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阆仙(1873年-1939年),原名世焕,改名文煜,字心焘,阆仙是他的号。他的祖辈世居绍兴安昌白洋。朱阆仙本人也曾捐资纳官,担任过清直隶州
知州,被钦加二品衔,并赏戴花。他一直以慈善家的形象活跃在晚清和
中华民国的
绍兴市。
据玉泉堂《绍兴白洋朱氏宗谱》记载和
朱仲华等朱氏族人口碑相传,朱阆仙祖辈世居绍兴安昌白洋。其父朱增富(1837年-1894年),字滋仁,又字子润,号承顺,又号培德,幼时“家贫,好读书。值世多故,道相望,慨然曰:‘吾不能杀贼,以救疮,庶得活人之一术乎。’则弃而习医,避寇沪渎,就医者门日如市”。事实果真如此,
上海市自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岸,中外商贾云集,经济贸易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连皮肉生意也得到了畸形的发展。而朱增富以治花柳病见长,在沪上颇有名声,从中牟利亦颇丰。他在沪行医长达30年之久,后”以母老归里,移居
绍兴市城南,就诊者如沪渎。”
朱阆仙继承其父的巨额遗产,很快身于绍兴上层社会。他20岁那年,娶绍兴著名官绅
陶浚宣的长女为妻,在湖北做过道台的
夏宗彝(即少年
鲁迅经常出入之东咸欢河沿恒济当的老板)是他的干爹,当过
江西省省长的
戚扬等许多绍兴颇有权势的官绅是他的至爱亲朋。据朱阆仙的裔孙朱寿尧说,戚扬是他的外太公。朱阆仙本人也捐资纳官,为“清直隶州
知州,钦加二品衔,赏戴花翎。”同时,朱阆仙一直以慈善家的形象活跃在
绍兴市社会各界。鉴于晚清和
中华民国战乱和自然灾害频仍,黎民百姓贫病交困,大约从清
宣统元年(1909)开始,他个人出资在东昌坊口王广思台门废墟设粥厂。所谓粥厂,就是埋设六口大铁锅,每年腊月,从初一到
除夕,天天烧煮
米粥,免费供应饥民早中两餐。尽管后来绍兴县商会接收了粥厂,但朱阆仙仍然出钱出力,以致给绍兴公众造成是他主持施粥这一善举的印象和影响。朱阆仙又在东昌坊口办起永庆局,这永庆局就是施医局、医寓,主要施舍医治跌打损伤等硬伤和疮毒的膏药丸散。永庆局内设诊所,以治妇女病为主,朱阆仙略懂医术,有时亲自坐堂诊治病妇。永庆局冬施姜汤,夏施茶、扇、蚊药。平时,遇有贫不能殓者,朱氏则施(棺)材;亲族告贷,他亦无不应助。从清
光绪末年开始,朱阆仙就被推举为西郭门外绍兴育婴堂董事、
开元寺内
绍兴市同善局董事。他的种种善举,在绍兴民众中间留下良好的口碑,政府也常常颁奖以资鼓励。如
北洋政府执政时期,
徐世昌总统向他颁发金质嘉禾章,并致送“急公好义”匾额一方。
中华民国,
浙江省教育厅也授予他捐资兴学奖章。
朱增富、朱阆仙父子还于清
宣统年间在绍兴东咸欢河四板桥大兴土木,向朱庚后裔购进磐石,并置于400平方米水池之北首,还将其宅所命名为“磐庐”。朱阆仙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绅士。如磐庐有五间照厅,庭院各植盘槐一棵(“文革”后期迁植于
大禹陵前)。后面也有五间大厅,庭院各植红梅、
绿梅一株。大厅北临石水池,建有一水,以巨大的
圆石为柱,上刻楹联两副:“地似三山春似海,花为四壁船为家”;“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央”,均为其岳父、擅书魏碑的
陶浚宣所题(横题“鱼乐国”传
董其昌所题)。由此有一石桥通池中船厅,三间房屋面南、面西、面东各开有一门,面南门楣上方悬“乐水”匾,面西门楣上方悬“宛在水中央”匾,面东门楣上方也有一匾,佚名。船厅东边筑有扇面亭,从建筑到亭内桌椅等陈设均呈扇形,别有风格。西边花坛植有奇花异草,因时而异。池的北岸有圆洞门通内室。这圆洞门用石块巨石凿成,上有汪恂篆刻“磐庐”,旁有何诗孙亲撰亲书的楹联:“泽绵文阙里,墅傍小琅玡”。圆洞门原有两扇拉门,关门能合成一个“寿”字,构思别致。圆洞门背面,上有“云谷绍芬”四字,亦为汪恂“
宣统辛亥六月”所题,两旁也是他题写的楹联:“
乌桕依然台省地,莺花留得考亭春”。此处的建筑、楹联、园林诸多文化与书法艺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
1918年,朱阆仙又买进连同百草园在内的整个周家新台门以及周围
王姓房屋、傅澄记米店、王生记箔铺等房产、地皮,并从1920年开始拆旧建新。经过二年紧张施工,终于在朱阆仙五十大寿时建起了新磐庐(周家新台门内二楼二底
上海鲁迅故居及厨房出于偶然因素幸而得以存留),这有
绍兴市书法家沈桐生书赠的碑刻为证。这碑刻嵌在一个圆洞门上方,自右至左用篆字镌刻“寿而康”三个大字,上下款为“岁次辛酉十二月,为我阆仙学长兄先生五旬荣庆,适值大厦落成,书此以表祝忱。弟沈桐生题”。辛酉十二月,其实已是1922年,朱阆仙“生
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辰时”,换算为公历,是1873年1月23日,根据绍兴做九庆寿的习俗,1922年既是朱阆仙的五十寿庆,又逢“新磐庐”落成,朱氏确实双喜临门,宾客门庭若市,热闹了一些时日。“寿而康”碑两边也是沈桐生书赠的一副楹联:“有泉石胜,无市井喧”。它的背面是
周姓书家于“辛酉首夏之月”书赠的“别有洞天”碑,两边楹联为“片总明几净及良时,石瘦水清真福地”。新磐庐建筑恢宏,建有多处假山、水榭、楼台亭阁,楹联、文人墨客的名句、匾额也不少,确实是修性养身、颐养天年的好去处。可是,朱阆仙在庆贺“新磐庐”落成的时候用得上绍兴人常说的“自得知”,他仅向周氏买进新台门一项耗费1.2万元,待新磐庐落成负债高达4万元。尽管也有胡雨湘等亲友的资金支持,最终被诸债主诉至法院,1938年12月,“新磐庐”被法院判决抵债。翌年,朱阆仙则在官司缠绕中得以解脱--撒手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