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辞类》是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的一本书,作者是
姚鼐。该书是
清代桐城派大师姚所编选的一部选本,代表了“桐城派”散文(
文言文)观点。
作品简介
概述
清代姚鼐选编。所选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之作为主;其前选入
战国、
秦汉的部分作品,其后选入明代
归有光、清代
方苞、
刘大櫆的作品,中间选入少数元结、
李翱、
张载、
晁补之的作品。
魏晋六朝之作,只在辞赋类中选晋代
张华、
刘伶、
陶渊明、
鲍照的赋各1篇,潘岳的赋3篇,在颂赞类中选晋
袁宏的赞1篇。全书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13类,文约700篇,合为74卷。卷首《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和源流。书成于
乾隆四十四年(1779),是代表“
桐城派”散文观点的一部选本,曾颇流行。
清末
王先谦曾编《
续古文辞类纂》34卷,
黎庶昌也编有《续古文辞类纂》28卷,选录清中叶以后散文,都是姚氏选本的续书。
内容
鼐少闻古文法于
伯父姜坞先生及同乡
刘大櫆先生,少究其义,未之深学也。其后游宦数十年,益不得暇,独以幼所闻者,置之胸臆而已。乾隆四十年,以疾请归,伯父前卒,不得见矣。刘先生年八十,犹善谈说,见则必论古文。后又二年,余来
扬州市,少年或从问古文法。
夫文无所谓古今也,惟其当而已。得其当,则六经至于今日,其为道也一。知其所以当,则于古虽远,而于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释;不知其所以当,而敝弃于时,则存一家之言,以资来者,容有俟焉。
于是以所闻习者,编次论说为《古文辞类纂》。其类十三,曰: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一类内而为用不同者,别之为上下编云。
论辩类者,盖原于古之诸子,各类所学著书诏后世。孔孟之道与文,至矣。自老、庄以降,道有是非,文有工拙。今悉以
公子归生不录,录自
贾谊始。盖
韩愈著论,取于六经、
孟子;
柳宗元取于
韩非子、贾生;明允杂以苏、张之流;
苏轼兼及于《
庄子》。学之至善者,神合焉;善而不至者,貌存焉。惜乎!子厚之才,可以为其至,而不及至者,年为之也。
序跋类者,昔前圣作《易》,
孔子为作《系辞》、《
说卦传》、《
文言》、《序卦》、《
杂卦传》之传,以推论本原,广大其义。《诗》、《书》皆有《序》,而《仪礼》篇后有《记》,皆儒者所为。其馀诸子,或自序其意,或弟子作之,《
庄子·天下》篇、《
荀子》末篇,皆是也。余撰次
文言文辞,不载史传,以不可胜录也。惟载
宋濂、
欧阳修表志叙论数首,序之最工者也。向、奏校书各有序,世不尽传,传者或伪,今存子政《
战国策序》一篇,著其概。其后目录之序,子固独优已。
奏议类者,盖唐、虞、三代圣贤陈说其君之辞,《
尚书》具之矣。周衰,列国臣子为国谋者,谊忠而辞美,皆本谟之遗,学者多涌之。其载《
春秋》内外传者不录,录自
战国以下。汉以来有表、奏、疏、议、上书、封事之异名,其实一类。惟对策虽亦臣下告君之辞,而其体少别,故置之下编。两苏应制举时所进时务策,又以附对策之后。
书说类者,昔
周公之告
姬奭,有《君奭》之篇。
春秋之世,列国士大夫或面相告语,或为书相遗,其义一也。战国说士,说其时主,当委质为臣,则入之奏议;其已去国,或说异国之君,则入此编。
赠序类者,
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
颜回、
仲由之相违,则以言相赠处。梁王觞诸侯于范台,鲁君择言而进,所以致敬爱、陈忠告之谊也。唐初赠人,始以序名,作者亦众。至于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
苏洵之考名序,故
苏妃讳序,或曰引,或曰说。今悉依其体,编之于此。
诏令类者,原于《
尚书》之《誓诰》。周之衰也,文诰犹存。昭王制,肃强侯,所以悦人心而胜于三军之众,犹有赖焉。秦最无道,而辞则伟。汉至文、景,意与辞俱美矣,后世无以逮之。光武以降,人主虽有善意,而辞气何其衰薄也!檄令皆谕下之辞,韩退之《鳄鱼文》,檄令类也,故悉附之。
传状类者,虽原于史氏,而义不同。刘先生云:“古之为达官名人传者,史官职之。文士作传,凡为者、种树之流而已。其人既稍显,即不当为之传,为之行状,上史氏而已。”余谓先生之言是也。虽然,古之国史立传,不甚拘品位,所纪事犹详。又实录书人臣卒,必撮序其平生贤否。今实录不纪臣下之事,史馆凡仕非赐谥及死事者,不得为传。
乾隆四十年,定一品官乃赐谥。然则史之传者,亦无几矣。余录古传状之文,并纪兹义,使后之文士得择之。昌黎《
毛颖传》,嬉戏之文,其体传也,故亦附焉。
碑志类者,其体本于诗。歌颂功德,其用施于金石。周之时有石鼓刻文,秦刻石于巡狩所经过,
汉族作碑文又加以序,序之体,盖秦刻琅邪具之矣。茅顺甫讥
韩愈碑序异
司马迁,此非知言。金石之文,自与史家异体。如
秦文公作文,岂必以效司马氏为工耶?志者,识也。或立石墓上,或埋之中,古人皆曰志。为之铭者,所以识之之辞也。然恐人观之不详,故又为序。世或以石立墓上曰碑曰表,埋乃曰志,及分志铭二之,独呼前序曰志者,皆失其义。盖自欧阳公不能辨矣。墓志文,录者犹多,今别为下编。
杂记类者,亦碑文之属。碑主于称颂功德,记则所纪大小事殊,取义各异,故有作序与铭诗全用碑文体者,又有为纪事而不以刻石者。
柳宗元纪事小文,或谓之序,然实记之类也。
箴铭类者,三代以来有其体矣,圣贤所以自戒警之义,其辞尤质而意尤深。若张子作《西铭》,岂独其理之美耶,其文固未易几也。
颂赞类者,亦《诗》颂之流,而不必施之金石者也。
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
屈原而已。余尝谓《渔父》,及楚人以弋说
周襄王、
宋玉对
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类耳。
宋濂、刘子政不辨,而以事载之,盖非是。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汉世校书有《辞赋略》,其所列者甚当。
萧统《
昭明文选注析》,分体碎杂,其立名多可笑者。后之编集者,或不知其陋而仍之。余今编辞赋,一以汉《略》为法。古文不取六朝人,恶意靡也。独辞赋则晋宋人犹有古人韵格存焉。惟齐梁以下,则辞益俳而气益卑,故不录耳。
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
二子乘舟》,皆其原也。楚人之辞至工,后世惟
韩愈、介甫而已。
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
柳宗元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而之,谓不足与于文章之事,则过矣。然遂谓非学者之一病,则不可也。
注释
姜坞:
姚范,字南菁,号姜坞,乾隆六年(1741)
进士。作者姚鼐是姚范之弟姚淑之子。
刘大櫆:刘大櫆,字
张抡,一字耕南,号海峰。
方苞弟子。在桐城派
文言文家中,上承方苞义法理论,下开姚鼐文章精粗途辙。
明允:宋文学家
苏洵的字。苏、张之流:指
苏秦、
张仪等
纵横家。
年为之也:寿命限制的原故。按:柳宗元四十七岁卒。
姚鼐认为由于早逝,其文未臻至境,作品中有向古人学习的形迹。
《系辞》《说卦》《文言》《序卦》《杂卦》:都是《
周易》的注解、辅助读物,从
司马迁以来,都认为是
孔子所作。传:经书的的解释。
向、歆:
刘向、
刘歆。
刘彻时,使刘向校中秘之书。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论谬,叙而奏之。向卒后,
刘欣使其子歆嗣父之业。歆遂总括群书,撮其指要,著为《
七略》。
子政:刘向的字。
谟诰:《尚书》中有《皋陶谟》《康王之诰》等篇。
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皆臣下主动提出的对时务的意见。对策:臣下就皇帝提出的关于经义、时事的问题作出的回答。
两苏:苏轼、
苏辙。制举:唐宋科举制,有岁举与制举之分,岁举是长年贡举,制举为皇帝自诏选拔。
书说:信叫书,当面谈话叫说。《君奭》:《尚书序》认为
周公、
姬奭同为
姬诵相,召公不满,周公作《君奭》告召公。
赠处:《札记檀弓下》:
仲由去鲁,谓
颜回曰:“何以赠我?”颜答后又问子路:“何以处我?”
梁王:
魏惠王魏婴。宴请诸侯于范台事见《战国策魏策二》。择言:选择恰当的言词。
刘先生:指
刘大櫆。圬者:指
韩愈为之作传的泥瓦工王承福。种树:指
柳宗元为之作传的种树人
郭橐驼。
秦刻琅邪:
秦始皇多次东巡,登临之地都刻石纪颂统一天下的功业,《琅邪刻石》即其中之一。
《辞赋略》:当是《诗赋略》。刘歆继其父
刘向整理汉朝中央藏书,校秦《
七略》,其中之一为《诗赋略》。
汉《略》:即《七略》。
六朝:指晋、宋、齐、梁、陈、隋。
靡:纤丽少气骨。
作者简介
姚鼐(nài)(1731~1815)
清代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
安徽省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
方苞、
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
进士,任
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
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作品评价
《古文辞类纂》不仅是姚鼐对古文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体现,也是桐城派文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书中所选文章涵盖了
战国至
清代的
文言文,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内涵。
姚鼐在编纂过程中,注重文章的精神、理念、气韵和文采,力求达到文学创作的至善境界。他认为学习古人文学,应从模仿其形式入手,逐渐领悟其精神,最终超越形式,达到内在精神的传承。这一理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