范,真正在精神上实现碑与帖的完美统一。晚年吴玉如的书法进入化境,书风为之一变,与之前的书法飘逸俊美相比,有了新的质变,笔力雄强,变化丰富,渴笔增多,线条更加苍劲、凝重,更具有金石气,同时又爽爽有飞动之态,做然不届、流荡不羁的风云之气跃然纸上。此时,他的人格、精神气质已经完全融汇到书法之中,无疑,他的笔墨已经进入自由境界。如他在85岁时所书的对联“未必文章憎老寿,愿将强健入新年”,展示了其碑帖完美融合,矫健、厚重又意态自如的行书佳作。
吴玉如的草书,是以晋人特别是“二王”父子为旨归,又能取自晋以降至于清代诸家之优者面成的。他草书能融合“二王”的意态潇酒、林下之致,又具有颜真卿的浑厚沉着、黄庭坚的飞扬瘦劲、鲜于枢的空灵清爽、王锋的淋漓大气,尽收腕底,所以他先生的草书淋漓痛快、劲挺沉着。他早中年草书以“二王”为宗,未离晋人,以清秀、干净、空灵为主,其特有的书卷气也和他的楷书、行书一样。到了中晚年则如江河万里,在浩荡之后归于大气磅礴为主,这实际是受到王铎的影响,同时书卷气、空灵法都早已底定于腕下,万变千化,融合各家而不露痕迹。吴玉如先生的行草书,于规矩中蕴绚丽,平淡中见风采,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挥酒时如奔泉飞瀑,静穆又如古柏参天,意境幽远,他的传世作品也以行草书为主。《吴玉如全集》收录的其楷书的大部分作品,以中楷为例,大都在欧阳询虞世南之间,下笔循笔锋之势,运笔多直率,较少顿挫转折,直至收笔处,也略少变化,从实践角度讲,并非难为之境界。直至融入碑法,无论楷书、行书,运笔之间才多了转侧变化,富有深沉曲折之致。
吴玉如的行草书,尤其小字行书深受王珣《伯远帖》影响,形成温润秀丽的风格。其《与鄂州柳中丞书》为晚年佳作,书写韩愈名篇,笔笔有来历,展现古淡潇洒之气。运用小草书搭接笔法,使作品气韵贯通。章法布局合理,字形瘦长,行轴心线摆动自如,尽显高古格调。此作品自由出入晋唐,笔笔精道,有古人可循。后半部分淡墨书写,飞白效果突出,体现吴玉如追求的晋人风貌,成为其六十年代后期的代表作。吴玉如书法真、草、隶、篆四体兼备面无不精,大字温润劲健,小字清莹秀美。其超凡脱俗,古韵空灵之气非学养至深巨得天赐者所不能为也。经儿十年的博览勤习钻研,能融合诸家风格,并取唐、宋、元、清各朝名家之长,但又以“二王”为归依,使其形成了端丽秀劲、道健豪放、空灵飘逸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学思想
吴玉如的书法美学内涵以神韵为中心,他的书学思想基于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关注作为书法主体的个人精神、人格、修养在书法作品中的表达,借以凸显书法的“神韵”。再观照他个人的书法实践,从早期的重视法度,到晚期的随心所欲,随着功力的深厚,个人修养的提高,书法创作也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的书法平正规矩,于平淡中见光彩,喜用细管长锋羊毫笔,薄纸淡墨,挥毫用力全赖手腕,字稍大,则必悬肘。吴玉如天资极高,学识丰赡,尤其是其行草书,使中断数百年的“二王”书风得以延续。吴玉如自幼学书遵循“帖学”传统,初效苏、黄,后转学《淳化阁帖》《大观帖》,对《兰亭序》和《集王羲之圣教序》用功极深。吴玉如“帖学”思想注重刻本和墨迹结合学习,提倡将刻本丰富的结构参以墨迹精妙的笔法,由此“彻悟”书法之道。同时,由于身处“碑”“帖”激烈碰撞和相互交融的特殊时代,也促使吴玉如对北碑价值进行深入思考。他一方面批驳包世臣康有为强行割裂南北和鼓吹“丑拙”的书学理论与审美取向,同时又提出“魏碑非不可学”,须“精华”而习之,并认为魏碑之“精华”与“二王”书一脉相承,学魏碑可入“二王”之室。吴玉如这种将刻本和墨迹结合学习、学魏碑“撷精华,弃糟粕”的观点,反映出吴玉如书学思想极富“辩证性”。吴玉如将这种“辩证性”延伸到对“碑”和“帖”关系问题的深入思考,形成了独特的书学思想:他极力推崇晋人风韵,将唐朝书法作为追溯晋韵的逻辑与实践起点,同时发掘北魏书法与晋人书法的内在联系,认为“北碑”“南帖”一脉相承,不可“强为割裂”,在“尊帖”的基础上形成了“碑帖结合”的书学思想。
吴玉如作为近现代颇具影响的书家,其书学思想极富辩证性。他有意倡导“帖学”,标榜“二王”为书法“极则的极则”,将“二王”书法推为中国书法的最高标准。在具体方式上,注重墨迹和刻本的不同价值,明确学书次第和所学内容。对于“碑学”,他极力反对“碑学”书家破坏、消解笔法的做法和鼓吹“丑拙”的极端观点,又留意于“无斧凿痕,方圆相济,纯任自然”的魏碑风格,认为此类魏碑“用笔几全自‘二王’出”,肯定了魏碑的价值。在实践上,吴玉如以《元略墓志》为例,论证借助魏碑和六朝碑版可以追溯“二王”书法“寻行草之原”的可行性,试图将“碑”“帖”一脉的观点从理论转变为现实。吴玉如从“帖”和“碑”内部的辩证关系,延伸到对“碑”“帖”之间的辩证思考,形成了一条“碑帖结合”的书学道路。
诗歌创作
在诗歌创作上,吴玉如极具才情,这在《吴玉如诗文辑存》中多有印证。“国家不幸诗家幸”,细绎吴玉如的诗作,就会发现,越是在社会动荡的年月,其诗词越多。吴玉如胸中那种回肠荡气的沉郁、忧国忧民的感慨都充分地以诗词表现了出来。吴玉如一生诗作丰富,但多因动荡散佚。他不求闻达,对作品不甚在意,即兴而作,不留底稿。现存诗作多为忧国忧民与文人墨客之作,属宋诗范畴但独具特色。吴玉如的诗不仅艺术水平高,更蕴含深厚的爱国情怀,如《书愤》等作品情感沉郁,慷慨悲歌。其诗句如“今日神州属少年”等,立意高远,充满正能量。吴玉如的诗作虽为旧体,却体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公民的时代特征,具有现实意义。吴玉如一生追求超凡脱俗,其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新中国初期,吴玉如任津沽大学国文系主任,汇聚了裴学海寿玺俞平伯等学者。吴玉如与俞平伯的酬唱,展现了对彼此的尊重和忧国之情。他的诗作功力深厚,如《七律》便见功力与才情。吴玉如性格耿介,因不满学校负责人而辞职,并自号“司马光”。他反对汉字简化,认为文字是国之魂,其抗议行为令人尊敬。他鼓励读书的诗句也令人警醒,与唐宋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吴玉如的《春早二首》典雅而精严,为经得起推敲的佳作。其诗云:
在吴玉如不计其数的诗篇中,除大量的慷慨激昂的忧国忧民诗和文人墨客诗以外,还有不少风花雪月诗,例如《茂林居士忆琴百首》,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与幽思;若干首《落花诗》也是吴玉如的代表作,节选其作于一九四八年的《落花诗·其一》:“海棠花谢后和风换,点点飘残簇簇霞。芳草艳阳疑洞府,香魂绮梦泊天涯,明知凄恋终无主,忍说泥涂便是家。写到回肠诗笔苦,不堪冷月听虾蟆……”《后落花·其一》:“一丸凉月旧窗纱,红雨阶前惜岁华。顽蝶只争春一晌,啼鹃何止哭千家。墙篱坏引东风恶,茅舍阴连北郭斜。似此香魂谁与托,一枝一叶莫兴嗟……”可以说,吴玉如的《落花诗》在才情和立意上不逊避唐寅的《落花诗》;而在格调上,吴诗的典雅脱俗超越了前人。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吴玉如在教学上没有受到近代新式教育的影响,而是继承了私塾教育的优良传统,采用课徒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多是一对一教学,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示范,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性。吴玉如在具体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他主张学习行楷,当从王羲之《圣教序》、诸家临摹《兰亭序》入手,再参以《丧乱帖》《孔侍中帖》《中秋帖》诸帖,再学习颜真卿李邕米芾赵孟頫文徵明等。
吴玉如认为书法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想要达到登峰造极、超凡入圣的境地,不仅需要功夫,还要明悟,学与养并重。他十分强调书家的审美鉴赏能力。吴玉如在继承孔子有教无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与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强调启发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驱动力。吴先生要求学生使用“薄纸、淡墨、长锋、高管”等工具材料,以展现书法的独特魅力。他强调书法三要素——形、笔、墨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这三者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达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他鼓励学生追求“力透纸背”的效果,强调大字要有屋漏之势,小字则要有双钩之精。吴玉如先生的书法教育理念注重基础、强调细节、追求自然和谐之美。他强调“慢”字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初期练习中保持匀整和缓慢,才能逐渐提升速度而不失其精髓。吴先生提倡持之以恒地练习,如种植般需要每日的灌溉和除草,方能收获丰硕的果实。他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并强调在书法艺术中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教育成果
吴玉如在书法教学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吴玉如当时在京津两地辗转居住,他还以书信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凡是来求教者,无不有问必答、倾箱倒、有错必纠,如“来信改还”频繁使用。平时写信函授虽极为简短,但如有必要,如与学生详解汉字、诗词古文,对说文、训加以详考。吴玉如以个人深厚修养和高尚品德,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李鹤年吴小如欧阳中石、单体乾、陈云君韩嘉祥等,他们是当代书法界的领军人物。在吴玉如故去之后,及门桃李设立了“茂林书法学院”,邀请全国知名的书画家授课,并在南开大学成立了吴玉如艺术研究中心,继承先生书艺,薪火相传,代有才人,在书法史上形成了清、雅、灵、隽的“吴门书风”,影响至深至远,被世人誉为——“吴派”。
个人生活
婚姻生活
除了读书、写字,吴玉如还喜爱围棋、京戏。他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是卢氏县(琴),第二任是富察氏(傅孝实),第三任为马氏(淑蕴)。
与卢琴妲
卢琴姮与吴玉如在北京结婚,而后住哈尔滨市,吴玉如与卢琴妲曾经度过浪漫时光,留下美好回忆,新婚燕尔,两人形影相随。两人的第一个孩子流产,第二个孩子夭折。后这卢氏县由哈尔滨回南京省亲,失去儿子的她在南京大病一场,最终离世,葬在南京。吴玉如一生始终活在卢琴妲早逝的阴影里,在心中挥之不去,直到晚年,他在照耀里居所的门后面仍然挂着一幅照片,学生问他,他哀叹地回答:“是琴娘。”
与富察氏
富察氏(傅孝实)系满族亲王女儿,小时男装,小名小爷,家族悬殊注定两人婚姻的不幸福。吴玉如他与傅孝实共育有三个孩子,在哈尔滨分别于1922年、1925年生下吴同宝(小如)、吴同宾,另一个孩子夭折。傅孝实在家跟随同为南京人的婆婆礼佛,并教儿子诗文。但是,吴玉如与傅孝实的包办婚姻从一开始就蒙上了阴影。吴玉如主观上最钟情卢琴姮,并不喜欢傅氏那种男子般的气质和抽烟等习惯,加上与卢琴姮所生小虎夭折、卢琴姮长期抑郁,最后因患肺痨去世等多重缘故,吴玉如受到很大打击,最终与傅孝实仳离。
1928年,傅孝实携六岁的吴小如回南京“省亲”。1935年吴小如就读育英中学时,母子相依居住在北京,后傅氏又回到南京。1943年,在安益龄之子安熊的陪同下,吴小如赴南京接母亲回北京。临行前一天,吴玉如作五古体诗《宝儿偕安熊来省山中,明日往金陵迎母,诫以诗,兼示熊也》一首,诗中道出了自己的苦衷:“仳离非细故,恩怨不可毁。老来一掬泪,感逝恨谁以”,并表示“屏妻不废母,汝孝我宜喜”,还间接地向儿子表达了对傅氏的愧意,“惜时有乖张,忿戾不可止”。傅孝实回到北京后,居住在东单附近,吴小如住在北大宿舍,往返照顾其生活,1960年傅孝实因病去世。
与马淑蕴
20世纪30年代与富察氏离婚后,娶了资本家出身的马淑蕴,吴玉如曾以彩笺草书整部《离骚》作为信物,两人终因政治分歧于1951年离婚。
亲属成员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泾县吴夫子,佳书胜倦翁。”(章士钊为《吴玉如书册》题诗)
“晋唐之风,当代巨擘。”(中国收藏家和书画家张伯驹评)
“三百年来一大家,董其昌后无第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家、书法家启功评)
“玉如公书文绝佳,真是千年不朽之文物,当重之宝之。”(著名画家李苦禅评)
“玉如先生书,龙腾虎卧,意态不可方拟。”(书法家赵朴初评)
“吴玉如多吟咏,近宋人。善书法,追踪二王,近年才被认为书法第一流。他是早年南开学校中的一个奇才、偏才。”(著名教育家、图书馆学家黄钰生评)
“吴老的字不能横比,只能竖比。三百年来无此大作,我很赞同这句话。”(李瑞环同志评)
“高咏标襟抱,承贻感不禁。西东山洛喻,声气应求心。如水交虽浅,视潭情更深。待看风日好,尚欲一相寻。”(叶圣陶赠诗)
后世纪念
举办展览
1982年11月,天津市文史馆和文联主办的《吴玉如书法展》在天津艺术博物馆展出;1986年5月,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四个单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吴玉如先生书法遗作展》,都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1986年夏,中国书法家协会曾举办“吴玉如先生遗作展”。2014年4月26日,“文墨笔耕:吴玉如书法特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2018年4月,“好墨轻研——吴玉如先生书法展”在天津美术馆举办。2019年4月23日,“吴门书风”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吴玉如、欧阳中石苏士澍等九十余位书法家近两百幅作品。由田正宪主编的《吴门书风》书法集也同时发行。4月27日,韩嘉祥在天津美术馆举办了“吴玉如及其书法艺术”专题报告会。2019年5月1日《书法报》封面对这次展览进行了报道。这一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又掀起了一股吴玉如书法热潮。
出版学术专著
吴玉如逝世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吴玉如书法集》,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吴玉如临乐毅论遗墨》《吴玉如行书千字文》《司马光自书诗稿》,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了《迂叟魏书千文》等作品。2018年,为纪念吴玉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在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编辑出版了《吴玉如诗文辑存(增补本)》。同时,还编辑出版了《吴玉如书法经典》。吴玉如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魏暑临撰写的吴玉如首部传记《书坛巨匠吴玉如》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19年,吴玉如艺术馆内部编印了一本《吴玉如三体千字文》。除了收入吴玉如原来出版的三体千字文,还补充了一个新发现的草书千字文。2022年,由吴玉如艺术馆暨研究中心同仁主导编纂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吴玉如全集》18卷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将吴玉如一生的学术和艺术成就更为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教研机构和纪念馆
吴玉如故去之后,其门人为纪念老师专门成立了天津茂林书法进修学院。学校秉持吴玉如的教育教学宗旨,延请全国著名书画家前来授课。
1987年5月,天津市成立吴玉如书法研究会。
2015年1月,坐落于南开大学西南村的吴玉如艺术馆正式开馆,李瑞环同志题写馆名,南开大学吴玉如艺术研究中心应运而生。艺术馆为弘扬吴玉如艺术精深,整理其书法、著作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2017年,南开大学文博与考古研究中心与吴玉如艺术馆共同创建“南开大学吴玉如艺术研究中心”,隶属南开大学文博与考古专业。后来北京也成立了茂林书院,吴玉如之子吴同宽任名誉院长,张慧君任院长。
研发创建字库
吴玉如艺术馆提供行书样本,在北京茂林书院吴同宽的直接帮助下,由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创建了方正吴玉如行书字库。他们搜集到吴玉如近万字行书,在保证书家原来风貌的基础上,还仿制了缺字,修改了部分异体字和繁体字。这一项目地推动了吴玉如书法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
教育宣传
2020年,吴玉如艺术馆与天津市教委旗下的“超级校园”合作,开辟了在线书法小视频讲座。2020年8月14日,腾讯微视推出《津绝:寻忆吴玉如》,专门采访田正宪。节目中,田馆长从《吴玉如全集》谈起,详细追忆吴玉如的艺术人生。此外,天津广播电视台、天津书画频道等多家主流媒体都做过专题采访,让更多人了解了吴玉如的人品和艺术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吴玉如艺术在社会的广泛传播。2022年,由天津财经大学孟雷老师指导学生钟李睿、董子瑞等人申请的《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书法美育——以吴玉如书毛泽东诗词为例》获批天津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且获得了2022年天津财经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
趣闻轶事
字号来历
吴玉如原籍泾县茂林村,故早年以“茂林居士”为号,晚年自署迂叟。吴玉如取字“玉如”,用《老子》中“琭琭如玉”之意。
六岁涂鸦
吴玉如六岁时,其祖父的一位朋友带了把扇子求书扇面。年幼的吴玉如趁大人寒暄之际,抄起笔来,在扇子上写下“姜太公钓鱼”几个字。因不会写“姜”字,误写成“江”,父亲发现后一顿责骂,其祖父反而高兴地说道:“此我家宝马驹也。”1963年,晚年的吴玉如回忆起这段往事还写了一首诗:
受施报恩
吴玉如曾说:“我一生遇到两个恩人,一个是傅强——傅写谌,一个是马荩卿——马忠骏。他们对我那么好,都有古人之风。”吴玉如对他们身上的“古人之风”感同身受,进而身体力行,这也算是他对恩人的最大回报。他曾说:“一受人施,当终身不忘,否则,今后生也何托。”1949年后,吴玉如虽然生活困窘,但他每个月都坚持给马忠骏寄零用钱,直至1957年马忠骏逝世。
与周恩来
吴玉如在东北地区居住期间,上世纪20年代中期,周恩来到哈尔滨市从事革命活动,经常与吴玉如联系,在中共六大结束后,曾在他家住过两次。其中一次周恩来的处境很危险,吴玉如将其安顿家中四五天,并提供了路费。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蒋介石欲召见,吴玉如不愿应之,留书周恩来与张伯苓,飘然遁去。
相关事件
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吴玉如的书法作品(代表作)被国家文物局定为限制出境的文物。
参考资料
..2024-05-24
..2024-05-24
北大国学名家、九三学社社员吴小如逝世.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2024-05-24
斯人已逝,懿德犹存,吴老千古!.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4
..2024-05-23
委员风采.天津市河西区图书馆.2024-05-23
经典| 吴玉如的艺术人生.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9
吴玉如.宣城市人民政府.2024-05-24
..2024-05-24
吴玉如手卷精品.豆瓣读书.2024-05-24
吴玉如诗文辑存.豆瓣读书.2024-05-24
吴玉如行草书风格及其取法.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4
..2024-05-23
..2024-05-24
识得读书真理在 逐名刻意两无心.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4
..2024-05-24
吴玉如的文人风骨.天津日报数字报纸-导航页.2024-05-2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自幼习字
就读南开
辗转求学
出关谋生
返回津门
用工书法
三尺讲台
晚年生活
人物逝世
主要作品
作品列表
代表作
经典之作
莫斯科三部曲
主要成就
书法成就
书学思想
诗歌创作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教育成果
个人生活
婚姻生活
与卢琴妲
与富察氏
与马淑蕴
亲属成员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举办展览
出版学术专著
教研机构和纪念馆
研发创建字库
教育宣传
趣闻轶事
字号来历
六岁涂鸦
受施报恩
与周恩来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