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举重队
北京举重队
北京举重队成立于1964年,至今已经走过39年的奋斗历程,在这期间,涌现出一批为祖国、为首都增添光彩的运动员,从钱玉凯、刘英剑、蔡福强,到我国第一个举起200公斤的运动员蒙乃东、第一批国际级举重健将邹志刚等,他们都是首都举重运动员顽强拼搏的光辉典范。北京举重队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活动历史
北京的举重活动历史悠久,在古代民间和宫廷都很流行举石担、石锁、耍大刀等活动。据史料记载,举重曾是明清时武举的主考内容之一。但竞技举重则是20世纪上半叶传入北京的。
1935年9月8日,为参加中华民国第六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的举重表演赛,由北平社会局会同市国术馆在市立体育专科学校举办了举重预选,12名选手参加,开北京竞技举重比赛之始②。在同年10月举行的全运全 表演赛上,北平市选手参加了4个级(共5级)的表演,李君英获次轻量级第二,满宝珍获次量级和中量级两个第三,另有3人获第四,北平在马来西亚华侨队之后获团体第二③。
1940年国民体育会议通过了《国民体育应切实推行我国固有之射术、拳术、摔角、跳远、举重案》④,但北京的举重运动仍只限于在少数热衷力量和健美练习的群众中开展。20世纪30~40年代,济南育英中学的十几名学生组织过“骷髅健身团”⑤,经常进行举重 和健身练习;台湾辅仁大学的董士祁也在家中的健身房里置备过进行练习的杠铃上海市大同中学林伯榕、林仲英等人亦是从爱好举石担健身开始从事举重运动的。
1949年初,青年会成立举重训练班,指导为林仲英,参加练习的有赵煜文、赵炯文,赵宗文、焦国权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班经常到北京的机关、厂矿及学校进行表演,不少学员成为中国举重事业的骨干。
1953年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林仲英代表华北区获举重最轻量级冠军,并刨造了该级别的全国纪录,成为北京获举重全国冠军和创全国纪录之第一人;1955年全国举重测验比赛后组建了中国国家举重队,北京的曲炳瑜入选;1957年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林仲英获最轻量级第六,是北京在国际比赛中首获之举重名次;同年,北京第一个少年举重班在北京体育馆体校成立,首任教练殷国华、陈永博。
20世纪50~60年代,清华大学大学、地质学院、钢铁学院、石油学院、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永定机械厂、兴平机械厂、石景山区钢铁厂等均有业余举重队,在全国基层单位举重通讯比赛上,清华、华侨补校、永定机械厂等均榜上有名。自1956年林仲英成为中国第一个举重运动健将后,裔程洪、张铁民、李延龄、陈炳渊、徐金华、傅喜才、张惠明等业余运动员均达到运动健将标准,部分选手成绩已接近世界纪录。这时期什刹海因具备举重训练和比赛的条件,成为北京举重活动的中心。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不少省份已开始组建举重优秀运动队,竞技水平提高很快,但北京尚无动作,因此,在1959年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举重比赛上,由林仲英、林伯榕任教练及由高校学生、教师和职工组成的北京举重集训队,虽然夺得举重团体第三,但在个人名次上,北京的业余选手已无力身前三名。1960年,由于北京无举重优秀运动队,北京的优秀选手陈正业被选入解放军队。
1965年9月的第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上,北京仍以什刹海体育学校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等业余选手组成的举重集训队参赛,无人获前六名。同年10月,北京举重优秀运动队终于成立,首任教练徐连树。
1966年5月和11月分别在中国和柬埔寨举行的北京新兴力量举重邀请赛及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举重比赛上,北京籍选手陈正业均获中量级冠军并破全国纪录,是北京的第一个举重国际比赛冠军和亚洲冠军。
1966年下半年因“丈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举重队停止训练。1970年,国内撤消举重项目。
1972年举重项目恢复,同年10月北京恢复举重队,徐连树任教研组长;至1973年初,从国家队和工厂调回一批仍坚持业余训练的老运动员。1973年10月的全国举重锦标赛上,全部由老队员组成的举重队首获团体第二。1974年8月,邓国银接任教研组长。这时期举重队的教练均边钻研教学边带头训练,教练与队员共同练习增强了训练气氛,同时,教学中贯彻“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突出专项力量强度的训练与身体素质的训练比例,并重视对青少年选手的基础训练,使北京队整体水平迅速提高。1975年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上,刘英剑、钱玉凯两人首获4项冠军,北京队亦获团体第四。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运动会上,北京队钱玉凯、蔡福强、左德才3人获4项冠军,其中年近40岁的钱玉凯为北京夺得—枚宝贵的金牌。钱玉凯调入北京后,多次获全国冠军并破全国纪录。1974手钱玉凯代表中国队参加第七届亚洲运动会(以下简称杭州第19届亚运会),获次重量级抓举冠军和挺举及总成绩亚军;1976手的亚洲举重锦标赛上钱玉凯又获次重量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3项冠军。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举重队在老队员支撑局面的同时,重点抓了年轻队员的培养,陆续吸收了一批有才华的新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年轻队员已成为参赛主力。其中徐成祥、蔡福强、郭庆红、王伟星、左德才、张启伟、蒙乃东、邹志刚、徐兆杰、杨柏林等人已多次在国际及国内的重大比赛获名次并破纪录,举重队亦多次获全国举重比赛青年组团体第一。例如:1978年第二届国际暨第一届亚洲青少年举重锦标赛,张启伟获82.5公斤级第一,是北京的第一个举重国际少年冠军和亚洲少年冠军;1979年第四届会运会上,蔡福强、左德才2人获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冠军;1981年第五届埃及努赛尔杯国际举重锦标赛上,郭庆红获75公斤级冠军;1982年邹志刚调入国家队,并成为1985年参加世界举重锦标赛北京唯一入选中国队的队员;年轻队员中的突出代表当数蒙乃东。蒙自市1978年创举重110公斤以上级全国纪录至1984年,26次破全国成年及青年纪录,并获18项全国冠军。1982年全国举重锦标赛上,蒙以抓举158公斤的成绩破亚洲纪录,同时挺举了200公斤,成为中国第一个突破200公斤大关的运动员;1983年第五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上,蒙获3块金牌;同年在第一届亚洲青年举重锦标赛上,又以抓举160.5公斤的成绩再破亚洲纪录,并首获亚洲青年冠军。
20世纪70年代起至80年代末,什刹海,东城、北京工人体育场崇文区宣武区丰台区门头沟区延庆区石景山区海淀区西城区昌平区大兴区顺义区平谷区怀柔区等业余体校先后恢复或成立了举重班,形成了为北京队输送后 备人材的网点,其中培养出邹志刚和徐兆杰的教练傅喜才和培养出蒙乃东的教练李德诚,成为该时期体校向北京队输送人材数量多、质量高的代表。80年代起,举重队的教练员调动频繁。1984年,陈正业任教研组长。该时期随着主力队员开始退役,举重队暴露出后备人材不足与尖子队员不尖的问题。1984年底,市体委根据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举重队的管理和训练工作引入竞争机制,由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袁力、陈桂水和延庆体校的毛玉黎承包训练部分优秀运动员的任务。
1985年5月,工人体育场体校成立了北京第一个女子举重班。1986年3月,由市举重协会和什刹海体校联合举办了市首届女子举重比赛。1986年10月,陈正业调任国家队教练员。同年底至1987年,先农坛训练基地的李四琼、廷庆体校的王建民和什刹海体校的果东辉先后入选国家队。1987至1988年,由什刹海运动学校李文洪培养的杨霞、臧丽娜、龚智慧、大兴体校王树明培养的陈红妹及工人体育场体校郭庆红培养的董燕红等5人在比赛中均超过了女子举重世界纪录。
1987年第六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上,由于举重队青黄不接,加之全运会规则改为录取总成绩,使单项成绩不平衡的北京部分尖子队员受影响,因此只有2人获总成绩前三名。同年底举重队教练员进行调整和聘任,马守疆任教研组长。1988年李文洪作为北京首任援外举重教练被派往巴基斯坦任教。同年5月,北京女子举重优秀运动队成立。
1988年后,由于运动员、教练员流动等原因,什刹海运动学校和延庆运动学校相继退出竞争,1990年底改由先农坛运动技术学技和第二体育运动学校之间进行。引入竞争机制后,北京的李四琼在1989年“塘沽区杯”全国举重邀请赛上,挺举以214公斤的成绩破110公斤级亚洲纪录;同年果东辉在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上首获青运会举重金牌。北京的女子举重建队虽比其它省市晚两三年,但水平提高迅速,在1990年全国女子举重冠军赛上,任赛军和臧丽娜首获2个冠军。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举重比赛起,国内举行的各类举重比赛,北京裁判多次任仲裁和总裁判。其中国际一级裁判曾维琪、张铁民、赵宝龙、裔程洪等多次担任全国裁判员学习班及裁判晋级的主讲和主考,为中国的举重事业培养了大批裁判员。1981年5月,曾维祺出席国际举重联合会匈牙利召开的首届举重教练、裁判和医务工作科学讨论会;同年由张铁民主持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举重刊物——《举协简报》,对北京竞技举重的提高起到了指导作用。1986年第10届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举重比赛曾维祺任仲裁;同年11月,中国举重协会健美委员会成立,曾维祺任主任。1987年,《举协简报》与国家体委合办改称《举重信息》,面向全国举重界发行。1990年1990年北京亚运会举重比赛张铁民任仲裁;比赛中北京的郭新铃晋升为国际二级裁判,成为北京第一位国际级举重女裁判。
截止至1990年底,北京的举重共获亚洲冠军8个,国际比赛冠军4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冠军11个,全国冠军96个;3次破亚洲纪录,41次破全国纪录;2人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1人入选国家队,8人入选解放军队;共有国际一级裁判4名,国际二级裁判1名,国家级裁判16名。
选手统计
第一阶段
(1964年到1988年):艰苦创业,男子汉们创辉煌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以后,全国大的省、市都建立了举重队。为了备战第二届全运会,北京举重集训队于1964年正式成立,但当时还是支业余队伍,因此,第二届全运会上成绩不够理想是可以想象的。为了改变现状,第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以后,上级领导决定成立举重专业队,第一任领队是余平。
然而,就在一切都走上正轨,举重事业就要展翅腾飞的时候,“十年动乱”开始了。当时,正常训练停止了,全国性的比赛取消了。这还不算,到了1970年,在所谓的"举重运动残害运动员"口号下,举重队被解散了,大部分教练、运动员被下放到工厂,全队当时只留下三名教练。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志仍然坚持训练。
1972年,由于周总理的关怀和指示,举重运动重新恢复,北京举重队才得以在1973年上半年重新组队。但是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没有器材,整个举重队一副杠铃也没有,而且没有场地。教练、队员们谁也没有畏惧,他们自己动手设计联合器,到工厂去采买、搬运,从无到有,真正实现了自力更生。这时,国家队的钱玉凯邓国银两位同志来到北京队,对复兴北京举重队起到了重大作用。就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中,举重队开始了腾飞。在举重运动恢复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比赛中,全体队员人人拿分,北京队一举夺得团体总分第二名。从此,北京举重队跨入了全国举重优秀队伍行列。
从1964到1986年,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举重队共打破亚洲纪录两次、全国纪录40多次、全国青年纪录60多次,1973、1978、1980年三次获得全国举重锦标赛团体总分亚军,1975年获第三名,1974、1982年两次名列第四, 1982年获得第五名。在全国青年锦标赛中北京队成绩更为突出,先后在1977、1978、1982、1983年四次获团体冠军,1982年获第三名,1984年获第五名。
多年来北京举重队英才辈出:蒙乃东先后打破亚洲纪录、全国纪录、全国青年纪录共50余次。1981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全国锦标赛中他挺举举起200公斤,成为我国第一个突破200公斤大关的运动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邹志刚1984年9月,在英国"银龙杯"锦标赛中获冠军,1985年在全国锦标赛中战胜全国冠军陈伟强获得冠军,不久在中日举重对抗赛中又获冠军,获得国际级举重健将的称号。另外,钱玉凯、蒙乃东、邹志刚、蔡福强、左德才、徐兆杰、郭庆红、张启伟等多次代表国家队出访比赛。在1976年曼谷举行的亚洲举重锦标赛上钱玉凯曾荣获冠军;刘英剑获得季军。蔡福强随中国国家举重队先后出访过朝鲜、英国、法国,并于1979年在日本参加亚洲举重锦标赛获第四名。左德才、邹志刚、蒙乃东先后都参加过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张启伟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青少年举重邀请赛和第一届亚洲青少年举重锦标赛上一人独夺五块金牌邓国银于1978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章"。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刘英剑获得过三个第三,钱玉凯、蒙乃东获得过冠军。在国内年度比赛中,获得冠军称号的有:刘英剑、左德才、蔡福强、杨柏林、王伟星、钱玉凯、邹志刚、蒙乃东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举重比赛中获得冠军的有:钱玉凯、刘英剑、蔡福强、左德才、蒙乃东等。打破过全国纪录的有:钱玉凯、蒙乃东、李四琼、蔡富强、左德才、杨柏林、王伟星等;打破过全国青年纪录的有:蒙乃东、邹志刚、蔡福强、左德才、杨柏林、朱建新、单英芳、徐成祥等。
北京举重队取得优异的成绩并非偶然,在总结队史时,老教练、老队员无一不深有感触的谈到本队的优良传统--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举重队是一个战斗的集体。从教练到队员事业心都很强,比赛时上下一致,为着一个共同目标:把全队成绩搞上去。大家把北京队的荣誉看得很高,因此,在生活、训练中集体主义观念非常强。外出比赛时,精神面貌好,劲头足。比如,老队员刘英剑是60公斤级的运动员,但他平时体重在65-66公斤,年龄大,每次比赛都要降5、6公斤的体重;左德才、蔡福强都有伤病,有时是打了封闭针上场比赛;徐国良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的时候,因食物过敏一直发烧,在赛场上休克,教练劝他弃权,可他稍作休息,又上场比赛,受到其他队教练的一致称赞;邹志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比赛时,尺、桡骨分离仍坚持比赛,并取得较好名次。
北京举重队形成这样的光荣传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队员中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少老队员抛弃个人幸福,把青春献给了举重事业,表现了崇高的品格。如袁力、刘英剑都是在退役之后才开始考虑个人婚姻问题;老队员左德才已经29岁了,为了事业的需要,也是一再把婚期推迟。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北京举重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与一批优秀教练员的努力分不开的。举重队的教练员大都资历高、有经验,徐指导、马指导、张指导、朱指导等都为举重事业呕心沥血、不辞辛劳。
第二阶段
(1988至今):继往开来,巾帼须眉皆辉煌
1988年北京女子举重队成立,首任教练为蔡福强。女队的成立为北京举重增添了生力军。
1991年臧丽娜获第四届亚洲女子举重锦标赛82.5公斤级抓举第一名、挺举第一名、总成绩第一名、一破世界纪录。1992年臧丽娜获第五届亚洲女子举重锦标赛82.5公斤级抓举第一名、挺举第一名、总成绩第一名、三破世界纪录。1998年任赛军获世界杯女子举重比赛全场总成绩第二名。2001年曹春燕获2001年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75公斤级挺举第二名、总成绩第三名。
男队员们当然也不甘落后。
1998年刘蕴军获亚洲青年锦标赛85公斤级抓举第一名、挺举第一名、总成绩第一名。1998年谢常宝获亚洲青年锦标赛56公斤级挺举第一名、总成绩第一名。
1998年赵雷获全国冠军赛挺举第一名。1999年他获得第四届全国城运会94公斤级冠军。2002年他获全国锦标赛94公斤级总成绩冠军。2002年他获全国冠军赛94公斤级抓举第一名、挺举第一名、总成绩第一名。
1983年后从北京队进入国家队的教练员有:陈正业(男队)、张志广(女队);男运动员有:李四琼、左德胜、赵汝宝、赵 雷;女运动员有:任赛军、马燕娟、康文静、臧丽娜。
北京举重队的历任领队是:余平、戴永钦、张联洲、王桂祥、朱根登、马守疆、张肇华、吕学昆。
北京举重队自建队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及全队教练员、运动员团结一心、奋发图强,逐步在全国确立了强队的位置,形成以力量见长、爆发力强的技术风格和不畏强敌、敢于拼搏的顽强作风,在全国、亚洲乃至世界赛场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新的世纪里,北京举重队全体教练员、运动员正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取优异成绩,为北京举重写下更辉煌的历史篇章。
举重队简况
北京举重队成立于1964年,隶属于北京市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现任领队吕学昆。
重大比赛成绩
在国内外重大举重比赛中有3人5次获世界比赛第二名、1人获世界比赛第三名:3人8次获亚洲比赛第一名、2人9次获亚洲比赛第二名、3人11次获亚洲比赛第三名;6人获13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金牌
世界比赛成绩
邹志刚获1986年世界杯举重赛60公斤级抓举第二名、挺举第二名、总成绩第二名。
曹春燕获2001年世界女子举重锦标赛75公斤级挺举第二名、总成绩第三名。
任赛军1998年获世锦赛女子举重53公斤级冠军。
国际比赛成绩
郭庆红获第五届努赛尔杯国际举重锦标赛75公斤级冠军。
邹志刚获第二届银龙杯国际举重锦标赛60公斤级冠军。
亚洲比赛金牌
钱玉凯获第七届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举重100公斤级第一名。
蒙乃东获第九届亚运会举重110公斤以上级第三名。
蒙乃东获1982年亚洲举重锦标赛110公斤以上级抓举第一名。
藏丽娜获1991年第四届亚洲女子举重锦标赛82。5公斤以抓举第一名、挺举第一名、总成绩第一名。
藏丽娜获1992年第五届亚洲女子举重锦标赛82。5公斤以抓举第一名、挺举第一名、总成绩第一名。
全运会金牌
刘英剑获第三届全运会举重60公斤级挺举第一名。
刘英剑获第三届全运会举重60公斤级总成绩第一名。
钱玉凯获第三届全运会举重100公斤级总成绩第一名。
钱玉凯获第三届全运会举重100公斤级抓举第一名。
钱玉凯获第三届全运会举重100公斤级挺举第一名。
钱玉凯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运动会举重100公斤级总成绩第一名。
蔡福强获第四届全运会举重82。5公斤级总成绩第一名。
蔡福强获第四届全运会举重82。5公斤级挺举第一名。
佐德才获第四届全运会举重82。5公斤级抓举第一名。
蒙乃东获第五届全运会举重110公斤以上级总成绩第一名
蒙乃东获第五届全运会举重110公斤以上级挺举第一名。
蒙乃东获第五届全运会举重110公斤以上级抓举第一名。
历任领队
张联周(1972-1981)
王桂祥(1981-1989)
朱根登(1989-1993)
马守疆(1993-2000)
张肇华(2000-20023)
吕学昆(20023至今)
历届教练
徐连树 1971—1974(病逝)。
马守疆 1970—2001。
钱玉凯 1973—1983(移民至澳大利亚)。
邓国银 1973—1984(调至四川省)。
杨本林、张树芳、毛玉黎、蒙乃东、周宏义、陈正业、袁力、王茂生、蔡福强、张志广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活动历史
选手统计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举重队简况
重大比赛成绩
世界比赛成绩
国际比赛成绩
亚洲比赛金牌
全运会金牌
历任领队
历届教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