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宗岳(1890~1975),名崇彦,以字行,
诸暨市县人。美国
克拉克大学博士,著名化学家,南开大学化学系创建人、理学院的奠基者之一。曾任民主促进会
天津市委员会委员,当选天津市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
个人简介
邱宗岳,1890年6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邱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好学,5岁进私塾,读《四书五经》 。1905年应秀才考试,名列县榜榜首,崭露头角。当时
清代政府腐败无能,
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染指
亚洲大陆,举国上下力主维新图强。16岁时,他毅然抛弃旧学,到
杭州府学堂求新学(该校后改名宗文中学、杭州第一中学),开始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受“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影响,他勤奋读书,191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刚刚成立的清华留美预备学堂(
清华大学的前身),1911年4月入学,7月即与
胡适等人被首批选送去美国留学,成为清末最早出国学习理工科的留学生之一。
人物年表
1890年6月5日出生于
诸暨市县。 1896—1905年在本村家塾学习,并于1905年应秀才考试,名列县榜榜首。
1910年考取庚款留美预备班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
1911年4月—7月在清华学堂学习。
1911年8月—1915年6月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获
学士。
1915年7月—1916年9月先后在美国
芝加哥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1916年10月—1920年6月在美国
克拉克大学学习,获
化学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1920年8月—1921年6月任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教授。
1921年8月—1928年6月任南开大学教授兼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大学部主任。
1928年9月—1929年6月任
厦门大学教授兼化学系主任。
1929年8月—1938年8月任南开大学教授兼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1938年9月—1946年6月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9月—1975年6月任南开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其中1946年至1952年兼任理学院院长。
主要经历
1911年邱宗岳公费赴美留学,攻读自然科学,先后在
加利福尼亚大学、
芝加哥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等校攻读,后获得
克拉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在
河南省任教。1921年受聘于南开大学教授兼系主任。1928年至1929年在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授,后回南开复职。
抗战时期随师生入
云南省,任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年
南开区返津复校后,邱宗岳担任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为南开化学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建国后,邱宗岳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天津市政协委员。
邱宗岳在克拉克大学读书时,学习成绩优秀(专长
物理化学),为当时的理论化学权威、著名化学家
吉尔伯特·路易士(G.N.Lewis)所器重。他曾在那时从事过热力学与相律学的研究,并在美国发表过论文。他通晓英文、
德语、法文、后来又学习了俄文。
社会贡献
在美国学成之后,邱宗岳于1920年秋回国。当时凭他的学历完全可以找到较高待遇的工作,可是他不愿周旋于官场。在
开封市留美预备班任教一年后,受
张伯苓校长的教育救国精神的感染,1921年他来到创建不久、待遇很低、困难重重的私立南开大学任教,并创建了化学系,任主任。这是继北京大学之后,在中国建立的第二个化学系。1922年邱宗岳又与
姜立夫、
饶毓泰二教授组建了南开大学理学院,成为奠基人之一,并兼任理学院院长。早在
中国抗日战争之前,该理学院就已经培育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如化学家伉铁镌、植物学家
殷宏章、物理学家
吴大猷、数学家刘晋年、
江泽涵、
陈省身等。
南开大学化学系初创时期困难很大,没有实验室,不得不借用南开中学的实验室。因当时南开大学是私立学校,经费需靠向官绅募捐来维持,用邱宗岳的话来说:“当时所谓办教育,实际上可以说是惨淡经营”。学校的经费紧张得连最简单的玻璃器皿都很难购置,他总是把一个钱当作两个钱来用,购买软木塞都亲自去一个一个地挑选。他对化学系的工作事必躬亲,兢兢业业。后来他曾笑谈说:“我没有经济不清的问题,化学系是我的,我的也是化学系的。”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邱宗岳勇于开拓,他首先开设定性分析、高等无机化学及实验课,后来又相继开设热力学、定量分析、相论、理论化学、普通化学等课程。他教学认真,条理清楚,立论严谨。他把西方近代
化学的最新成就带到课堂上,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有一次,美国罗氏基金团到南开大学参观,听他讲课,惊赞不已。他讲课的特点是语言简练,不求多,但求精,有重点。方法是重说理,循序渐进,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曾有这样的比喻,邱先生能把复杂的概念讲得象清水一样清晰透彻。他以严格认真而著称,这是他教学上的另一特点。尽管他讲授的一些课程已经有几十年的经验,但每次讲授时,总像对待一门新开的课那样认真准备,学生的习题和小考试卷助教改过之后,他还要亲自再看一遍,大考试卷总是他自己亲自批改。他经常告诫青年教师:“要想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除了要看自己已经讲了多少、讲清楚了多少以外,更主要的是要看同学们吸收掌握了多少。”他曾说过:“我即使培养不出来高水平的研究生,也要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本科生。”南开大学
物理化学教研室的中老年教师基本上都是他培育起来的。
邱宗岳以满腔热情、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南开大学化学系的工作奠定了基础。1922年11月部分仪器从
美国运到学校。当时没有实验管理员,请理科学生担任。1923年
杨石先教授来校,同时第一届唯一的一名学生毕业,被留校任助教,负责化学实验室。至此,化学系共有教授3人、助教1人,实验室1个,化学系始初具规模。从1927年到1937年,化学系的学生始终没有超过30名,实验室包括当时预科学生的化学实验室在内也只有4间,条件一直是较差的,但他始终精心安排、努力开创,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化学系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他视校为家,“七七”事变后,南开大学被日军炸毁,他留守天津,负责看管从学校抢运出来的部分仪器图书,直到1938年全家才迁到
昆明市,继续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当时邱宗岳虽为著名教授,生活却困难到连房租都交不上,有时需以变卖衣物或搞些副业来维持生计。但即使他生活潦倒,却坚决顶住了国民党高官厚禄的利诱,始终坚守在教学岗位上。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西南联合大学的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都在做复校的准备。邱宗岳与
杨石先商议,如何把南开大学化学系办出特色,他们决定化学系的发展方向是先以有机化学为重点,然后逐渐全面地发展起来。于是杨石先到美国去考察和访问,为南开化学系邀请了物理有机化学家
高振衡、
金属有机化学家
王积涛、有机化学家
陈天池、高分子化学家
何炳林和农药化学家
陈茹玉等教授前来执教,致使该系有机化学的师资力量雄厚,并且以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实验训练而闻名于全国,成为中国的主要化学教育基地之一,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科技人才。
邱宗岳虽然是以
化学为专业,但在建筑方面亦有特长。南开大学于1923年建成的“思源堂”就是由他亲手设计和督建的。这座三层高的大楼半层卧在地下,经济、实用、宏伟。70年来这座大楼虽然经过
日本侵略军炮火的洗劫和
唐山地震的震撼,至今仍然屹立在
南开区校园之中,成为日本侵略军轰炸后仅存的一座建筑物。
创系兴国
20世纪初,人们观察一个国家工业发达的程度,首先是看化工工业。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尚处于贫困状态,民间工业规模有限,化工产业因其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更是少有人敢于涉足,这就使
中国化工工业陷入了发展困境中。以制酸工业为例,二三十年代,中国制酸工业刚刚起步,全国只有
上海市一家
硫酸厂,限于产量,只在
南方地区销售,北方的硫酸市场则完全被日货垄断。这种状况令一直把治国、强国、富国视为教育目标的南开大学校长
张伯苓无比
胸痹心痛。为了振兴民族化工业,使中国化学工业发展不再依赖外国的技术,张伯苓顶着缺乏办学资金的压力,毅然决定在南开大学成立化学系,并聘请留美博士邱宗岳为系主任。1921年,南开大学化学系成立,它是继北京大学化学系之后,我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
化学系首届只招收了四名学生,邱宗岳和1923年来校任教的
杨石先教授通力合作,不仅承担了全校的化学教学和实验课程,还负责带领助教,筹建实验室。可以说,邱宗岳和杨石先是
南开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南开化学今天的辉煌成就。邱宗岳于1920年留美学成后归国,当时凭他的学历完全可以找到较高待遇的工作,但他受
张伯苓校长“教育救国”精神的感召,于1921年来到创建不久、待遇不高的私立南开大学任教。南开大学化学系初创时期困难重重,学校的经费紧张得连最简单的玻璃器皿都很难购置。邱宗岳那时总是把一个钱当作两个钱来用,购买软木塞都亲自去一个一个地挑选。在授课中,他以清晰的思路、简练的语言把西方近代
化学的最新成就带到课堂上,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1922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拟捐助南开大学理科教学,该会驻华代表提出要亲自听中国教师讲课,校长
张伯苓将这一重任交给了邱宗岳。邱宗岳满怀信心登上讲台。他的定性分析课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把复杂的概念讲得像清水一样清晰透明,令听他课的
美国代表惊赞不已。不久,
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为南开大学建筑科学馆提供费用,并捐助科学馆的仪器设备。1923年,由邱宗岳亲手设计和督建的“思源堂”落成。后来师生们笑谈,邱先生的一堂课为南开赢来了一座楼。
人物评价
为了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1952年夏天,63岁的邱宗岳冒着酷暑开始学习俄文,并且主动要求参加俄文学习班的考试。为了克服年纪大、记忆力衰退等弱点,在他接触第一本俄文书的时候,他把成串的生字按它们的第一个字母的顺序逐个排列下来,编成生词表,每天都要读上几遍。就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终于取得全系学习俄文最好的成绩。1960年他在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遇到了有关
统计学中的问题,为了更好的钻研这门学问,他和年轻人一道去听“统计力学”讲座。他这种干到老、学到老的治学态度,更加赢得南开师生的尊敬。
由于南开大学的教务繁重,又因化学系的行政事务缠身,再加上早期学校经费紧张和
日本侵略军的战火侵袭等影响,致使邱宗岳一直未能从事科研工作,回国后未能发表过论文,将他的全部精力奉献给南开的教育事业。
邱宗岳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衣食住行都注意勤俭节约。为支援农业生产,他曾将积存的1万多元存款捐献给他的家乡。他从
美国留学回来后,就把他14岁时在家乡通过封建婚姻成婚的妻子马昭娥接了出来。他们夫妇直到白头偕老。这些美德都十分令人崇敬。
邱宗岳一生作风朴实、平易近人、不图虚名、不尚空谈。1952年他加入
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该会
天津市委员会委员,并曾当选为天津市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代表,他为了发展祖国的化学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1975年7月8日病逝于
上海市,享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