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风(刘介风、安明),1906年出生于
南乐县佛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大名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在校就读期间,受具有民主思想的校长
谢台臣和进步教师的影响,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积极参加“五”反帝爱国运动,并和同学创办了进步刊物《曙光》,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与旧文化、旧学派进行斗争。1926年10月,经英语教师、共产党员中共豫陕区委委员
冯品毅介绍,与同学
赵纪彬、李大山等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直南一带最早的共产党员,刘大风即为
南乐县第一位共产党员,并在随即成立的大名七师学校党团支部任书记。从此,
大名县一带开始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整个直南、豫北地区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最早的地方。中共大名七师学校党团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并团结更多同学参加革命活动。引导同学阅读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著及进步刊物,使大名七师逐步成为直南的一个革命策源地。年底,刘大风首先在大名七师发展进步学生入党,又在本村发展刘峰入党。不久,刘峰又发展本村吴书升、潘斌、刘介法、吴思温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刘大风组织建立了中共
南乐县佛善村党支部,这是
濮阳市一带最早的中共党组织。1986年1月22日,刘大风病逝于广州,终年80岁。病逝后,中共中央、全国政协、中纪委等领导人赵紫阳、叶剑英、习仲勋、杨尚昆、宋任穷、王丛吾等分别发来唁电、敬送花圈,中共广东省委隆重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
人物生平
刘大风(刘介风、安明),1906年出生于南乐县佛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大名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在校就读期间,受具有民主思想的校长
谢台臣和进步教师的影响,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积极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并和同学创办了进步刊物《曙光》,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与旧文化、旧学派进行斗争。1926年10月,经英语教师、共产党员中共豫陕区委委员
冯品毅介绍,与同学
赵纪彬、李大山等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直南一带最早的共产党员,刘大风即为
南乐县第一位共产党员,并在随即成立的大名七师学校党团支部任书记。从此,
大名县一带开始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整个直南、豫北地区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最早的地方。中共大名七师学校党团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并团结更多同学参加革命活动。引导同学阅读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著及进步刊物,使大名七师逐步成为直南的一个革命策源地。年底,刘大风首先在大名七师发展进步学生入党,又在本村发展刘峰入党。不久,刘峰又发展本村吴书升、潘斌、刘介法、吴思温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刘大风组织建立了中共
南乐县佛善村党支部,这是
濮阳市一带最早的中共党组织。
1927年4月,刘大风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在谢台臣、晁哲甫、王振华的资助下,到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被编入第四队。在农讲所,他一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面学习农民运动经验和军事知识,亲耳聆听毛泽东讲授《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他此后的革命实践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5月,武汉政府所辖独立十四师师长
夏斗寅在
宜昌市叛变偷袭武汉。刘大风随农讲所学员编入叶挺为师长、恽代英为党代表的中央独立师,参加了平息夏斗寅叛变、保卫武汉城防的军事斗争。6月农讲所学员结业后,作为农民运动的特派员分赴全国各地,指导农村革命。刘大风被任命为顺直省委驻大名特派员。他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党组织。10月,他主持创建中共
濮阳市县委,并任县委书记,
赵纪彬、李大山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成润负责团的工作,负责领导大名、
南乐县、
清丰县、阳等县党的工作。这是这一带第一个中共县委。刘大风等客观的分析了这一带的斗争形势,认为在党和群众力量较薄弱的情况下,主要任务是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壮大革命队伍。于是县委决定:以刘大风从武昌学习带回的教材为指导,以濮阳沙区为中心,发动农民运动。采取办农民夜校的形式,组织群众,建立农民协会,进而为土地革命和举行武装暴动创造条件。据此,县委就近在化村、千口、井店3个村建立了党支部,分别由王丛吾、刘汉生、平杰三任支部书记。随后,县委帮助3个村的支部办起了农民夜校,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火炬。这一工作的开展培训了大批农民骨干,进一步壮大了党的组织,并在许多村庄建立起“农民协会”或“穷人会”。12月,县委机关搬迁到佛善村刘大风家。为了借职业做掩护,便于开展工作,同时为党的活动筹集经费,县委在刘大风家开办了一个卷烟厂,并以此领导佛善村周围的农民斗争。年底,佛善村地主出卖4亩庙会地,其收入本应用到按人口摊派的项目上,却顶替了按地亩摊派的上交政府的钱粮上,引起广大贫苦农民的不满。刘大风抓住这一事实,指导该村支部,组织“穷人会”和其他群众300余人,在大街上与地主豪绅讲理,揭露他们转嫁负担、剥削穷人的卑鄙手段,使他们当众低头、认错。后又卖庙会地5亩,把收入的粮食分给了群众,使100多户贫苦农民过了个好年,并购买了一部分小头,分于贫苦户每家1把,取得了斗争胜利。至此,
南乐县农村支部已发展到5个:即佛善村支部、石任村支部、留固店支部、古寺廊支部、近德固支部。1928年2月,县委机关迁至大名七师。刘大风帮助儒家寨、万堤等处建立了党组织,还在东明、
长垣市发展了党员。这一时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
濮阳市、
内黄县一带的群众抗捐抗税的斗争出现了高潮。刘大风便将县委建立后的工作情况写成书面报告,赴
天津市向顺直省委作了汇报。受到蔡和森的接见和称赞。
麦收时节,刘大风在佛善村动员群众首先铲了自己的麦茬,推动、领导了铲麦茬斗争取得重大胜利,为贫苦农民解决了生活燃料问题。夏天,县委机关由大名迁回濮阳。9月,按
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员会通知,刘大风在天津的一个指定地点,单独接受彭真对中共“六大”会议精神的传达,并将大会文件代转给磁县县委,从此沟通了
濮阳市和磁县隆平一带党组织的联系。冬天,刘大风为挫败佛善村地主阶级利用组织封建迷信会道门“蟠桃会”以瓦解“穷人会”的阴谋,同刘峰等一批共产党员打入蟠桃会内部,宣传科学的
世界观和
共产主义的宗旨,用事实当重驳斥道首散布的荒谬言论,使会众幡然悔悟。已加入该会的“穷人会”会员重回“穷人会”,“蟠桃会”逐渐解体,“穷人会”扩大到300余人。1929年4月,中共中央派陈潭秋来直南检查工作时,在邢台郭小庄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主持成立了邢台中心县委,
冯温任书记,刘大风任组织部长。领导
邢台市、
南宫市、
尧山、
任泽区、
肥乡区、
巨鹿县、
隆尧县、
邯郸市、
磁县、
大名县、
南乐县、
清丰县、
濮阳市、东明、
长垣市等十几个县的党组织。这标志着在直南的党组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年秋,刘大风任邢台中心县委书记。他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在各县争取和组织群众,开展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使各县党组织得以巩固和发展。1930年1月调省委工作,4月邢台中心县委遭破坏后,直南特委于6月成立,刘大风任特委组织部长兼磁县中心县委书记,领导
安阳市、磁县、邯郸等地区的工作。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刘大风在
磁县知识界组织“反帝大同盟”,广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2年春,又同磁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王维纲领导了磁县小车社工人反对资本家剥削的罢工斗争。小车社工人斗争的胜利,推动了矿山和农村的斗争,六河沟、西佐、
峰峰煤矿的工人也都进行了不同规模的罢工斗争,农民抗捐、抗债、抗租、抗税的斗争也有了新进展。1933年3月,经党组织同意,他以矿工身份为掩护,到
六河沟煤矿组织工人斗争。在这里,他曾领导了三次工人罢工,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工人争取到了利益。7月,为使工人工资得到提高,他亲自书写传单到工人中散发。一次,他携带传单路过
漳河时被反动警察查出,遭到逮捕,被
中国国民党地方政府押入安阳监狱。在狱中,刘大风虽遭毒刑,但始终未暴露身份,同敌人进行了合法的斗争。他改名吉六锁,一口咬定:“本人不识字,是得了钱替别人散发的”。1934年2月,以罪证不足获释。出狱不久,即被任命为中共濮阳中心县委组织部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受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
朱瑞的派遣,刘大风以临时直南特委书记的身份来到直南,负责恢复大名以南各县的党组织,回到直南后,身负共产党的重托,昼夜奔波于直南各界,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他首先联系晁哲甫、王振华、王丛吾、刘汉生、平杰三、成润、张增敬、刘晏春等在当地有影响的共产党员,积极从事党的组织恢复工作,给基层的党组织接上关系。为了加快步伐,刘大风指定:郭献瑞、陈仰贤、刘同方组成
南乐县工委,郭献瑞任书记,王冠儒、安法乾组成清丰县委,王冠儒任书记,平杰三负责恢复濮内滑中心县委,刘玉峰任书记,解薀山、成润等负责
大名县的党组织。经过大刀阔斧的工作使各县遭破坏的党组织得到恢复,而且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此同时,刘大风反复召开会议,动员老党员分头发动。主动与一八一师石友三部谈判磋商,于10月底,召集进步知识青年和热切抗日群众在南乐县留固店集中,成立了一八一师游击队,后改称为河北民军第一路第四支队等。这是直南一带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刘大风先后任副队长,政委等职。这支队伍按照
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原则,加强队伍建设,与日伪在广阔的地域内展开游击战争,狠狠打击了敌人。至1938年5月,队伍由成立初的几十人发展到近千人,枪800余支。不久,正式编入
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第七支队。1938年初,中共直南特委正式成立,中共北方局派朱则民任书记,刘大风任副书记,王丛吾任组织部长,刘汉生任宣传部长,委员肖汉卿、张增敬等。下辖
濮阳市、
长垣市、东明、
内黄县、
滑县、
清丰县、
大名县、
南乐县、
浚县、
汤阴县、
淇县等县党的组织。4月,离开直南到
延安市,经刘少奇安排,到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1941年12月被分配到
太行区工作,任五分区武委会主任,带领民兵游击队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年月里,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1945年10月,在冀鲁豫军区发起的
邯郸战役中,刘大风负责五分区的战地后勤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支前任务。此后,又率
地方武装参加了
豫北战役和解放汤阴战役。1947年刘大风带领地方干部百余人,随
挺进大别山,先后担任麻西工委书记、三分区专员、豫皖苏七地委副书记等职,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深入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开展土地改革,支援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到1966年,刘大风先后任
河南省军区人武处长、中南军区人武处长、中共广东铁路局党委书记,中共
广东省监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刘大风遭到迫害,身心倍受摧残。粉碎“四人帮”后,其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昭雪,工作得到恢复,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常委、中共广东省委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重返领导岗位后,他不顾年迈多病,每天坚持上班,认真查阅案卷,参与全省落实干部政策工作,使大批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晚年,他认真撰写革命回忆录,致力于地方档案、史、志工作,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特别是原冀鲁豫边区的有关档案史志部门,都得到他提供的大量历史资料。
1986年1月22日,刘大风病逝于广州,终年80岁。病逝后,中共中央、全国政协、中纪委等领导人赵紫阳、叶剑英、习仲勋、杨尚昆、宋任穷、王丛吾等分别发来唁电、敬送花圈,中共广东省委隆重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
纪念场馆
刘大风故居位于
南乐县近德固乡佛善村。刘大风故居经过翻修,现单独成院。因缺乏专门的管理,其用过的一些家具现大多破旧不堪。
2000年8月,刘大风故居被濮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7月,刘大风故居被
濮阳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刘大风故居.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