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望(1912~1990),原名自强,字止,也称子强,
常熟市张家港市人。孙望幼年在家乡读完初小,后随父到
上海市,入爱国
女校就读。升入初中之年,恰逢父亲留日之时。先后在家乡虞西初中、上海湖州旅沪公学、
江苏省苏州中学校和南京中学读完中学课程。民国21年(1932年)考入
金陵大学中文系。民国23年,和同学
程千帆及校外友人汪铭竹、
常任侠、
滕刚等组织“土星笔会”,从事
自由诗创作,出版期刊《诗帆》。
1937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国文系。曾任金陵大学副教授。1949年加入
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历任金陵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中国作协江苏分会第一、二届副主席,
江苏省高等学校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
著有诗集《小春集》、《煤矿史》,专著《元次山年谱》、《全唐诗补遗》、《
蜗叟杂稿》等
孙望与
程千帆等人组合“春风文艺社”,借报纸副刊编写周刊,曾以盖郁金、河上雄为笔名,撰写学术论文,开展对文学艺术的讨论和争论。利用课余著作《元次山年谱》、《全唐诗补逸初稿》。《全唐诗补逸初稿》曾得到
日本汉学家、东京帝国大学教授
铃木虎雄的高度评价,认为该书“于唐诗裨益匪浅,谨为学界庆贺”。民国26年7月大学毕业,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经钱昌照推介,9月去
长沙市,在资源委员会所属的一锑矿管理机关当职员。不久,
田汉到长沙办《
抗战日报》,被邀业余为该报编写周刊《诗歌战线》。随后,成立“中国诗艺社”,出版《中国诗艺》。民国27年11月12日,孙望离开
湖南省,到贵州都匀协助作新锑矿开采筹备工作。是夜国民党政府以焦土抗战为名,火烧长沙。他闻之感慨万千,作诗曰:“半夜长沙火,熏天灸月宫。瓦灰飞邻县,烈焰卷云空。焦土民何罪,弃城敌未逢。伤心三楚地,回首一墟风。”民国29年,孙望调至
重庆市,在资源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住在同学薛成麟所在的工厂职工宿舍,晚间常和工人们一起,了解社会。他把抗战前及抗战初写的小诗编印成《小春集》,把后两年中写的诗稿编印成《煤矿夫》,同时和
常任侠合编出版《中国现代新诗选》。民国31年9月,受
金陵大学之请到母校中文系任教。民国33年,出版《战前中国新诗选》。民国35年春夏,随校迁回南京,升副教授,1950年升教授。1952年后,先后任
南京师范大学(1984年改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名誉主任。他虽截去6根
肋骨,身体瘦弱,但在担任南师中文系主任期间,事必躬亲。他诲人不倦,甘作人梯,对学生满腔热忱,对晚辈循循善诱,对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关怀备至。他团结全系教师,为国家培养不少人才。在担任名誉主任期间,仍然心系事业,不辞辛劳,经常指导研究生和外国进修生的学习。他忠于事业,信仰坚定。在“文化大革命”中虽备受磨难,但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始终不变。1976年恢复职位时,已发白齿脱,然仍决心将余热奉献给人民。他将历年不断辑录的唐诗,增入《全唐诗补逸》之中,将所写的单篇考证性论文辑成《
蜗叟杂稿》,还着手整理古典文学方面的许多重要资料。1990年6月1日,于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