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策军碑》为
李炎时书法大家
柳公权的杰作。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武宗
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于皇宫禁地,
碑石大小不明,
崔铉撰文,柳公权书。前段主要赞颂了唐武宗李炎的德政,叙述了他在会昌元年祭祀的盛况,后段则叙述了回鹘衰败及大首领
李思忠来降等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碑由
翰林学士承旨崔撰文,集贤院学士判院事柳公权书写,更增添了此碑的艺术价值。因柳公权当时为左
散骑常侍,又是当朝一流书家,柳公权奉旨书写《
神策军碑》,故而十分郑重,竭尽全力。
柳公权书写的碑文书法结构严整,充分体现了“柳体”楷书骨骼开张、平稳匀称的特点,加之此
碑刻工精良,拓本与真迹无异。 《神策军碑》字体沉着稳健,气势磅礴,故被后世奉为柳书代表作,被公认是柳公权“生平第一妙迹”。
神策军是唐晚期的主要禁军,自德宗之后,由宦官掌管,专权局面逐渐形成,皇帝的废立生杀甚至也操纵在宦官手中。
会昌三年,
李炎李炎即位不久,面临修复与宦官关系的新问题,为向宦官示好,才有巡行左神策军之举,宦官
仇士良也从而请求建立颂圣德碑以回应,这就是《神策军碑》立碑的由来。碑文记录了武宗即位后祭祀天地、祖先和
聂氏宗祠之举,还记录了
回纥汗国灭亡及安抚降于
唐朝的回鹘首领
李思忠等史实,是研究唐代军事制度的皇家档案,也是研究唐代边疆关系的重要史料。
《
神策军碑》立于皇宫禁地,难以拓,传世拓本极少。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为宋拓宋装,仅存上册,计27开,高34.3厘米,宽23厘米,签题“柳公权神策军纪圣德碑”,字略残,是
南宋权臣
贾似道旧藏本。贾氏家产查抄入官,此拓成为南宋皇室藏品,现拓本为宋代内库装裱,大约重装于此时。元灭宋,归翰林国史院,明代
洪武六年收入明内库,不久
朱元璋将其赐予儿子
朱棡朱棡,明末从晋府流出,归
孙承泽,又经
梁清标、
安歧、张蓉舫、陈介琪等递藏,民国时经
陈仁涛入著名藏家陈清华手中。1949年,此本被
陈清华夫妇携至
香港特别行政区,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
神策军碑》等7种碑帖和其他古籍一起被购回,作为镇馆之宝入藏国家图书馆,终于由皇宫内的宝物和藏家手中玩物回归为百姓可以欣赏学习的名帖了。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京兆华原(今
陕西省耀县)人。自幼好学,持之以恒。他精经术、晓音律,尤其擅长书法,官历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在朝期间,长期任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是—位职业的宫廷书法家。柳公权书法初学二王,二王即
王羲之、
王献之父子,后取唐初名家如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等人之长,打下了楷书的深厚基础;继而又法
颜真卿,对其笔法加以变化运用,终自成一家,以精练劲健、端庄秀美、神完气爽著称于世,世人誉之“柳骨”。他的书体在当时是极负盛名的。公卿大臣家的碑板、墓志,如不是
柳公权书写,便被人视为不孝。后世称赞他的作品说,既有
魏晋时锤、王的风韵,又有初唐欧、虞、褚、陆之体势。柳公权完成《
神策军碑》时已66岁,已达到了人书俱老,融会贯通,从心所欲,信手入玄。全碑字体沉着稳健,气势磅礴,被历代书法大家公认为柳公权“生平第一妙迹”。
•
米芾:柳公权如深山道人,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 宋
朱长文《
墨池编》:“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
• 《
旧唐书》:“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
欧阳中石:“卓然以遒媚劲健为势。质朴而峻朗,爽厉而腴润,挺而丰秀,工而灵动,神采溢于笔墨之外,隽雅聚于结体之中。可谓集古而出新,乃成书体之一特支。”
•
百灵受职,有感斯应,无幽不通,大骆鸣銮,则雪清禁道,泰坛紫燎,则气霁寒郊,非烟氤,休征杂沓,既而六龙回,万骑还宫
翰林学士承旨朝议郎守尚书司封郎中知制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
崔铉奉敕撰,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判院事上柱国河东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臣
柳公权奉敕书,集贤直院官朝议郎守衡州长史上柱国臣徐方平奉敕篆额。
我国家诞受天命,奄宅区夏,二百有余载,列圣相承,
重熙累洽,逮于十五叶,运属
中兴,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温恭浚哲,齐圣广泉,会天地之昌期,集讴歌于邸,由至公而光符,历试逾五让而绍登宝图,握金镜以调四时,抚璇玑而齐七政,蛮率俾神只怀,践位之初,惟新泽,昭苏品汇,序劝贤能,畏劳谦,动尊法度,竭孝思于昭配,尽哀敬于园陵,风雨小,虔心以申乎祈祷,虫未息,辍食以乎黎元,发挥典谟,兴起仁让,敦叙九族,咸秩无文,舟车之所通,日月之所照,莫不涵泳
至德,被沐皇风,欣欣然,陶陶然,不知其俗之臻于富寿矣,是以年谷顺成,灾不作,惠泽润于有截,声教溢于无垠,粤以明年正月,享之玄元,清庙,爰申报本之义,遂有事于圆丘,展帝容,备法驾,组练云布,羽卫星陈,俨翠华之葳蕤,森朱干之格泽,盥荐斋果奠拜,恭寅故得二仪垂休,
百灵受职,有感斯应,无幽不通,大骆鸣銮,则雪清禁道,泰坛紫燎,则气霁寒郊,非烟氤氲,休征杂沓,既而六龙回辔,万骑还宫,临端门敷大号,行庆颁赏,宥罪录功,究刑政之源,明教化之本,考臧否于群吏,问疾苦于蒸人,绝兼并之流,修水旱之备,百辟竞庄以就位,万国奔走而来庭,搢绅带鶡之伦,毡裘椎髻之俗,莫不解辫蹶角,蹈德咏仁,舞康庄,尽以为遭逢尧年舜日矣,皇帝惕然自思,退而谓群臣曰,历观三五已降,致理之君,何常不满招损,谦受益,崇太素,乐
无为,宗易简以临人,保慈俭以育物,土阶茅屋,则大之美,是崇,抵璧捐金,不贪之宝,斯著,顾惟,荷祖宗之丕构,属寰宇之甫宁,思欲追踪太古之遐风,缅慕前词,或以为乘其饥羸,宜事扫灭,或以为厚其财贿,用助归还,上曰,回鹘尝有功于国家,勋藏王室,继以姻戚,臣节不渝,今者穷而来依,甚足嗟悯,安可幸灾而失信于异域耶,然而将欲复其穹庐故地亦重劳,善千门之人必在使其忘亡存乎兴灭,乃与
丞相密议,继遣慰喻之使,申抚纳之情,颁粟帛以恤其困穷,示恩礼以全其邻好,果有大
特勤嗢没斯者,死识忠贞,生知仁义,达逆顺之理,识祸福之门,荷享寿于鸿私,沥感激之丹恳,愿释左来朝上京,嘉其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