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神,吴三公,全名吴昱,
赵构建炎四年(1130)生于浙江龙岩村。
来源考证
查《宗谱》载:“吴三公,名昱。因其兄弟多人,其排列第三,被菇民尊称为吴三公,吴三公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3月17日出生于龙、庆、景三县之交的龙岩村。吴昱的祖先于
唐朝由三(山)阴(今
绍兴市)迁至
龙岩市,其世祖吴子瑛曾登第任绍兴通判,世居龙岩,
至德修仁。”吴三公系中原为躲避战乱而隐居山林之望族贤人的后代,深受父辈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智力超群,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心地善良,他总结万千菇民的制菇经验,亲自勘测选择菇场,并从出生地龙岩村迁至后广西洋村居住,专心致志从事栽培香菇的实践,创制出一套人工栽培香菇的技术——“砍花法”和“惊术”,并经常以降龙伏虎之精神鼓励菇民与天奋斗,成为菇民们的领袖人物。历代菇民感念吴三公的功德,
南宋咸淳元年(1265),在后广
盖竹村集资兴建“显灵庙”,祀吴三公为“菇神”。随着香菇业的勃兴,清乾隆三年(1738)又建
西洋殿,并规定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和七月十六日至十九日为祭奉吴三公的香期。自此,
菇神庙西洋殿香火日旺。三县众多的进香菇民慷慨解囊,集聚巨资,筛选浙南闽北地带擅长石刻、木雕和从事土木建筑的各路名师巧匠,对菇神庙西洋殿再作修改建。再建后的西洋殿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宏伟壮观。可谓是浙、闽两地较为罕见之杰作,具有浓厚独特的地域建筑风格和民族艺术色彩,是为菇乡千百年来建筑文化之精髓。
人类对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的出现,从惊恐不安到屈从崇拜,渐而祈求神灵保佑,拟成一种规律。菇民亦如此,前期菇民基本上是生存、劳作于深山密林的一群特殊劳作者,他们只以自己的劳作成果——香菇,交换粮食与生存必需品,生活之艰辛,生产力水平之低下,使他们无法从根本上认识与改造自然。他们把倒木砍花出菇,把这种真菌的繁衍,解释为神灵对他们特有的恩赐,因为在他们所得知的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香菇更奇妙的东西了。尤其是他们在偌大的森林中世代劳作,发现除与他们同样的菇民,能操作自如地利用砍花法,在倒木上长出香菇,而外省、外乡人根本无从使用这一神秘的技艺时,更认为是神灵相助了。
菇民对神的虔诚的心理之形成,还在于对香菇作为一种真菌之特殊的生产规律持一种模糊见解。与通常
种子植物从播下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绝不相同,香菇无根、无花,又捉摸不到种子,却奇异地从树皮下长了出来;它受自然界风、霜、雨、雪、雷、电、寒冬、酷暑之影响又那么大。风调雨顺时,不仅他们亲手完成砍花作业的菇树密如鱼鳞重叠地长出香菇来了,而且竟连那些非有意识栽培的死树也出了菇;而当天气长期干燥或受到某种恶劣气候影响时,这种乞求则表现为对神的寄托。所以说,中国
菇神庙的产生与香菇这类真菌生物的奇异繁衍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假若香菇作为一个通常的农作物,神庙也就不致如此大规模地出现了。
相关庙宇
龙、庆、景三县(市)的菇神庙可分为菇山神坛、村落神殿和大型神庙等数类。菇神庙供奉的菇神主要有吴三公、
刘基、“五显大帝”。吴昱,即吴三公(1130-1209),吴三公就被人们神化为“菇神”。吴三公不仅是龙、庆、景三县菇民的代表,也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创始人。香菇从野生转变人为工栽培,发展至今成为全球性产业,给人类提供了新的
蛋白质来源。这是一项历史的创造,也是我们中华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基,即刘伯温,字
文成县(1311-1375),出生于处州府
青田县南田村。以其雄才大略辅助
朱元璋夺取政权,成为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居
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叶耀庭《业备要》和陈国钧《菇民研究》二书中均载:“明太祖朱元璋登基
南京市,因久旱祈雨食素,苦无素菜。
刘基进献处属土产香菇,帝食之甚悦。刘氏告以做菇方法,帝尤奇之,传旨提倡各地种菇。”刘基为
丽水市属人,顾念处属龙、庆、景三县[当时
景宁畲族自治县为青田属内,
景泰三年(1452)从青田分出,单独设县]山多田少,地瘠民贫,惟长于种菇一业,乃乘间奏请太祖以种香菇为三县之专利,他县人不得经营此业。龙、庆、景菇民依赖菇业为生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刘氏为历代菇民所称颂,获世人祀奉亦为菇神之一。菇乡各大小
菇神庙中均有“朱皇亲封龙庆景,国师讨来做香菇”的对联,这副对联已在历代菇民中广为流传。
“五显
灵官”即“五显大帝”。是我国南方农村供奉最为广泛的神道。据传:此神有兄弟五人,唐末起即受香火供奉,
宋徽宗时赐庙,名“灵顺”。宋代由庚加封至王。因其封号第一字为显,故称五显公。他在兄弟中虽然排行最小,但菇民敬奉他能统领诸路神道,传扬菇民生产技术,保佑菇民四季吉利、丰衣足食。因此以上三尊神道深受历代菇民虔诚敬仰。
菇山神坛
为菇民上山时在菇里供奉菇神的场所。此类菇神大多以木头雕刻,或以泥塑成,长40—50厘米。由一寮之主从家乡带出,在菇山劳动时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要虔诚祭拜。其神位于菇棚中央,面向东方开门处,神坛左右及其上方张贴对联,其内容大致为:正中长条是敕封善五显灵官大帝之神位。以此为正中。
其左一:西洋祖殿吴三公
左二:本山福德土地正神
左四:年月招财童子
右四:时日进宝郎君
此类菇寮门口一般尚有对联及横幅。对联大多用:“闹天京英雄第一,震地府孝义无双”,横幅为:“威震南天”。对联或是“菇乃良材生百宝,菇神坐镇授神术”、“蓬在青山重重进,厂放香菇叠叠生”等。
菇寮神位之排列,反映了特定历史时代菇民的信奉和心态。菇民世代远离家乡,在千里之外的异乡深山中生产,没有任何可以战胜恶劣环境的手段,唯有靠诸路神灵的保佑。于是在他们的
祭坛上,也就供奉了历史上值得崇敬和信赖的神灵。不论这些神灵是实有其人,或是历史的虚构,只说明他们内心的一种寄托。这里首先就是“五显
灵官”,也即“五显大帝”,这是我国南方农村供奉最为广泛的神道,而非菇民之独有。据称其有兄弟五人,唐末即有香火,
宋徽宗年间赐庙曰“灵顺”,宋代由庚加封至王。因其封号第一字为显,故称五显公。据传说,五显公在兄弟五人中最小,菇民敬奉之原因是其统领诸路神道,传扬菇民生产技术,保佑菇民四季吉利、丰衣足食。五显灵官左侧第一位是吴三公,其次是
刘基,即刘基,这就是全中国独有的信奉现象,可见菇民对吴三公这虔诚心态。七五大王,相传是一种能降服世间凶禽猛兽之神,菇民在严寒的冬日,在深山中劳作,各种各样的野兽随时会夺去他们的生命,也会侵害他们的香菇,除自身防御外,借助神灵制服它亦不失为一种可以值得自慰的手段。再后面,就得拜拜
山神土地了。土地公保佑,一方香菇方能丰收,菇民吉泰,平安返乡。至于
千里眼、
顺风耳等等更是一种人人皆知的神灵,镇邪避恶,好为善事,他们都是菇民的保护神。
村落神殿
是菇民区内明清以来广泛建造的大大小小的吴三公殿。这种殿基本上是一村一个,每个殿40—50平方米,也有的只有2—3平方米,其中供奉的神像,大多为五显灵官或吴三公,也有
刘基像,木雕泥塑都有。这类神殿供菇民下山返村或离家外出时祭祀用,香火十分兴旺。“十年动乱”期间,此类神殿基本上被扫光,有的改作工房或灰铺,有的因不许祭祀,缺乏维修而损毁。但在浩劫中,暗中保存殿内吴三公雕像的菇民也大有人在。
较大的菇神庙均为龙、庆、景三县菇民合资兴建,如龙泉凤阳山、龙泉下田、庆元西洋村、景宁英川各有一处占地近千平方米的神殿,这几座神殿建筑气派宏大,工程难度也很大。
龙泉凤阳山神殿,清
乾隆由三县菇民集资建成,坐落于江、浙两省最高峰—海拔1921米的黄茅尖山凹处,与吴三公诞生地
庆元县的龙岩村毗邻,为该三县菇民区之正式中心。现该庙地址即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浙江省凤阳山—
百山祖所在地。原庙已在“十年动乱”期间损毁,现存基础部分。而留存之廊柱、
碑石、石门楣、石桌、石横匾等仍散落于原处,庙内供奉祭品的一张石桌,直径85厘米,支撑桌面为一十字型石梁,石梁的四角雕以狮子,均为各自分离的部件组装而成,桌面厚仅十厘米,为一整块大石头凿成。据老菇民所述,
清代乾隆花数百大洋,十余工匠费时数月方才完成。可惜“十年动乱”时,此桌被毁,现仅将其以铁丝捆绑冷落地摆设于庙址之旁。
凤阳山神庙坐落于四面山水归拢之开阔山凹处,坐西朝东,占地近千平方米,三开进,门前有大小
石狮子把守,基础及门槛等大多采用
块石及雕石组装而成,雕刻精致,气派宏大,庙内供奉神像,后堂可以演戏,庙旁供住宿。每逢七月十七,菇乡男女进山朝拜,庆贺三天,有的年份延续半个月。由于山高路远,沿途人烟稀少,进山男女便搭棚吃住于山上,为进山菇民生活服务之吃食小店,沿山道绵延数里,不下百余处。祭拜高潮时,庙内庙外人流如潮,鼓乐喧天,夜晚烛光点点,构成一幅密林深处特有的画卷。
现存最完整的
菇神庙为
西洋殿。整个西洋殿建筑呈纵长方形,占地952.35平方米,分正殿、戏台、月台、中台、厢房等。其附属建筑,东侧为观音堂,西侧为庙祝社、库房等。
西洋殿之建筑,虽为菇神庙,但其汇集了庆元菇乡千百年来建筑文化之精华。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十分壮观,具有特殊建筑风格。按庆元文物办公室吴其林先生描述,该殿分为八个部分:
1、大门前照壁塑砌和彩绘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有关
八仙、飞凤、禽兽等吉祥图案装饰。
2、石匾额石大门上方悬砌阳刻“松源殿”三字石匾额,两侧砖雕泥塑龙腾凤舞等。
3、倒座(戏房)装饰圆窗,其四周细雕蝙蝠、飞蝶和各种吉祥动物,下部束腰彩绘戏剧人物、花鸟山水图案。
4、戏台中顶饰藻井,彩绘双凤朝阳和飞天仕女,四周装饰波浪式卷棚,以利吸音和增强立体感,台前步柱有对联:“叙情由忠奸贤愚光前裕后,认关节喜怒哀乐鉴古观今”。
5、中亭比月台高出五级踏跺,顶部装饰藻井,彩绘戏剧人物、故事,衬托以山水花鸟图案。
6、正殿面宽五开间(明洪武35年禁制:“一品三品厅堂各七间……”,明清以来一直沿袭这套封建典章制度,因为
西洋殿是以吴三公为菇神,吴三公系平民出身,所以其正殿只许营造五开间,瓦桁不出际的硬山项殿堂),有前廊,属于抬梁、穿斗混合式彻上露明造结构,屋面为硬山顶。殿堂内各部梁、雀替、托座、丁头拱等件,均以因材进行精镂细刻深浅不一之卷草、梅花和各种图案,刀法明快,线条流畅。前廊顶部装饰波浪形卷棚,更增强殿堂宏大气势,有威严壮观惊人之感。正殿神中塑造吴三公神像,身骑黑虎,一手执金鞭,一手持法器,是一位降龙伏虎、镇妖驱邪、消灾灭祸、神通广大的英雄人物。其左边塑造招财进宝、降福保安的五显神菩萨,右边塑造明代国师
刘基之像。吴三公的兄弟之神位亦於正殿之侧供奉。
7、厢房(男女楼)为楼上厅二层楼建筑。其中心间设置钟、鼓楼,重檐攒尖顶,楼上厅前面设置垂莲柱,附设鹅颈椅廊凳,前檐外挑撑拱牛腿、挑枋、精心雕刻城阁,人物戏剧图案,形成一种承重和装饰双重作用的木结构。下层撑拱、牛腿、
浮雕骑马武士,手持兵器,身穿甲,形象各异,耀武扬威,待命出征。并有庙规:“男左女右各居一楼看戏”。
8、围墙瓦脊该殿堂主体建筑,用泥墙与两侧附属建筑隔开,并以小青瓦有次序地随顺泥墙背起伏砌叠成青瓦龙,地方俗称“老虎栋”,人们不论远处或近地观赏,气势均十分壮美。
现代菇神
菇神
灵芝已有30多年的历史,总资产1.8亿元,注册资金5000万,是一家致力于食、药用菌菌种培育、标准化栽培、新产品研发、深加工于一体的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初步形成了科研开发、标准化基地、生产加工、贸易一条龙的集团化企业,投资并成立了四家公司二所研究机构及五处标准化生产基地。公司占地175亩,拥有28000M2的现代化厂房,现有无公害、有机食用菌栽培基地3800亩,建成了100公顷国家级食用菌标准化栽培示范区。中美合资“
江苏省全孝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中澳合资“
盐城神农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东台酒公酿造厂”、“
江苏神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神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东台菇神食用真菌研究所”、“江苏省桑茧丝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司先后建成CO2超临界提取、超微粉碎、
大型真菌发酵、提取、提纯、茶剂、保健酒、硬软胶囊自动化包装等十多条先进加工生产线。企业已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22000(HACCP)安全管理体系、OFDC有机食品、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C标志(计量合格)和保健食品GMP等国际标准体系认证,完善的认证体系在全国食、药用菌行业首屈一指。公司常年聘请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上交通大学农学院、南京中医药研究院、
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16人,承担了12项国家级星火计划和江苏省科研项目的研究,在食、药用菌深加工规模位居全国前五强。
主要来源
公司在产品上以
灵芝、云芝、
姬松茸、
猴头菇、香菇、北冬虫夏草、
灰树花等珍稀食、药用菌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其产品有一百多个品种。公司注册了“菇神”、“菇农”、“神运缘”、“灵猴”等商标。“菇神”系列保健品荣获“
盐城市十佳优秀旅游商品”、“盐城市政府接待用品”、“
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
盐城神农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为
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上海神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
上海市保健品协会常务理事单位,2008年底,东台菇神食用菌研究所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表彰为全国优秀科研院所。
公司的原料基地以环境优良的东北三处标准化生产基地为主,辅以
安徽省和
浙江省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了完善的原料保障,已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格局,并与多家高等院校和制药厂有着密切的合作,并与国际国内食、药用菌行业的专家学者保持联系,企业已经构成了专家领航,专业人才参加的科研队伍。先进的生产设备,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保证了公司产品的品质,现公司拥有较为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检测系统,所生产的菌类制品和植物提取物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功能食品的有关标准,成为市场信得过的“放心产品”。现今公司开展了许多B2C网站,例如菇神灵芝网店等。
发展历史
公司三十多年来,实现了四次大的跨越,每一次跨越都先人一步,抓住机遇,使得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公司创始人陈孝先生三十多年潜心研究食、药用菌标准化栽培和深加工,有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国内发表,为我国食、药用菌的标准化栽培和深加工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食、药用菌行业遐迩闻名的一位名人和奇人。其编辑的《灵芝的栽培应用与加工》一书,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星火项目培训丛书之一。
公司以“忠实于科学,服务于健康”为理念,以“诚信为本,质量第一”为根本,以“团结协作、创新思维、以人为本,科技兴厂“为宗旨,以”把更多的利益让给客户和消费者”为出发点,来强化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努力使之成为遵纪守法的经营者,社会可信的好企业、新老客户的知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