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故城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大名府故城是位于赵都大名县城东北的遗址,面积26平方公里,以大街、御营、双台三村为中心,今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北门口四村是故城的东、南、西、北四大城门旧址。
大名府故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分皇城和外城。皇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周长1.83公里,有五门。外城长24.3公里,有九门,另有上下水关两座。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北周改置魏州。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改武阳郡为魏州,升为都督府,人口13万。公元672年(咸亨三年)罢都督府复为魏州。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在魏州置魏博节度,领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并置大都督府,州治所与都督府衙署同城。李适建中三年(782年),节度使田悦拒命称魏王,改魏州为大名府。公元881年(唐中和元年)至884年(中和四年),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就西城外旧堤筑罗城,周长80里。五代十国时大名府故城成了军家必争之地。赵祯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改大名府为北京,为东京汴梁(今开封市)陪都。钦定北京后,由宰相吕夷简主持,对大名府故城做了较大改修和增建。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刘豫在此降金,建都称帝,国号“伪齐”。元朝在此置大名路,为省级行政机构。明朝仍置大名县府,领开州、元城与大名等十县。明建文三年(1401年)河决漳卫,洪水淹没大名府故城。2007年,大名府故城开发项目被纳入河北省“十一五”规划。2017年,大名县开始打造宋文化展区,推进占地36平方公里的大名府故城保护开发项目。2022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邯郸市大名县大名府故城遗址进行发掘。2024年9月,大名县对大名故城片区内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了系统性改造。
1993年,大名府故城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大名府故城被公布为中原地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大名府故城设立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2处重点保护区。
历史沿革
正式建成
大名府故城郭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因王莽家族借其姑母孝元皇后发展外戚势力曾获封“九侯五司马”,故称贵乡郡。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北周改置魏州。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魏州改为武阳郡。公元608年,武阳郡永济渠开凿。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改武阳郡为魏州,升为都督府,人口13万。公元672年(咸亨三年)罢都督府复为魏州。公元696年(万岁登封元年)农历十月,狄仁杰到魏州任刺史
逐渐繁荣
公元742年至756年,魏州人口增至110万。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在魏州置魏博节度,领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并置大都督府,州治所与都督府衙署同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农历六月,田承嗣为第一任魏博节度使。李适建中三年(782年),节度使田悦拒命称魏王,改魏州为大名府。公元881年(唐中和元年)至884年(中和四年),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就西城外旧堤筑罗城,周长80里。五代时大名府故城成了军家必争之地,先后被梁、唐、晋、汉、周占据。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曾把大名府故城定为首都李存勖建都时“筑城高达三丈有奇,并门楼、敌台、戌辅、女墙悉如制新”。后周,郭威在罗城中增筑皇城。
北宋初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局面,社会逐渐稳定下来,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了抵御北方强悍的民族—辽朝(后称辽),在大名府故城这座边陲重镇,修建宋代的北京,在北宋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赵祯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改大名府为北京,作为东京汴梁(今开封市)陪都,以示仁宗若契丹南侵,必御驾亲征之决心。钦定北京后,由宰相吕夷简主持,对大名府故城做了较大改修和增建。增修了内城和外城,修内城为宫城,周长183公里,修筑的外城周长为243公里。宫城南有三门:中为“顺预门”、东为“省风门”、西 为“展义门”;东有东安门;西有西安门。在改修外城后,又增建了宫城,置百宫,宫殿略如首都,建有四殿十四门并两座水关。建筑形式和规模都非常壮观宏大。宫城称内皇城,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建门五。外城为京城,周长四十八里二百有六步,建门九。又引漳入卫掘一小河西渠(今引河)贯穿全城,并修建水关,上水关曰“善利”,下水关曰“永济”。把大名府故城建成为御敌“铁壁”。南宋时,大名城故城随着朝廷衰败有些萧条,此时女真族强大起来,灭辽建金南下攻宋。
走向衰落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刘豫在北京大名府建都称帝,国号伪齐北宋以后,大名府故城失去了往日在军事上的重要性;黄河漳河卫河(卫河)不断泛滥、於积,多次为患大名,使大片良田荒芜;孛儿只斤·忽必烈时,水利与水利交通与唐宋大为逊色;金元以来,北京大名多有残毁。诸多因素迫使历经9朝1042年,七为首都的大名府走向衰落。明建文三年(1401年)河决漳卫,洪水淹没大名府故城,同年在艾家口重建大名府(今大名城)。大名府故城因系一次性水毁,埋于地下1米至5米,保存完好,只有少数取土层地层遭到破坏,在取土坑内时常发现井、灰坑、建筑构件及排水设施。故城址现存两处重点保护区,即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
开发挖掘
2007年,大名府故城开发项目被纳入河北省“十一五”规划。这个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开发挖掘“北京大名府”皇城宫殿群,在遗址附近建设出土文物博物馆及配备保护、防护设施等。这个项目竣工后,与已建成的石刻博物馆、狄仁杰祠堂、兴化寺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景区。2017年,大名县开始时打造宋文化展区,按照“打大名府品牌,创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规划,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大力推进占地36平方公里的大名府故城保护开发项目。重点规划建设宋代大名府故城遗址文化展示区(遗址公园)和宋代北京大名府风貌游览区(主题公园)。
2022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邯郸市大名县大名府故城遗址内城北墙体东部(发掘Ⅰ区)和遗址内城城壕东侧河堤处(发掘Ⅱ区)进行发掘,共发掘面积900平方米,揭露内城墙体南北总宽24米(包括主墙体以及3道增补墙),清理晋朝晚唐、宋金、元明等时期遗存39处,出土可复原器物200余件。
2024年9月,为承办好第七届邯郸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大名县在大名故城片区,对古城内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了系统性改造,同步实施历史文化节点微修复、微更新。同时,大名县邀请国内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顶级团队,对古城运营进行整体策划,打造了贴近年轻人消费需求的D6街区,丰富了文创、酒馆、汉服、咖啡等多元业态,整个古城焕然新生。
景区布局
大名府故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以大街、御营、双台三村为中心,今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北门口四村是故城的东、南、西、北四大城门旧址,面积26平方公里。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分皇城和外城。皇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周长1.83公里,有五门。外城长24.3公里,有九门。另有上下水关两座。明建文三年(1401年),城被漳、卫河水所淹,治所迁至艾家口(今大名县县城)。
主要景点
城墙遗址
大名府城墙城墙基本呈正方形,外长4232.9米,里长4135米,城高连垛口13米,女墙高1米,下宽8.33米,上宽4.12米。炮台36座。护城河深15米,宽30米。城门上建有层楼,三楼鼎峙、尤壮观瞻,城墙的规模式样完备。大名府城上建有城楼、炮台,东南西北四城门均有瓮城,分别命名为“体仁、崇礼、乐义、端智”。整个城墙下石上砖,庄重高大,雄浑古朴,犹如一道铜墙铁壁保护着大名人民。铁窗口村东南村东南地表保存一段城墙高6米至7米、宽15米至17米,长约140米,保存较好(插图336);红寺、菅庄之间断续有三段城墙,最长者约180米,高6米至7米,宽4米至10米,其余两段较短,长约10米,高约4米至5米,宽约10米;南门口、孔庄一段城墙遗存地表已不明显。这几段城墙都能看到明显的夯土层,土质坚硬,附近随处便能看到瓷片、陶片及当年的砖石,城墙表面种植农作物。
大街遗址
“大街”之名源于当时有通衢大道,邓丽君的故乡邓台村也在这个镇。这座只有几百口人的村庄原名“邓堂”,后因村子形如台状,改称“邓台”。当年,邓台处于宋朝陪都近郊,背靠漳河右堤,前临漳县南排水渠,旁边书写着“丽君小镇”“邓台”的字样。
除此以外,御营、双台三村及双台村北宫殿区遗址,全部埋地表以下3米至5米。遗址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0米,面积约4.5平方公里。1米以下即可发现丰富的文化层,建筑遗迹明显,宫殿区遗址遗存有丰富陶瓷等文物残件。大名府故城址未进行过发掘,群众取土时不断发现唐、宋、元、明时期的陶瓷残件,曾出黄釉注壶、青瓷碗、白釉黑花罐、白釉黑花灯型器、石刻神佛像、石刻、旗杆座等附属文物。
石刻博物馆
石刻博物馆馆内主体建筑弘敬阁,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总高度45米,明5层、暗7层,宋代风格仿古建筑。馆内藏有中国目前最大古碑“五礼记碑”,被誉为“天下第一墓志”的何弘敬墓志铭。何弘敬墓志铭,1973年11月出土于大名县万堤古墓群”,志石正面楷书59行满行63字,共计3336字,享有“天下第一墓志”之称。石刻博物馆西区,为现代书法名家碑刻展示区、历代帝王书法碑刻展示区和历届书协主席作品碑刻展示区。
文化活动
2016年10月6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来到大名府进行考察,考察组一行考察大名府城墙遗址、五礼记碑和狄仁杰祠堂碑,品尝到大名“二五八”美食。
2024年9月21日至22日,第七届邯郸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大名县举办,会通过夜游大名府、文创展销、美食品尝、旅游装备展示、旅游演艺观赏、重点项目观摩等活动,吸引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来游览消费。此外还有文创市集、第十八届中原民间中国艺术节、第四届永年区吹歌艺术节、“成语寻宝,月满邯郸”等文旅活动,营造文旅消费场景,扩大城市旅游品牌影响力。
开发与保护
1993年,大名府故城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大名府故城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设立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2处重点保护区。2011年10月13日,大名县官方计划恢复“明城”、开发“宋城”古迹,让大名府再现宋明古城原貌。该县针对开发“两城”上出台了《明城墙保护规划》,结合《明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制定明城内各重要景点的五年建设目标;特聘请国内知名专家高标准制定《大名府故城文物保护规划》《大名府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参照西安大明宫,对古城进行包装开发,利用5年至10年的时间建成集参观游览、考古科研于一体的宋代大名府国家遗址公园。2023年12月,大名府故城入选河北省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所获荣誉
相关文化
书籍
论文
出土文物
2022年,考古队对遗址内城北墙体东部和遗址内城城壕东侧河堤处进行发掘,清理唐、宋、元、明等时期遗存39处,出土可复原器物200余件。
2022年12月,考古队在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过程中,发现一处古代墓葬,经过2个多月的研究,根据墓葬开口层位、墓葬形制、随葬品等,判断为两晋时期墓葬。墓葬中出土了16件器物,均为陶器,器型为耳杯、罐、牛车、马、奁等,根据随葬品推测墓主人可能为女性。出土的文物中,陶马长35厘米,宽14厘米,高37厘米,呈站立式,鞍鞯俱全,无蹬;陶牛车为双辕车,牛的头部略低,车轮直径15厘米,车厢长53.5厘米,宽24厘米,高24.5厘米,车厢上置拱形轿篷。
重要事件
2016年1月4日,位于明清大名府古城的千年古槐因车辆撞击断裂倒地,涉嫌肇事车辆司乘人员目前被控制,古槐救护工作正在紧张筹备。古槐树为宋代所种,有1000多年的历史。曾任明代兵、工两部尚书的刘遵宪告老还乡后,在县城西街购置宅院居住,古槐就位于其宅院后花园门前。这里原有古槐3棵,后仅存1棵。全树像一条伏卧欲飞的巨龙,故有“卧龙槐”之称。
价值意义
大名府故城属于一次性水毁,保存相对完好,区内保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层。其次,遗址地表多为农田,村庄稀疏,有利于完整发掘与对外展示。对之进行发掘,对研究北宋时期北京大名府都市文化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工作为今后研究遗址历史沿革与平面布局提供了重要信息,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北宋时期大运河文化分布及首都制度、四京城市群格局、宋辽军事对峙、水运与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大名府故城城市主体布局经考古挖掘被正式确定.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4-09-17
大名府故城.邯郸市人民政府.2024-03-05
最美古建筑大名府故城.河北新闻网.2024-09-17
北宋大名府城市形态探析.微信公众平台.2024-09-17
大名府故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4-09-17
狄仁杰.太原市人民政府.2024-09-17
大名大事记(47).澎湃新闻.2024-09-17
宋仁宗诏升大名府为北京.澎湃新闻.2024-09-17
邯郸市“成语之都·金秋消费季”来了.河北新闻网邯郸最新新闻.2024-09-17
大名府志.豆瓣读书.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正式建成
逐渐繁荣
走向衰落
开发挖掘
景区布局
主要景点
城墙遗址
大街遗址
石刻博物馆
文化活动
开发与保护
所获荣誉
相关文化
书籍
论文
出土文物
重要事件
价值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