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名臣言行录
南宋朱熹、李幼武撰写的传记
《宋名臣言行录》共七十五卷,由南宋朱熹李幼武撰写,朱熹撰前集十卷,後集十四卷,李幼武撰续集、别集、外集五十一卷。该书汇编了散见於文集、传记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二百二十五人。
《宋名臣言行录》的前集、后集,为李衡校勘、删节《八朝名臣言行录》后的版本,虽然体例变动不大,但正文、注文却大幅度缩减,甚至误校,亦有注文混入正文的情形。
今印行的前集,其原书名为《五朝名臣言行录》,后集为《三朝名臣言行录》,二书并称为《八朝名臣言行录》。若不包含附传的人物,收入的北宋人物共97人,前集收入55人,后集收入42人。
创作历史
《八朝名臣言行录》初稿完成于赵昚乾道八年(1172年),不久刻书于建阳。朱熹于本书自叙:“予读近代文集及记事之书,观其所载国朝名臣言行之迹,多有补于世教者。然以其散出而无统也,既莫究其始终表里之全,而又于虚浮怪诞之说,予常病之。于是掇取其要,聚为此录,以便记览。尚恨书籍不备,多所遗阙,嗣有所得,当续书之。”故朱熹编此书,其目的在于整理散乱而不统一的史料,将北宋名臣的事迹中可信的部分保留下来,而非掺入一家之言,故书中不见他个人的评论。该书的作用,除了作为可信的史料外,亦可作为后世君臣的借镜。
收入的名臣根据其侍奉的北宋各朝依序排列下来,该书一共有八朝,朱熹先后分编五朝与三朝。五朝为赵匡胤赵光义赵恒赵祯赵曙,三朝为赵顼赵煦宋徽宗,北宋九朝独缺赵桓这一朝。
成书之后的第二年,即受到友人吕祖谦的责难,乃为先人吕夷简劝宋仁宗废郭后一事争辩,认为朱熹所根据的史料来源是有问题的书。朱熹回信表示会再修订内容。私下却对人表示曾见过《水记闻》原稿,所以相信没有被司马光的家人补入,所以坚持保留这段史料而不删去。
出版历史
四库本、文海本,为李衡大量删节朱熹《八朝名臣言行录》后的校正本,李幼武据此本连同自辑的三种著作合刻进去,名为《皇朝名臣言行录》(宋亡后称《宋名臣言行录》),成书之后此版本逐渐取代原本在民间广为流传。
四部丛刊影印宋本,宋末已不多见,为朱熹《八朝名臣言行录》的原本。虽然有极少部分缺叶,但可从四库本、文海本补入。故四部丛刊本为现今新校标点本主要依据的版本,是目前最佳的版本。
后世争议
后世对编撰宗旨的解读不一:该书所收录的人物为多数为当时的名臣,但有若干人物在后世较具争议性,被认为不该收入进去,如王安石、赵普、吕惠卿等人行事风格接近小人,则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质疑。然而,有些学者认为朱熹编此书着重的是严谨的历史学态度,而“有补于世教”乃其次,况且这些人物对国家社稷并非毫无建树,且对当时的政坛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亦符合名臣的条件,故被收入书中并没有不合理。
节选
原文
标题: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⒄,再适长山朱氏②。既④长,知其家世③,感泣辞母,去⑤之⑥南都⑦,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⑧解衣就寝⑨。或⑾夜昏怠⑿,辄⒀以⒅水沃⒁面。往往饘粥不充,日⑩始食,遂大通六经⒂之旨,慨然⒃有志于天下。常自诵⒆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几乎都是和衣而睡,有时夜晚疲倦了,往往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吃不饱稠粥,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于是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的要意,情绪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经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注释
1、孤: 幼年失去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嫁。再,第二次)3、知其家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家世:身世。4、既:已经。5、去:离开。6、之:到,往,去。7、南阳郡:指应天府,及商丘市。这里的南都学社为当时著名学社。8、尝:曾经。9、就寝:上床睡觉。10、日昃(zè):太阳偏西。11、或:有时。12、昏怠:昏沉困倦。13、辄(zhé):往往,每每。14、沃:用水淋洗,这里指“洗”。15、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16、慨然:形容慷慨激昂。17﹑依:依靠。18、以:以......作为;用19、诵:吟诵。20.适:嫁21.长山:古地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创作历史
出版历史
后世争议
节选
原文
译文
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