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松茸(
学名:
蘑菇属 blazei Murrill),别名巴氏蘑菇、姬松菇、松茸菇、巴西蘑菇、小松菇等。
蘑菇科(Agaricaceae)蘑菇属(Agaricus)真菌。原产于巴西、
秘鲁等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北温带的国家,包括中国、
韩国、
日本等。在中国分布于
陕西省、
福建省、
浙江省、
青海省、
云南省、
黑龙江省等省区。多在夏秋生长于含有畜粪的林地或草地上。
姬松茸子实体粗壮,菌盖扁圆形至半球形,表面被覆淡褐色至栗褐色的纤维状鳞片,盖缘有菌幕的碎片;菌肉厚,白色,受伤后变橙黄色;菌褶离生,较密集,初时乳白色,受伤后变肉褐色;
菌柄圆柱状,中实,柄基部稍膨大,菌环以上的菌柄乳白色,菌环以下的菌柄栗褐色;菌环着生菌柄的上部,膜质,白色;
孢子印黑褐色,孢子暗褐色,光滑,宽椭圆形至球形。
菌丝灰白色,粗壮,呈线状,有时有索状菌丝。
姬松茸具有杏仁香味,口感好,含有丰富的
蛋白质和
多糖,营养价值、食用价值颇高。在日本、
美国、巴西等国,姬松茸还被加工生产为保健食品,经济价值较高。
引种与栽培历史
姬松茸原产于南美北部的巴西和
秘鲁等地。在巴西
圣保罗地区,被作为健康食品由来已久。在当地语言中被称作“Cogmelo de Deus"即“上帝的蘑菇”。1945年,姬松茸被美国真菌学家W.A.Murill(威廉·阿方索·默里尔)首次发现。1965年,日本人古本隆寿在巴西采集、分离姬松茸成功后,岩出亥之助菌学研究所开始姬松茸人工驯化栽培研究,1976年,开始在日本三重、
爱知县等地推广栽培技术,1978年进行商业化栽培。
姬松茸在中国的种植历史较短,中国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率先于1992年从
日本引进姬松茸菌株进行驯化栽培;中国
黑龙江省于1997年引进姬松茸菌种,经过菌种培养驯化和栽培研究获得成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上海市中药材研究所也分别从日本引进菌种,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和规模化生产。
形态特征
子实体
姬松茸子实体粗壮,菌盖扁圆形至半球形,直径5-11厘米,表面被覆淡褐色至栗褐色的纤维状鳞片,盖缘有菌幕的碎片;菌肉厚,白色,受伤后变橙黄色;菌褶离生,较密集,初时乳白色,受伤后变肉褐色;
菌柄圆柱状,中实,柄基部稍膨大,柄长4-14厘米,粗2-3厘米,菌环以上的菌柄乳白色,菌环以下的菌柄栗褐色;纤毛似鳞片;菌环着生菌柄的上部,膜质,白色;
孢子印黑褐色,孢子暗褐色,光滑,宽椭圆形至球形。
菌丝体
姬松茸
菌丝灰白色,粗壮,呈线状,有时有索状菌丝。菌丝为管状,有横隔,分枝。双核菌丝具锁状联合,每个
细胞内含2个核。单核菌丝是由1个孢子萌发而成的,菌丝的外观形态与双核菌丝无明显区别。单核菌丝无锁状联合,每个细胞内只有1个核。单核菌丝不结实,不能作菌种使用。只有双核菌丝才能结实,是生产菌种用的菌丝。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姬松茸原产于巴西、
秘鲁等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北温带的国家,包括中国、
韩国、
日本等。
中国分布
生长习性
温度
姬松茸是一种中偏高温型食用菌,
菌丝生长的温度为10°C-37°C,最适生长温度为20°C-27°C,低于9°C生长较为缓慢,高于 28°C菌丝生长较快,但菌丝生长弱且容易老化。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为18°C-26°C。
水分
姬松茸菌丝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量很大,菌丝生长阶段含水量以70%为宜,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空气
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
光照
姬松茸的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初期子实体的形成以及后期的生长发育阶段都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线较暗时容易形成畸形菇,但在强光下又容易失水和干燥。
空气
姬松茸是一种好气性真菌,
菌丝生长需要较少的
氧气,但子实体生长对氧气的需求量较大,若通风不良,容易生长成畸形菇,甚至导致
杂菌污染或子实体死亡。
酸碱度
姬松茸菌丝在pH4.0-8.0内均可生长,适宜pH为6.5-7.5。子实体生长适宜pH为6.5-7.5。
生活史
姬松茸是有菌褶的伞菌,其生活史是成熟孢子从担子小囊弹出来,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萌发为初生菌丝,又称单核菌丝。单核菌丝不能形成子实体,两种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经过
原生质融合形成次生菌丝,又称双核菌丝。双核菌丝聚合在一起形成
菌丝体,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成子实体。子实体发育成熟时又产生孢子。姬松茸子实体形成可分为四个时期,即桑葚期、珊瑚期、成形期和成熟期。
桑葚期
姬松茸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在适宜条件下开始分化,在培养基的表面形成许多小米粒状的一堆堆灰色或浅蓝色菌蕾,这些米粒状的颗粒就是姬松茸的子实体原基。这时菇蕾形成明显,形似桑葚,所以称桑葚期,也叫原基形成期。在正常情况下,仅能维持1-2天就进入珊瑚期。
珊瑚期
姬松茸子实体原基进一步发育,部分粒状物开始伸长,出现菌柄向上方及四周呈放射状排列,基部粗,上部细,参差不齐,形似珊瑚,所以称为珊瑚期。这些参差不齐的小柄就是姬松茸的原始菌柄。
成形期
当姬松茸
菌柄逐渐伸长和变粗,顶端出现青灰色或黑色的小扁球,即形成原始菌盖。初期菌盖比菌柄细小,而后原始菌盖迅速向一侧生长,明显增大形成耳状。菌柄生长较慢,也随着伸长变粗,子实体发育成形,称为成形期。
成熟期
当姬松茸子实体成形之后,菌褶出现,孢子也开始形成,菌盖逐渐展开,边缘变薄,孢子即将弹射时,即发育成为成熟的子实体。
人工栽培
主要栽培品种
在中国,姬松茸的栽培品种有华1、华2、华3、姬宋、姬1、姬2、姬4、姬8、日武、福农、庆科、白系1号、雪白姬松茸、姬松茸13号、姬松茸SR-8等。
栽培季节及场所
姬松茸一般在春末夏初和秋季种植,其中春末种植通常在清明前后,秋季种植通常在立秋之后。在姬松茸栽培过程中,要掌握好播种后40-50天出菇期的气温,以20-28°C为好。姬松茸室内外均可栽培,多采用室内床栽或大田搭棚层架式栽培。选择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排灌良好、远离污染源的地段。
播种及覆土
姬松茸有发酵料和熟料栽培2种方式,比较常见的是以草料和牛粪为主原料的发酵料栽培。培养料堆制发酵后,待料温降至25-28°C时即可播种,播种多采用穴播或撒播。在播种后15-20天后进行覆土,覆土材料宜选择团粒结构、肥力中等、持水量大、通气性能好的泥炭土或田土。
主要杂菌、害虫的防治
常见
杂菌有
胡桃肉状菌、绿
霉菌和脉孢霉菌。胡桃肉状菌是床栽姬松茸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杂菌。菌床发生胡桃肉状菌应加强通风降湿,隔离发病区,在发病区域可用
生石灰或食盐覆盖处理。绿霉菌和脉孢霉菌在
熟料栽培时较为常见,培养料彻底灭菌,接种箱和培养室用
甲醛水溶液熏蒸消毒灭菌,培养室保持干燥,避免高温高湿,可防止这两种杂菌危害。
常见害虫有
兰氏布伦螨、矩形拟矮螨、
尖眼菌蚊等。防治螨害应注意菌种培养室和菇房内外的环境卫生。菌床发生螨害时应在覆土前用低毒、低残留的克螨特处理。菇蝇可通过菊乐合喷雾防治。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姬松茸具有杏仁香味,菌盖嫩,
菌柄脆,口感好,含有丰富的
蛋白质和
多糖,营养价值、食用价值颇高。新鲜子实体含水分85%-87%,可食部分含粗蛋白、可溶性
糖类、粗纤维、脂肪、灰分;已测定的17种氨基酸总量为干重的19.22%,其中50.18%为人体
必需氨基酸,高于其它食用菌,还含有多种
维生素和丰富的
微量元素,子实体中含有维生素B1、B2、
烟酸。干菇中含有的矿物质有磷、镁、钙、钠、铜、硼、锌、铁、锰、铝和极微量的锗。
经济价值
在日本、
美国、巴西等国,姬松茸可加工制作为保健食品,如从姬松茸子实体中提取的
多糖可以制成胶囊;将姬松茸子实体粉碎后,可以制成的袋泡茶冲泡饮料等,经济价值较高。由于姬松茸生产技术较一般普通菇类复杂、生产周期长,故生产数量较少,售价较高,2002年,中国客商一般要货价就已达到
烘干品每吨6万元,鲜品每吨8千元,菇农生产效益可观,且市场容量加大。
相关研究
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姬松茸的活性成分有多糖、麦角固醇等。张卉等报道,姬松茸胞外多糖对
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均有清除作用,具有
抗氧化的作用。王伟明等发现姬松茸颗粒剂(主要成分为粗多糖)能提高
小鼠细胞免疫的功能,延长腹水型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段县平等报道姬松茸
多糖具有提高鸡疫苗免疫力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对镉的富集能力
研究发现,姬松茸对镉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姬松茸子实体中镉的含量很高,不仅影响品质,还有可能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姬松茸中的镉主要来自牛粪、土壤,少量来自稻草和其它辅料,如
生石灰、
石膏、皮等。另有研究发现,低浓度镉能略微促进细胞的生长,而高浓度的镉会使
菌丝生长受到抑制。这可能是因为合适的镉浓度可以提高与姬松茸代谢活动有关酶类的活性从而导致
生物量的增加。
物种对比
姬松茸和
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都属于
蘑菇属,生物学特性相似,都属于变温结实型菇类(菌丝生长温度与子实体生长温度有较大差异)。姬松茸属于嗜热型菌类,在出菇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比双孢蘑菇要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