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加1915年02月1日- 2009年3月10日,原名刘涤、刘天达,奉天安东(今
丹东市)人,为“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937 年开始发表作品。1938年入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潜力三部曲》,短篇小说集《水塔》等诸多作品。曾任延安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安东造纸厂厂长。
曾任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
中国文艺网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
个人生平
1929年雷加在
冯庸大学中学部读书。“九。一八”事变后,随学校流亡关内,为收复失地和广大爱国青年一起到南京请愿为打击侵略者,在上海参加“一。二八”
淞沪会战。
1935年雷加在日本东京政法大学读书。
1937年春回国。回国后与
北洋政府文学青年写作会和救亡团体发生联系,曾做过救亡报进的记者和编辑。
1938年雷加到达
延安市,在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四期)学习,后随延安文化协会组织的抗战文艺工作团第二组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做宣传工作。曾在丁玲领导的文协任秘书长。
1939年雷加回到延安,写出了反映前方战斗生活的短篇特写《一支三八枪》、《鸭绿江》、《黄河晚歌》等作品,他被选为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担任文艺小组委员会工作。
1942年3月雷加到
陕北地区农村,参加
减租减息运动,任乡文书、乡指导员。此时的雷加,扎根在陕北的沃土里,写出了一组反映陕北农村生活的作品:《“女儿坟”最后一代》、《揽羊人》、《沉默的黑怀德》、《路》等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陕北风土民情的今昔巨变。
1945年东北解放,雷加回故乡任安东造纸厂厂长,并为长篇小说《潜力》三部曲收集素材。1951年调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全国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63年2月,当选为
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筹备委员会副主席。
1980年6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
2009年3月10日15时30分,雷加在北京病逝,享年94岁。
文学特色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一代代优秀的中国作家执著坚守的信念,凭着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他们发现了埋藏在生活中的丰富矿藏,寻找到了蕴含在人民中的伟大力量。作家雷加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雷加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在题为《与生活同在》的文章里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文学信念:“我摆脱不了那些生活中感人的事件,常常是不知不觉地做了它们的光荣和俘虏。”他还多次说过,一个作家应该有生活,以后要继续积累和补充生活,才能够写下去。正是这种“与生活同在”的文学信念,促使他在70余载文学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写下长篇小说《潜力》三部曲、散文特写集《
五月的鲜花》《南来雁》《延安世纪行》等与时代同行的优秀作品。
雷加领悟古今中外名家的体验是“生活就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雷加认为,作家写作不是为自己,而是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时代的责任。
社会职务
曾任延安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安东造纸厂厂长。
“文革”期间,雷加被下放到房山石楼公社,整整搁笔十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雷加任北京市文联秘书长、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作协副主席。
主要作品
雷加坚持上前线、下基层,在烽火硝烟中他写出了近20篇战地特写、散文、小说。
他多次采访白求恩大夫,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国际友人白求恩》,于
延安市《军政》杂志上发表,毛主席读后挥笔批上五个大字“学习白求恩”。
1939年起,在延安《
文艺战线》《
文艺阵地》等刊物上发表小说。
1942年1月,雷加发表小说《沙湄》、《躺在睡椅里的人》。
1942年,深入农村,创作了两部反映战时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集:《水塔》和《男英雄和女英雄》。
1952至1958年先后创作长篇小说《我们的节日》和《潜力》三部曲:《春天来到了鸭绿江》、《站在最前列》、《蓝色的青枫林》,还写有传记小说《海员朱宝庭》,散文特写集《
五月的鲜花》、《匈捷访问记》,反映水利建设者的作品《工地早晨》、《三门峡截流记》等作品。
1960年雷加参加
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综合考察队,写下一组散文,集为《山水诗话》,1978年改为《从冰丰到大川》。
粉碎“四人帮”后,发表了短篇小说《五月雨》,出版散文集《火烧林》。
新时期以来,又陆续出版散文集《
浅草集》《这里没有夏天》和小说集《春到鸭绿江》《南来雁》。
长篇小说《潜力三部曲》,短篇小说集《水塔》。《男英雄和女英雄》、《青春的召唤》、《雷加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匈捷访问记》、《为新事物开辟道路》、《五月的鲜花》、《从冰斗到大川》、《春到鸭绿江》、《南来雁》、《边城和人》、《雷加散文特写选》、《火烧林》、《沙的游戏》、《半月随笔》、《半月随笔二集》,报告文学集《这里没有夏天》,文论集《浅草集》,传记《海员朱宝庭》,中篇小说《我们的节日》,主编《世界文学佳作八十篇》、《延安文艺丛书·散文卷》、《解放区文艺书系·散文卷》、《万里黄河第一坝》等。
主要成就
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是“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代表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创作了大量反映
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题材的作品,是工业战线创作成就卓著的作家。
《江河恋》获1980年“十月文学”奖。
社会评价
热爱写作,为了写作,宁愿放弃现成的仕途。一个愿意将生命燃烧为文学作品的痴迷者。
雷加的作品,语言朴实、清新,给人以美,催人向上。
铁凝评价了雷加的创作道路及文学成就,尤其肯定了其对“延安精神”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执着坚守,并指出其深入生活的文艺道路和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的审美追求,在今天尤具学习价值。“他的文学创作的核心就是两个字——人民,这对我们当下来说尤其具有意义。”
这正展现出雷加一生追求、直述胸怀留下的墨宝:“多一种艺术,多一种美!”(赵郁秀评价)
雷加当年曾为《
人民文学》创刊40周年题词,他写的是:“《人民文学》为人民,人民万岁。”配发的照片显示,他站在高山之巅,手捧着一架
照相机。这句题词和这帧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标志了雷加的身份,传达了他的胸怀。他是一位有鲜明时代感的作家,他要为他所热爱与忠诚的人民,拍摄具有历史意义的相册。(
崔道怡评价)
后世纪念
2015年1月28日,雷加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28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陈建功、程慧民、邢培红、杨聪凤、
马尚瑞、
卢新华、邵济安等也从不同的方面对雷加从事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雷加之女刘甘栗在座谈会上向
中国作家协会和各位与会者表示衷心的谢意。她说,父亲一辈子都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他怀着战士的情怀和文学的梦想,走过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道路。他始终是个战士,又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文学生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座谈会后,雷加亲属向
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雷加部分手稿。
2009年04月,雷加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
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