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鲜花》是一首抗战歌曲,由
阎述诗创作,
光未然填词,阎述诗谱曲。该曲创作于1936年,原为光未然在武汉独幕话剧《阿银姑娘》所作的序曲。1935年,光未然在武汉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夏,
东北大学排演话剧《阿银姑娘》时,因剧本上没有曲谱,该校教师阎述诗为话剧创作了乐曲。1959年,作曲家
瞿希贤将《五月的鲜花》选作故事电影《
青春之歌》的插曲,使该曲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2009年5月,《五月的鲜花》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推荐为“100首爱国歌曲”之一。
《五月的鲜花》曲作者是
阎述诗。阎述诗家在东北,从小就喜欢
音乐创作。学生时代经常参加宣传抗日思想的演出活动,也因此受到敌人迫害,后逃到关内,辗转来到北京,在北京二十六(
北京汇文中学)中学担任数学老师。1935年12月,
北平市多名学生为反对“
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冲破
中国国民党军警的包围,举行了集会游行,队伍抵达菜市口,却遭到了武装军警的镇压。一批批受伤者被送至
东北大学,东北大学的老师阎述诗带领学生收容伤员,他还和学生一道将重伤者转送至
北京协和医院抢救。当他返回东北大学宿舍时,恰好东北大学文学院的学生
金肇野南下武汉归来,带回了
光未然所作的独幕话剧《阿银姑娘》和该剧序曲《五月的鲜花》的歌词。金肇野告诉
阎述诗,《阿银姑娘》已被光未然领导的武汉拓荒剧团列入《国防三部曲》公演计划,但就缺少一个人为《五月的鲜花》谱曲。阎述诗听后慨然相许,他接过歌词,开始了为该曲谱曲的工作。阎述诗本人是从
东北地区流亡到关内来的,因此他对歌词感同身受,很快完成了谱曲。
《五月的鲜花》开始传唱的时候,阎述诗的女儿阎莉莉才刚出生不久,在她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一名数学教师,甚至从来没有向家人炫耀过自己这首歌的"成就",但跟大家印象中的数学教师不同,阎述诗是个很感性的人,他在家里每天与音乐为伴,阎莉莉说:"只要在家休息,音乐声会一直伴随着他",也正是这个原因,她从小就受到音乐熏陶,后来还做了一名音乐教师。
上世纪50年代末,电影《
青春之歌》的上映,让一代人认识了
林道静,也让一代人学会了一首名叫《五月的鲜花》的歌曲。阎莉莉也不例外,她和当时的年轻人一样,激动地唱着《五月的鲜花》,唯一不同的是,她突然发现这首歌的曲作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
虽然自己的名字已经被打上了电影的字幕,但和女儿的惊喜相比,
阎述诗的情绪一直很平静。后来女儿阎莉莉考上了艺术学校,她的老师希望阎述诗写一篇歌曲《五月的鲜花》创作经过的文章,这时人们才了解到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
以一名音乐教师的身份来看,阎莉莉对父亲的作品作了一些深入的分析。《五月的鲜花》不同于其他的抗战歌曲,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许多歌曲都是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而《五月的鲜花》的整体音乐配合了歌词的情绪,是一种倒抛物线状的变化,首先是"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志士的鲜血",有着怀念烈士的抒情;第二句写道
东北地区沦陷,"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煎熬,失去自由更是失掉了饭碗,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曲调压抑低沉;第三句中"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带领演唱者酝酿悲愤的情绪;最后到"震天的吼声惊起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是整首歌曲的高潮,曲调也更加激昂有力,让音乐在情绪的最高点达到释放。
《五月的的鲜花》的字里行间都饱含感情,意境深远,带有一种崇高的美,通过深情的语言激起了听众的爱国热情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加上朴素、轻缓的音乐旋律,让听众深切地体会到对民族英烈的怀念和景仰。而且经过作曲人
阎述诗的精心谱曲配合,《五月的鲜花》的音乐与歌词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种倒
抛物线状的变化。歌曲开端,作词人
光未然写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而且在原野上鲜花掩盖的是无数志士的“鲜血”,充分表现出对烈士的深切怀念,也指出了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接着,作词人写道,
东北地区已经沦陷,人们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天天在痛苦中煎熬”;因为人们“失掉自由”,还“失掉了饭碗”,并且饱受“屈辱”和“煎熬”,需要忍受
日本侵略者的“无情的皮鞭”。此时的旋律也是压抑低沉的,催人泪下,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悲愤感。之后,作词人又写出了当时翔实的万分紧急,“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但是遗憾的是,中国国民党政府却采取
不抵抗政策,于是,“中原大地”依然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此时,旋律也满是悲愤和无奈,如同深沉的呜咽,发人深省。到了最后,作词人写道希望此时,有“怒吼”可以“惊起”一群不幸的人们,充分体现作词人希望人民奋起反抗,抵御外敌的心情。到了这里,整首歌达到了高潮,旋律也十分激昂和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