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甘地(
印地语:इन्दिरा प्रियदर्शिनी गाँधी,英文:Indira Priyadarshini
莫罕达斯·甘地,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原名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尼赫鲁,
印度政治家,两届印度总理。
英迪拉是印度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独生女,她从小受政治熏陶,童年时就参加过反英斗争,1937年英迪拉考入
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决定回国,并于1938年加入国大党;1942年3月,英迪拉与费罗兹·甘地在印度结婚,成为英迪拉·甘地夫人。印度独立后,其父出任政府首届首脑不久,英迪拉住进总理府充当官邸女主人并跟班从政,出访过
苏联、美国、中国等国家。1955年后,英迪拉开始在国大党内部担任重要职位,包括最高决策机构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央选举委员会委员,并于1959年至1960年期间担任国大党主席,后于1962年为国大党开展竞选活动,在此期间还曾亲临中印战争前线。1964年5月,其父去世后,英迪拉当选新闻广播部长。1966年1月19日,英迪拉赢得了国大党
议会党团选举的胜利,次年国大党在印度第4届人民院的选举中胜出,英迪拉成为印度总理,并于1971年再次蝉联。在此期间,英迪拉推行“十点计划”等政治经济措施,并在
第三次印巴战争中肢解
巴基斯坦。此后面对反对者对其权威的挑战,英迪拉于1975-1977年开启紧急状态、实施威权统治;1977年1月英迪拉宣布结束紧急状态,但她却在3月份的选举中落选下台。1980年1月,英迪拉再次担任印度总理,因镇压以宾德拉瓦尔为首的
锡克教原教旨主义势力发动了“
蓝星行动”,伤害了锡克人的民族和宗教感情,于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迄今为止唯一的女总理,有印度“铁娘子”的美誉,也被称为印度的“女王”。她执政时期,印度在稳定平衡中发展,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科技人才数量居全球第三,成为国际核武俱乐部的第六成员,把贫穷落后的印度打造成世界排名第十位的工业化国家。但在国内治理方面,她虽然采用一些亲民的口号吸引百姓支持,但一些经济举措如推行“ 二十点经济纲领”、人口控制计划等甚至造成了民众处境的恶化。在政治上则采取高压和集权的措施,造成了国大党内部的分裂,也为自己制造了很多反对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英迪拉的父亲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
印度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母亲叫卡麦拉,是来自
克什米尔地区一个纯正婆罗门家庭的大家闺秀,从小接受最正统的教育。1917年11月19日,英迪拉生于
安拉阿巴德的阿南德宫(又称欢喜宫),为了对自己的国家表示尊敬,家里人给她取了“英迪拉”这个名字,
印地语的意思为“月亮王国”。此后,卡麦拉曾生有一子,但不幸夭折,此后,卡麦拉没再生育,英迪拉是尼赫鲁和卡麦拉的独生女。
英迪拉出生之时,正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最艰难的时候,她的父亲和祖父因参加独立运动,经常遭到警察的盘查、甚至抄家,两人还相继被捕入狱。英迪拉的童年就是在这种动荡和不安宁中度过,同时也耳濡目染了民族独立的信念,这些造就了她政治上的“早熟”。在英迪拉5岁的时候,她第一次见到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她后来叙述说,“我那时并没有把他看成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是家里的一位长者,我经常带着问题和困难去找他,他也非常认真地对待,这很适合我,因为我是一个眼睛很大,又比较严肃的孩子”。8岁时,英迪拉接受圣雄甘地的建议在
安拉阿巴德组织了儿童发展家庭纺织协会。12岁时,英迪拉召集了一批同龄的孩子,成立以惩恶扬善为使命的“猴子军”,主要工作是为参加独立运动的人搜集情报、传递消息,为印度的独立和自由做出贡献。
读书经历
英迪拉的学生时代,正是印度处于激烈动荡、
印度人民和英
帝国主义生死搏斗的时代,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一家深深卷入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中,他们时常东奔西走远离家乡,或是被捕,关在狱牢里。在那样的生长环境下,英迪拉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变得不连贯、也不稳定。英迪拉早年就读于阿拉哈巴德现代学校,是一所民族主义者的学院,随后她的祖父将她送到由3位
英国妇女卡梅伦姐妹经管的圣塞西莉亚学校,遭到了父亲的反对后,英迪拉便又从这个学校退学,此后在家里接受私人家庭教师的教育。
在陪伴母亲在
日内瓦治病期间,英迪拉就读于贝克斯的学闻学校,期间她学会了
法语,还选修了音乐,学会了滑雪。1927年12月,在回到
安拉阿巴德以后,英迪拉来到圣玛丽亚教会学校就读。父亲雇佣一名家庭教师在家里教英迪拉印地语。1934年,英迪拉前往由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创办管理的香蒂尼克坦国际大学就读;1935年5月,由于母亲再度生病,英迪拉不得不离开香蒂尼克坦国际大学,护送母亲去
瑞士就医,之后泰戈尔还给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写信,希望英迪拉尽快返回学校继续学业;1936年2月,36岁的卡麦拉在
洛桑去世,在母亲去世后,英迪拉首先来到英国拜敏登学校学习,随后又转至
牛津市的萨默维尔学院。
从政经历
回国从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迪拉决定回到祖国,1938年英迪拉加入国大党,进行反英活动。1942年3月英迪拉与
费罗兹·甘地结婚,婚后跟随夫姓,更名为英迪拉·甘地。1942年8月7日,
莫罕达斯·甘地于
孟买举行的全印国大党委员会上发动了著名的“退出
印度”的运动,要求英国人离开印度。在8月9日清晨的斗争中,当局逮捕了
莫罕达斯·甘地、尼赫鲁及其他国大党领袖。英迪拉和丈夫费罗兹也出席了全印国大党委会会议,并遭到英国当局的镇压。通过费罗兹,英迪拉也与地下组织保持着联系,这很有利于向国大党积极分子传递信息,提供钱物。一次,英迪拉正遇上警察用皮鞭抽打人群,她自己也挨了几下,但她仍高高地举起别人交给她的国大党党旗。此后英迪拉又来到群众集会上演讲,刚开始发言便遭遇了逮捕,25年后,作为
印度总理,她谈到1942年的这次被捕和监禁,把它说成是生命中“最戏剧性的事件”,“我决心已定,必须走向监狱。如果不能达到,那么有些事情就不会完整。”
1942年11月19日,英迪拉在奈尼监狱庆祝了自己的25岁生日。丈夫费罗兹当时被关在附近的另一所监狱,两周可以见妻子一次。1943年5月13日,英迪拉被释放,8月,费罗兹也被释放与妻子再次团聚,并以保险代理人和自由记者的职业谋生。一年以后,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拉吉夫出世,1946年12月14日,第二个儿子桑贾伊出生。1947年8月15日,
印度获得最终独立,英迪拉的父亲、第一任总理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印度经过长期的沉睡和奋斗之后又站起来了!”此后,英迪拉担任了尼赫鲁的秘书和女主人的工作,陪同父亲访问过美国、苏联、法国、新加坡等国家,会见过众多世界著名政治家,并协助尼赫鲁处理国内外事务,为她后来竞选总理作了充分的铺垫。
1955年,接替尼赫鲁担任国大党主席的U·N·德巴邀请英迪拉进入党内最高的决策机构:国大党工作委员会。英迪拉接受了邀请,但要求经过选举,而不是由主席任命。此后两年内,她晋升得更快,成为国大党议员委员会的一员。1959年,德巴在稳坐国大党主席宝座4年之后,让出了这一席位。经他建议,并由党内其他资深元老支持,尤其是得到了前
北方邦首席部长、现任中央内务部长戈文德·巴拉赫·潘特的支持,英迪拉被一致推选为国大党主席。这也成为了英迪拉政治生涯的里程碑;1960年,英迪拉辞去国大党主席职务。
当选总理
1962年印度举行第三届大选,英迪拉为国大党开展竞选活动。当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后,她又当上国防委员会委员并曾亲临前线。1964年5月27日,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逝世,国大党元老派推选夏斯特里为国大党领袖,被总统任命为
印度的第二任总理。在夏斯特里的邀请下,英迪拉加入
内阁担任新闻广播部长,同时参加内阁紧急委员会。10月,
赫鲁晓夫下台后,她出访
苏联,了解这一人事变动对于印苏关系的影响。1965年2月,她代表夏斯特里访问
苏联,向前苏联再次保证印度不会脱离
不结盟运动等。1965年9月,印巴第二次战争全面爆发,英迪拉又亲临前线。前苏联竭力促成印巴谈判,1966年1月10日,夏斯特里总理和
穆罕默德·阿尤布·汗总统在前苏联
塔什干签订协议,规定印巴两国“互不干涉内政”、“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1966年1月11日凌晨,夏斯特里在塔什干进行印巴首脑会谈时突然病逝。消息传到
德里后,一时群龙无首,引起国大党领导层里极大混乱。印度在短短的两年内失去了两位担任总理的国大党领袖,使国大党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更加激烈。尼赫鲁生前有意培养他的独生女儿英迪拉接班,但她的资历和政治经验远不能与有威望和阅历深的国大党元老相比,其中一位强有力的竞争者莫尔拉吉·德赛就是政界中资格最老的国大党党魁。1964年5月尼赫鲁逝世时,他就出面与夏斯特里竟争总理职务,这次夏斯特里的逝世,德赛已自信总理宝座非他莫属了。然而,操纵总理候选人的国大党实力派辛迪加集团清楚地认识到,一旦专权保守的
德赛集团当选总理,他们的“保护人的地位和幕后操纵权也就完结了”。因此他们全力支持英迪拉·甘地,排挤德赛。1966年1月19日,英迪拉以355票对169票的绝对优势获胜,五天后,总统任命英迪拉为总理,从而开始了印度现代史上一个新时期,印度一些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尼赫鲁之后时期”,亦称“英迪拉时期”。
摆脱控制
英迪拉执政初期,遭遇国内粮食危机,经济面临困境,在这种危急的政治经济形势下,1967年2月举行了第四届大选,尽管英迪拉在大选中作了巨大努力,在竞选过程中走了5万多公里,发表上千次演说,然而大选结果令人沮丧,在人民院515个议席中,国大党仅获得279席,占选票总数的40%,勉强维持微弱的多数在中央执政。在邦政府的选举中,在总数3453个议席中,国大党只获得1661席,不足半数。在17个邦中占全国人口2/3的9个邦议会中失去多数,包括党主席、5名内阁部长和5名邦首席部长在内的许多国大党领导人纷纷落选。在大选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为了国大党新政府不至在内部纷争中崩溃,卡马拉季从大局出发,竭力调解缓和党内矛盾。他力劝英迪拉把她的政治对手
德赛集团召回内阁,搞权力平衡,稳定政府,安排德赛担任副总理和财政部长职务。这是国大党内两大派系斗争的暂时妥协。
大选后,为了修复国大党的形象,英迪拉没有充当国大党辛迪加集团的驯服工具,而是独立执行总理权力,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政治经济措施。国大党通过了激进的十点纲领,提出了对银行实行社会控制、普通保险业国有化和取消王公特权等措施,并予以实施。1969年7月,英迪拉首先拿一直与自己唱对台戏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
德赛集团开刀,解除他的财政部长职务,自己兼管财政部。3天后,德赛辞去副总理职务,被赶出内阁。这样,英迪拉与辛迪加集团的对抗已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由于印度总统
扎基尔·侯赛因博士于该年5月病逝,双方在总统候选人的问题上随之展开公开较量。英迪拉推举副总统吉里作为候选人与辛迪加派推选的桑吉瓦·雷迪对抗。8月,在总统选举中吉里获胜,大大加强了英迪拉在党内的政治地位,从而导致11月国大党的公开分裂,分为英迪拉·甘地“执政派”和辛迪加集团的“组织派”。执政派在人民院的279个议席中仅拥有204席,只是依靠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德拉维达进步联盟等党派的支持,才保持了在议会中的微弱优势。而国大党的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均发生分裂,原有21名成员的国大党工作委员会仅有10人属干“执政派”。在国大党全印委员会中,英迪拉拥有的支持者没有超过总数的1/4。英迪拉政策得到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支持,为她树立了领导国家左翼联盟的英雄形象,从而赢得党内外广大群众的支持。英迪拉把掣肘她的像德赛那样的
右派领袖赶走,摆脱了辛迪加集团的控制,结束了英·甘地执政之初的集体领导的局面,真正开始了“统一的国大党统治时期——英迪拉·甘地时代”。
蝉联总理
1970年9月英迪拉向两院提出取消王公特权和年金的宪法修正案时,在联邦院以一票之差达不到修改宪法必需的2/3的多数而被否决。英迪拉感到她领导着一个不占多数的议会,地位不稳,于是提前一年于1971年举行大选。英迪拉在大选中信心十足,提出切中时弊的“消除贫困”这一深入人心的口号,竞选旅行约6万公里,从而掀起了一股“英迪拉热”。1971年3月的大选结果表明,英迪拉获得了胜利,“执政派”国大党赢得人民院515个议席中的350席的绝对多数,使议会中“组织派”的议席减少到16席,这就完全恢复了“执政派”分裂前在议会中的实力地位。1972年,在21个邦中的16个邦的议会选举中,“执政派”几乎囊括了总议席数的70%以上,再度控制了因分裂而失去的邦政府统治地位。国大党执政派在邦议会选举中的这一胜利,显然受到1971年冬爆发的肢解
巴基斯坦的第三次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影响,
印度与
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在前苏联的全力支持下,印度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使“英迪拉热”达到顶峰。
1971-1972年,英迪拉政府通过了系列宪法修正案和法令,实行激进的措施,包括不得就国有化赔偿金问题向法院起诉,取消王公特权和年金,取消印度文官的特权等,国大党全国委员会通过的
经济政策决议还提出要降低土地最高持有额、政府接管粮食批发贸易、扩大生活必需品的公共分配制度、控制垄断资本等激进政策。这些措施并没有损害混合经济的本质,私营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
紧急状态
1974年,印度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之中。生产停滞,物价高涨,粮食和必需品短缺,失业人数增加。党和政府内派别斗争和腐败现象有增无减。不满的人民开始爆发骚乱,并被反对党利用来达到推翻邦政府的目的。1974年1月,
古吉拉特邦学生发生骚乱,在国大党(组织派)的支持下,最终推翻了邦政府。3月,
比哈尔邦自发的反政府运动不仅得到国大党(组织派)等反对党的支持,而且得到印度政界元老贾·普·纳拉扬的领导,成为举国闻名的“纳拉扬运动”。5月,爆发了数十万铁路工人的大罢工。1975年动荡有增无减,英迪拉的反对者们利用国内此起彼伏的不满情绪,发起了对其权威的挑战。他们控告英迪拉在1971年大选中存在以权谋私、营私舞弊的违法行为。1975年6月,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判处英迪拉选举舞弊的指控成立,宣布英迪拉在未来6年中不得竞选公职。英迪拉如果接受法院的判决,则意味着将总理之职拱手让人。在她看来,这是对印度的不负责任,在印度当时的状况下,她认为没有人能够像她一样捍卫一个统一、稳定的印度。在这种情况下,6月26日凌晨4点,政府就开始了大逮捕,逮捕了所有反对党领袖,其中包括79岁的国大党“组织派”领袖德赛和72岁的社会党领袖J.P.纳拉扬。6点,英迪拉召开
内阁紧急会议,一小时后,在她的建议下,印度总统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行政当局剥夺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7月4日她又取缔国内反对派组织26个。7月底,在议会下院123名议员和上院76名议员被拘留的情况下,通过宪法第二十八和第二十九两项修正案,规定禁止法庭听取任何有关
紧急状态法的起诉和对总理任何悬而未决问题的控告。到这年8月份,全国至少有一万人被关进监狱(反对党估计这个数字为5万人,而官方数字只有数千人)。
在国家紧急状态宣布不到一周时间,英·甘地抛出“二十点经济纲领”,以此来笼络人心,包括土地改革、降低物价、打击
偷税漏税、加强许可证管理等措施。这些强硬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稳定了国家的混乱局势。在紧急状态期间,印度粮食产量在1975年达到1.14亿吨,使政府度过了粮食危机的难关,并把日用品价格降到1971年的水平线上。此外,由于紧急状态期间禁止工人罢工,使
印度工业生产出现回升趋势,1975年工业生产总值增长6%,1976年和1977年增长10%。在此情况下,英迪拉可以选择继续当一位“女王”,继续威权统治,但是她深受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思想的影响,她认为民主是印度的基石。1977年,当国内局势平稳后,她毅然宣布结束紧急状态,恢复民主选举。
落选下台
1977年1月,英迪拉·甘地解除紧急状态,3月举行大选。然而,在大选前夕,英迪拉遭到的第一个打击就是前国防部长、贱民领袖贾格吉万·拉姆的倒戈,他去内阁职务,退出国大党执政派,另组“民主国大党”,并与
人民党结盟。另外,在竞选过程中反对党联盟提出顺乎民意的口号一-“自由与面包”。J.P.纳拉扬进一步提出这次大选是“
印度抉择民主与独裁、自由与奴隶的最后机会”。这些口号深得人心,对紧急状态不满的选民纷纷把票投向人民党。最终国大党仅得到34.5%的选票和28.4%的席位(542席中的154席),第一次失去了执政的机会。人民党以41.3%的选票获得54.4%的席位(295席),加上其盟友的席位,达到2/3 的多数,组织了人民党政府。在同年6月举行的10个邦议会选举中,
人民党又取得在其中8个邦执政的好成绩,从而第一次打破了国大党一党执政的政治格局,
莫拉尔吉·德赛出任第四任总理,英迪拉·甘地下台。
再度执政
1977年大选失败后,国大党内部矛盾尖锐化,1978年1月分裂为国大党(英迪拉派)和国大党(
社会主义派)。国大党(英迪拉派)经过三年休养生息,力量逐渐恢复,在竞选时,国大党(英迪拉派)提出“建立稳定的政府”、“恢复法制”和“平抑物价”等口号,得到从财团到城乡贫民、贱民和穆斯林的普遍拥戴。1980年1月,国大党(英迪拉派)以42.7%的选票获得2/3的绝对多数的议席(529席中的 353 席),英迪拉再次担任
印度总理。英迪拉重新上台后在政治上对各反对派实行分化瓦解策略,使其不能形成联合力量,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年6月,英迪拉悉心培育的政治继承人、她的小儿子桑贾伊因为
6.24飞行事故去世,这使她因此不得不让作为民航飞行员的长子拉吉夫投身于政治。
在英迪拉重新执政后,在外交上既把印苏关系放在首位,使
苏联成为印度最大的经援国,同时又力图加强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与此同时,印度还开展
多边外交,改善同周边国家,尤其是
巴基斯坦的关系,搞南亚区域合作,维护印度在南亚的支配地位。1983年3月,英迪拉当选为
不结盟运动的主席,进一步加强了印度的国际地位。然而在英迪拉重新执政后,种族、教派、民族矛盾冲突和工农斗争日益突出,
印度教与
锡克教徒的流血冲突时有发生。1984年
北方邦莫拉达巴德爆发的印回仇杀,死亡百余人,流血冲突波及德里等10多个城市以及
克什米尔印占区。事实上,印度的教派冲突是国内长期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印度教徒同穆斯林的冲突由来已久,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的冲突也一直未断。英迪拉上台伊始,就做出划定
旁遮普省语言邦的决定,满足了锡克人长期为之斗争的要求。但不久,代表锡克人利益的
政党阿卡利党为了争取更多的权利而重新向政府施加压力。在此期间,英迪拉表面上答应了锡克人进一步提出的要求,但实质上并未执行。在其再度执政后,为了获得在旁遮普邦选举的胜利,以及确保自己执政地位的稳固,英迪拉大力扶植锡克极端主义教派代表宾德兰瓦拉。与之对立的阿卡利党在自己的要求达不到满足时也诉诸教派主义,使得问题一步步激化。
为了保障国家的统一,英迪拉决定加强中央的权威,采取中央集权的做法,削弱地方势力,但是这些做法没能缓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反而加剧了紧张形势。其中,最令英迪拉头疼的是
旁遮普省地方分离主义运动。以宾德拉瓦尔为首的锡克教原教旨主义势力,在
旁遮普地区不断制造暴力事件,并带领部队入驻阿姆利泽的
阿姆利则金庙——锡克教的主庙。国大党政府与宾德拉瓦尔进行了数次谈判,但是效果不佳。
锡克教极端主义势力在1983年先后制造了一系列针对
印度教的暴力袭击事件。面对这种局面,英迪拉选择在1984年6月6日,发动了“
蓝星行动”,即出动武装部队攻打了锡克教的圣地金庙,造成不可计数的平民伤亡。宾德兰维尔的遗体次日被发掘,同时呈现在世人眼前的,还有“蓝星行动”中旁遮普邦超过40座锡克神庙的摧毁和遍布全邦的朝圣者尸体。
人物逝世
对于英迪拉来说,下令实施“蓝星行动”计划,无异于给自己签署了死亡证书。她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生前就曾写下遗书。她写道:“正如有人所担心的,一小撮人在策划使我意外死去。如果那样,我将坦然而去,但那些谋害我的人将备受煎熬。”“对待死亡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泰然自若。平静似水的心境促使我写下这份实际上的遗书。”她甚至对死后的安魂之地也作了安排,要求把她的骨灰撒在
喜马拉雅山脉上,而不是按
印度教的习俗撒进恒河里。英迪拉虽然已经意识到死亡的阴影正笼罩着她,但她并不畏惧。“
蓝星行动”过后,国防部长
拉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为总理的安全着想,想把她身边的
锡克族警卫调走,但为英迪拉所拒绝。
1984年10月31日早晨,英迪拉吃过早餐向办公室走去,她的3名警卫中的两名走上前来,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向她行传统问候礼。她停下来还礼。就在这时,第三名警卫用左轮手枪向她射击。当英迪拉倒下后,另外两名警卫也向她开枪。英迪拉的
卫队士兵听到枪声后立即赶来向谋杀者开枪,当场打死一名刺客,另外两人受伤。随后,救护车开来立即把她送进全印医学研究所进行抢救。包括心脏专家和神经外科专家在内的十几名医生对英迪拉进行了4个小时的紧急抢救,当时英迪拉身上的弹伤有20多处,但医生们还是全力救治,直到下午2点20分才正式宣布她死亡的消息。
为政举措
经济
在《
印度经济》作者
何承金来看,英迪拉的经济思想是其父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将英迪拉执政期间的经济思想和
经济政策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6年首任总到七十年代初期,在执政初期,面对印度国内紧张的政抬经济形势和
印巴冲突的恶劣局面,英迪拉决定停止执行本应开始的第四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转而实行较为灵活的年度计划,经过三个年度计划的执行,印度经济形势趋于好转,英迪拉政府才于1969年4月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这种灵活的经济政策对印度经济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农业上,英迪拉政府接受美国专家的意见,开始实行新战略即“
绿色革命 ”;在工业领域实行银行国有化、颁布反垄断法、取消土邦王室的内库等等。
第二阶段从七十年代初到1977年大选下台。由于国大党在1971年大选和印度在同年12月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的巨大胜利,英迪拉的工作重点放在了经济工作。她进一步调整经济战略,加强农业,控制人口等。在《甘地夫人和
印度经济——兼论英迪拉的经济学》一文中,学者何承金认为,这期间英迪拉的政策反映了她踌躇和矛盾的心理。具体表现在,她轻率地决定由政府接管粮食批发贸易,但很快又放弃这项方案;一方面充分采纳了莫汗·库马拉曼加南等谋士的激进意见,实行煤炭工业国有化,积极运用国家控制的金融机构限制私营经济的发展等,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都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1974年在国际石油危机冲击下,面对通货膨胀爆发,英迪拉最初采取了有节制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和作法,实行了严格的紧缩政策。到1974年后期,通货膨胀虽被暂时控制住了,但整个经济活动也随之降低。英迪拉于1975年6月宣布全国紧急状态。同年7月开始实行“二十点经济纲领”。
第三阶段从1980年东山再起到1984年10月遇刺身亡。英迪拉重新上台后,在经济上实行调整和有限度开放的政策,在发展战略上,更加注重本国国情,实行灵活的经济机制,比较放手地进行了以解决国际收支问题为中心的结构调整。具体政策上,学者何承金认为,英迪拉并没有对人民党政府的
经济政策全盘否定,而是运用更加务实的手段,从一些传统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1982“生产力年”口号和“新二十点经济纲领”鼓动下,1975年开始、1978年发展起来的经济自由化运动,进入了第三次浪潮。
政治
实施激进政策
在执政初期,为了站位脚跟,英迪拉没有充当国大党辛迪加集团的驯服工具,而是独立执行总理权力,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
政治经济学措施,从而激化了她与党内实力派之间的矛盾。1967年5月,她提出要在1976年前实现“十点计划”,其内容是:(1)对银行实行社会控制;(2)普通保险国有化;(3)由国营企业逐步接管私营进出口贸易;(4)实行粮食配给政策;(5)组织城乡消费合作社;(6)采取有效步骤削弱垄断和经济权力的集中;(7)采取措施保证整个社会最低限度的粮食需要;(8)限制个人对城市土地的所有权;(9)迅速实行土地改革;(10)废除前王公一切特权。国大党分裂后,英迪拉又进一步实行一系列的激进措施,如取消经理行制度,实行新工业许可证制,颁布限制垄断资本的法令等。这些激进措施不仅赢得了党内激进派的支持,而且得到了
左派党和共产党的支持。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中央支持国大党,而且在
喀拉拉邦同国大党搞选举调整,使国大党恢复了在该邦失去的实力。
从1971年至1972年,英迪拉·甘地政府通过了系列宪法修正案和法令,实行激进的措施,包括:不得就国有化赔偿金问题向法院起诉,取消王公特权和年金,取消
印度文官的特权,把喀拉拉邦的两个土改法纳入宪法第九条,将石油、煤炭、普通保险业和1/3的“病态”纺织厂收归国有等等。国大党全国委员会通过的经济政策决议还提出要降低土地最高持有额、政府接管粮食批发贸易、扩大生活必需品的公共分配制度、控制垄断资本等激进政策。这些措施并没有损害混合经济的本质,私营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
政治民主化
完善议会民主制
英迪拉在执政期间,推动了印度政治民主化,她巩固完成了议会民主制,促进了选举制、文官制的发展。选举是议会民主制的核心,即便是在紧急状态期间,英迪拉也没有废弃选举,尽管这次选举直接导致了英迪拉和国大党的下台。在英迪拉再度执政后,在政局动荡期间她仍坚持议会民主制。此外她还促进了选举制的完善,1971年英迪拉政府发明了选民卡制,登记者对每家进行造访登记,大大减少了登记纰漏。随着选举制的制度化发展,印度在选任官僚、指责划分、实施程序方面走向透明化。英迪拉政府还进一步健全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于1970年成立了人事和行政改革部,促进了人才的选拔、录用及管理。
提升政治参与度
英迪拉执政期间,更加注重对妇女权利的保护,并积极提升她们的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她曾表示,只有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国家和社会才能发展进步。1972年,英迪拉政府在收养子女的权利上规定了男女的平等权利;1972年颁布了《堕胎法》;1976年颁布了《限制童婚法修正案》;1983颁布了《刑法修正案》;1984年
印度通过《家庭法庭法》。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参政提供了基本前提。她于1968年颁布《国家教育政策》提出男女教育机会均等,随着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的提高,政治参与度也随之提高。英迪拉还提升了中低
种姓的政治参与度,英迪拉政府在银行国有化后,为低种姓在银行保留配额,并进行招聘;提升低种姓受教育水平,给予农村低种姓学生以物资奖励,此外还通过立法保护低种姓各方面的权利。英迪拉执政期间,大量之前被排除在政治体系外的中低种姓进入政府精英体系,缩小了上等种姓与下层种姓之间的差距,提升了低种姓的政治参与度。
施行紧急状态
在印度教民族主义团家族和
社会主义势力联合发动的反英迪拉政府的浪潮下,1975年6月26日,英迪拉召开
内阁会议,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暂停宪法赋予公民的一切基本权利。这也是印度独立以来首次由于政局不稳而实行国内紧急状态,此后英迪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首先是大规模抓捕反对党领导人,其次是对新闻与舆论进行严格的审查。她的儿子桑贾伊甚至还进行了强制绝育的措施。面对选举舞弊的指控,英迪拉则利用国大党(执政派)在议会占多数的优势,接连在议会通过了若干个宪法修正案。这些强硬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稳定了国家的混乱局势。在
紧急状态法宣布后,印度有些邦的民众不顾禁令,依旧罢工罢市,甚至出现
纵火焚烧电台和电视台的恶性事件。英迪拉为了获取民众的支持,于同年7月1日推行了“二十点计划”,该计划虽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但有些措施如防止逃税、走私和经济犯罪,降低生活必需品价格和放宽投资程序等措施,较大地缓解了当时低迷的经济状况。
蓝星行动
伴随着英迪拉的个人集权,国大党经历了几次分裂,为印度其它
政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印度教派主义政党
印度人民党、地方政党乘势而起,印度多党竞争和制衡的政党政治发展趋势变得不可逆转。其中,最令英迪拉头疼的是旁遮普地方分离主义运动。以宾德拉瓦尔为首的
锡克教原教旨主义势力,在
旁遮普地区不断制造暴力事件,并带领部队入驻阿姆利泽的
阿姆利则金庙——锡克教的主庙。国大党政府与宾德拉瓦尔进行了数次谈判,但是效果不佳。锡克教极端主义势力在1983年先后制造了一系列针对印度教徒的暴力袭击事件。面对这种局面,英迪拉选择在1984年6月6日,发动了“
蓝星行动”,即出动武装部队攻打了
锡克教的圣地金庙,造成不可计数的平民伤亡。宾德兰维尔的遗体次日被发掘,同时呈现在世人眼前的,还有“蓝星行动”中旁遮普邦超过40座锡克神庙的摧毁和遍布全邦的朝圣者尸体。“蓝星行动”虽然镇压了锡克教极端主义势力,但是攻打锡克教圣地并且杀害数百名锡克教徒的行为,极大伤害了锡克教徒的宗教感情。最终也给英迪拉带来了杀身之祸。
外交
英迪拉统治时期,与
苏联形成特殊关系,与美国关系则屡有波折。尽管英迪拉政府仍宣称印度未放弃不结盟的立场,但其所奉行的不结盟政策在实质上与尼赫鲁时期的不结盟已大相径庭。英迪拉政府认为,20世纪50年代印度的不结盟是消极的,以中立作为防御武器,而印度在对华战争中的失败已证明此路不通,因此需要推行所谓的“积极的不结盟”。英迪拉突出军事作为达到外交目标的手段,并从尼赫鲁积极介入国际事务的政策转向更多关注国家利益和南亚地区的实用主义。从此,印度便进入以灵活依靠某一超级大国大力扩充军事为特色的所谓“积极的不结盟”时期。
对南亚各国关系
英迪拉上台执政后,在对外政策上改变了尼赫鲁温和的理想主义外交政策,转而采取了强硬姿态,把南亚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地区外势力干涉。英迪拉第一次执政时期所采取的强硬政策、大国外交政策和不结盟政策等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由此确立了
印度在南亚的大国地位。这种政策损害了印度不结盟领袖形象,造成邻近国家,尤其是南亚诸邻国对印度的提防和恐惧。
不过,在英迪拉的第二执政期,印度同其各邻国的关系毕竟有所改善。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在南南合作浪潮的推动下,南亚各国已开始酝酿开展区域合作。1981年4月,南亚七国外事秘书在
斯里兰卡首都
科伦坡集会,研究本地区合作问题,迈出了南亚区域合作运动的第一步。1983年8月,南亚七国外长在新德里召开首次会议,通过了《南亚地区合作宣言》和《南亚地区合作统一行动纲领》。
对美国关系
英迪拉曾先后9次去美国,1963年-1965年,她连续3次去美国。她表示,始终非常尊敬美国,赞扬美国对印度“满腔热情”,并声称印度和美国在大部分的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1971年10月至11月间,英迪拉访问美国等西方6国,但在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助手
亨利·基辛格的会面中双方很不愉快。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访问印度,不过卡特仍在同年签署了禁止将核材料运往印度的法令。1980年英迪拉第二次执政时期,开始尝试改善70年代以来陷入低估的印美关系。1981年英迪拉在
墨西哥坎昆会晤了美国总统里根,双方进行了私下会谈。之后印度放缓了对美国继续向
巴基斯坦出售武器的指责,停止了对美国在印度洋加强海军力量的批评。1982年7月,英迪拉访问美国,与里根总统就向印度提供低浓度
核燃料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1984年5月,
美国副总统布什访印,美国仍是
印度最大的债权国和主要的贸易伙伴。
对中国关系
在印中关系上,英迪拉多次表示愿意改善两国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迪拉派出了印方率先撤回的驻华大使。1979年2月时任印度外长
阿塔尔·瓦杰帕伊访华,同中国领导人交换了意见,并就一些双边问题举行了会谈。1981年6月,时任中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对印度进行了回访,双方在会谈中一致表示希望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双边问题。同年10月,中国领导人在坎昆会见了英迪拉,两国领导人就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交换了意见。1984年8月双方签订了贸易协定。英迪拉政府坚持印度一向奉行的原则:赞同中国在
西藏自治区和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支持中国重返
联合国,但是两国的边界问题始终是发展友好关系的障碍。
对苏联关系
1964年10月,苏联新领导上台后,英迪拉先后3次去苏联,受到了苏联领导人的亲自接待,她赞赏苏联“富有同情心地理解”印度面临的问题,并感谢苏联的帮助。1971年8月9日,在英迪拉的主导之下,印度与苏联签订为期20年的《印度-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两国的结盟。在1980年英迪拉重新执政后,在外交上把印苏关系放在首位,使
苏联成为印度最大的经援国,
军事
英迪拉政府强调“印度的中立政策也需要以军事为基础”,“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而呼吁和平比之于无军事实力的软弱呼吁要强有力。”她突出军事作为达到外交目标的手段,最终在
苏联的支持下1971年底肢解了
巴基斯坦;英迪拉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大力发展印度的军事力量,在英迪拉的领导下,印度的火箭、导弹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74年爆炸了第一个
原子能装置。
第三次印巴战争
自
印巴分治以来,两国之间的摩擦冲突不断,印巴独立不久就因为三个较大的土邦——海德拉巴、朱纳加尔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大打出手。其次,宗教冲突频频发生,按照宗教因素实行的分治并未能解决次大陆的宗教矛盾和冲突。建立单一宗教成分的国家目的还是没有实现。再次,造成了
经济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布局的极端不平衡,严重地削弱了
印度和
巴基斯坦的经济实力。巴基斯坦建国之后,其国土被分为东西两块。东巴与西巴之间隔着印度的国土,相距两千多公里,虽然两地居民大多信奉
伊斯兰教,但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巴基斯坦独立之后,虽然东巴孟加拉族人数占全巴的人口 56%,但其中央政权基本上掌握在西巴人手中。因此,东孟加拉人认为在国家机构中受到排挤和歧视。长期以来,东巴孟加拉人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进行斗争。而事实上,印度为了削弱巴基斯坦早就暗中支持东巴的分裂活动。
英迪拉利用东巴与西巴的内部矛盾,挑起了印巴战争,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同时在东巴多个地区向巴基斯坦发起进攻。经过两周战斗,印军占领了整个
东巴基斯坦。12月3日,巴基斯坦从西边对印度发起袭击,引发
全面战争。至此,
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了。英迪拉亲自指挥
印度武装部队征讨东巴基斯坦,印度空军飞机也在东西巴进行大规模袭击,使巴空军战斗力陷于瘫痪。
印度海军炮击巴基斯坦最大的海港
卡拉奇码头设施,随后攻入巴海军总部所在地卡拉其港。接着,
印度占领了东巴的杰索尔机场和库米拉机场,并采取多路突击、速战速决的战术,分别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东巴首府
达卡。12月16日印军占领达卡,巴基斯坦军队向印军无条件投降。这场不到一个月的战争将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占全巴基斯坦人口 56%、面积 16%的东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孟加拉国。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实现,印度成为南亚唯一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大国。自从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印军惨败以来,民众对于国家安全一度陷入绝望。英迪拉洗刷了父亲的耻辱,印度人将对
巴基斯坦的胜利比作“具有史诗气概的
十字军国家”。而英迪拉作为统帅,也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反对党领袖
阿塔尔·瓦杰帕伊也盛赞她为印度神话中象征着力量与毁灭的难进母。
国防
英迪拉执政期间,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她重新上台后破例兼任国防部长,既说明她对国防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说明她对
印度周边地区特别是印度洋的安全状况趋于恶化表示关切。出于对美国决定用尖端武器重新武装
巴基斯坦的担忧,她认为印度应购置必要的武器,在数量上要超过美国向巴基斯坦提供的武器。为此,印度从苏联买来了米格-29战斗机、T-27坦克、
装甲汽车等先进武器装备,还进口了法国的
幻影战斗机、
英国的海上猎人飞机和
德国的HDW潜艇。在向西方发达国家购买和引进先进武器装备的同时,英迪拉还强调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科学技术。为此,她增加了国防开支,以加强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
英迪拉特别重视发展核动力军舰和潜艇。
印度最初的两座核发电站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设计的,第三座核发电站则由印度
科技人员自行设计和建造,标志着印度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中较早掌握设计、建造和管理
核电站技术的国家。1970-1974年间,英迪拉政府奉行强有力的核政策,不仅保持了前任发展
核爆炸技术的政策方向,而且把核爆炸技术付诸试验,1973年英迪拉作出同意
核试验的决定,1974年5月成功地进行了核爆炸。在空间技术方面,印度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制造了自己的卫星和
运载火箭,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中空间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荣誉奖项
2007年,在印度NDTV电视台于印度独立60周年之际展开的一项“印度最伟大偶像”的全国民意调查中,英迪拉·甘地得到的票数位居第四,仅次于“圣雄”
莫罕达斯·甘地、
特蕾莎修女及工业大亨杰汉吉尔·
拉坦·塔塔吉·达达波伊·塔塔。
2020年,英迪拉·甘地被美国《
时代周刊》评为100位影响世界的伟大女性中1976年的“年度女性”。
人物评价
尽管许多年过去了,至今印度仍有许多人顽固坚持对英迪拉的两极评价。她不是受人崇拜便是横遭唾骂,几乎没有人客观地看待她。在此有一点需要补充一下:咒骂她的都是受过教育的中上阶层,而颂扬她的则是广大的下层人民。——《英迪拉·甘地传》(
印度作家马尔豪特拉)
英迪拉·甘地的一生经历了三分之二个世纪。此间同印度及全世界的多次重大事件紧密相连。——《英迪拉甘地私人传记》(印度作家普普尔·贾亚卡)
她的相貌很动人,她有一对淡啡色而又略带哀伤的美丽眼睛,脸上总是挂著一丝奇妙、高深莫测却又能引起人们好奇的微笑。——
意大利记者
奥莉娅娜·法拉奇英迪拉·甘地对印度政治现代化的影响既有主观努力,又有客观促进。尽管她的个人独裁尤其是
紧急状态影响了印度政治现代化进程,但总体来看,英迪拉·甘地执政期间,印度的政治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中国学者王联
英迪拉的执政政策虽然名义上继承了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 “
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方针 , 但其政策具有很大的现实主义灵活性,她自我保护的个性和实用主义哲学观念、敏锐的政治眼光 、果刚的决策能力 、灵活的政治权术及其坚毅的个性 , 把她送上了权利的顶峰。 ——中国学者段海霞、李琼
人物关系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1942年2月,英迪拉·甘地与
费罗兹·甘地订婚,在公众中引起了轰动,他们强烈抗议这种“不同宗教信仰”的婚姻。在费罗兹·甘地年轻的时候,作为国大党的一名积极分子,他一直在阿南德宫工作,被视为尼赫鲁家族,尤其是贾瓦哈拉尔妻子卡麦拉的忠实门徒。他极度崇拜卡麦拉,在卡麦拉罹病后,无论是在
印度的博瓦利疗养院还是在瑞士,费罗兹都一直守护在她身边。因此,有人认为,英迪拉之所以决定与费罗兹结婚,至少部分原因在于后者对于其母始终如一的热爱和照顾。英迪拉在欧洲时,费罗兹也一直是唯一的朋友和伴侣,但相比于英迪拉的美貌,费罗兹则是又矮又胖;英迪拉内向、腼腆,但费罗兹非常合群又精力充沛,他的中下阶层出身更是与英迪拉的贵族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英迪拉16岁时,费罗兹就向她求婚,但直到1937年,在巴黎蒙马特教堂的台阶上,英迪拉才点头允诺,而他们的婚姻在最开始也遭遇英迪拉父亲尼赫鲁的反对,但在英迪拉的坚持下父亲默许了。1942年3月26日,英迪拉和费罗兹举行了婚礼。
1944年,英迪拉和费罗兹第一个儿子拉吉夫出生。1946年12月14日,第二个儿子桑贾伊出生。费罗兹在结婚后对一位穆斯林妇女动了真情,甚至向英迪拉提出离婚的要求,但英迪拉不愿离婚,尼赫鲁出面干预才结束了这次离婚风波。此事过后英迪拉则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父亲尼赫鲁的生活和事业上,长期分居让两人的关系更加冷漠。与此同时,费罗兹也在政界活跃起来,他当选
北方邦的议员,大胆批判权威,甚至公开批评尼赫鲁,当英迪拉担任国大党主席之职时,费罗兹甚至在政治上挑战和敌对英迪拉,两人的婚姻关系再次敲响警钟。直到费罗兹患上了心脏病后,英迪拉才回归家庭,花更多地心思照顾费罗兹,两人的关系才逐渐回暖。然而在1960年9月,费罗兹因心脏病发作,在48岁生日前仅仅4天便离开人世。
性格特点
在《英迪拉·甘地传》的作者马尔豪特拉看来,英迪拉的情感极其脆弱且不全面,导致她产生了一种双重的自我保护心理。一方面,尽管她的害羞令她苦恼,但却努力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超过别人;另一方面,她又把自己紧紧包藏起来,尽力保持独处,除了极少的几位朋友以外,她无法向任何人坦露心怀。她的这一特点一直保持终身。
后世纪念
命名学校
1985年1月,
印度前总理
拉吉夫·甘地向全国宣布要创办以其母亲、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的名字命名的国立开放大学。9月,议会通过了《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法案》。同年11月,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正式奠基。该所大学发展成为一家开放的远程教育机构,通过远程学习和建立海外学习中心两种方式与非共享大学教育资源,已在多个国家建立学习中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
设立奖项
1986年起,印度国大党(英迪拉派)也设有“英迪拉·甘地民族团结年度奖”,奖励那些为巩固印度的统一和团结作出一定贡献的个人或组织。此外,印度政府设立有以英迪拉·甘地姓名命名的“英迪拉·甘地和平奖”。
地名纪念
印度国土最南端的岛屿(位于
尼科巴群岛中)被命名为英迪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