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中印边境冲突是中印历史上的第三次边境冲突,1987年发生于
错那市勒布乡太宗山的桑多洛河谷,是自1962年边界战争以来中印两国最严重的领土纠纷。
在20世纪80年代初,
印度重施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时期的“前进政策”向桑多洛河谷派兵,引发1986年旺东事件。1987年,
印度武装部队越过哈东
山脊,进行对中国的大规模军演。为应对危机,中国展开“874”演习,军队在克节朗河谷北岸设点对峙。后来经过两国外交努力和政治智慧,决定逐渐减少前沿地区军力,重启双边对话。1988年底,印度总理甘地访华,寻求中印真正和解。到了1993年,两国制定管理边境紧张局势的协议,这场边境危机终告化解。
1987年中印边界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印度军方坚持“分水岭”划界原则,自信军力占优势,采取前进政策抢占战略制高点。拉吉夫·甘地政府受国内政治因素和舆论影响,故意通过升级边境危机来转移国内矛盾,巩固政权。危机得以平息,除了中印两国政治领袖的理性和克制,以及国际政治的制约,更重要的现实因素是中印两国军事力量的相对平衡。1987年中印边界危机的和平解决后,中印边界东段保持了相对平稳,印度军方恢复自信,认为在边界争端中保持了优势。
事件背景
边境问题来由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
印度乘
新中国成立不久和进行
抗美援朝战争之机,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地区推进,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随后,又建立起“东北边境特区”,单方面修改印度官方出版的地图中之中印边境国界线,企图使侵占中国领土的既成事实固定化、合法化。对此,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政策。1958年末,印度当局在怂
西藏自治区上层反动统治集团叛乱的同时,开始挑起中印边界争端。
1962年6月,在印度当局“前进政策”主导下,
印度武装部队越过“麦克马洪线”对西藏山南地区
错那市克节朗河谷以及拉则拉山脊(即塔格拉山脊)的冒险入侵,成为1962年10月中印边界战争的导火索。1962年10月至11月,
印度悍然向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了自卫反击。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后,1962 年11 月21 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主动停火,并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在中国军队撤退后,1963年5月6日,
印度武装部队再次占领了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河谷(印方称为南姆卡曲河谷)东端的兼则马尼(沙则)据点。距离北面中国军队设立的得芒边防点约有1000米。中方未采取行动予以阻止。此后很长时间,
印度未敢再越过哈东
山脊向克节朗地区推进。中印双方在克节朗地区基本脱离接触。
中原地区方面一度停止了在这个地区的巡逻。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失败引起印度国内一些鹰派分子的极大不满。
印军改变战略
20世纪80年代,印度军队在印中边境强化军力,转变战略思想为强调进攻性的“攻势防御”。在印度总理
英迪拉·甘地的主导下,恢复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时期的“前进政策”。1981年,印度内阁决定将“保卫”达旺地区列为
印度武装部队基本任务,要求在麦克马洪线以北推进防线,“理想”阵地当然是其1962年遭受挫败的克节朗河以北的塔格拉山脊,至少也要在哈东山脊占领居高临下的阵地。1982年-1983年,英迪拉·甘地要求重新审议
印度安全形势,陆军参谋长克里希纳·拉奥上将提出计划,加速部署军队,建议在与中国接壤的实际控制线上加快速度部署军队,并大力进行国防基础设施建设。1983年夏季开始,印军派遣情报小组渗透到“麦克马洪线”北部的桑多洛河谷地区进行侦察和试探。1985年8月26日,
印度武装部队深入中国西藏的旺东地区,设立季节性据点,可侦测中国军队在塔格拉山脊背后的军事部署。1986年2月3日,陆军参谋长K·森德吉明确表示,一旦开战要将战争推向别国领土,
印度对华军事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事态渲染升级
印度在军事上采取对抗措施的同时,向中国提出外交抗议,指责中国入侵印度领土。印度媒体渲染报道桑多洛河谷的事件,引起印度国内轩然大波。7月15日,印度官方公开指责中国入侵印度领土,称近40名中国人穿着军装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南六七公里,为自1962年以来最严重的入侵。7月16日,中方在新闻发布会上驳斥了印度的无理抗议。印度总理
拉吉夫·甘地表示将在下一轮印中边界谈判中提出该问题。他强调中印边界争端一直存在,中国此次入侵深度较以往加深。7月17日,
印度各大报报道了这次讲话。
7月19日,中印关系关键时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与印度代表团在京举行第七轮官员会谈。吴学谦表达对媒体争议的关切,强调以平和理性态度进行会谈。印度代表文卡特斯瓦兰回应指出媒体报道有真实和不实之处,强调解决边界问题是两国友谊的基石。会谈友好坦率,但在边界问题上未有实质性进展。会谈后商定下一轮将在
新德里进行,具体时间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国家主席李先念接见谈判代表时强调可在谈判桌上争论,但不希望在边境动武。但中印第七轮官员会谈后,
印度领导人又多次指责中国方面人员越过了中印边界东段的所谓“合法”国际边界“麦克马洪线”,在桑多洛河谷地区“入侵了印度的领土”,一些印度报刊也连篇累地大肆渲染。8月8日,印度政府正式谴责中国故意派兵越过麦克马洪线。
此时,印度总理
拉吉夫·甘地保持冷静,在8月11日表示中印边界问题可通过谈判解决,指出麦克马洪线划定模糊。他与中国方面联系,希望解决问题,召集了官员商讨边界局势。为避免擦枪走火事态升级,中印双方派军事和谈代表在8月中旬进行中印边境维稳军事会谈。8月23日,中国政府通过《中国新闻社答读者问》公开阐明在边界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强硬指责
印度持续侵占中国领土,特别是桑多洛河谷地区。中国政府强调解决问题关键在于互谅互让,批评印度试图将中国领土视为自己的。文章显示印度在旺东地区的侵占挑战了中国底线,中国政府坚定维护自己的立场,表达忍无可忍的决心。
在中国政府坚定表态后,印度政府考虑采取新外交立场,其中一个建议是拉吉夫·甘地致信中国总理,强调达成约束力的谅解,保持边界现状,避免损害领土主张。甘地认为军事解决边界争端可能性小,呼吁通过谈判解决。他回顾了1985年与中国总理的会晤,表示曾十分乐观,但现需搞清“麦克马洪线”位置。但
印度军方则认为
印度武装部队阵地以印度对麦克马洪线的解释和1981年内阁决定为依据。军方主张保卫达旺北部
山脊,设立阵地以防御,认为从这些山脊撤退将危及达旺。尽管中方提出多个合理建议,印度政府坚持要求中国单方面撤退。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强调守住旺东是军事和政治问题。在10月的联合国会谈未取得结果后,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也放弃了致信中国总理的计划。
事件经过
印军边境集结
1987年时,拉吉夫·甘地在国内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他的经济改革步伐受到困难,政治上积怨丛生,党内也存在纷争,导致他的政治声望下降。为了提高自身政治威望,甘地决定采纳军方的建议,在边界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这一决策引起了外交观察家的关注,因为
印度军方和外交部在对待旺东(桑多洛河谷)问题上持不同态度。
在此之前,甘地更加重视印度外交部的建议。然而,当在边界问题上没有取得他期望的进展,特别是
中原地区单方面从旺东地区撤退时,受到国内政治压力的影响,他开始更多地听取军方的意见,尤其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桑德吉将军的建议,而不是外交官们的意见。一位西方外交官表示,甘地此时处于孤立状态,甚至无法听取他的助手们的良好建议。在这种情况下,一位将军带着一些草草拟就的图表告诉总理他可以打赢同中国的战争,这可能会引起总理的关注。
1986年11月,
拉吉夫·甘地召集有关部长与高级官员召开会议研究对中国的政策,并对谈判解决问题的前景重新作了估价。随后,拉吉夫·甘地政府决定在政治、军事两方面采取措施反击中国。
在军事上,印度政府授意军队采取更为激进的行动,抢先进入克节朗河的南岸占地设点。1986年11月24日,
印度武装部队再次派兵进驻中印边界克节朗争议地区的莫惹打。当年底至1987初又进驻克节朗地区的扯冬等地区,并设立了10余个据点。这样,
印度已基本恢复了它在1962年6月占领的哨所阵地。
1987年3月后,印度在达旺-克节朗地区大举增兵,使得边界形势进一步激化。在
印度陆军参谋长森德吉将军主导下,从1987年3月起,印军相继在印巴边境
拉贾斯坦邦和
古吉拉特邦沿海和中印边境举行代号为“铜钉”和“棋盘”的演习,这是印军在边境地区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印度军方将三个步兵师从西部边境调往东部麦克马洪线地段。在这个区域,印度部署了12个师和数个
独立旅。4月,
印度东北边境地区军队及战略空军基地已进入戒备状态,至少有5个战斗机中队,特别是将米格--23等
歼击轰炸机部署到边境前沿地区。位于“阿鲁纳恰尔邦”的贾布瓦地区的前沿战略基地奉命执行“监视和拦截任务”。
印度武装部队最高指挥部还在印中边境地区进行了针对
拉萨市进攻的陆空联合“模拟演习”。在这次“有限战争的模拟演习”中,战争一开始,印度一开始,
印度空军即对
西藏自治区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设施进行了一次“全面空袭”,平均日出动500架次,于72小时内取得了对该地区的制空权。[31]随后,“在直升机的支援下,陆军以第114山地步兵旅为先锋向拉萨发起进攻”,“途中只遇到战术上的抵抗”,“这次演习使
印度相信,它有能力就任何地区性的对抗做出成功的决定。”
印度武装部队抢占了桑多洛河谷附近几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通往达旺地区的山口,即苏如拉山口、土伦山口和哈东山口,以及不远处的津山口。印度从这几个山口跨过麦克马洪线,建立了七个哨所。到1987年4月,印度军队已越过哈东
山脊,以巨大的兵力据守塔格拉山脊下的克节朗河阵地,那里是1962年边界战争开始的地方。
印度陆军曾两次计划使用一个师的兵力来“清除”桑多洛河谷地带的中国军队,但均在最后一分钟撤消了攻击令。
中方军事应对
为防止事态继续扩大,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87 年初,下达了“加强边境控制,保持边境稳定”的指示。总参谋部决定采取争锋相对的策略,于1987年1月5日正式下达命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组织西藏边防军在
朗久、克节朗地区进行设点。任务代号为“874”演习。
成都军区党委决定由廖锡龙副司令员负责,陶伯钧参谋长协助,共同指导完成这次设点任务。国务院、中央军委都极为重视,为做到万无一失,授命总参谋部、外交部、军委空军组成了联合调查组,总部工作组组长为总参作战部作战处处长
陶智。总部工作组于3月中旬赴
西藏自治区,就设点事宜展开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总部工作组在西藏调研20天,3月31回到
成都市。总部工作组向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转达了总参谋部和外交部在设点问题上的明确意见:这次在争议地区的军事活动是去设点,而不是去拔点。要树立两种思想,一是要敢于对峙,二是不怕犬牙交错。要严格遵循中央军委的指示“既要设点,又要避免武装冲突”。成都军区原决定先在克节朗河设点,西藏军区建议,为了防止被
印度武装部队抢先行动,西藏军区建议在朗久、克节朗地区同时设点。成都军区接受了此建议。
自1987年初,西藏军区按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边境控制的决策和上级关于在
朗久、克朗节地区增设新的边防点的指示精神,专门召开了“874”演习会议,系统地传达学习贯彻中央军委、总部和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关于加强中印编辑控制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研究部署了坚守旺东、朗久点和在克节朗地区设点的实施方案;军区领导多次带领军区机关、组织参演部(分)队领导勘察地形;各部队认真抓了临战强化训练;4月3日,参演部队相继进点演习。与
印度武装部队展开了蚕食与反蚕食的斗争。
西藏军区工兵15团(欠二营)参演人数共852人担负了“874”军事演习的所有工程保障任务,负责完成军区前进指挥所构筑,旺东工事构筑,波勒、得克、勒拉骡马道抢修,勒生、勒得急造军路等七大工程保障任务。改善构筑各种道路65公里,构筑各种工事和隐蔽部17个。4月3日,工兵15团向错那方向开进。4月7日,驻拉萨西藏军区炮兵独立第308团向演习地域开进。 克节朗河设点任务由52旅和山南军分区边防2团完成。5月1日,山南军分区部队开始举行演习。5月17日,第52山地步兵旅正式出动。5月23日抵达克节朗河北岸的生漠掌--拉则拉山口。
5月6日,总参谋部指示5月下旬寻机设点,强调“你设你的,我设我的”,避免直接对峙。5月11日至14日,西藏军区召开作战会议,统一思想,廖锡龙强调设点是出于政治、外交需要,强调乘敌之隙,避免强行过河。5月17日,西藏军区和
成都军区空军拉萨指挥所联合召开陆空协同会议,确定了行动方案。成都军区空军组织空33师97团12架歼-7型歼击机,紧急转场拉萨贡嘎,首次进驻西藏,承担战备值班任务。成空随后紧急组织最大规模的空运,将空军部队投送入藏。
西藏军区在麻玛开设前线指挥部,西藏军区司令员姜洪泉全权负责前指工作。5月22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工作组向军区汇报:由于气候寒冷,克节朗地区积雪没有融化。设点的时机尚不成熟。5月23日,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指示:朗久设点计划不变,照常进行;克节朗地区时机推迟,任务不变。
朗久地区的设点行动没有受到
印度武装部队阻挠,设点任务顺利完成。从朗久向南推进8公里至形琼普张3197高地与印军马加哨所对峙。
5月28日,总参谋部指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尽快研究制定出先在克节朗河以北地区设点和在南、北两岸同时设点的两种方案。6月4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参谋长陶伯钧汇报,印军在克节朗河以北相对克制。建议在河北岸设点,认为印军可能加强戒备但不太可能主动挑起冲突。成都军区制定了《在克节朗河河北设点的方案》,总参谋部批准暂不实施过河设点,而强调对克节朗河北岸的控制。最终,6月20日左右实施设点。
6月14日,
印度外交部长蒂瓦里抵达北京进行非正式会谈。6月15日下午,西藏军区前指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布置设点工作。要求山南军分区边防二团和第52山地步兵旅各进点部队在17日18时准备就绪,10时行动,争取在18日6时设点成功。6月18日,西藏军区边防部队分别在克节朗河北岸设立了日廷布、拉丁拉、旺登、杜让尚、踏瓜登、克乃宁等6个边防点,控制了克节朗河北地区。7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报表扬中印边境地区设点部队。
“874”演习是政治外交需求下的军事行动,是解放军
边防部队自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持续至8月。在演习中,官兵表现出大无畏革命精神,成功坚守旺东点、加强对无名湖地区控制,并在朗久、克节朗地区增设新边防点。这次行动有效控制了中印边境东段争议地区,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高了部队战斗力。演习有力地支持了政治、外交斗争,为未来解决边界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外交化解危机
在中印边界争端升温的情况下,1987年4月,有传闻称中印可能爆发战争,
印度防务专家在媒体上发表文章预测中国可能在夏季发动进攻。中国和印度政府试图淡化边界紧张局势,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印度总理
拉吉夫·甘地在讲话中谨慎提及中印关系,被认为向中国传递了恢复边界谈判的信息。他与中国驻印度大使
李连庆会晤,表示希望发展文化、经济和商业关系,同时寻求谈判解决边境问题。印度国防部长潘特也访问北京,双方同意在
新德里举行官员级会谈,此访留下深刻印象。中印通过外交努力试图缓解紧张局势。
1987年4月20日,邓小平会见了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总书记南布迪里巴德。在讨论中印边界问题时,邓小平强调解决问题应当“一揽子解决”,包括东西段。他认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对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具有重大意义。邓小平提到中国制定的国际国内政策都以实际为基础,强调解决国际争端要照顾对方,实现“一揽子解决”是为了互相照顾。中国外交部于4月22日释放和解信号,强调
印度报道中国“在西藏集结力量”是毫无根据的谣言,中国一直主张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外交部长蒂瓦里在4月23日的讲话中表示,印度不希望发生任何边境小规模武装冲突,决心通过对话解决所有争端。印度总统宰尔·辛格在4月29日会见了即将离任的中国驻印度大使
李连庆,表达了希望尽早解决边界问题和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
5月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面对中印边境地区的局势,中国方面不能袖手旁观,但也没有报道中所渲染的那样。他强调希望印方撤离入侵的军队,以缓解紧张局势,避免不愉快事件发生。中方已多次通过外交途径向印方提出交涉,解决问题也很容易,只要印方停止入侵活动、撤出所有越线人员,中印边界局势将会缓和。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称,
印度武装部队严格遵守不越过印中边界的命令,不存在越界问题。他表示任何争端都应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希望中国方面不要破坏气氛,保持边界和平与安宁。印度强调没有占领任何中国领土,并已要求本国公民不得进入中国境内。
在
新德里,外交观察家们认为,印度对印中边界紧张局势采取的是“等着瞧的政策”。中印边界危机引起国际社会关注。5月14日,
芬兰最大报纸《赫尔辛基新闻》援引资深人士称,中印边境近日发生激烈冲突,此消息引发广泛关注。美国对可能发生冲突表示关切,敦促中印展开和谈。中国和印度政府均否认有关冲突的消息。
印度外交部长蒂瓦里宣布将于6月12日左右访问中国,商定边界问题谈判日期,强调印度不寻求战争,而是和平解决争端。5月21日,中国外长吴学谦重申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希望,并表示外国媒体夸大了边界事态。5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回应印度前外交秘书拉斯戈特拉的文章,强调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5月27日,中国外交部再次明确在边界问题解决前应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
在印度政府的施压下,印度军方降低了对抗的调门。
印度总参谋长桑德吉将军在5月30日的讲话中表示,两国有争议的边界地区不存在紧张关系,对报导的相反说法表示不同。他强调印度没有采取入侵行动,仅进行自卫。到了6月,中印边界局势逐渐和缓。印度总理
拉吉夫·甘地在6月3日表示,尽管有报道称中印边界紧张局势升级,但中国不可能袭击印度。6月7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述卿否定了中国增派军队和中印边界冲突的谣言。他强调中国主张谈判,反对在边界附近集结军队和进行军事演习。6月14日,印度外交部长蒂瓦里抵达北京进行非正式会谈。6月15日,中印举行了会谈,双方商定下一轮中印官员会谈将于1987年下半年在新德里举行。在会见中,印度表示希望重建两国友好关系,而中国则主张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通过谈判防止边境冲突。
除了印度外长蒂瓦里访问北京外,印度总理还派遣一名私人特使前往中国,力求平息边界局势,并告诉中国,现在是将边界谈判提升到政治水平的时候。来自中国方面的积极消息使印度总理
拉吉夫·甘地感到鼓舞。他表示,为了实现与中国的关系全面正常化,必须改变谈判的层次和方法。
到了6月下旬,中国已准备将演习部队大部分撤回,完成了克节朗河北岸的设点任务。在如何处理中印边界危机问题上,
印度军方与印度政府存在分歧。政府向军队施加压力,要求考虑从边界的前沿防御阵地撤离,以促进与中国的边界会谈的重新开始。印度军方不愿接受撤军的建议,认为从边界固定据点撤离在军事上并非轻而易举的选择。印度政府试图争取军队撤离边界,但印度军方认为这是困难的。
为打破僵局,一些建议在易发生冲突的地点实施部分撤军。而为了向中方施压,印度军方甚至考虑在争议地区增兵。然而,印度国防部长在视察中印边境地区时表示不会放弃“一寸土地”。在紧张局势中,
印度武装部队的一次山地旅于6月底越过苏如拉山口向中国“肖”哨所方向推进,克节朗河南岸的印军也增兵。
印度国防部长的表态引发了紧张气氛,印度总理
拉吉夫·甘地最终制止了印度军方的冒险行动。
在7月,中印边界局势迅速缓和,中印军队指挥官在边界举行了会谈。随后,中国参演部队大部分撤回,而印度军队也开始进行部分撤军。这是中印军队指挥官在边界谈判期间达成的协议的一部分,目的是在今年下半年在
新德里恢复中印正式谈判之前缓和紧张局势。根据双方商定的方案,中印两国将把各自军队撤退到各自在麦克马洪线一带的主防线。
在同年9月的联大会议上,
印度外交国务部长纳·辛格向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吴学谦表示,目前两国关系已有了友好和稳定的发展,希望恢复到50年代的水平。从印度高级官员频繁传递的信息可以看出,印度政府改善对华关系的决策已经确定。
事件影响
中印两国都意识到了边境地带对峙的危险性,于是两国政府决定逐渐减少在前沿地区的军事力量,并重新开启双边对话。1988年12月,
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寻求实现中印两国之间的真正和解,希望两国能共享和平的机遇。直到1993年,中印两国签订了一项协定,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在这项协定中,引入了“平等互利”的安全原则。至此,这场边境危机最终得以化解。
中、印两国已建立了中印边境事务磋商与协调工作机制,在边界问题上一直保持着畅通的沟通渠道。中、印两国
边防部队通过现有机制保持着沟通。中方愿与印方一道共同努力,通过现有机制妥善处理涉边事件,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真正促进中、印双边关系的深入向前发展。
实际上,为了避免冲突,中、印双方都采取了错开巡逻的方案,因为中、印两国都没有意愿要挑起冲突。中、印两国应通过外交或其他渠道加强沟通与协商,通过现有边界谈判协商机制来妥善处理和解决存在的现实涉边问题,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避免紧张局势升级。而且,双方已建立起来的边界谈判磋商机制使中印边界地区发生严重冲突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中、印双方对峙的紧张局势并不利于营造良好氛围。
1987年边界危机后,
印度国家领导人决定,通过在国际边境修筑防御工事而将部队前推。早先,印度部队兵没有部署到这么远,他们驻扎在很远的后方。根据印度国家领导人的明确指示,
印度陆军开始全力建设保证分水岭部署计划所需的后勤和防御设施。
印度武装部队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昔日脆弱的地位已变成实力优势的地位。印军已经在同中国分界的
锡金王国北部和东部地区的分水岭一线取得军事优势。这在外交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国家政治领导人现在已经有能力同中国解决边境问题。我们的谈判地位得到加强,我们可以实力为后盾同中国进行谈判。”
印度政府和军方坚信,只有在印度具备
核导弹部署能力时,才能对中国形成“慑止”姿态。他们认为,拥有
核武器将加强在同中国的边界谈判中的谈判地位。尽管印度在1974年试验了核爆炸装置,但直到1986-88年才真正具备了核武器的投送能力。随后,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研究和开发。1998年,印度首次公开进行了核试验,宣布成为核武器国家。1998年5月11日,印度进行了5次核试验和一次
导弹发射试验,正式宣告拥有核武器,并表示在必要时将毫不犹豫地动用核武器。核试验后,
阿塔尔·瓦杰帕伊致信美国总统
威廉·克林顿,明确提出
印度发展
核武器是为了应对中国的威胁。
在公开拥有
核弹之后,中印两国军事力量平衡再次发生微妙变化。1999年7月,
印度武装部队越过麦拉山口(Mera Pass;ML山口)侵入错那地区
浪波乡的东章草场,中印双方在此发生82天的武装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