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国梨(1883-1980)是一位近代国学大师、思想家、革命家
章太炎的夫人,出生于
乌镇镇的平民之家。她性情刚强,有丈夫气概,且天资聪慧,能诗善书,胸怀政治抱负,为近代女子先驱、诗词家、书法家。汤国梨曾历任
苏州市政协委员、民革苏州市委主席。她博学多才,其志自坚,被誉为“旷代清才,直与贺、柳并”。1980年7月27日,汤国梨以97岁高龄病逝苏州。1986年,她被迁葬于杭州西子湖畔南屏山麓章太炎墓侧,
沙孟海题写了她的墓碑。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3年出生于浙江乌镇的平民之家,世代务农,植桑养蚕,以维系生计。
进入近代,
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江浙乡村农户渐而破产,她的父亲不得已而迁至
上海市,几经周折,谋得一个店员的职业,乃得以维持全家的生活。之后,又辗转去汉口,在他弟弟经营的茶叶铺中担任会计,收入颇有盈余,遂接妻女三人到汉口,暂为安居乐业,当时汤国梨七岁,聪明伶俐,喜爱诗文,父母即送她至
私塾读书,已渐通文理。不幸她父亲因病早逝,失去依靠,母女二人只能返回
乌镇镇,寄住于
舅父家中,那时汤国梨虽仅九岁,已粗通人事,日常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因为依赖于亲戚接济度日,她自幼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美德。离开
武汉市后,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再继续上学,但她酷爱文学,凭她曾经学过二年私塾的基础,抓紧闲暇时间。进行自学。她依凭词,渐渐懂得韵律,颇具规格。这时,已显露出她才赋出众,意志坚韧的素质。
求学之路
1905年前后,
清代统治芨可危,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小小的乌镇也受到革命风潮的冲击,震动了胸怀壮志的汤国梨,自认为自己应学习知识,与男儿一样为国报效,不能再固守于孤陋寡闻的小镇上了。但求学需要一笔可观的钱,而自己又依靠
舅父度日,这如何是好,思虑再三,下决心试探一下。她抱着一丝希望向舅父提出,欲去上海近代女子学校求学,舅父十分开明大义,经济虽不阔绰,却慷慨同意资助外甥女到上海海务本女学读书。他深知汤国梨不同凡响,有雄心壮志,日后定成大器。此事在乌镇小城传开,一片哗然,让女孩读书,天下怪事,乌镇离
上海市并不远,而闭目塞听,思想意识陈旧未改。汤国梨在舅父的支持下,踏上了人生新的征途。
入上海务本女学求学,初次接触新思想新文化,眼界大开,思想更为激进,誓作女中之豪杰。务本女学中,
苏州市沈民先生是汤国梨的老师,女同学中有张敬庄(
张謇之女),
张默君、
俞庆棠等,均为中国女性中之先驱。汤国梨自幼缠足,上体育课时,甚感不便,但她并不因此退却,坚持参加体育活动,忍痛练习跑步,不亚于天足女同学。
她曾赋诗一首题为《酒兴》,兴酣落笔书无法,酒后狂歌不择腔;一任旁人窥冷眼,自扶残醉倚晴窗。一副豪情气魄,使人难以相信出于妇女之笔。
在上海务本女学读书期间,十分关心国事,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当时清政府举代理
外债修筑
苏杭甬铁路,
浙江省人民一致反对这一卖国行动,汤国梨毅然与经慧贞一起担任浙江“妇女保路会”负责人,并在上海
愚园路锡金公所讲演,宣传保路拒款,她慷慨陈词,力辩其其深得社会各界的拥护。
1907年,汤国梨毕业于上海务本女学师范科,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起初,应吴兴女校的聘请,到吴兴女校任舍监,后任教师,又提升为校长。
1911年,她应老同学所邀请,去
上海市办学,遂辞去吴兴女校校长职务。汤国梨刚抵达上海,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她兴奋不已,激动的心情难以平抑,即兴提笔赋诗一首《重阳—闻武昌起义》。
学校创办
武汉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而
两江总督和将军
穆尔察·铁良,江防营提督
张勋还负隅顽抗。当时,
张默君、谈社英等人组织“女子北伐队”以支援革命,汤国梨也积极参加,为其中的成员之一。“女子北伐队”由于经费缺乏,进行募捐义卖,共捐款五万元。其时,北形势已较好,苏浙皖联军攻克南京,不再需要“女子北伐队”的支援,后
孙中山了解了“女子北伐队”的情况,十分高兴,为她们的决心和勇气所感动,亲自予以嘉奖,并建议将她们所募的捐款转为办学经费。
汤国梨善诗词,工书法,著有《影观诗稿》、《影观词稿》,九十高龄后所作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民国时期
1912年,清政府寿终正寝,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全国上下为结束封建专制统治而高兴,为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出谋划策。汤国梨和
吴芝瑛、
陈撷芬等各界妇女一百余人,于1912年3月发起成立“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提出“妇女参政要求,”,得到孙中山先生的赞赏与支持。3月16日“神州女界协济社”正式成立,宋庆龄为名誉社长,
张默君、杨季威为正副社长,汤国梨为编辑部部长。不久,该社创办神州女学,汤国梨任
女校教师。同时又创办了《神州女报》,向民间宣传妇女必须学习知识,经济自立,参与政治,谋求与男子同等的地位。
1913年,结识
章太炎,她久仰章太炎的才学和反清革命的志向,相互倾慕,不久两人便举行婚礼,借上海哈同花园为礼堂,前来贺喜的有
孙中山、
黄兴、
陈其美等名人,黄炎培为证婚人。
婚后,因章太炎极为反对
袁世凯复辟,被迫拘禁二年。汤国梨独立支撑着全家,敬养婆母,培育儿女,辛苦备至。与章太炎只能鸿雁通信,一片坦诚之情可以从《载书》一诗中窥见一斑:
已封重启意徐徐,欲写还休叠又舒
挑尽残灯过半夜,长笺裁尽未成书。
为了安慰狱中的丈夫,汤国梨经常赋诗填词,遥寄
章太炎,以诗意寄托慰之心。所幸的是,在全国人人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称帝失败,章太炎得以释放,返回
江南,与汤国梨团聚,过着较为安定的生活。
抗战时期
1931年,日军入侵
东北地区,制造了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继而又至
上海市挑衅,十九路军拼死抵抗,伤亡严重。为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日爱国行动,汤国梨与
黄绍兰(章太炎唯一的女弟子,被
黄侃骗婚后抛弃)、沈仪宾等共同商议,筹建伤兵医院,所需费用由她们四处募捐。伤兵医院办了将近一年,共接纳治疗一百四十多名伤病员,大部分康复出院,死亡仅一人,受到了士兵们的好评。
1932年,
北平市学生掀起了“一二·九”运动,上海学生积极响应,自驾驶火车赴南京请愿,列车开到
苏州市,恰遇风雨交加,
中国国民党当局乘机上车威胁利诱,而
章太炎即让汤国梨前往火车站,慰问学生并馈送食品,极大地鼓舞了学生。
自
东北地区沦亡后,章太炎对政治渐渐感到失望,便来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社”,地址在苏州
锦帆路五十号,专门培养刻意攻读中国经典文学的学生。汤国梨任该校教务长,内外事务均由她包办管理,井井有条,为章太炎助一臂之力。书画名家
蒋吟秋曾作联赞誉:“大师讲学称贤助,淑德扬风仰久长”。
1937年后,
苏州市也遭日军动难汤国梨便与
沈延国、
潘景郑等友人到
上海市开办“太炎文学院”以及“章氏国学讲习社”的遗风。
1949年,苏州解放,汤国梨满怀喜悦返回苏州旧居,仍热衷于各项社会活动,关心苏州文化事业的发展。她曾历任苏州市政协委员、民革苏州市委会主席。常常热情地
讴歌新中国,长久以来,一直关爱祖国的统一。
文革时期
“文化革命”中,汤国梨屡受冲击,许多珍贵文物遭劫。1979年后,汤国梨亲自整理章太炎所存书稿,正式出版了《
章太炎全集》(由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汤国梨晚年的最大愿望,这一夙愿的实现,使她欣喜不已。她在九十四岁高龄时,还能握笔作书法,并送至
日本展览。而且,尚能吟诗作词,录其中的一首《春蚕》:
历劫红尘终不悟,此生只合化成灰。
健康状况
1980年7月27日,汤国梨九十七岁时,病逝于
苏州市。
主要作品
汤国梨著有《影观词》等。其诗作先后发表在《国学会学报》《制言月刊》《
词学季刊》等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