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却民(1899年10月30日-1982年12月12日),原名
赵觉民,湖南长沙人,中国著名
天文学家、天文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教育的开创者之一。他曾任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教授、系主任(1941-1952年),1952年因院系调整调往
南京大学星,成为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第一任系主任,是南京大学天文系主要创建人之一。
赵却民出身于工商业者家庭,父亲赵缭为早期同盟会员,并任孙中山临时政府参事,数学教师。赵却民在青少年时期就有求学愿望和条件,学习认真。1923年于长沙的
雅礼大学理科本科毕业,获理
学士;该校为美国基督教会在中国开办的耶鲁(
耶鲁大学)大学。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预科三年级,因家中经济困难,半年就休学。1924年2月到山东济南
齐鲁大学天算系进修
天文学半年,9月回校任助教,带数学和物理实习及一年级讲课。到1927年2月,因学生罢课使学校停办。7月初经林伯渠介绍,到13军政治部统计股任中尉股员;汪蒋合流后,8月即离开,失业回家。1928年1月到第6军(军长程潜)军需处审计股任上尉股员,5月因程潜反蒋被软禁,赵却民又失业回家。1928年9月,经前雅礼大学物理系主任
桂质廷介绍,到上海沪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1929年9月升任讲师。1936年5月回
长沙市参加留学考试,录取到
英国学习
天文学;8月乘船赴英,9月起到
伦敦大学应用数学系天文组当研究生。1938年6月获硕士学位;9月到皇家学院进修
气象学和天体物理学。12月因要护送一位患精神病的留学生回国,打算顺便接妻女到英国。但1939年1月回到
昆明市后,因旅费不够而留下。经介绍到中正医学院任物理科主任、副教授。1940年7月去广西医学院任教授兼物理系主任。1941年8月,经
陈遵妫介绍到粤北避难的
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任教授。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
广州市,1946年复课;1947年9月成立天文系,赵却民任系主任、教授。1952 年10月,因院系调整,天文系并入南京大学,赵却民仍担任系主任、教授。1955年后,不再担任系行政工作;1957的第一届
中国天文学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秘书长,以及
江苏省天文学会理事长。1978年以后不再担任这些职务。
赵却民早在1922年读大学的暑假期间,就与同学
柳直荀、
陈纯粹等人组办益群
补习学校,除文化课外,也宣传革命思想。后在白色恐怖时期,不顾自己和家庭的危险,曾经掩护过柳直荀等不少地下共产党员。有些人至今还健在,都曾来信要求表彰赵却民教授当年不顾身家性命掩护他们的献身精神。而赵却民却认为是他应该做的事,从来没有对别人讲过。
赵却民一生的学术活动以教学为主。他是我国天文教育的元老,开创者之一,1941年就开始在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教
天文学课程;是第一位担任大学天文系主任的科学工作者。早年因教师很少,他主动承担了多门天文课;到南京大学的前几年,担任的课程也较多。在从事天文教学40年中,先后开设普通天文学、球面天文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轨道计算、月离理论等课程。没有中文教材,就用国外英文书或翻译成中文印讲义。可惜的是所翻译的教材都没有出版。所教过的学生很多,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在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毕业的天文专业学生,都听过他的课。
赵却民的天文研究工作不算多,但很认真。在
英国留学期间完成的硕士论文“分光双星
壁宿二(即仙女座α)的轨道和天体物理学研究”,发表在
伦敦大学天文集刊第一集,1938年回国后因正值抗战期间,研究无法进行。1947年
中山大学开始恢复正常秩序,他打算用该校11折光望远镜继续此项研究。但因
解放战争临近,政府无经费支持科学研究,故未成功。到南京大学后,开展了中国古代
天文学的研究。先研究古代月球位置的计算方法,告一段落后用于探讨书经中所记载的
日食现象,即仲康日食;试图探讨此日食发生的年代。发表一篇论文“书经日食时代考”,1962年刊载于南京大学学报天文学版第一期。后来进行中国历法研究,课题为“中国历法的沿革”。但因各种干扰而进行困难,直到去世前不久仍在继续考虑。
1936~1938年 英国
伦敦大学应用数系天文组研究生;1938年6月获硕士学位,同年9月在
帝国理工学院进修
气象学和天体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