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螺岘镇
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的下辖镇
虹螺岘镇,隶属于南票区,地处南票区南部,东连金星镇,南依小虹螺岘与石灰窑村毗邻,西接张相公屯乡,北隔女儿河与台集屯镇相望,行政区域面积89.59平方千米。
虹螺岘镇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全年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土地肥沃,雨量适中,适应发展花生、蔬菜、水果等温带经济作物。境内有虹螺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森林覆盖率达70%。2017年末,虹螺岘镇常住人口为33078人。
历史沿革
宣统元年(1909年),虹螺岘为葫芦岛市第三区。
民国二年(1913年),为锦州府锦西县虹螺岘第三区。
民国十二年(1923年),旧为辽沈道(四川)锦西县虹螺岘第五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锦州专员公署锦西县虹螺岘建国乡。
1949年,为锦州专员公署锦西县虹螺岘第三区。
1956年4月,撤村建乡。
1983年9月,为锦州市锦西县虹螺岘乡。
1984年8月,撤销虹螺岘乡,改虹螺岘镇。
1985年4月,为锦州市锦西市(县级)虹螺岘镇。
1989年6月,为葫芦岛市(地级)连山区虹螺岘镇。
1994年4月,为葫芦岛市连山区虹螺岘镇。
2012年2月,为葫芦岛市南票区虹螺岘镇。
地名由来:元、明、清均称红罗山寨。清末改称虹螺县。1913年锦西抚民厅改制为县,虹螺县划作锦西县一个区,为避“县”字重叠,虹螺县称为虹螺岘。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虹螺岘镇南依小虹螺山,北接女儿河,地势西高东低,西南部是支股山丘陵带,东北部是女儿河冲积平原。境内支股山海拔454.3米,蛤蟆山海拔132米,霍台山海拔123米,最低点火台子村海拔71米。
气候
虹螺岘镇多年平均气温9℃,年平均日照时数2810小时,无霜期年平均6个月。
水文
虹螺岘镇境内有2条河流,一是女儿河,属乡界河,有5千米流经虹螺岘镇,系乌金塘水库下流。流经虹螺岘镇兴隆村、小寺村、火台子3个村。二是金星河(又称虹螺岘河),源于板石沟村,流经虹螺岘镇团山子村、靠山村、虹西村、虹北村、虹南村、虹东村全长11千米,流经金星入小凌河
自然灾害
虹螺岘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风、洪涝、冰雹、虫灾。
自然资源
虹螺岘镇境内探明矿藏有煤炭、碳酸钙耐火土、B石、硅石等。其中煤炭储量约为0.6亿吨,开采石炭二叠纪煤田,系太原组,山西组5#、6#煤层,可采储量0.3亿吨,属贫煤,发热量为3500大卡,主要分布在蟾蜍山、前潘、后潘、英守、大岭等地。耕地面积32154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虹螺岘镇辖2个社区、15个行政村:虹螺岘、蛤蟆山、虹东、虹南、虹西、虹北、火台子、兴隆台、小寺、前潘庄子、后潘庄子、英守屯、大岭、板石沟、团山子、靠山屯、大安屯;下设8个居民小组、6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虹螺岘镇辖2个社区、15个行政村:虹螺岘社区、蛤蟆山社区、虹东村、虹西村、虹南村、虹北村、大安村、火台子村、小寺村、兴隆村、后潘庄子村、前潘庄子村、英守屯村、大岭村、板石沟村、团山子村、靠山屯村。
人口
2011年末,虹螺岘镇总人口34313人。总人口中,男性17460人,占50.88%;女性16853人,占49.12%;14岁以下6355人,占18.5%;15—64岁22875人,占66.7%;65岁以上5083人,占14.8%。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2624人,占95.1%;有回、满、蒙古3个少数民族,共1689人,占4.9%。2011年,人口出生率2.35‰,人口死亡率1.85‰,人口自然增长率0.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81.3人。
2017年末,虹螺岘镇常住人口为33078人。
截至2018年末,虹螺岘镇户籍人口为34353人。
经济
综述
虹螺岘镇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工业和第三产业也有所发展。2011年,虹螺岘镇财政总收入3725万元,比上年下降17.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34万元,比上年下降15.76%。农民人均纯收入10554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6.2356亿元,比上年增长5%。第三产业实现总产值11.66亿元,实现增加值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1.66亿元,实现利润0.1399亿元。三产企业达到1765个。
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53.1万元,增值税2708万元,企业所得税163.02万元,个人所得税130.1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97%、-9%、-14.67%、-81.69%。农民人均纯收入10554元。
2018年,虹螺岘镇有工业企业45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9个。
农业
201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2.1亿元,比上年增长22%。实现粮食产量1.58万吨、蔬菜产量0.13万吨、水果产量0.8765万吨、肉蛋奶产量1.68万吨。全年播种各种农作物3.3万亩,造林0.377万亩,改造老残园700亩。建成设施农业小区18个,暖棚300余座,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家。新增水浇地面积1500亩,新建方塘2个,新架农用输电线路2500延长米,完成秸秆还田面积逾4000亩。
工业
201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实现4.68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0.85亿元,营业收入实现4.579亿元,利润实现0.0689亿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全镇企业达有49个,其中集体企业6个,私营企业43个。煤炭行业,水泥制造业企业经济运行平稳,市场销售情况好于去年,经济效益显著,而金属冶炼行业由于市场产品销价偏低,企业始终没有大量生产。其它行业运行平稳,各项指标完成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全镇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共有6个,2000万上规模企业3个。
特色产品
虹螺岘镇传统特色产品主要为以豆腐干为主的豆制品加工和以大枣为主的林果业。豆制品加工企业共有3家,分别为虹豆香、永泰和升华豆制品,其中以虹豆香豆制品厂的规模最大。日产量为1000公斤,主要销往北京、吉林省大连市日本韩国等地。大枣主要集中在板石沟村。板石沟大枣远近闻名,已建立了专业的“板石沟大枣合作社”,产品为统一包装和标识。板石沟村为大枣种植专业村,种植大枣已有上百年历史,2011年产量在100万公斤。
第一产业
2011年,虹螺岘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亿元,比上年增长15%。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实现粮食产量1.58万吨、蔬菜产量0.13万吨、水果产量0.8765万吨、肉蛋奶产量1.68万吨。全年播种各种农作物3.3万亩,造林0.377万亩,改造老残园700亩。
第二产业
2011年,虹螺岘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6.2356亿元,比上年增长5%。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职工418人。工业园区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区1个。
第三产业
2011年,虹螺岘镇第三产业实现总产值11.66亿元,实现增加值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1.66亿元,实现利润0.1399亿元。三产企业达到1765个。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虹螺岘镇有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780人,专任教师31人;小学8所,在校生1934人,专任教师16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67人,专任教师10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化事业
2011年末,虹螺岘镇有文化艺术团体7个,会员348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年放映180多场次,观众达5万多人次;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85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5个,建筑面积450平方米,藏书22500册。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虹螺岘镇有卫生院1所;病床9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6张,固定资产总值0.02亿元。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1万人次,住院手术330台次,出院病人0.08万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虹螺岘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6户,人数294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47户,人数1166人,支出13.4075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86人,支出2.3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33人,支出2.2万元;农村医疗救助21人,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457人,共支出6.8万元;农村临时救济99人次,支出2.37万元。倒塌房屋37间,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救灾支出14.45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2人,接收无军籍职工1人。
基础设施
全镇主镇区已实现自来水入户、有线电视全覆盖。主街新建路灯245盏,全镇已参加新农保人数达10935人,新农合达25170人。有医疗定点医院1个,即虹螺岘镇医院(旧称区二院)。有生猪定点屠宰厂情况1个、石油加油站4个、农资超市14个、农贸市场1个、金融机构3家分别是农行、邮政和商业银行。2011年末,虹螺岘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72千米,投递点106个,乡村通邮率100%。
全年投递国内函件1.32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0.584万笔,国内异地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信件完成0.132万件,征订报纸586份、期刊38册。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元、明、清均称红罗山寨。清末改称虹螺县。1913年锦西抚民厅改制为县,虹螺县划作锦西县一个区,为避“县”字重叠,虹螺县称为虹螺岘。
交通运输
虹螺岘镇境内有306省道经过,锦大公路和锦赤公路贯穿全境,是辽西地区内地陆路重要的交通要道。
风景名胜
虹螺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葫芦岛市南票区,东西长16千米,南北宽12千米。总面积10008公顷;森林面积2413.5公顷,总森林覆被率49.5%,虹螺山林场森林覆被率83%;野生动物物种总体分布有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纲、鸟类、兽类等5大类40多种;保护区地处华北植物区系,具有蒙古和长白植物区系交汇带的植物分布特征,地区性植物物种有98科394种。
荣誉称号
2020年8月,全国爱卫会命名虹螺岘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
经济
综述
农业
工业
特色产品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基础设施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交通运输
风景名胜
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