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淮工业走廊
合淮工业走廊
合淮工业走廊的建设,主要是依托合肥市淮南市的产业园区,合淮交通通道沿线小城镇工业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加工制造业、汽车零部件、矿山电子、新型建材、轻纺工业为主导,充分利用两市的优势和特色,加强对接、合理分工、协调布局,共同构建产业经济发展的平台。
项目介绍
合淮同城化战略是省会经济圈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淮同城化战略的实施对改善安徽省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理念。工业布局是整个产业布局的先导,合淮工业走廊的建设是合淮同城化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
合淮两市工业经济现状分析
1、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面积7029平方公里,2007年GDP达1310亿元,占全省的21.6%,2005年合肥市以工业立市为第一方略,确立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为发展重点,强力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市工业企业超万户,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35.0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5.6%,工业产值148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8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9.1%,工业增加值超过南昌市太原市西安市等中等地区的省会城市。全市工业企业超亿元的有173户,超10亿元的企业24户。江汽客车底盘、安徽叉车集团佳通轮胎和国风管材产销量在国内外行业中位居第一,江汽商务车轻卡位居第二;海尔、美的、格力电器长虹美菱荣事达华凌、三洋等家电业巨头齐聚合肥市,使其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合肥工业经济已步入高增长、高质量的发展通道,工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大大增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合肥市工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进行了合理有序地规划布局,具体表现为:西高、东重、南优、北特。即“西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示范区的“创新、集聚、孵化、辐射、示范”功能,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及软件、电子通讯设备。新材料、新医药及先进制造业等具有高新技术特征的新兴工业;“东重”:依托位于城市东部的合-马工业走廊,充分发挥:“节点”产业上伸下延的产业链功能,大力发展电力、化工、冶金等重化工业;“南优”:充分发挥重点产业的优势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汽车、装备机械、新兴家电制造及食品加工。住宅产业等先进制造业的优势企业的发展,形成以具有牵头作用的优势企业为龙头的优势产业群;“北特”:围绕配套经济、现代物流、都市工业和“专、精、特、新”错位和谐发展,在业已存在的龙岗区小家电产业、瑶海电工电器及服装产业、新站区现代物流及新兴产业、庐阳印刷包装及输配电产业、双凤建材及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岗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基础上,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分块连片的特色工业群带。
同步规划打造5大工业组团。主要是: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区、蜀山经济开发区等为主体构建西部工业组团,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二是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园、包河工业园等为主体构建西南部工业组团,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相关产业。三是以双凤开发区、岗集配套产业区、卢阳产业园、三十头乡产业园等为主体构建北部工业组团,重点发展汽车配套、现代印刷、建材、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四是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瑶海工业园等为主体构建东北工业组团,重点发展物流、轻纺、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五是以龙岗开发区、肥东新城区、化学工业基地等为主体构建东部工业组团,重点发展家用电器及配套、化工、冶金、轻纺、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规划到2010年,合肥市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900亿元,累计工业投入达到15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2、淮南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8.7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171.2亿元,其中,煤炭行业增加值106.7亿元,电力行业增加值32.5亿元,化学原料制造业8亿元,煤电化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6%,是典型的重化工业城市。当前淮南市总体经济水平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依赖资源性产业的工业格局将长期存在。随着9771行动计划的展开,将加速推进煤、电、化三大传统产业技术化改造、基地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和信息化提升。2010年将建成亿吨煤基地、千万千瓦火电基地、和安徽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同时将以山南新区、三个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机械电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等重要产业,促进工业化集群、基地化发展,新增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形成充满活力的企业梯队。
合肥市淮南市两市产业鲜明,各具特色,产业互补性强,淮南是能源城市,淮南的资源将为合肥率先发展提供支撑,合肥是科技城和轻工城,区域辐射能力强,可带动淮南市加快工业化步伐,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长丰县产业集群及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长丰县是合淮两市的连接带,合淮工业走廊的建设重点是依托长丰县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
长丰县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1)汽配产业集群
依托江淮汽车,使长丰县形成了特征最为明显的汽车配件集群。该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岗集镇及双凤开发区,拥有以各类汽车零部件位主要产品的汽车配件生产企业86家,其中,规模以上的汽车配件企业达20家,超亿元的企业有3家,2007年全县实现汽车配件产值11.1亿元。主要配套企业有江汽、奇瑞、日立制作所、安凯、金龙等。岗集镇又与江汽集团签订了共同打造江汽集团“供应巢”协议,汽配产业集群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
(2)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在县“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打造双凤“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以乳业、千喜鹤食品、丰大集团等企业位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拥有食品加工类企业83家,其中规模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10家,2007年实现产值23.2亿元。
(3)现代建材产业集群
近年来,长丰县的现代建材在鸿路集团、海螺水泥、江淮混凝土等企业的带动下,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现代建材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现有以轻、重庆钢铁结构和水泥为主要产品的现代建材生产企业129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有11家,2007年实现产值近30亿元。
(4)服装产业集群
服装产业是长丰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虽然服装园区建设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在红樱桃集团、富泰革基布、亚特美服饰等企业带动下,长丰县的服装产业集群也已逐渐形成。全县服装产业已拥有规模以上企业8家,实现产值4.1亿元。
(5)家电产业集群
随着合肥市家电行业的异军突起,双凤开发区依托近城优势,积极引进合肥荣事达集团、菲迈斯电气等家电制造企业,家电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现有家电生产企业20家,规模以上企业5家,1-5月实现产值0.59亿元。
长丰县工业园区及乡镇工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南部工业园区日臻完善,南部工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岗集镇双墩镇、三十头乡和双凤工业区范围内,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聚功能进一步提高,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南部经济区作为合肥北部组团,已被列入合肥市城市规划中。
中北部工业集中区建设开始启动,中部的下塘、吴山、杨庙工业集中区,北部的水家湖工业园正在规划建设,平均规划建设面积5平方公里。
中北部义井、罗塘工业集中区正在进行规划的前期工作。
沿合淮路工业集中区(从合肥-淮南)分别是岗集镇工业集中区(全省的重要汽配工业园区)、吴山镇工业集中区、杨庙镇工业集中区-义井工业集中区-庄墓镇(生态控制区)-罗塘乡工业集中区。
沿合水路工业集中区,(从合肥-淮南)分别是双凤工业区(省级开发区)-双墩工业集中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水家湖工业区。
沿合淮路、合水路发展工业走廊优劣势分析
存在问题
(一)沿合淮路、合水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除双凤工业区外、中北部乡镇的工业集中区,基本处于规划设想中,尚未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园区框架结构大多尚未形成,基础设施亟需加强。
(二)沿合淮路、合水路园区产业定位不够明确。除岗集汽配工业园外,其他工业园区所属行业较为分散,产业关联度低,缺少有牵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难以形成产业链。企业不能集群发展,园区总体发展定位不明确。
(三)园区的建设用地面临紧缺矛盾。由于合淮路、合水路沿线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严格受限,对工业走廊的建设将会严重制约。
(四)作为工业走廊建设重要纽带的合淮路由于长期重车碾压,路况极差,而合水路的路面宽度较为狭窄,难以承载高密度运量,合淮路、合水路在合淮工业走廊建设中,对物流起到负面影响。
发展优势
(一)空间优势
由于合淮工业走廊的建设区域地处联系合肥市主城区、长丰县淮南市发展轴的战略中心,是各类生产要素的交汇集聚地,地处江淮分水岭,在国家“十二五”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上有可能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域,有利于整体开发和建设。
(二)交通优势
合淮工业走廊建设区域,合淮路合水路合淮阜高速公路并驾齐驱,淮南铁路纵横南北,规划建设中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距本区仅25公里,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的交通网络。
(三)生态优势
核心区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区域东西延长座落五个面积达5000亩左右的水库,加之较为成熟的镇级经济和城镇建设体系,在原生态状态下,可统筹规划城乡建设。
(四)政策优势
合淮工业走廊的建设,是在一种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在用地指标、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以及行政服务等方面,必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按照构建合淮发展特区的要求,力求全力创造一流的软硬环境。
合淮工业走廊的战略构想
从国际、国内看以工业布局带动产业布局,形成经济带,从而以增长极带动区域发展是各国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国际上,美国东北部地区发展,日本沿太平洋(东京-大阪-神户)经济带,韩国汉城都市经济圈、釜山广域市沿太平洋工业走廊、东线工业走廊等三次大开发都是以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成功典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经济联合体的建设,带动了东部经济的整体起飞。
合淮工业走廊起步伊始,存在着总体规模小,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但这种弱势既是发展的压力也是发展的潜力和动力。根据合肥淮南两市的产业特色以及长丰县经济布局,我们的总体构想是:
(1)确立重点发展区域。要做优两极(合肥双凤工业区、岗集镇工业集中区和淮南山南新城区、淮南工业园区)、做强两线(合淮路沿线、合水路沿线)、做活城镇、做大产业、做强园区,南北相向推进,连点成片,使合淮工业走廊成为强有力、高效率的板块经济,成为做强、做大省会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
(2)坚持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着力巩固和扩大合淮两市的经济优势。依托优势产业,推动产业整合,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依托产业园区推动企业集聚,形成特色鲜明、专业明确的产业区域;依托骨干企业,推动零部件和服务的配套建设,形成增值链条长、配套条件好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制造业、汽车零部件、矿山电子、新型建材和轻纺工业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项目介绍
合淮两市工业经济现状分析
长丰县产业集群及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长丰县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长丰县工业园区及乡镇工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沿合淮路、合水路发展工业走廊优劣势分析
存在问题
发展优势
合淮工业走廊的战略构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