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邓孝可学成回国。 1937年,正式参加南京《
新民晚报》工作,担任副经理。 1949年5月,任北京《新民报》社经理。
邓孝可其人
陈 剑
邓孝可,字守源,号慕鲁,
重庆市奉节县永里茅田(今奉节县茅田乡)人。生于清同治8年农历11月28日(公历1869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病逝于
上海市。其父邓命辰,字徽绩,号熙堂,早年就读于州府学,求取功名,为府生。后因与家庭不合,父母见弃。被迫离家出走,得亲友支持扶助,弃学经商,“足迹遍东南”,“企蓬三岛”(光绪29年3月邓孝然为其祖重建墓碑跋)。回国后,“见海洋强盛,内地风气未开”(同前),“以赤贫聚资,创办洋火(火柴--引者)公司”于重庆,“致巨富”(《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6页)。
邓孝可自幼敏而好学,聪慧过人,为其父所深爱。幼年时,与其弟孝然等,随父住家
重庆市。稍长,延师庭教,学业有成。返籍投考,得中府学,为府庠生。1898年义和团起义以后,清王朝采取了假
开明的办法,开办了新学堂。要每州、县选一、二人,去日本等国留学。学习师范,培养师资。1903年(光绪29年)春,邓孝可以其学业优良,家庭富殷得选。与
蒲殿俊、
罗纶、吴玉章等数十人,东渡
日本求学。
邓孝可在国内时,就对戊戍变法感受很深。对
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所主张的新政,很是向往。赴日本后,对康、梁的崇拜之情尤深。据吴玉章先生在《辛亥革命》一文中的回忆,邓孝可在赴日途中,便邀约吴老等“一起去
横滨市拜望梁启超”.彭农在《辛亥革命时期我的曲折经历》一文也说:“
四川省同乡邓孝可(
奉节县人跟梁派接近),约我们同学中的一部分人去箱根看樱花,其实是到那里听梁启超讲演。梁讲的是一套君主立宪的道理。”《
时报》辛亥年八月初一第二版要闻栏中也记载说:邓孝可是“
日本某专门大学毕业生,在日本留学期间,与
梁启超往来密切。”
1907年,邓孝可学成回国。即游说
夔州府知府,得其支持,以官本三万两白银,创办了“官督商办”的“夔府宝华煤炭公司”,“以统买统销夔州府属各煤窑的煤炭。”(隗涛《辛亥四川保路运动》)邓孝可亲任经理。
1909年,鉴于人民革命蓬勃兴起的压力,腐朽没落的
清代,“为了抵制革命,采取拉拢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办法,企图以预备立宪的骗局,渡过革命风暴” (隗湚涛《辛亥四川保路运动》),下令各省设立“咨议局”.邓孝可作为夔州府
奉节县的代表,到了成都,被选为
四川省咨议局文部
主事。
清庭对咨议局的控制,很严。督府对于咨议局的议案,
有核夺施行之权。对财政的审核,只限地方办事支出费用。国家政府,不在其内。咨议局“不得议减现行税率,只有议决改良增加之事。对自治纠纷的处理,只限州、县自治之互相冲突的问题。若自治会于地方官之冲突,则仍属督抚主持。”还规定,“若有一二议员间或近于桀骜,而荀违法律,小则除名,大则解散停会。”(唐宗尧、
向楚《摆开事实看四川立宪派》)。尽管如此,资产阶级立宪派人物一方面诚仰鼻息于清庭,另一方面又不能不顺应民心,开展一些争
绅权的斗争,以争个人声望和地位。1910年8月,由咨议员和教、农、绅、商各头面人物集股5000元,成立了以
四川省立宪派首脑、咨议局议长
蒲殿俊为社长,以
朱山为总编辑的《
蜀报》社,并将《蜀报》作为咨议局的机关报。《蜀报》从1910年8月15日创刊,到1911年6月中旬停办,共出12期。到6期以后,改由邓孝可任主编。《蜀报》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预备立宪”和“地方自治”,间也讨论国学,评述外着。蒲殿俊、肖湘、邓孝可、杨任钦、叶治均、黄言昌、沈宗元、白坚、程莹度等四川立宪派重要人物,均有论着或译述在该报发表。邓孝可更是以其才思敏捷,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文笔犀利,富有战斗力而驰名。《蜀报》发行量,达一千多份。许多州、县,都设有代办处。
重庆市、
上海市、北京等地,还设有分售处。“该报内容丰富,规模较大,印刷和装订都比较精美,一时被称为蜀中报业巨擘?在
四川省各界特别是在社会中、上层,有较大的影响。”(赖培林《评四川咨议局机关报--\u003c蜀报\u003e》,载《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九辑)。
帝国主义列强以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闭关的
中原地区大门。四川虽然地处偏远,列强渗入较东南各省缓慢,但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有巨大潜在的销售市场,使列强们垂涎欲滴。先是英、法争夺四川的铁路权。继之,美、德、日等国也参加了这一强盗活动。列强的强盗行径和清庭的软弱,激起了国人的强烈抗议,一时间,民怨沸腾。
四川省民众的
保路运动,更是空前高涨。
于封建宗法观念,邓孝可未看到清庭出让路权与帝国主义的正式消息时,对朝庭尚抱有一定的期望。还于《
蜀报》上着文,盛赞铁路国有政策。只要求政府承认和偿还人民的股款,提出:“争款不争路”的主张。这种主张在四川立宪派内部,也只得到少数人支持,多数人反对。当强行接收粤、湘、鄂、川四省铁路公司和与美、英、法、德四国签订了借款筑路合同的正式消息传入四川后,邓孝可马上放弃了“争款不争路”的主张,并气愤地说:“谁能梦想到其奸欺如是哉!”立即挥毫疾书,写出了全川最早严正批驳借款合同的着名争路檄文《卖国
邮传部!卖国
盛宣怀!》,在《
蜀报》第十二期上发表。
在1909年10月14日召开的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大会上,邓孝可、邓孝然两兄弟,均以股东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会议。会上,邓孝然被选为董事会董事,邓孝可被选为法部
主事。不久,在铁路公司的第二届股东代表大会上,公司为了唤起民众参加保路斗争,决定拿出二万四千两白银,交邓孝可、朱山办《蜀报》杂志;池汝谦等办《西顾报》;江三乘等办《白话报》。这三种刊物,成了四川保路同志会争权保路斗争运动的主要喉舌。
1911年6月17日,根据斗争的需要,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正式成立。立宪派人士控制了保路同志会的一切实权,邓孝可被选任四川保路同志会文牍部部长。由邓孝可领导和主笔,创刊《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为四川保路同志会会刊。半月内,文牍部“发出印刷物已六十万有余件”(《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第七号)。《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文字通俗流畅,尖锐泼辣,内容丰富。至今读来,仍感人至深。这份刊物,“曾印到三万份,仍然供不应求”(《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第三号)。“保宁属阆中县,距省七百余里,该地绅商闻盛奴夺权卖路事,愤恨如烧,立欲其详情。特专捷足,兼程星驰三日有半,抵
成都市购买保路同志会出版、报告各件”(《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第十三号)。“顷有数友人称,其家妇孺,每日望本报告,几如望岁。及得报告展读,涕泪横流,且阅且哭。” (《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第十三号)四川咨议局和保路同志会,通过刊物所造成的强大舆论攻势,影响很大,“日来关于铁路攻难之文字演说,纷纭四出,禁不胜禁,防不胜防。”(《保路同志会文电要录》6页)给了清朝政府和外国强盗以巨大打击。正如《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139页上说的:“四川人民知道报纸势力,就在这争路风潮时代。”
四川省人民争权保路
风暴潮的涌起,使清政府惊恐万状。1911年7月,清朝政府一面选派经营川边得力的
赵尔丰,到
成都市接任
总督,向四川人民举起了屠刀;一方面下令
托忒克·端方,派人接收
川汉铁路公司宜昌董事局,加紧强抢四川人民铁路大权的行动。8月18日,端方强行接收
宜昌市董事局。此一消息传入成都,置铁路公司正在开会,“会场几百人立哄起来。大呼:政府要硬抢铁路了!要打四川了!大家快要死了,还做什么生意!”(唐宗尧等《摆开事实看四川立宪派》)在铁路公司接着召开的紧急会议上,一致通过了成都全市罢课罢市的决议。8月27日以后,罢市罢课浪潮遍及全川各地。人民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已成汹涌澎湃之势,难于遏阻。
在争权保路斗争的开始阶段,
蒲殿俊、
罗纶、邓孝可等立宪派人,出自切身利益的保护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其横溢的才华和一定的勇于斗争精神,深得民心,成为群众运动的初始领袖。但是,他们只是资产阶级
右派的中坚,与旧的封建势力,有着较为紧密而深厚的瓜葛。他们主张的,只是“文明争路”.绝没有想过,也更不愿通过革命,将封建旧制度打倒。因而,一旦群众真正起来用暴力行动推翻旧的制度之时,他们就害怕了。立即反过来帮统治者的忙,极力阻拦和反对人民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当得知清政府决定让镇守
西康省的
赵尔丰接任四川总督的消息以后,为了表示他们只是要“文明争路”的诚意,邓孝可与叶秉诚一道,还特别邀约了与赵尔丰有一定交谊的周善培,算准了时日,到新津迎接。因赵尔丰在
雅州(今
雅安市)多住了两天,致使他们不得不空手而返。当赵尔丰抵达成都以后,为讨好,他们又于7月30日在铁路公司召开特别欢迎会,欢迎赵尔丰到川主政。
立宪派的亲善表示,并未软化清政府要残酷镇压
四川省人民革命的心。群众的罢市、罢课行动,也冲破了立宪派人所规定的“文明争路”范围。尽管他们连夜制造“保路同志会公启”,要求群众“勿在街市聚众”、“勿暴动”、“不得打教堂”、“不得侮辱官府”,并刊发光绪的牌位,要人们贴在门首,焚香礼拜,极力想将群众不可遏阻的反帝反清情绪压制下去。但是,对于这种蓄久必发的群众反帝反封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他们却早已失去了控制之力。自
成都市罢市、罢课以后,“南起邛雅、西迄
绵阳市、北进顺庆、东抵荣隆,千里内外,府县乡境,一律闭户”(《
民立报》辛亥年七月十五日)。在新的革命势力鼓动下,
四川省已燃烧了起来。
1911年9月5日,
赵尔丰接到同志会《川人自保商书》。看后认为,这是同志会造反了。9月7日上午,即于督署诱捕了同志会、咨议局、铁路公司的负责人
罗纶、邓孝可、张澜、
王铭新、叶秉诚、江三乘、彭兰村等人。晚到的
蒲殿俊、颜凯,也被扣押。第二天,又逮捕了胡荣、
蒙裁成等人。妄图于联升巷放火,诬罗、邓等人暴动,“借此就把他们杀了”(彭芳《辛亥革命政变发源记》)。由于赵尔丰没有得到将军王昆的支持,“更主要的是怕事情闹大,将首先危及
满族,特别是他的性命”,只好改将这些人软禁(唐宗尧、
向楚等《摆开事实看四川立宪派》)。蒲、罗、邓等人被捕的消息传出以后,
成都市全城震动。数万群众涌向
总督衙门示威,
赵尔丰竟命令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当场打死三十二人,伤者无数。城外闻讯赶来声援的居民和农民,也被屠杀数十人。
“成都血案”发生后,整个
四川省都沸腾起来。暴发了以同盟会会员为主导的,席卷了全省的全民性武装大起义,
保路运动进入了推翻清朝政府腐朽没落统治的武装斗争阶段。
武装起义起于
新津区,成都附近各州、县,纷纷响应。起义烈火,迅即燃遍全川。在全川人民起义面前吓慌了手脚的清朝政府,一面命岑春宣入川“查办”;一面命
托忒克·端方,率鄂军入川镇压。结果,由于鄂军西调,武汉空虚,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
武昌起义成功。这一消息传入四川,
赵尔丰慑于群众武装革命的威力,被迫于11月1日,把张澜、胡荣、彭兰村、
蒙裁成等人先后释放。以后,又接受手下人建议,于11月5日下令将所有被捕人员释放,并对蒲、罗等人加以礼遇聘任,将扣捕他们的责任,完全推到端方、
盛宣怀等人身上。蒲、罗、邓等人受此优礼相待,十分感激赵尔丰。竟公然以同志会名义,发布《哀告全川叔伯兄弟》,说什么:“保路同志会之目的实已贯彻无阻”,要同志军放下武器,停止战斗,息事归农。进而,还与
赵尔丰订立密约三十条,承认赵尔丰盘据川边的军事政治权利。继11月22日重庆蜀军政府成立以后,于11月27日在成都,又成立了以
蒲殿俊为
都督的
大汉四川军政府。还将赵尔丰的心腹
朱庆澜,安为副都督。接着,不甘心失败的赵尔丰,又策动了12月8日的
成都兵变,妄图复辟。同志军闻讯,星夜入城,乱事才算平定,陆军学堂总办
尹昌衡,做了都督。各地民军纷起讨赵,继续向
成都市进军,尹昌衡被迫将赵尔丰“明正典刑”.从此以后,也就结束了
帝国主义和
清代在
四川省的最后统治。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以后,4月27日,成都、
重庆市的两个军政府合并,于成都成立了“四川都督府”.至此,四川保路运动胜利结束。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四川立宪党人因在四川保路运动后期的不光彩表演,为革命人民所不耻齿。加上他们的思想体系与新的时代,也格格不入,故受到革命人民的冷落。这时,
康有为、
梁启超一伙,又汇集北京组成了共和党、进步党等派系,积极谋划封建王朝复辟活动。四川的
蒲殿俊、
罗纶、邓孝可等人,也先后去北京,加入了康梁一伙。他们返川后,开始组建民主党。1913年6月22日于成都南门,召开民主党临时大会。将四川民主党,改组成了中国进步党四川支部。选举的结果,邓孝可、罗纶、李文熙(
奉节县新治乡人,后为
曹锟毒杀于
保定市)担任了常务委员;邓孝然选任交际科干事。
袁世凯复辟失败以后,邓孝可在北京失意消沉。“赋闲”,住在北京石驸马大街88号。以后,又到
杭州市做了“寓公”.不久,他又迁居
上海市。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才病逝。至“赋闲”北京以后,邓孝可一直消声匿迹,再无什么作为。只是在
九一八事变以后,他异常气愤,要家人臂缠黑布,上写白字“誓雪国耻!不自由,勿宁死!”(据邓孝可孙邓传汉口述)其爱国气节,颇受时人赞颂。在北京的一些学校和社会人士中,也起过一定的影响。
邓孝可一生,先后六次结婚。生子女多人,大多早已逝去。只有第六夫人于解放前夕携一子一女去了美国定居。据说,早前尚在。邓孝可的其他子孙多人,散居国内各地,多有从政从教的。邓孝然女
邓季惺,抗日战争年代,与夫
陈铭德一道,在南京、
上海市、
重庆市、
成都市等地办《
新民晚报》,自任经理。开中国妇女办报之先,被誉为中国现代“报坛女杰”.曾连任九届民建北京市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政府民政局副局长、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等。前不久,高龄病逝于北京。
1985年《奉节县志资料》(征求意见稿) 《万县地区地方志通讯》87||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