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河镇
湖北省应城市辖镇
陈河镇隶属于湖北省应城市,位于应城市城区西南方向,为鄂中丘陵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以生猪、水产养殖等,是优质米生产基地、商品粮大镇。人口42523人(2017年)。也是应城市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区之一,有“鱼米之乡”之美誉。陈河镇历史悠久,曾经历多次行政区划变更,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为55844人。
历史沿革
陈河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1927年设立为第六区。随后在1935年设立陈河乡,1946年重编为复兴乡和陈河乡。1949年成立第六区,1956年调整为陈河区,后并入陈北、李集、人和、毛河4乡。1958年成立七一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陈河人民公社。1961年复名陈河区。1975年分为陈河、义和两个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设立陈河区,并在同年12月撤销生产大队建制,建立村民委员会。1987年10月撤区建镇,设立陈河镇。陈河镇因有渔子河流经辖区集市中心,河边居民又以陈姓为多,故名陈家河。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陈河镇地处应城市南部,东与黄滩镇接壤,南与义和镇相接,西与汉川市垌塚镇为邻,北与杨岭镇毗邻, 行政区域面积132.0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陈河镇地处鄂中丘陵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势略为北高南低,地面高度一般在海拔30—45米。境内最高点位于柯四湾,海拔50米;最低点位于在龙赛湖,海拔21.8米。
气候
陈河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6.1℃,无霜期年平均247天,年平均降水量1126.8毫米。
水文
陈河镇境内水系属长江流域。富水河自张场村北入境,自北而南,至张集村出境,长7.2千米。湖泊有龙赛湖和老观湖,两湖泊均属内陆滞洪湖市,境内水域面积44平方千米。
自然灾害
陈河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龙卷风等。最严重的一次水灾发生在1998年7月2日,24HRS降雨达210毫米,造成5万多亩中稻、棉花严重受灾,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
自然资源
2011年,陈河镇有耕地面积7.7万亩。
行政区划
镇政府驻陈河,下辖3个社区、20个行政村。2011年末,陈河镇辖45个行政村,而截至2021年10月,陈河镇辖3个社区、20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中街村中街135号。
人口
2011年末,陈河镇总人口5599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86人,城镇化率3.4%。另有流动人口5574人。总人口中,男性29492人,占52.7%;女性26502人,占47.3%;14岁以下14412人,占25.7%;15—64岁38113人,占68%;65岁以上3469人,占6.3%。总人口均为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0.3‰,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4.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米424.2人。
截至2019年末,陈河镇户籍人口为5584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陈河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312万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3万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87万元,增值税36.7万元,企业所得税6.4万元。
2019年,陈河镇有工业企业18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个。
农业
2011年,陈河镇实现农业总产值6.5亿元。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5.9万吨,人均1072千克,其中水稻5.3万吨,麦雅棠0.6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油菜。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3163亩,产量237吨;油菜种植面积37896亩,产量360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7.8万头,年末存栏5.8万头;家禽饲养量136万羽。渔业以淡水鱼养殖为主。2011年,鱼塘养殖面积4029亩,水产品总产量0.7万吨。
工业
陈河镇以机械制造、包装印刷、农副产品加工、建筑材料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6500万元。工业企业12家,职工45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850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商贸
2011年末,陈河镇有商业网点3个,职工48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351万元,比上年增长10.5%;集贸市场5个,年成交额0.1亿元。
金融业
2011年末,陈河镇各类存款余额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各项贷款余额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
邮电业
2011年,陈河镇邮政业务收入110万元。电信业务收入21.2万元。
文化
文物古迹
三国古迹-辰巳台就坐落于陈河镇。在中华大地湖北省应城市的西南角,有一处被誉为“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地方——陈河镇,她有一个古老的地理名字——陈家河。在应城的西面,有一条缓缓向南流去的越路吹雪,最后流入了龙赛湖,她的上游叫鱼子河,下游就叫陈家河。
远古早在新石器时代,陈河两岸就有我们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现陈河镇南面不远的辰巳台新石器遗址,就是我们的先民居住的城池。春秋时期,楚王拓展江山更是屯兵陈河境内。如今在陈河王郑村王家湾三冢就埋着熊通的遗体。
风俗民情
史可查的是,自明朝建立后才有元朝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到黄冈麻城的移民的后裔移民到陈河定居,也叫黄麻过籍。也有陈友谅的部属和族人隐姓埋名到陈河,后来还有一些官家看中陈河这个地方而舍不得离开。
如今陈河镇所在的地方,明代很是偏僻,很多河南岸的人陆路到县城必须经过这里,过河很是不便,有一廖姓人家就在这里搭了一座小桥方便人们过河,人们就叫这里为廖家桥。明代晚期,这里才形成一个乡村里店,规模很小。兴集的人是陈姓人家,集名就叫陈家河。
清朝康乾时期,随着应城市石膏由露天开采发展到洞下开采和岩盐的发现,膏盐矿厂大部分移到应城西面,陈河逐步繁荣起来,应城西边矿山的石膏和岩盐由驮夫运到陈河,再从陈河由水路运往全国各地,熬盐所需的芦苇由龙赛湖、三台湖、茫荡湖等地运往陈河,然后由驮夫运往矿山。
陈河商业原来主要在北街,码头也在北岸,随着码头的扩大,商业更加繁荣,陈河的集也由北向南发展,在清末民初发展到了河的南岸,人们在河上架了一座小木桥,桥不大,人们习惯称之为芝麻桥。
交通
武荆高速公路应城市段穿过中部,省道汉宜公路(现为347国道)穿过北部,雷新线向南可通达义和镇、汉川市新堰镇,向北经汉宜公路可通达应城城区、武汉市宜昌市等地。长荆铁路、武荆高速公路、107省道过境,2011年末,镇区成都十陵汽车客运站1座,日发客运汽车36班次,日均客运量1440余人次。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陈河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700人,专任教师9人;小学2所,在校生3000人,专任教师2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PERCENT;初中1所,在校生4000人,专任教师2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达103万,比上年增长19%。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附加费)占财政总支出的7.9%,比上年增长了1%。
陈河镇现有中学两所,即应城市陈河镇初级中学和应城市陈河镇人和中学。小学21所,分别是应城市陈河镇中心小学、应城市陈河镇五七学校、应城市陈河镇人和中心小学、应城市陈河镇关王小学、应城市陈河镇余祠小学、应城市陈河镇典集中心小学、应城市陈河镇刘先学校、应城市陈河镇台李小学、应城市陈河镇四八小学、应城市陈河镇张咀学校、应城市陈河镇彭万小学、应城市陈河镇机房小学、应城市陈河镇柯邓小学、应城市陈河镇梅岭小学、应城市陈河镇毛河小学、应城市陈河镇甘杨小学、应城市陈河镇谷杨小学、应城市陈河镇陈熊中心小学、应城市陈河镇骆集小学、应城市陈河镇高尚小学、应城市陈河镇黄下小学。
文体事业
2011年末,陈河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45个,各类文化专业户45户;各类图书室45个,藏书30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化业余创作队伍达37人。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万户,入户率78.3%。
2011年末,陈河镇有学校体育场1个,看台设座椅100张。85.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3%。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陈河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4个,其中门诊部(所)12个;病床12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2.1张,固定资产总值36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6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11人,注册护士19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3万人次。45个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2%
社会保障
2011年,陈河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56户,人数1815人,支出132万元,比上年增长17%,月人均60.8元,比上年增长17%;农村医疗救助82人次,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89人次,共支出21万元,比上年增长3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7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22万元,比上年增长35%。社会福利费175万元,比上年增长6%。敬老院1家,床位11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83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陈河镇有邮政网点1个;全年征订报纸、期刊0.6万份(册),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3个。
基础设施
2011年末,陈河镇有自来水厂1座,年供水1.2万立方米;排水管道2千米。
2011年末,陈河镇有花坛1个,绿地面积3600平方米。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
经济
综述
农业
工业
商贸
金融业
邮电业
文化
文物古迹
风俗民情
交通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文体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邮政电信
基础设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