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士线(Wallace's Line)是人为提出的假想线,在动物地理区划中,是区分东方动物区(又名极东区)和
澳大利亚动物区的分界线,用于标记澳大利亚和
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的物种之间的差异,于1860年由
英国动物地理学者
阿尔弗雷德·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最先提出。华莱士线从
印度洋往北延伸,穿过
龙目海峡(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向北穿过
望加锡海峡(
加里曼丹岛和
苏拉威西岛之间),向东从
棉兰老岛以南进入
菲律宾海。
1854年至1862年,英国动物地理学者华莱士在
马来群岛研究岛屿上的动物时,注意到
加里曼丹岛与
苏拉威西岛、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似乎有一条隐形的界线将两边的生物分开。界线以西接近东南亚的
生物相,如狐、猴、鹿等,界线以东则接近
新几内亚岛的生物相,如袋类、
极乐鸟科等。为纪念他的重要发现,科学界将划分这两区的界线称为“华莱士线”。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物地理学者一直尝试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以区分
亚洲与
大洋洲的生物线;许多学者在华莱士线的基础上提出延伸或修正,如韦伯线(Weber's
谱线)、莱德克线(Lydekker's Line)和
阿道司·赫胥黎线(Huxley's Line)等。
国内外对于华莱士线的定义大同小异。在中国辞海中,华莱士线是动物地理区划中
东洋界和澳洲区的分界线;在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中,华莱士线是东方动物区和
澳大利亚动物区之间的边界;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对华莱士线的定义是用于标记澳大利亚和
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的物种之间的差异。
因由
英国动物地理学者
阿尔弗雷德·华莱士最先发现并提出,为纪念他的重要发现,科学界将划分这两区的界线称为“Wallace's Line”,中文翻译为“华莱士线”。1868年,
阿道司·赫胥黎(Huxley)重新划定了华莱士的边界,并将其命名为“华莱士线”,但华莱士本人并未承认。
早在1852年,英国动物地理学者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在论文《亚马孙流域的猴群》中就表示,物种因受到地理隔离,分隔两地的物种,其在分类地位上虽相近,种类却不同。1854年至1862年,
英国动物地理学者
阿尔弗雷德·华莱士在
马来群岛研究岛屿上的动物时,注意到
加里曼丹岛与
苏拉威西岛、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似乎有一条隐形的界线将两边的生物分开。界线以西接近东南亚的
生物相,如狐、猴、鹿等,界线以东则接近
新几内亚岛的生物相,如袋类、极乐鸟等。华莱士注意到,
巴厘岛的鸟类与
爪哇岛几乎相同,但在距巴厘岛仅约30千米的
龙目岛,却只有50%的鸟类相同。为纪念他的重要发现,科学界将划分这两区的界线称为“华莱士线”。
1868年,
阿道司·赫胥黎(Huxley)注意到
菲律宾的物种与亚洲地区的物种明显不同。据此,他重新划定了
华莱士的边界,将菲律宾置于分界线的西侧,并将其命名为“华莱士线”,但华莱士本人并未承认,后被命名为“赫胥黎线”。
1896年和1902年,科学家们基于
阿尔弗雷德·华莱士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动物区系边界的内涵,分别提出了“德莱克线”和“韦伯线”。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物地理学者一直尝试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以区分
亚洲与
大洋洲的生物线,许多学者在华莱士线的基础上提出延伸或修正,如韦伯线(Weber's Line)、莱德克线(Lydekker's Line)和
阿道司·赫胥黎线(Huxley's Line)等。
1868年,赫胥黎(Huxley)研究了该地区鸟类的分布,发现
菲律宾的鸟类和亚洲的鸟类也几乎没有共同之处,发现了华莱士线的不足,因此他在华莱士线的基础上向北延伸,经过
巴拉望岛与
菲律宾群岛西部,并绕到
吕宋岛北侧,称之为“赫胥黎线”,又被称为“新华莱士线”。
1880年,华莱士
过渡区被提出。
华莱士区(Wallacea)是华莱士线和莱德克线之间的过渡区域,主要由
印度尼西亚被深水海峡与
亚洲和
澳大利亚大陆架隔开的岛屿组成,这些岛屿从未通过陆地连接起来,但居住着可以横越海峡的物种,陆地总面积为347000平方千米。高等动物和低等动物可以在华莱士区一起生活,比如在
苏拉威西岛的树上可以同时看到
灵长目的猕猴和
有袋类的
袋貂属。
1896年,理查德·莱德克(Richard Lydekker)在印尼东面贴近
新几内亚岛划了一条线,该线南起澳大利亚西北部海域,沿萨赫尔西北部大陆架,经
马来西亚帕塔尼县与格贝岛中间海域进入
哈马黑拉海。这条线是很多东洋界动物(如
鬣蜥科)等向东渗透的边缘,是
澳大利亚和澳大利亚混合东方哺乳动物组合之间的边界,后来被称为华莱士区的东部边界,标志着有袋动物( Marsupialia)在该方向的最大范围。莱德克线以东的新几内亚岛基本上是典型的
大洋洲界动物,以有袋类动物占优势,还有最原始的哺乳动物
针鼹和
长吻针鼹,也生活着极乐鸟、
鹤鸵和多种鹦鹉。
1902年,科学家和博物学家们基于“华菜士线”的划分方法,将更为精确的代表动物物种联系的分界线命名为“韦伯氏线”(也称“韦伯线”)。韦伯线较华莱士线全线略作东移,南起
帝汶海,经
班达海、马鲁古海峡进入
菲律宾海,是华莱士区东方动物区和澳大利亚动物区之间的“动物区系平衡”线,贯穿华莱士区,是从
亚洲起源物种到澳大利亚起源物种优势之间的分隔线。
《
马来群岛自然科学考察记》(The Malay Archipelago)是
英国动物地理学者、博物学者和生物学家
阿尔弗雷德·华莱士在1854年至1862年之间,通过对马来群岛地区先后达8年之久的自然与人文考察,对马来群岛的动物地理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华莱士线”理论,又花了6年时间才完成这部
自然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