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河,著名华人作家,原名陈小卫,现居
多伦多。首届“
郁达夫小说奖”,以及“华人华侨文学奖主体最佳作品奖”获得者。
1958年11月21日生于浙江
温州市。年少时当过兵,在部队打过专业篮球。后在企业当经理,曾担任温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出国,在
阿尔巴尼亚居住5年,经营药品生意。
1999年移民
加拿大。停笔十年之后,近年重拾写作,现为自由写作人。作品年代跨度大,文学地理版图开阔,叙述质朴,细节丰富,故事扎实。连续几年高质量的文学创作,在国内文坛和文学爱好者当中引起广泛关注,并树立了非常好的口碑。
人物经历
1978年从解放军转业后先后任广播管理科科长、宣传科长、主任、台长等职。
1985年为改变
梅州市人民10多年来只听转播广播电台的历史,筹备建立
梅州电台并出任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梅县转播台编辑室主任,首创客家话自采、自编、自播广播节目。
1988年筹办梅州市电视台并出任该台第一任台长。从此结束了梅州人民听不到自办广播和看不到自办电视节目的历史。从事新闻宣传工作40多年来在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获省市新闻奖20多篇,著有革命回忆录《山谷电波》,小说连载《山路弯弯》,《脚印》2003年出版,发表论文《发展山区电视途径的探讨》等10多篇。编审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文艺稿件3千多万字,主编出版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战士回忆录《难忘的岁月》,参与主编革命回忆录《红色征程》、《为了明天》,协编《延安电波指方向》等著作。任电视台台长期间曾组织拍摄和参与编审制作电视片《世界客属联谊在梅州》上下集及《阴那灵光》、《历史名城梅州》等片均获市一等奖。近年多次参加省市
摄影作品展,《不灭的明灯》、《秦淮河畔》等多幅获奖,摄影作品《睡莲》入编《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
1994年5月份出国到了
阿尔巴尼亚,1999年2月份到了
加拿大。
2003年《不灭的明灯》入编纪念毛泽东110周年《中华当代书画作品博览》画册并被评为
优秀奖;《溢彩流金》入选《中华翰墨艺术宝库》一书。2003年6月28日荣获《当代中华诗神》荣誉称号。96中国“芙蓉杯”诗书画印大奖赛荣获诗词优秀奖。
2005年开始写,写了第一个中篇,后来那个名字改成《被绑架者说》,发在《
当代》上面,后来在《收获》、
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发表。
主要作品
中短篇小说:
《夜巡》(获“首届中国咖啡馆短篇小说奖”)
《西尼罗症》
《信用河》
《女孩和三文鱼》
纪实文学:
《被绑架者说》
长篇小说:
《
沙捞越战事》 2011年获得“华人华侨文学奖主体最佳作品奖”
《布偶》
《红白黑》在《
收获》杂志独家连载,2012年7月出版单行本
长篇历史纪实作品:
《
米罗山营地》2012年8月在《中国作家》杂志首发,2013年3月出版单行本
获奖记录
2020年12月,陈河写作的《
天空之境》,获得2020收获文学榜——中篇小说榜第七名。
2021年1月,202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揭榜,陈河写作的《天空之境》荣获优秀中篇小说。
作品赏析
开阔的远行文学
人生,就像一次远行。这既是书中人物的生命密码,也是作家陈河本人的生命风帆和文学动力。
陈河,首届“
郁达夫小说奖”,“华人华侨文学奖主体最佳作品奖”获得者。旅居
加拿大,本身的经历就足够写一部小说。没出国之前当过兵,办过企业,做过温州作协领导。94年远走
阿尔巴尼亚,开始海外经商,期间经历过动乱,遭遇过绑架,几经辗转,十年的努力,成为海外成功的商人。十年之后,再一次弃商从文,成为自由作家。远行的生活给了陈河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创作素材,写作灵感源源不断,短短几年接连创作出了高质量的作品,所涉及题材和所展开的文学地理版图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宽广度。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境外华人的抗战史,到现代草根华人的传奇蛇头历程。从
马来西亚沙捞越丛林到现代而动荡的阿尔巴尼亚,热闹时尚的
巴黎……陈河笔下的人物在一次次的远行中经历着生命惊心动魄又深沉迂回的交响曲。过去与未来,故土与异乡,在故事中人物的回忆和远行中,交织出动人的生命之歌。
代表作品介绍
作 者:陈河
单册定价:25.00元
书 号:978-7-50635-370-0
内容简介:
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争战情节
二战时期的沙捞越是
日本军队的占领区域,那里活动着英军136部队、华人红色抗日游击队和土著猎头依班人部落等复杂力量。生于
加拿大,长于日本街的华裔加拿大人周天化,本想参加对德作战却因偶然因素被编入英军,参加了东南亚的对日作战。一降落便被日军意外俘虏,顺利当上了双面间谍。
从加拿大的雪山到沙捞越的丛林,从原始部落的宗教仪式到少女猜兰的欲念与风情,从传奇英雄神鹰到四处偷袭日军的猎头族……在错综复杂的丛林战争中,周天化演绎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小说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故事,既有翔实的资料又有扎实的笔触。作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以一种“在别处”的独特视角,描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东南亚战场,幻化出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战争寓言,带领读者去体验那一段不为国人所熟悉的域外华人抗战史。
《红白黑》
作 者:陈河
定 价:29.80元
书 号:978-7-5063-6353-2
内容简介:
追踪异邦偷渡客暴利的秘密
一部惊心动魄的时代血泪史诗
一段草根华人的传奇蛇头经历
一部悲欢离合的深沉生命恋曲
当杨虹远行,当谢青远行,当秋媚远行,他们选择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对幸福的追求。美丽生命无声消失水底时,最后一个求救电话却打给了那个无法爱她的人。同床异梦,待她离去才知道血脉仍存,她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历史的序幕终揭开一角,谢青却走上了不归路……
血的记忆被重新撕开,到底该忘记还是刻骨铭心?黑钱是否能洗白?
该书首次展现了鲜为人知的高干子弟海外生活以及江浙一带草根华人传奇的异邦蛇头经历。用质朴简练的语言和扎实的故事铺陈,结合
中原地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将上一代的命运与遭际和当代海外移民相结合,展现了一批远行的华人红白黑三道渲染难辨,曲折离奇,充满
偶然性戏剧化的命运。
红—— 高干子弟的海外生活
书中女主角杨虹是一位高干子弟,其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南方AC地区的地委第一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67年自杀。杨虹成为孤儿,七十年代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扒火车去了
黑龙江省。多年后返城,进入AC日报,做了记者。并和一个普通的卡车司机结了婚。然而命运的转变突如其来,因为父亲当年的秘密,她认识了北京军方一个红二代,姜小军,并在其安排下去了
巴黎,从此开始了自己在异国他乡截然不同的人生。
杨虹虽然是高干子弟,但是终究离权力中心阶层已经很远,姜小军谓之:就像失散多年的妹妹被找到了。偶然被带回这个阶层,只是因为情感因素而非利益关系。起初的新鲜感很快被无事可做的焦虑取代。为了有事可干,先去制衣厂做工,之后因为一些机缘,渐渐在海边做起了小贩生意。过着一种游离于红与白之间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写了一个低调的红二代组织,巴黎俱乐部。该俱乐部成员都是背景显赫的官二代,红二代。
巴黎,这个产生过
巴黎公社的地方,对他们来说,就像
延安市之于他们的父辈,被赋予了经典的革命理想色彩。他们每周末在一起聚会,有时畅谈父辈们激情燃烧年代的革命理想,或相互就某些理论问题进行争辩,或者休闲喝咖啡出去游玩,与其说他们心怀革命理想,不如说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自动形成了一个组织比较松散的群体,在畅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彼此分享资源。
书中提出一种说法:这些高干子弟就像马铃薯后代一样,渐渐退化。不论是游离在红二代群体边缘的杨虹,还是根正苗红的红二代,都已经有了和父辈截然不同的命运。
白与黑——惊心动魄的草根华人蛇头生涯
高干子弟后代杨虹,嫁给了一个普通的卡车司机。这个卡车司机,谢青,在杨虹死于
巴黎后,被动来到了巴黎。不曾想命运从此被完全改变。
谢青因为妻子的死亡被动出国,从起初的想要查出妻子死因,逐渐被异乡生活所吸引,萌生了留下来的念头。因为意外的机缘,认识了AC老乡,秋媚。这位成功游走于白道与黑道之间的大姐大,引领着谢青踏入偷渡生意,成了一位蛇头,将中国江浙一带的偷渡客带进
意大利。因为巨大的需求,蛇头生意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国内到海关到海外接头,运送,都有专人打理。谢青在异邦蛇头生意中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和魄力,带领着蛇头们与来自国内的马匪展开殊死搏斗,与本地马匪周旋,遭遇绑架,与警察过招。这些经历与曾经普普通通的国内卡车司机生活相比,即惊险黑暗,也极富荒诞的戏剧色彩。从
阿尔巴尼亚到意大利,到
巴黎,谢青先从蛇头生意踏进了血雨腥风、惊心动魄的黑道,遭遇变故之后,在秋媚的支持下,接手餐饮生意,从此又摇身一变成为了白道上风生水起的生意人。多年后,衣锦还乡,成了AC政府,商界的座上宾,成了亲朋眼中让人敬佩的成功人士。
这黑道与白道之间
饺子莫名的命运转变,不能不让人称奇。不论是谢青,还是杨虹、秋媚,他们在这致命的远行中,踏进了难以预料的命运漩涡,就像作者在自序中说的,他们一旦开始了远行,就无法回去。在变化莫测的命运中,发生了改变,心就再也回不去了。
作品融进作者被绑架的亲身经历
陈河在新书发布会上讲述了自己在
阿尔巴尼亚经商的生活,那时候他和朋友合伙开过一个中餐馆,经常光顾的客人中,有一批偷运人口的“蛇头”,看上去温文尔雅。陈河和他们接触,听到了不少关于蛇头生意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成了《红白黑》的创作素材。书中还有一段男主角被绑架的情节。这来自于陈河本人的亲身经历,在离开阿尔巴尼亚前夕,陈河遭遇了本地想要敲诈勒索的匪徒绑架,被关在一个地下防空洞里长达一周,几乎生命垂危。有一天感觉到防空洞里面有一点空气流进来,好像有一点青草的味道,后来又听到
益鸟在叫,外面就是自由的地方。心里有一种冲动,假如能够活着出来,一定要把这段经历写出来。
陈河表示书中关于红二代“巴黎俱乐部”的描写,他曾经听说过类似的事情,但是小说当中的描写,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作 者:陈河
定 价:32元
书 号:ISBN 978-7-201-07738-3
编辑推荐:
历时两年,实地寻访 136秘密部队珍贵档案首次披露
鲜为国人所知的卡迪卡素夫人冒死救助华人游击队员
一位女性在悲怜阙如时代的悲怜救赎
这是未加粉饰的历史 一群真实的无名英雄
一部可与《
拉贝日记》《
辛德勒的名单》比肩的人类创痛史与抗战史
本书稿以翔实的史料,鲜为人知的故事,再现了二战时期东南亚战场一段惊心动魄的抗日历史。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
日本军队在珍珠港击毁
美国太平洋舰队,即开始了占领东南亚诸国的军事行动。日本
中将山下奉文率领身经百战的
日本陆军第五师团,饿虎扑食一样,横扫马来亚半岛。而东南亚诸国的殖民统治者英国人溃不成军,节节败退。在
新加坡即将沦陷之际,正当
英国军队忙着撤离的时候,一支临时拼凑的华人义勇军却义无反顾地上前线御敌。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英国当局和
中原地区国民政府以及马来亚抗日游击队组三方组成了联合阵线,开展敌后抵抗运动。这支在特殊时期由于特定目标而联合起来的特殊队伍,以马来亚丛林区的米罗山为据点,联合敌占区工农商各阶层,积极开展
抗日活动。虽然,短短的十个月后,他们冒死建立的抗日网络被无情摧毁,但他们昂扬的斗志、英勇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怀念。尤其是为
米罗山营地提供医疗救援的卡迪卡素夫人,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甚至面对女儿小朵恩吊在火堆之上的逼迫,都不曾屈服,始终以大义凛然的高贵蔑视日军的残暴。最终被日本人打折了腰椎和颚骨,日本人投降后她出狱时已半身瘫痪,被送回
英国接受救治并获得英皇六世
乔治十字勋章,但最终因为致命的伤痛病逝……
作者陈河在继《
沙捞越战事》之后,再写马来亚战场的华人抗战史,以纪实的方式,历时两年累积史料,走访老兵和马来亚战时故地,秉持深挖历史,还原历史,铭记历史的认真态度写成此书。本书稿虽属纪实文学,但因作者凝练的笔触,精彩的叙述,读来让人荡气回肠。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一群铮铮铁骨的无名英雄,应该为后人所铭记。
中英联合组建136特工部队,秘密渗透马来亚
1941年12月,
日本发动
偷袭珍珠港之后,随即开始了占领东南亚的步伐。因为东南亚有日本需要的战争补给资源,如马来亚富含橡胶、
铁矿、
铜矿等。日本入侵东南亚,很快,1942年初,马来亚
新加坡等地纷纷陷落。这些地区居住着大批的华人,并且当地的华人组织为蒋介石政府提供着大量的抗日资金。为了挽救局势,遏制日本人,重庆政府与
英国联合,秘密组建136特工部队。当时新加坡华人社团的领头人物林谋盛,逃出新加坡,辗转来到重庆,参与组建了136秘密部队,并出任中方最高首长。这支秘密部队的成员主要从国名党政府内部和派驻各地的人员,以及大学、军校、各战区部队机关等招募,优先选择南洋回国华侨青年。这支部队在
印度接受英国人的训练,之后通过
印度洋上一艘荷兰海军潜艇护送,秘密登陆马来亚半岛,展开了在马来亚怡保一带的作战行动。
怡保市的米罗山丛林,是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华人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地带。136部队的特工人员,在怡保一带乔装成商人、平民,逐渐与潜伏在怡保的华人游击队员建立了联系,最终在华人游击队的协助下,136部队在米罗山丛林建立了自己的营地,和马共一起展开了联合抗日。在这样的历史特殊时期,重庆政府,
英国当局,与共产党游击队,三方由此展开了联合抗日
136部队在特工渗透,联合当地人打游击,建立秘密电台等工作中,取得了成效,当同时也被很多客观因素困扰,面临极其危险的境地。如展开特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紧缺问题,建立电台,却面临庞大的电台迟迟不能运送到位的问题等。十个月后他们冒死建立的抗日网络,不幸被日本人摧毁。136秘密部队的成员几乎全部牺牲。中方领头人林谋盛,在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下山的时候,被日本人抓获,在日本人的监狱中,被折磨致死。
新加坡出逃之后,与自己的家人再也没有相聚。
共产党领导的华人游击队坚持到了最后
马来亚(即
马来西亚)战时,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
英国的殖民地,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华人。这些华人,当时是中华民国的公民,他们大多经商,教育程度高,富有,掌握着马来亚的经济动脉,同时也是大陆抗战的一个重要募集资金的来源。而马来亚的共产党,他们的政治组织、军事思想与中国
中国工农红军一脉相承,制式军帽也一直沿用红军的八角帽形制。马共在当时是不被
女王陛下政府承认的。
日本入侵之前,他们就一直在马来亚丛林的隐蔽下和英国当局打游击战。马来亚沦陷后,马共游击队转而全力抗击日本人,并和秘密登陆的136部队有了接触。当时的游击队领导人陈平(后成为马共的领导人,并在1961年到达中国,居住长达30年,继续领导马共革命,并在
益阳市山区建立过马共电台。1965年受过毛主席接见。现居住于
泰国。),与林谋盛以及英方代表三方会晤,达成联合抗日的共识。在马共的协助下,米罗山营地从而诞生。136部队被日本人摧毁后,马共游击队继续作战。日本人击败英国人占领马来亚之后,马来亚半岛上唯一对日本人作殊死抵抗并坚持到胜利的队伍就是华人游击队。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马共游击队又开始了和
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战斗。
堪比
奥斯卡·辛德勒、
约翰·拉贝的
人道主义英雄卡迪卡素夫人事迹,首次为国人揭露
陈河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
怡保市有一位卡迪卡素夫人。Sibil Kathigasu(中文译名:西碧儿。卡迪卡素),是怡保一位名医的妻子,本人是护士兼助产士。日本人入侵马来亚后,怡保遭受袭击,人们纷纷外逃,安全堪忧。卡夫人一家遂迁移至甲板镇。甲板所在的密林是游击队的重要活动区域。1942年至1943年间,卡夫人秘密给山上的华人游击队治病疗伤,给受到枪伤的游击队员做外科手术取出子弹。可以说,卡夫人在甲板的诊所,成了山上游击队员的一个秘密护佑所。卡夫人和当地游击队员们也建立了极为深厚的情谊。后来,日本宪兵特务发现她的行为,把她抓起来严刑拷打,还把她的女儿吊在火堆之上,要她讲出游击队的秘密营地位置。她坚贞不屈,被日本人打断了腰椎和颚骨,日本人投降后,她出狱时已半身瘫痪。她后来被送到了
英国伦敦接受最好的治疗,还获得了英国皇帝
乔治六世的
总统自由勋章。然而终究因为伤势过重,在英国治疗几年后,1948年6月12日,因
败血症不治身亡。1949年,卡迪卡素夫人的遗骨回到了
怡保市。怡保市民几乎全城出动,迎接这位忠肝义胆的女英雄回到自己的家园。
在去世之前,卡夫人在病榻上撰写完成了回忆录《NO DRAM OF MERCY》,翻译为《悲悯阙如》,讲述了她所经历的战争回忆。这本书在国外多有出版,但是,在国内几乎没有版本。而卡迪卡素夫人的伟大事迹,也鲜少有国人知晓。卡夫人在甲板镇的诊所,现在由一个本地人
刘锡康精心维护着,有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历史学者常去参观研究。而中国内地背景的访客,陈河是第一个。而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最应该记住她的不就是中国人吗?
《
米罗山营地》不是小说,心怀敬畏,非虚构书写历史,拒绝娱乐化 《米罗山营地》是陈河二度书写东南亚的华人抗战史。上一本《
沙捞越战事》是依据历史事实,虚构的小说。在小说的书写中,加入了可靠的历史背景和史料。而这一次,陈河放弃任何虚构的方式,采用完全纪实的方法,写出了这本非虚构作品。对此陈河表示: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地被这些真实的人和事所打动。大量的素材累积,让他面对一个真实庞大而触动人心的历史。这些累积已经超越了当年《沙捞越战事》书写时的程度。“假若用一种虚构的方式来写好象意义不是特别大,而且这几年大家都看到,中国很多的抗日战争历史,很多年轻人是从电视剧上去了解,而且完全是非常歪曲的、娱乐化的,我觉得对历史是一种罪过。既然现在我有了这种能书写的条件,我希望自己尽量真实的把这段历史重现出来。”
本着上述态度,小说家陈河,开始书写非虚构作品《米罗山营地》。在事件的推进和历史的重建中,凭借着小说家的敏锐与叙述能力,写出了完全不同于常规历史纪实作品的味道。高密度的叙述节奏,和关键阶段每一个细节的精心搭建,场景重现,时缓,时急,时粗,时细。人物描述与事件发展高度融合,相互推进。读来完全不亚于小说的阅读快感。历史画面的重现达到了小说场景描写的精妙与生动。这种小说手法构建非虚构作品的方式,促使该书形成了国内难得一见的非虚构写作。
日前,在
精典博维举办的新书读者会上,陈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他此次回国,是受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之邀,他们觉得这个题材很不错,因为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历史事件,再加上卡迪卡素夫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可以感动很多人。故目前正在商谈将《米罗山营地》所写的历史拍成纪录片事宜。
外界评价
作家出版社社长
葛笑政:陈河在海外能不停的笔耕,对生活,对人生所作出的生动而独特的描绘,我非常感动,并且也很欣慰。
腾讯控股副总裁刘春:一路飞行,一路读陈河的《红白黑》,在作者淡淡的讲述中,故事在冷漠与悲悯、故乡记忆与异国风情中一点点展开。三十年来家国,八千里路云水,在巨大的时空转换中,是挥之不去的乡愁;在人生的挣扎与变迁中,是弥天而降的悲伤。感谢陈河,写了这个时代罕有的好小说。我是
沙河粉。
《人民文学》主编
施战军:陈河早年在国内的时候,他在温州那个地方已经是温州作协的负责人,而且那个时候的创作很引人注目,后来他带着文学远行到了
欧洲、美洲大陆,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但是关于文学的传奇梦一直是他心中最重的一块。
在陈河的作品里有两种东西非常珍贵,一种是从八十年代以来差不多被我们大陆作家所不再承续的中国文学的一个遗产——带着人向何处去的那种终极的思考,带着某种先锋的精神品质,这种东西在陈河身上表现非常突出,包括叙述的自觉意识。另一个方面是对文本的敬畏之心。陈河的小说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他的小说不以吸引人为目的出发去讲故事。他通过小说表现属于文学的、属于艺术的、属于人本身的探索性思考,让作品呈现故事之外和故事之下的深度,这是陈河非常鲜明的、可贵的特点。而这个特点也正好是我们今天的文学所需要的,甚至是稀缺的一种品质。我想陈河是有他自己这方面的自由在,他作为一个在海外这么多年的工作、生活、漂泊,然后一点点生活上有了自信的情况下,他回到文学的思考上,带着不怀着功利之心的创作惊喜给我们。这些方面确实值得我们更加敬重他,重视他的文学成果,也对他充满更高的期待,这种期待希望像一本本书出来一样,从《
沙捞越战事》到《红白黑》能够满足着我们。
我发现陈河所有小说都有一个蓝色大背景,像海洋一样宽阔的大背景,那种开阔的视野,世界的游历作为背景化,在背景之上注意这样的元素,白黑这两个组合非常有意思,我们想到白纸黑字等等。但是我发现陈河对黑的兴趣非常大,像《夜巡》,他也是从夜晚开始写起。事实上文学家的任务就是把暗处的东西,深藏的东西,不明的东西能够读照到。陈河从他的故事和他的命名里面,看到他某种执着甚至是永恒的文学追望,这个追望体现在他的思考里。我们过去说小说家就是讲故事的人,其实也不完全对,小说家通过他的作品背后的思考,同样他也是一个哲学家,从陈河的“黑”这个字里面就可以发现他具有哲学家的素质,而且带给我们的那种哲学性的终极的思考。在此我们也祝福他。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
吴义勤:我对陈河的印象有两个,一个是他的作品这种文学品质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独特,我们从八十年代以来对文学的信念和信仰,我觉得在陈河身上保持的比较纯粹。因为我们会发现,这么多年来文学边缘化,或者说文学受到很多的污染,但是可能因为陈河这么多年远离文学的圈子之外,而且在国外那样的环境里,他反而对文学有一种更纯粹的理解,而且对文学有更坚定的信念。我觉得在大陆,一方面文学很繁荣,但是另外一方面,很多人已经不太相信文学的力量。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创作危机,而是阅读危机。这是陈河给我的一个特别深的印象。
第二个特别深的印象,我觉得陈河还是一个相信这个世界的人。他经历了那么多很奇特的,包括被绑架,包括人生的很多传奇的命运,但是他始终对这个世界不绝望,我觉得他一直是一个相信这个世界的人,包括《红白黑》这部小说,包括他其他的很多小说,他的小说里面也写了黑道的,也写了人们命运的各种状况,但是他始终不愿意把人写的特别坏,不愿意对人特别绝望。包括蛇头,贩卖人的。包括那些所谓黑社会的,包括三教九流的,我觉得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涉恶不赦的。刚才葛社长问为什么不写影视剧,其实影视剧的话人物必须是很极端、很脸谱化的,但是陈河处理这些人物的时候希望关注这些人物的内心,关注他们人性中比较善良的东西,关心他们在一种恶浊的环境里保留人性的东西,把黑暗里面的光呈现出来,这是陈河小说中非常独特的品质。他这些年在国内得到这么多的肯定,从07年到现在也就是四五年的时间,包括
郁达夫小说奖,这个评选标准是很严的,从程序到选择都很严,包括小说协会的排行榜,陈河老师的作品迅速进入文学非常高端的、前沿的领地,这也使得我们这些年为什么对海外华人文学保持比较好的期待,我觉得这些作品确实给今天的中国文学提供很好的启示。文学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追求变化,追求创新,但是那些很本源的东西,很原始的东西,很不变的东西,对文学来说才是更珍贵的。我们从陈河身上看到这一点。
作家出版社终审
唐晓渡:我一年大概要看好几千万字的书稿,大多数都不能一个一个看过去,但是陈河的小说,是不多的几个我从到尾看过去的。作为小说,我作为读者被他抓住。它为什么能够抓住我?我经常想我们这一代人,一般说跨时代生存的人,我们这代人是跨文明生存的。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和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农村的生活,确实太戏剧化,变化太戏剧化。我说他的小说有这种命运感,有这种沧桑感,有这种对命运
戏剧性变化感知的人。他使生活能够成为生活,使人能够成为人,对这个东西把握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