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是李斯向秦王嬴政上书论说逐客之策之误的一篇
文言文,是
秦朝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经典篇目。李斯在书中运用排比、铺陈等表现手法,着意渲染,慷慨陈词,历数秦国
秦穆公、
秦孝公、惠王、昭王四代君主任用客卿致使秦国强盛的过程,点中了“逐客以资敌国”的要害。
《谏逐客书》的创作涉及到秦国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李斯撰写此文是为了劝阻秦王逐客。而当时秦王嬴政做出逐客的决定是秦国内部多种权力斗争的结果,李斯看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的雄心,上书谏阻逐客,为秦国留下了众多人才。
《谏逐客书》被《
史记》《文选》《
崇古文诀》《
古文辞类纂》《
骈体文钞》等多部古代文集选入其中,在《昭明文选》的《上书》部分,被列为《上书》之首,是中国古代的公文名篇。除此之外,《谏逐客书》曾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篇目被分别选入人教版和
北京师范大学版高中语文读本之中,直至2019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次将《谏逐客书》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并将其作为“实用类文本”的代表篇目,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交流能力。
事件经过
逐客令出台
吕不韦一倒台,
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
秦始皇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李斯进谏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
荀子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
咸阳市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
秦穆公用了
百里奚、
蹇叔,当了霸主;
秦孝公用了
商鞅,变法图强;
秦惠文王用了
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
秦昭襄王有了
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
李斯当权
秦始皇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连忙打发人把李斯从半路上找回来,恢复他的官职,还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当谋士后,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还用反间、收卖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
韩王安看到这形势,害怕起来,派公子韩非到
秦国来求和,表示愿意做秦国的属国。
韩非子也是
荀子的学生,跟李斯同学。他在韩国看到国家一天天削弱,几次三番向韩王进谏,韩王就是不理他。韩非满肚子学问,没被重用,就关起门来写了一部书,叫《
韩非子》。他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这部书传到秦国,
秦始皇看到了十分赞赏,说:“如果我能和这个人见见面,该多好啊。”
这一回,韩非受韩王委派来到秦国,看到秦国的强大,上书给秦王,表示愿为秦国统一天下出力。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
李斯倒先着急起来,怕韩非夺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说:“
韩非子是韩国的公子,大王兼并诸侯,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国,也是个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秦王政听了这话,有点犹豫,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非进了监狱,想辩白也没机会。李斯却给他送来了毒药,韩非只好服药自杀了。
秦始皇扣押了韩非,也有点后悔,打发人把韩非放出来,可是已经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恼。正在这时候,有个魏国人缭到
秦国来,秦王政找他一谈,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任用缭为秦国尉,后来人们称他
尉缭。
人物
初被
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
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
秦始皇秦灭六国之战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
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
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
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
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
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
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
咸阳市闹市,并
夷三族。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
秦国丞相。
后世评价
吕不韦和李斯都是秦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多有争议。
历史以往对于吕不韦的论断,多有失允之处。原因我想不外乎有三:
其一,古人以士为贵,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而吕不韦恰恰出身于商人,走了一条颇具戏剧性的从政之路,凭着“奇货可居”的经营理念一跃登上古代士子心目中最高的人生巅峰。
吕不韦这条为官之路,势必遭到后世文人的抛弃。
其二,与
秦始皇的长期矛盾,吕不韦落得个饮鸩身亡的悲剧下场。在他死后,秦王嬴政虽然坚持了吕不韦所提倡的统一道路,对吕不韦的政纲也有不少保留,但吕不韦在朝野内外的影响,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秦始皇尽可能地消弭掉了。实际上,《
吕氏春秋》不仅是吕不韦为了个人施政而树立的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杂百家学说,顺应了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为即将到来的
秦朝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新的理论探索。其中的思想精华,现在看来仍具有深厚的借鉴意义。
其三,秦朝二世而亡,
吕不韦对于
秦国历史的贡献,失去了持续发力、供本朝后继者发扬评说的土壤。吕不韦从政期间,鼓励水利,发展经济,使秦国的国力大增;引贤纳士,为秦国招揽人才;同时继续对东方各国用武,为秦国
秦灭六国之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却因为与昔日爱妾、
秦始皇之母
赵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暧昧关系,以及与嬴政之间扑朔迷离的父子关系,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和道学家恶意渲染,成为千秋之下的笑柄。
再看
李斯,后世对他的批判,主要在于李斯人品的低下。然而,片面地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是不科学的,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待历史人物,应该成为我们把握历史的准则。首先,从心理史学来讲,李斯天生自私自利,他的所作所为是出于个人目的,缺乏社会责任感、道义感和使命感。所谓个性决定命运,当这种个性融入时代趋势中的时候,自然于己于国均有利益。但如果这种个性及行为违背了历史规律,事有不成,人也就身败名裂了。其次,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仅要从纵的历史去看,更应该从一个人所处的时代去争论他的所作所为。战国时代特有的为求功利不择手段的进取风气,成就了李斯托身秦国这个“大粮仓”的勇气,却也成为他做出更明智、更伟大的决策之瓶颈。
李斯辅佐秦王嬴政执掌大权;上《谏逐客书》,挽救人才;开拓疆土,完成统一;批驳分封,提倡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此千古之举,成就万世不灭之功。然因一己之私,提议
焚书坑儒;害死
韩非子;与
赵高一起发动了“沙丘”政变,矫改始皇遗诏,扶持
胡亥,又成为
秦朝早早灭亡的罪人,颇有些“成亦李斯,败亦李斯”的味道。
吕不韦与李斯,大秦王朝最亮的政坛双星,他们的人生历程和功过是非,并不是简单用几个短语或几个句子就可以定论的。任何一个人或一本书的结论都只是为人们提供判断的平台。因此当我们读到《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孙立群先生这本《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的时候,仍要禀承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的宗旨,细细思量其中的人文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