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货币互换
双边货币互换
双边货币互换(Bilateral currency swap),又称货币掉期,通常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按照参与主体不同,一般包括商业性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间的货币互换,货币互换一词由美联储著名经济学家克罗斯在1986年提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1962年5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与法国央行签署了首份央行货币互换协议,用太平洋法郎购入法国央行持有的美元,避免了法国央行向美联储提出兑换黄金的要求。第一份商业性份互换合约发生在1981年的与IBM之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盟“10+3”各国签署《清迈协议》,即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1年“9·11”恐怖事件爆发后,为防止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欧洲各大中国人民银行签署30天的临时性货币互换协议,2007年以来,美联储又陆续与加拿大等14个国家的央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12月12日与韩国银行签署的1800亿元框架协议。截至2024年8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共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银行货币当局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其中有效协议29份,互换规模超过4.1万亿元人民币。
名词解释
货币互换一词由美联储著名经济学家克罗斯在1986年出版的《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创新》一书中提出。货币互换是指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某一时点交换等值货币,在另一时点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交易双方签订的协议为货币互换协议。若交易的主体为中央银行,则称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互换,若交易的主体是商业机构,则称为商业性的货币互换。
发展沿革
首份央行货币互换协议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央行纷纷抛售美元,兑成黄金;为避免黄金外流,1962年5月美联储与法国央行签署了首份央行货币互换协议,用太平洋法郎购入法国央行持有的美元,避免了法国央行向美联储提出兑换黄金的要求。
首份商业货币互换协议
1981年,由于美元对瑞士法郎(SF)、德国马克(DM)急剧升值,货币之间出现了一定的汇兑差额,所罗门兄弟公司利用外汇市场中的汇差以及国际银行与IBM的不同需求,通过协商达成互换协议。这是一项在固定利率条件下进行的货币互换,而且在交易开始时没有本金的交换。
互换双方的主要目的是,世界银行希望筹集固定利率的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低利率资金,但它无法通过直接发行债券来筹集,IBM公司需要筹集一笔美元资金,由于数额较大,集中于任何一个资本市场都不妥,于是采用多种货币筹资的方法,IBM运用自身优势筹集了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然后通过互换,从世界银行换得优惠利率的美元,至此互换市场开始飞速发展。
亚洲的央行货币互换
亚洲的央行货币互换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始于泰国,而后迅速蔓延至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在这种背景下,东盟“10+3”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清迈召开会议,达成了双边的《清迈协议》,即各国间签署了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成为亚洲央行货币互换的里程碑事件。
国际货币互换发展
2001年“9·11”恐怖事件爆发后,为防止金融市场动荡,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迅速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央行签署了临时性货币互换协议,期限均为30天。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创设TAF并与欧洲中央银行和瑞士国家银行建立货币互换机制。
2008年5月1日,美联储通过其双周TAF向符合条件的存款机构拍卖的金额从500亿美元增加到750亿美元,提高货币互换额度;同年7月30日,美联储与欧洲央行的互换额度从500亿美元增加到550亿美元;9月24日,美联储授权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瑞典央行、丹麦国家银行和挪威银行建立新的互换工具;10月14日,授权增加与日本央行的临时互惠货币安排(互换额度)的规模;同年10月28日,美联储授权与新西兰储备银行建立新的互换工具。
2020年3月15日,加拿大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央行、欧洲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瑞士国家银行通过现有的美元流动性互换额度安排加强流动性供应;同年3月19日,美联储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巴西中央银行、丹麦国家银行(丹麦)、韩国银行墨西哥银行、挪威央行、新西兰储备银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瑞典央行(瑞典)建立临时美元流动性安排(互换额度);2023年3月20日,加拿大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美联储和瑞士国家银行宣布采取协调行动,通过现有的美元流动性互换额度安排加强流动性供应。
中国货币互换发展
2005年11月以来,为调节本外币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开展的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2008年12月12日与韩国银行签署的1800亿元框架协议,2009年1月20日与香港金管局签署的2000亿元正式协议,2月8日与马来西亚央行签署的800亿元正式协议,3月11日与白俄罗斯央行签署的200亿元正式协议,3月23日与印度尼西亚央行签署的1000亿元正式协议,3月29日,与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700亿元框架协议。截至2024年8月末,报告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共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银行货币当局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其中有效协议29份,互换规模超过4.1万亿元人民币。10月25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近日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保持不变,为2000亿元人民币/34000亿日元,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人民币互换
模规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人民币货币互换体系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安全网络的重要补充;在2009年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后,中国人民银行也加快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步伐。截至2022年8月,中国已累计与包括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新加坡澳大利亚、欧元区、瑞士、俄罗斯、卡塔尔加拿大等在内的4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其中,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货币互换最早在2009年1月签署,当时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270亿元港元,协议期限三年,后续在2011年11月、2014年11月、2017年11月和2020年11月四次续签,2022年7月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协议长期有效,并扩大互换规模至8000亿元人民币和9400亿元港币。
特点
中国人民银行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中国人民银行签署协议的对象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第二,目前协议的主要作用是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降低外国进口商的人民币融资成本,但对外国出口商的影响不大,而不是像美联储的货币互换协议一样在金融危机中提供流动性,充当最终贷款人;第三,协议是相对市场化的证券;第四,央行的货币互换协议手续非常复杂,涉及多方的协调,相关的企业和机构需要一定时间了解,所以不大可能大规模频繁使用。
动机
中国人民银行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具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考虑,在政治上,协议特别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对中国的认同,特别是对中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的认同。经济上,货币互换协议签署以后,中原地区和外国资金往来中的人民币结算比例会上升,原来不使用人民币的国家也会开始使用人民币。
影响
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不断扩大,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权重排名第三,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是位列全球第五位主要储备货币;中国债券先后被纳入三大主要国际债券指数,截至2022年底,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的余额为9.6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1.2倍,其中股票和债券的规模分别为3.2万亿元和3.5万亿元。
货币互换流程
以一家韩国企业想要进口中国的产品,通过中韩之间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互换协议进行人民币的结算为例,共有九个流程:第一步,交易发起后,中国人民银行向韩国银行账户发放人民币贷款,韩国央行向中国人民银行账户存入韩元作为抵押;第二步,两国央行在签订协议的时候通常会规定贷款的利率,而人民币贷款利率是LIBOR+50个基点,融资成本远远低于债券或者股权融资的成本;第三步,韩国央行向韩国商业银行发放人民币贷款;第四步,韩国商业银行向韩国进口商发放贷款;第五步,韩国进口商支付人民币货款并得到中国商品;第六步,韩国进口商向韩国商业银行偿还贷款;第七步,韩国商业银行向韩国银行偿还贷款;第八步,韩国央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偿还贷款;第九步,中国人民银行收回人民币贷款后向韩国央行归还韩元抵押款。
货币互换的影响
推动双边贸易
货币互换可以便利双方贸易投资的本币结算,推动双边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往两国进行货币结算时,需要将本币兑换成美元来支付货款,双方均承担了较大的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在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后,两国央行可以获取对方的货币并进行融资,支持本国企业更容易用对方国家货币进口商品或对该国进行直接投资,而不需再单独调动美元储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削弱美元的潜在结算风险,刺激国家的双边贸易复苏和经济增长。
提升本国货币的流动性
货币互换可以扩张国际资本流动,缓解国际金融机构在短期的美元融资压力。新兴市场国家自发生金融危机后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以期增强规避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然而随着外汇储备存量的上升,大量外汇的高储备成本以及面对汇率浮动的损失成本越来越突出;通过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可以大幅度提升特定国家的额外流动性支持,而这些流动性支持在可获得性、使用便利性、互换高效率等各方面均比一般的外汇储备具有更强的优势,这一方面增强了特定国家干预金融市场、应对外部负面冲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金融市场信心、缓解了全球货币流动性紧张,甚至还有利于形成双边或多边的全球流动性救援体系,将经济损失减到最小。
提升本国货币的国际化
首先,货币互换协议在促进协议国双方跨境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大力推动了本国货币在他国的实际使用,使得本币充分发挥支付、结算、储备等国际货币重要职能,特别是增加了本币的国际使用份额,为提升本币的国际地位创造条件;其次,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也传达出协议国对对方国家在货币领域的接受与认可,在政治上传达出对该互换货币参与国际化进程的支持性信息;第三,货币互换削弱了一国因美元持有不足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因缺乏美元储备而带来的金融市场动荡风险,以及因大国实施经济制裁导致的冲击,因此,货币互换有助于削弱美元霸权的影响力,增强其他币种国际化的可能性,进一步维护国际金融的稳定。
常备互换协议
202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宣布将货币互换协议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这是中国人民银行签署的第一份常备互换协议。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货币互换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美元荒”问题,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货币互换不仅有金融稳定功能,还有为双边贸易和投资提供融资的功能,对于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来说,人民币和港元的常备互换更有特殊价值,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有利于稳定香港金融市场信心,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和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
常备互换协议将对离岸市场输出人民币流动性提供稳定渠道,将为境外主体获得、持有、使用人民币提供更多便利,外资企业可利用香港发达的金融市场筹集人民币资金,用于与中国内地之间的跨境经贸结算,有利于解决过去离岸市场人民币融资渠道少、流动性不足和融资成本偏高等问题。随着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的丰富,相应的金融创新产品和衍生品将得到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将由贸易驱动向“贸易+金融”双轮驱动转变。
有利于推动两地贸易投资便利化
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推出本就是为了解决亚洲地区在经贸合作中存在的过度依赖美元的问题,在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中,也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和投资的融资;在双边贸易投资中使用本币结算,有利于降低两国企业的融资和汇兑成本,促进双边贸易发展。常备互换协议的签署以及互换规模的扩大将为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经贸合作提供更加可靠的结算和融资货币选择,进一步提高经贸合作的便利度。
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形势
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常备互换协议并扩大互换资金规模,符合两地金融深层次合作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市场开放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为香港市场提供更加稳定、长期限的流动性支持,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内生发展动力,更好发挥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功能,同时有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促进香港金融业长期繁荣发展。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发展沿革
首份央行货币互换协议
首份商业货币互换协议
亚洲的央行货币互换
国际货币互换发展
中国货币互换发展
人民币互换
模规
特点
动机
影响
货币互换流程
货币互换的影响
推动双边贸易
提升本国货币的流动性
提升本国货币的国际化
常备互换协议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
有利于推动两地贸易投资便利化
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形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