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母细胞瘤
儿童期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之一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90%发生于5岁以内,占小儿肝原发性恶性肿瘤的50%-60%左右,3岁以下发病率占85%~90%,且男性比女性多,多发于肝右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细胞遗传学异常、肝母与低出生体重、家庭性遗传有关、外源性因素等有关。
肝母细胞瘤组织学分型为上皮型、上皮与间叶的混合型。其临床表现为多以不规则局限性肝脏肿大为最初症状,肿块位于右腹或右上腹部。早期除有轻度贫血外,一般情况多良好。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发热、贫血、体重下降,腹壁可见静脉怒张,并可因腹内巨大肿块造成呼吸困难
肝母细胞瘤的治疗通常以手术治疗结合化疗。术前化疗可使大部分肿瘤缩小,能够较好地与周围肝组织分隔开,大多数肿瘤经术前化疗可完整切除。
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细胞遗传学异常。位于11号染色体抑癌基因的缺失和失活可能与肝母细胞瘤的发生有关。20号染色体三体也较为常见。
2.肝母与低出生体重有关。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肝母细胞瘤的发生率要高出正常出生体重孩子的51倍。
3.与家庭性遗传有关。大多数肝母细胞瘤是散发的,但有家庭多发的病例。
4.外源性因素有关。有人报道肝母细胞瘤与胎儿期酒精综合征、孕期口服避孕药等有关。
流行病学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90%发生于5岁以内。在儿童肝原发性恶性肿瘤中,肝母细胞瘤占50%-60%左右。男女之比约为2:1,偶见成人期发病的病例。60%~70%肝母细胞瘤发生于肝右叶,少数侵占两叶。
组织学分型
临床表现
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为多以不规则局限性肝脏肿大为最初症状,肿块位于右腹或右上腹部。早期除有轻度贫血外,一般情况多良好。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发热、贫血、体重下降,腹壁可见静脉怒张,并可因腹内巨大肿块造成呼吸困难
局部表现
肝母细胞瘤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膨隆,90%的患儿右上腹出现可随呼吸活动的肿块。疾病初期腹部肿块不典型,腹部肿块多在无意中发现。疾病后期随腹部肿块增大,可出现腹围增大,腹部静脉曲张,肿块压迫胸腔可出现呼吸困难。体检肝脏呈弥漫性或结节性肿大,质地较硬。
全身表现
肝母细胞瘤的全身表现为肿块增大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引起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年长患儿可有疼痛、体重减轻或不升,贫血偶尔也可出现,较少出现黄疸。有研究报道肝母细胞瘤因肿瘤组织分泌性腺激素使男婴出现性早熟。
诊断检查
床诊断标准
1.小于5岁儿童伴有腹部包块,存在典型HB影像学表现及血清甲胎蛋白异常升高。
2.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腹部CT提示肝内单发或多发的实性为主的软组织包块,血供丰富,可侵犯重要血管,可见-3-钙化灶及囊性坏死。腹部超声显示单发实质性包块,少数病例可为多发病灶,病灶边缘清晰,回声轻度增强。
实验室检查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升高为是肝母细胞瘤重要的诊断标准之一。肝母细胞瘤早期患儿肝功多数正常,但晚期肝脏功能紊乱,白蛋白减少,导致90%以上的患儿甲胎蛋白异常升高。
其他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如肝功能(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及输血前传染病筛查(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抗体、梅毒艾滋病检查);肾功能(尿素氮肌酸酐尿酸);电解质及血淀粉酶测定;乳酸脱氢酶;凝血功能;尿常规和粪常规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检查
约90%的X线检查发现异常,但仅显示上腹占位性病变,腹部X线平片显示右上腹或中上腹增大肝脏影像。右叶肝母细胞瘤常使右侧结肠气体影向右移位,左叶肝母细胞瘤使胃液影向左侧移位。肿瘤巨大时可使膈肌抬高,膈肌活动受限或减弱。
腹部超声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初步评估肿瘤的范围、大小、性质以及评估肿瘤组织对血管的浸润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诊断血管瘤栓和肿瘤内的血管分流等。术中超声还可用来辅助诊断血管浸润和评价肿瘤是否可被切除。
腹部CT检查
CT检查是肝母细胞瘤诊断与鉴别诊断较为精确的方法。它可显示直径2mm的病变,平扫可确定肝肿瘤密度、结节性质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CT可扫描肿瘤组织内部结构、肿瘤和周围血管的关系。
腹部MRI
MRI分辨率及组织显示比CT更清晰。MRI可以明确肿瘤血管和胆管解剖关系、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浸润,对选择手术方式、切除范围有指导意义。
其他检查
其他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测定等心脏功能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必要时)等。
病理检查
1.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β-连环蛋白(β⁃catenin)、谷氨酰胺合成酶(GS)、波形蛋白(vimentin)、肝细胞抗原(hepatocyticantigen)、INI1(整合酶相互作用因子);
2.检测CK7、CK19、CD34、Ki-67有助于提示肿瘤是否向胆管细胞分化、明确肝血窦之间肝细胞索的数目和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
鉴别诊断
治疗
原则
肝母细胞瘤的治疗通常以手术治疗结合化疗。完整切除肿瘤是肝母细胞瘤治疗的决定性因素,初诊时约50%病例不能完整切除肿瘤。术前化疗可使大部分肿瘤缩小,较好地与周围肝组织分隔开,大多数肿瘤经术前化疗可完整切除。
手术治疗
1.初诊手术切除指征:
(1)美国麻醉师协会评分1~2级;
(2)经影像学评估,残存肝脏组织大于原体积的35%,功能能够满足代谢需要;
(3)PRETEXTI、Ⅱ期的单发肿瘤病灶,距离重要血管有足够间隙(≥1cm);
(4)预计镜下残留(COGⅡ期)无需二次手术者。
2.延期手术指征:
(1)PRETEXTⅢ期、Ⅳ期患儿,在活检明确诊断先行新辅助化疗后,再行延期手术;
(2)化疗后评估为POST-TEXTI期、Ⅱ期,或没有重要血管(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累及的POST-TEXTⅢ期患儿,可行肝叶切除或分段切除;
(3)对PRETEXTⅣ期和化疗后评估为POST-TEXTⅢ期并伴有下腔静脉(V+)或门静脉(P+)累及的患儿,应该尽早转入具有复杂肝段切除或肝移植能力的医院治疗;
(4)化疗后仍残留肺或脑单发转移病灶者,可行残留病灶手术切除。
化疗
1.极低危组患儿术后不化疗,密切随访;
2.低危组化疗方案:每21天1个化疗周期,总疗程为4~6个周期;
3.中危组化疗方案:每21天1个化疗周期,化疗2~4个周期后择期手术,总疗程为6~8个周期;
4.高危组化疗方案:每21天1个化疗周期,顺铂+阿霉素化疗3个周期后评估,可行手术切除者,术后应用卡铂+阿霉素方案继续化疗,总疗程为6~10个周期。顺铂+阿霉素方案化疗3个周期后评估,未能手术切除者,改为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继续评估手术,总疗程为8~10个周期。
肝移植
化疗后评估为POST-TEXTⅣ期或POST-TEXTⅢ期伴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等重要血管受累,无法进行手术的病例可考虑行肝移植。
并发症及辅助治疗
预后
截至2016年,近30年,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有较明显的改进,在国际儿童肿瘤协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PediaticOncology,SIOP)的SIOPEL-1研究中总成活率2年为79%。在德国肝肿瘤研究协作组研究数据显示,总成活率3年为82%。SIOPEL-1的结果提示,在治疗前肿瘤存在明显的远处转移可能是重要的预后改变因素,1期3年成活率为100%,Ⅳ期则是44%。诊断时有转移者3年成活率为28%,而无转移者为77%,肺转移表示预后较差。
参考资料
..2024-01-03
儿童肝母细胞瘤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CCCG-HB-2016).《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2024-01-03
儿童肝母细胞瘤诊疗规范.中国政府网.2024-01-02
..2024-01-02
..2024-01-02
Hepatoblastoma.ICD-10 Version:2019.2024-01-02
目录
概述
病因
流行病学
组织学分型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全身表现
诊断检查
床诊断标准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
腹部CT检查
腹部MRI
其他检查
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治疗
原则
手术治疗
化疗
肝移植
并发症及辅助治疗
预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