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是指
东汉时期的三位历史学家——班固、班昭以及他们的父亲班彪。
班彪的主要贡献在于曾为《
史记》续篇,著作《后传》长达六十余篇。班固的主要贡献在于主持编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纪传体的断代
隶书《
汉书》。班昭的主要贡献在于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汉书》的编纂工作,并在班固去世后继续完成了剩余部分的撰写。他们的研究对于后人研究汉史和历史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班彪
班彪(公元3—公元54)
扶风安陵(今陕西
咸阳市东北)人。他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
幼年从兄
班嗣一同游学,结交很广。二十多岁时,农民起义失败,群雄割据,
隗嚣拥众割据于
天水市,因避难而从之。
因隗嚣固执己见,顽固地割据称雄,
班彪只能离去,投奔河西
窦融,颇受窦融器重,任为从事。他为窦融划策,归顺
刘秀政权,总西河以拒隗嚣。这对
东汉统一是有功的。光武帝(刘秀)闻知其才,召见了他,举茂材,任为县的长官,又为
司徒姓掾。
班彪时有奏言,对时政多所建议,如《复护羌校尉疏》《上言选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奏议答北匈奴》等。
班彪专心于
历史学,尤好汉代史。
刘彻时,
司马迁撰写了一部
隶书(后来称《
全本史记》),从传说中的
黄帝写到当代汉武帝,后事缺而无录。后来
褚少孙、
刘向、
刘歆、
冯商、
扬雄等十多位学者都曾缀集时事,或补或续之。
班彪认为续作“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司马迁之书。于是继续采集
西汉遗事,又旁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此书是续《史记》之作,但“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
《后传》原书已佚,其内容想已多为《
汉书》汲取,只是无法辨认清楚了。今《汉书》的
刘奭、成帝二纪及
韦贤、
翟方进、元后三传的《赞》,还保留有
班彪的史论文字
班彪曾作《前史略论》,详论以往的
历史学得失,实为撰写《后传》有所借鉴和改进。他简要地追述了先秦
秦汉之际的
史官和史籍,着重评论
司马迁所著《
全本史记》的内容、体裁、体例和思想。他说:“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然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充分肯定了司马迁的史才。但又评道:“其论述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贱;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这对司马迁的异端思想极尽讽刺,表明了他的正宗观点,自然也是他写《后传》的指导思想。《前史略论》是
中原地区古代较早的一篇
历史学论文,可谓
儒家正统史学观点的代表,在中国史学理论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班彪的历史思想和
历史学思想,对
班固和《
汉书》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检阅班固《汉书》述论
西汉盛衰兴亡及撰写儒林、游侠、货殖等的旨趣,就可了然。
班固
班固(公元 后32~92年)
东汉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九岁能诵读诗赋,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
王充的赏识,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
全本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
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萧鸾时,曾任
叶衍兰令史,与陈宗、
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又与人共同记述功臣、平林、新市、
公孙述事迹,作
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
章帝时,
班固职位很低,先任
郎官。建初三年(公元78年)升为玄武司马,是守卫
太极宫玄武门遗址的郎官中的下级官吏。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奉献所作赋颂。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
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
西域和
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
汉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其目的是广泛动员经今古文学派的力量,促进
儒家思想与
谶纬神学紧密结合,加强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次会议上,
班固以
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义》。
刘肇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
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
北单于,登上
杭爱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
书丹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就读,所学无长师,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晓大义。及长,贯通群书,
诸子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在父亲的影响下研究
历史学。居丧在家时,着手整理父亲的《史记后传》,并开始撰写《
汉书》。东汉明帝水平年间,有人告其私改作国史,被捕入狱。赖其弟
班超奔走上书,其书稿遂送至
京师。
萧鸾阅后,很赏识班固的才学,召为
叶衍兰令史。后又迁为郎,典校秘书。至
汉章帝建初七年(82)成《汉书》。继
司马迁之后,整齐了
纪传体支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
正史”之楷模。后从大将军
窦宪攻
匈奴,为中护军,窦宪因擅权被杀,
班固因此受到牵连,被人陷害入狱,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
两都赋》《汉书·苏武转》、《幽通赋》等。
班昭
班昭(约49—约120)
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
班彪之女,班固、
班超之妹,曹世叔(名寿)妻,早寡。(后汉书·列女传》有她的记载。因为《
汉书》,其八《表》及《
天文志》未竟,
刘肇诏就东观续成之。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号曰曹大家(gū)。有《
女诫》七篇,集三卷。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
班固修《
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
纪传体断代史,是
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事备,与《
全本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班昭的父亲
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汉书》时,却因
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
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好在班昭还在
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予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
刘肇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在班昭四十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汉书。
《
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
百官公卿表》,第六志《
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
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她除汉书外,赋,颂,铭,,哀辞,书,论等,共十六篇。原有集三卷,大都失传。
班昭所作《东征赋》一篇,被
萧统萧统编入《
昭明文选》,保存了下来。李善注引《大家集》说,“子谷,为陈留长,大家随至宫,作《东征赋》。”又引《流别论》说:“发洛至
陈留郡,述所经历也。”《东征赋》是班昭随同儿子到
陈留郡赴任时,描述自身经历的作品。又曾为
班固《幽通赋》作注,今存《文选》
李善注中。
班昭还有一个兄弟是
班超,我们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
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
中亚三十年之久。
刘肇永元十二年,班超派他的儿子
班勇随安恩国入贡的使者回到
洛阳市,带回他给皇帝的奏章:
臣不敢望到
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西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其目见故土。
表达出一种浓郁的叶落归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后,三年后朝廷仍不加理会。
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
班固,对年已七十,客居异乡的哥哥
班超,产生一股强烈的的依恋、怜悯心情,于是不顾一切地给皇帝上书:
妄同产兄
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得蒙重赏,爵列通侯,任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
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固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
皇帝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询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其全力,以报答天恩,迫子岁暮,犬马齿索,为之奈何?
蛮夷之性,悼逆侮老,丙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好究之原,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感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身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禄。
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
皇帝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候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乞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永无劳远之虑,
西域无仓猝之忧,超得长蒙
周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急。
班昭代兄上书,说得合情合理,丝丝人扣,
刘肇览奏,也为之戚然动容。特别是文中的最后两句,引用
周文王徐灵台,掘地得死人之骨,而更葬之。
魏文侯之师
田子方,见君弃其老马,以为少尽其力,老而弃之,非仁也,于是收而养之。两则故事明讽暗示,汉和帝认为不再有所决定,实在愧对老臣,于是派遣
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
班超。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哥班超得以回朝。
任尚抵达任所,班超一一予以交代完毕,任尚对班超说:“任重虑浅,宜有以海之。”希望班超对他治理
西域一些忠告,班超语重心长地说:“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严苛,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但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亲信说:“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
任尚不能借重班超的经验,竟以严急苛虐而失边和,这是后话。
刘肇永元十四年八月,
班超回到
洛阳市,拜为射声
校尉,他离开西域疏勒时本已有病,来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聊,加以旅途劳顿,回家一个月就病逝了,
班昭无言以对。
班昭以她的文采,完成了哥哥
班固的《
汉书》打动汉和帝的心,使哥哥班超回归洛阳。班昭的文采还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七篇上。
《七戒》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以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才能克尽本分。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还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
在“妇行”篇中,订定了妇女四种行为标准:“贞静清闲,行己有耻:是为妇德;不瞎说霸道,择辞而言,适时而止,是为妇言;穿戴齐整,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专心纺织,不苟言笑,烹调美食,款待嘉宾,是为妇工。”妇女备此德、言、容、工四行,方不致失礼。
在“专心”篇中,强调“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在她的心目中下堂求去,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悖理行为,事夫要“专心正色,耳无淫声,目不斜视。”
在“曲从”篇中,教导妇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应多加忍耐,以至于曲意顺从的地步。
在“叔妹”篇中,说明与丈夫兄弟姐妹相处之道,端在事事识人体、明大义,即是受气蒙冤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和睦气氛。
班昭主要生活在
刘肇时代,汉和帝在
班超死后不久就驾崩了,皇子刘隆生下来才一百天,就嗣位为
刘隆,邓太后临朝听政,不到半年,殇帝又死,于是以清河王刘嗣位为
刘祜,安帝才十三岁,邓太后仍然临朝听政。
东汉皇帝短命,只有开国的
刘秀活过“
花甲”,六十二岁时死,其次就是
刘庄,四十八岁,再次是
汉章帝三十一岁,其他多在二十岁以下,包括一大批娃娃皇帝,造成外戚专权局面。
邓太后以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予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邓坞以大将军辅理军国,是太后的兄长,颇受倚重,后来母亲过世,上书乞归守制,太后犹豫不决,问策于
班昭,班昭认为:“大将军功成身退,此正其时;不然边祸再起,若稍有差迟,累世英名,岂不尽付流水?”邓太后认为言之有理,批准了邓坞的请求。
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
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
中原地区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她在曹家有一个儿子,几个女儿,她儿子叫曹成,字子谷。邓太后
临朝称制后,班昭开始参与政事,出的力不少。因为这个原因,曹成被封为关内侯,官至齐相。
班昭逝世后,皇太后亲自为多年的老师素服举哀,由使者监护丧事,死后也给予她应得的荣誉。
之外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
东北地区)人,
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东汉名将,座驾:卷毛兽,兵器:冷血剑,成名经典:“不入虎穴不得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