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锡(1623年-1666年),字孟九,号梅麓,别称朱太史,浙江义乌人,
清代治河名臣,
顺治帝时期历任
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
都御史、
总督河道等职,代表作有《河防疏略》一书。
顺治三年(1646年),朱之锡中
进士,初任
庶吉士,不久后担任
编修。顺治十一年(1654年)七月,朱之锡升任詹事府
少詹事兼
侍读学士。顺治十四年(1657年),朱之锡担任兵部尚书兼
河道总督,驻守
济宁市,治理河道。顺治十八年(1661年),加太子少保虚衔。
康熙元年(1662年),朱之锡进阶为资政大夫,继任河道总督,成为顺治、康熙两朝治河重臣。康熙五年(1666年)二月,朱之锡因病卒于任上,享年44岁,
康熙帝谕赐祭葬。
雍正元年(1725年),朱之锡被敕封为河神“朱大王”,沿河立庙,春秋祠祭。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爱新觉罗·弘历追封朱之锡为“助顺永宁侯”。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明天启三年(1623年)农历十二月初七,朱之锡出生在北京商贾家庭。明崇祯十年(1637年),朱之锡15岁。京城生意惨淡,家境也日渐衰落。因爷爷去世,朱之锡举家迁回到陇头朱老家。
顺治三年(1646年),朱之锡中
进士,初任
庶吉士,不久后担任
编修。
顺治帝五年(1648年),开始修“六曹章奏”。
顺治六年(1649年),朱之锡担任会试
同考官。顺治七年(1650年),由于父亲朱三凤去世,归省服丧。顺治十年(1653年),丁忧期满,朱之锡携母回京,仍担任原职务。
委以重任
顺治十一年(1654年)七月,朱之锡升为詹事府
少詹事兼
侍读学士,同年,顺治帝追赠朱之锡父为儒林郎。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朱之锡迁少詹事兼国史院
侍讲学士。冬,升詹事府詹事兼
秘书院侍读学士,奉旨纂修《
资治通鉴》。
顺治十三年(1656年)夏,朱之锡转任弘文院学士,加一级,掌管官员向皇帝奏事的奏章函和皇帝宣诏天下圣旨的起草。
顺治帝十四年(1657年),原任
河道总督的
杨方兴卸任,因河道总督一职事关重大,朝中亟需选择合适人选。顺治皇帝在博选廷臣时,惟看中吏部右侍郎朱之锡,特朱之锡为
兵部尚书兼河道总督,令朱之锡驻守
济宁市,治理河道。
政泽黎民
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月,
黄河在柴沟决堤,建义、马逻的堤坝也出现了决口。朱之锡驰赴
淮安市筑戗堤,堵住决口。
顺治十六年(1659年),朱之锡将治理
黄淮河道所发现的问题逐一上书奏明。朱之锡对黄河、淮河、运河等地的治河情况,亲临沿线勘察。他在奏折中强调:“
河南省每年治理河道的夫役,应保存原有的名额。原明朝制定的淮河工事,除了官府丁差外,大多属于民间工程,应当恢复旧例。
扬州市一带的运河附近,湖泊多,属黄、淮交汇之处,以前设有堤闸以便蓄水槽运或抗洪防灾,应当择要修。在汛期前,各地要备足应急材料,以防河堤决口。特别是洪灾多发的濒河、临河两岸的州县必须预先做好筹备。地方上出现的强占夫役、卖富贫、发洪水财等私弊百出的问题,应当严责司、道、府、厅各级查报,凡是发现官吏徇私舞弊,隐瞒不报的,以
渎职罪从严论处。各地在
黄河汛期守更的水夫,如果发现阴雨天气不赴堤日夜值班的,扣除工食直至旷尽,并责令管河厅、道严加核查,及时撤换。各地河道官员的升调降用,一律要等到下一任官员到任时方可离任且河道官员不得身兼他职。每年年末对官员的任职情况予以考核,考核通过者予以奖励。”
同年,朱之锡的母亲去世,
顺治帝命朱之锡在职守丧,朱之锡疏请归葬,顺治帝特许回家办理丧事。
顺治十八年(1661年)冬,
清江至
高邮市三百里间因水患,河道几成平地。朱之锡召集民夫彻底清淤疏浚。他奏请朝廷发给民夫粮食以作报酬,稳定了民工的人心。故而,虽工程浩大,但劳工不缺。朱之锡鉴于运河因水灾或干旱都无法通航船只的实际情况,奏请朝廷修建了南起台庄,北至
临清市的多处调节水流的闸门,并严格控制船只运载的重量和开启、关闭水闸的时间,使运河终年可以通航。
鞠躬尽瘁
康熙元年(1662年),朱之锡任期已满,经考核,因功绩卓著,为康熙重用,康熙命给身,亲赐羊酒文绮,朱之锡进阶为资政大夫,继任
河道总督,成了两朝治河重臣。同年,
黄河在原武、祥符、兰阳县境内决口,洪水向东淹没了
曹县,黄河又在石香炉村决口。朱之锡征召
济宁市道方兆和董曹县差役赶往
河南省督办堵塞决口之事。
康熙帝四年(1664年)二月,朱之锡上书说:“南旺是运河的最高的地方,北达
临清市,南到台庄。当地水利灌溉和水运通畅全都依靠于四十多座水闸。邻近运河的的地方春天少雨,秋天多雨,
山东省经常干旱,小的山泉大多都干枯,大的泉水也减弱了喷涌。如果官府船只经过船闸,按照规定本应该关闭船闸的时候却强行开闸,致使河水下泻流入下游,造成水患,对此应该加强运河上游的治理,不得私自开闸;到了应该开闸的时候,不应强行关闭闸口,应该加强对下游船只通行时间的安排。”
同年八月,朱之锡上书说:“停止差遣北河、中河、南河、南旺、夏镇、通惠诸分司,归为地方官管理,我认为河流变化的异常多变,治理工程纷繁复杂,工程浩大,天气异常,不是水患就是旱灾,或提前准备防止灾害的发生,或者灾害发生后及时治理。”同年,朱之锡担任
兵部尚书兼
河道总督,驻守
济宁市,治理河道。
卒于任上
康熙五年(1666年)二月,朱之锡因病卒于任上,享年44岁,
康熙帝谕赐祭葬。
康熙十年(1671年)二月初一,此时朱之锡已去世五年。
总督河道、
提督军务、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
都御史罗宪巡查到
兖州府济宁州南关外的报功祠时,在崇祀录中没有发现朱之锡陈列其内,立即批示到山东提学道和济宁州
知州廖有恒处,令其查议速报。不久后,罗宪根据济宁州申报的朱之锡的业绩,以“前任
河道总督朱之锡,政绩显著,治理河政鞠躬尽。百姓对其爱戴有加,应该允许将朱之锡入祠供奉,以解百姓的崇敬和思念之情。”之由上书
康熙帝,请恩准朱之锡以“资政大夫、总督河道、提督军务、太子少保、
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之锡”入祀济宁州的报功祠中。
雍正元年(1725年),
雍正帝下旨在
武陟县建造“淮黄诸河龙王庙”(后改为“
嘉应观”),庙成时,朱之锡被敕封为河神“朱大王”被列为“四大王”之一,在大王殿立了其
塑像,每年
春秋两季得以御祭。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南下巡视河工,看到河运畅通,百姓安居乐业。念及先臣治河有功,恩准大学土、
总督河道阿桂等人的奏请,追封朱之锡为“助顺永宁侯”。乾隆为表彰他为清王朝初期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又为各地的春秋祭祠,先后授以佑安、显应、绥靖、昭感、孚惠、护国、灵庇、化、昭显等封号。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
光绪帝在其家乡义乌建立专祠祭祀,并亲赐匾额。
主要成就
治水
朱之锡从中
进士到因公殉职整整二十年,历经
顺治、
康熙两朝。他是
清代第二任
河道总督,任职期间,尽心河务,鞠躬尽瘁;采取宽立堤防、慎挑
引河、完善水闸、加强帚工、建设柳园等一系列措施来治理黄运两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他以河务为政事,革除陋规;立碑于道,严禁官吏苛待民工;为民昭雪、平反冤狱。朱之锡治理
黄河、
淮河、大运河近十载,驰驱大河上下,不辞劳瘁,筑堤疏渠,积劳成疾,但他仍抱病不息,北往
临清市,南至邳、宿进行视察,以致一病不起,英年早逝。
朱之锡的治河所取得的成就,保障了黄运两河的畅通,在他所任职
河道总督的近十年内,并未发生大的水患。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清朝的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当时
徐州市、
兖州、
扬州市、淮河一带群众称颂他的惠政,在朱之锡逝世后把他奉为“河神”。
朱之锡生前著有《河防疏略》一书,共20卷。
治官
朱之锡积极整顿河官,加强对官员的选拔、管理、考核与监督;清理河工弊政,加强对工料、夫役的管理,使
清代河政逐渐走上正轨。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爱新觉罗·弘历南巡河工时,追封他为助顺永宁侯,
春秋祀祭,民间称之为“朱大王”。
个人作品
《河防疏略》
家族成员
父:朱三凤朱三凤,
顺治十二年(1655年)追封为儒林郎。
轶事典故
朱之锡的墓志铭上,刻着这样两则故事。第一则是说他在受封之日,梦见宋代名臣
胡则,亲自前来恭贺。朱之锡大喜过望。一梦醒来,除了惊奇更平添了一份为国图报之心。第二则故事则说朱之锡在归省途中,渡船夜泊
黄河时,梦见一金龙神送给朱之锡一个鳞纹灿灿的大鲤鱼。并对朱之锡说:“善善好了,异时当期相见。”然后,金龙神很有礼貌地辞别而去。说来也是奇遇,当夜跟随朱之锡之船随行的曹孝廉、文烩也梦见有成千上万虾兵鳖将,托举着朱之锡的大船,一帆风顺地渡过黄河。朝政大夫
李之芳撰写并镌刻在朱之锡墓志铭上的这二则十分离奇又有趣的故事,从另一侧面,颂扬了朱之锡治河的惠政。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
清史稿》评价:“明治河诸臣,推
潘季驯为最,盖借黄以济运,又借淮以刷黄,固非束水攻沙不可也。方兴、之锡皆守其成法,而辅尤以是底绩。辅八疏以濬下流为第一,节费不得已而议减水。”
《梅麓公行略》评价:“其居官清介,一切耳目玩好,无所尚。惟藏书数百卷,被服如儒生,布衣蔬食,泊如也。其接物则一本于诚,喜愠不形,遇僚属如家人。凡所指授,必委曲详尽,娓娓不倦。”
《崇祀录》:朱之锡在担任
河道总督的九年时间里,鞠躬尽瘁,尽心河务,经常奔走于黄运两河险工之处。一遇险情,更是亲临河工,现场指挥抢险。
名人评价
姜希辙:“民生并用云材,而操大利大害之权者,莫如水。古帝云:平地成天,以治水为首务。公之勋绩,昭昭在天壤间。”
朱昌祚:“之锡治河十载,绸缪旱溢,则尽瘁昕宵;疏浚堤渠,则驰驱南北。受事之初,河库贮银十余万;频年节,现令贮库四十六万有奇。核其官守,可谓公忠。及至积劳疾,以河事孔亟,不敢请告。北往
临清市,南至邳、宿,夙病日增,遂以不起。年止四十有四,未有子嗣。吁请思恤,赐祭葬。”
施闰章:“呜呼,公视河十年,数千里安澜,无甚昏垫,其功当在史册。古文河淮要害,几溃决者四五,而未雨绸缪治之,卒无患然。其精力亦已消之矣。”
李之芳:“公感两朝恩宠,经营河上,什一在署,什九在外,兼以雨勿若,非旱忧浅,即潦忧冲。每当各工并急,则南北交驰,寝食俱废。值盛暑,介马暴烈日中。隆冬严寒,触冒霜雪。诚所谓营不乘,暑不盖,骎有古大臣风。……是时经纪后事,家无余财。其历年所节河帑裕,公在日不欲以分羡邀功,至是督抚会疏陈功勤事状,具言岁修额银为朝廷节省多至四十六万有奇。即此一端,可以概其官守,此真公忠体国鞠躬尽瘁者也。事下部议。呜呼!公立身
许国之诚,自此可以大白于后世矣。”
傅健、朱俊琴评:朱之锡一生为官,两袖清风,他为治理河道,造福黎民百姓,鞠躬尽瘁、舍身报国,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后世纪念
安阳大王庙
大王庙位于
河南省省
安阳市道口镇,始建于明代,现为河南省级文物 保护单位。大王庙中供奉着中国历史上五位与治水有关的先贤,即:
战国李冰,
南宋谢绪,明代
黄爷、
张居正,
清代朱之锡。
荥阳大王庙
大王庙位于河南省
汜水镇北部口子村的玉门古渡,修建于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大王庙供奉着明代的谢绪、
顺治的朱之锡、乾隆年间的黄守才三尊治河功臣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