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号战列舰
1920年服役的日本帝国海军战列舰
长门号战列舰(英文:Nagato Battleship ,日语:ながと),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日本自主研制的第一型战列舰,亦是20世纪初期日本最大、最强的战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力图夺取海上霸权,制定了八八舰队的扩张计划。长门级战列舰作为该计划的首批建造战舰。长门号于1916年设计完成,以“长门”命名。长门号战列舰于1917年8月28日开始动工建造,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竣工交付。1924年至1932年进行局部优化,新配置单装高射炮3门、设置观察哨所和八九式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等。1934年,长门号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设置了战斗指挥系统,形成了后桅楼,并设置了副炮测距仪和指挥仪瞄准等装置。1944年,为增强防空火力,在三脚桅上部安装13号对空雷达天线。
长门号战列舰总体设计最大特点是配备了410毫米口径的主炮,四座双联装主炮塔沿着舰体纵向中心线前后对称分布,各两座。前主桅为高大的圆锥结构樯式桅楼,由7根支柱支撑,顶端设有射击指挥所。长门号采用长艏楼船型,着重强化了重点区域的防御装甲,特别是水平防御装甲,旨在抵御远距离炮战中大角度落弹的冲击,其航速超过26节,是20世纪初期航行速度最为出众的战列舰
从1920年至1940年,长门级战列舰,特别是长门号,作为日本海军的标志和指挥舰,代表了日本海上力量的巅峰。长门号被视为紧急时刻的底牌,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较少参与战斗。1942年中途岛战役和1944年莱特湾海战中,长门号虽参战但未发挥重要作用,反遭重创,导致战争后期无法行动。二战末期,长门号屡遭美国军队空袭,日本投降时,它是唯一还能运作的战列舰。1945年10月,长门号被移交美国作为战争赔偿。1946年7月,在比基尼环礁的原子弹试验中,长门号作为靶舰,在第二次试验中受损沉没。
历史沿革
研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海军根据一战中海战的教训,发现低航速、强火力、重装甲的旧式战列舰和高速轻装甲的战列巡洋舰都不适应新的海战情况。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高速重装甲防护的新型战列舰。1920年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裁军会议召开,对美、英、日、法、意五个主要海军国家的战舰吨位、火力和总吨位进行了限制。以英、美海军的52.5万吨为标准,英、美、日、法、意五国按照“10:10:6:3.5:3.5”的比例建造主力舰和巡洋舰。战列舰吨位不得超过3.5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356毫米。按照该标准,长门级战列舰属于被条约禁止的舰型。各国列强要求日本终止该级战列舰的建造,并销毁已下水但未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日本借口国内的小学生已为建造该舰捐款,并且该舰已经建成,如果废弃将引起国民的不满为由拒不销毁。在日本的强硬态度下,美英最终同意日本将陆奥号建成。
研制历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势力迅速膨胀的日本为争夺海上霸权,重新制定了八八舰队的计划。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按照该计划正式建造的第一型战列舰。日本海军顺应当时各海军强国主力舰竞相计划搭载更大口径主炮、动力性能更高和增加装甲防护的趋势,根据以往海战的经验,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重火力、高航速的战列舰,在造舰竞争中以质的提升补充量的不足。长门号战舰于1916年完成初始设计,并选定“长门”为舰名。日德兰海战后根据海战的经验,由平贺让博士主持修改设计方案。长门号战列舰于1917年8月28日在广岛县的吴海军工厂动工,并于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交舰。
1924年为加强防空火力,后桅两舷侧及后部配置了80毫米40倍身长的单装高射炮3门。1926年水上飞机上舰,便在后桅处安装水上飞机起吊设备。1931年后桅增加斜桁,以强化横桁。1932年开始安装飞机弹射器,在桅后面安装吴式二号三型弹射器,随之增设了吊放飞机用的起重设备,并在后桅附近设置了观察哨所和八九式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1934年,长门号战列舰在进行现代化改装时,在舰的后部设置了战斗指挥系统,于是形成了后桅楼。在此设置了高炮后预备射击指挥所,主、副炮预备指挥所等,另外“长门”号分开设置了副炮测距仪和指挥仪瞄准装置。1944年,由于战争防空形势严峻,便仓促在三脚桅上部安装13号对空雷达天线,因伪装需要,后桅楼被拦腰截断,在上面增设防空火力。
装备历程
从1920年长门号战列舰服役起,直至1940年大和号战列舰加入舰队,长门级战列舰在这20年的岁月里始终是日本海军的旗舰,象征着其海上力量的巅峰。长门号,作为联合舰队的指挥舰,被视为关键时刻才会动用的终极武器。基于这一战略理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长门号及其同级别的大和级战舰并未频繁参与战斗。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中,长门号与陆奥号虽参与其中,却未能发射一炮,最终以日军的惨败收场。到了1944年的莱特湾海战,长门号再次出击,隶属于粟田健男的第一进击舰队,但未能取得显著战果,反遭美国军队重创,导致其在战争剩余时间里无法行动,只能在横须贺修理厂等待战争结束。
长门号在战争末期多次遭受美军空袭。在日本投降时,它是唯一还能运作的战列舰。随后被美军接管,1945年9月15日从日本海军中除名。1946年7月,它在比基尼环礁成为了“十字路口”原子弹试验的目标。在A试验(空中爆炸)中幸存,但在B试验(水面爆炸)中受到严重损伤,经过五天的漂浮后沉没。1946年7月29日,长门号最终在美国原子弹效果测试中于比基尼岛海域被击沉。
基本设计
总体设计
长门号战列舰总体设计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当时战列舰所搭载最大口径的410毫米口径主炮,4座双联装主炮塔沿舰体纵向中心线前后对称各布置两座,采用背负式布局。并且为了主炮在远距离炮战中观通以及指挥的需要,前主桅采用了7根支柱支撑的高大的圆锥结构樯式桅楼,顶端设立射击指挥所,这种结构相当坚固不易中弹受损,随后历次改装中桅楼设施逐步增加逐渐形成日本特色的塔式舰桥(后来日本海军的主力舰纷纷按照这个样式进行改造)。
舰首与舰尾
为了适应对美海军作战日海军研制出种以弱打强的秘密武器,代号为“一号水雷“(系留水雷),用来对付美海军的大型舰只。为了避免误伤已方舰船,经过种种试验,决定长门号战列舰之后的主力舰全部采用一种特殊的舰首形状,而这种舰首形态从舰底部到水线附近形成60度的倾斜角,水线以上部分垂直陡立,上部舰自较宽大,外倾也不明显。不过这种舰首降低了舰的适航性,高速航行时,溅起的飞沫影响舰桥和火炮测距仪的工作。1933年长门号战列舰现代化改装时舰首也作了改装,撤掉了右舷副锚,改进了起锚、系锚装置。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夕,还沿着舰首舷侧前缘装了舷外电缆,以对付磁性水雷
前桅楼与后栀楼
前桅楼即舰桥,是战斗舰只的战斗指挥中枢。1920年长门号战列舰刚建成下水时,舰桥是以一根直径1.9米的主柱为中心,周围由6根支柱组成的圆锥形的上层建筑物。这样结构的首桅楼相当牢固,海战中即使有一半的支柱受到破坏,也不致全部毁掉。其顶端在水线以上62.8米。首楼的上层设有圆筒形的方位射击指挥所,下面是射击指挥所,再下面是桅楼指挥所。桅楼下一层的桅桁处,设有上部测距所,下面第三层是探照灯甲板,装有10部探照灯,桅楼底层是圆简状的司令塔,其上部是罗经舰桥。
1922年4月,上部测距所和探照灯甲板上装了帆布围遮,罗经舰桥上增加了副炮射击指挥仪。1924年随着前部烟囱改为弯曲形,桅楼也进行若干改装,在上部探照灯甲板上,撤除探照灯2部,加大了面积,并新设目标测定所。
1934年,长门号战列舰进入吴港船厂进行现代化改装,此次改装的重点之一是首楼,为保证改装成功,调集了优秀专门人才,运用了最先进的技术,结果建造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舰桥。新舰桥的顶层面上有主炮射击指挥所,装有新型的九四式射击指挥仪;其下是新设的战斗舰桥,装备了九四式10米双重式测距仪;其前面是防空指挥所;防空指挥所之下为上部观察所和副炮指挥所。舰桥的下层面上有上观察所,下面依次是主炮前预备指挥所,设有射击指挥仪,两舷侧有4.5米的测距仪;再下面是前探照灯,观察指挥所兼下观察所,两舷侧有110厘米探照灯和90厘米信号灯各2部。
长门号战列舰后桅发展成后桅楼,后桅为三脚式,较低矮,十分稳固;三脚桅的中段是探照灯台,装有110厘米的探照灯2部。三脚桅主柱基部有吊车灯,顶部是吊车滑轮,三脚桅上部有6根用来展拉天线的横桁。1922年在三脚桅中段探照灯附近装设示数盘(海上编队射击时,前行舰为后续舰指示射击距离的信号盘)三脚桅底部装有副炮测距仪。主炮的俯仰、旋回、扬弹和复进等均以水压为动力。各主炮装备了6米炮塔测距仪。
武器装备
长门号战列舰装备有410毫米主炮8门、140毫米副炮18门、127毫米高射炮8门和鱼雷发射管8具。
主炮
长门号战列舰主炮群装备的是一种双联装主炮,4座,前后各2座,共8门,背驮式配置,战术技术性能优异。炮身长是45倍日径,初速780米/秒,俯仰角-5°-30°,最大射程30000米,射速为1.5 发/分。主炮的俯仰、旋回,扬弹和复进等均以水压为动力。各主炮装备了6米炮塔测距仪。
1938年主炮塔进行了现代化改装。经改装,主炮的俯仰角为-3°至+43°,使用新型的九一式穿甲弹,最大射程增大到37900米。推进动力由水压式改为气压式。
副炮
长门号战列舰除主炮群外,尚有140毫米副炮20门(后减为18门),127毫米高射炮4门(后增加到8门),鱼雷发射管8具,成为20世纪初期火力最强的战舰。
防空机关炮
太平洋战争后期,来自空中的威胁愈来愈烈,为加强防空火力,1944年7月长门号战列舰在各主炮塔的预部设置25毫米机关炮2座。
动力系统
长门号战列舰的动力系统采用燃油锅炉驱动蒸汽轮机,舰上安装15座舰本式燃油锅炉+6座舰本式油煤混烧锅炉、4台舰本式蒸汽轮机、功率80000轴马力。后期改装后,保留4台舰本式蒸汽轮机,舰本式燃油锅炉则减少为10座,但总功率仍然为80000轴马力。
1920年10月竣工时,长门号战列舰的1、2号烟囱矗立在舰上。随后因1号烟囱逆流排烟,1924年对1号烟囱进行了改装,由直立式改为弯曲式,将1号烟囱大角度向后弯曲。这种弯曲烟囱是日本的独创。在烟囱的侧面有蒸汽排出管沿着烟囱壁配置。
搭载能力
长门号战列舰编制舰员为标准1350人(战时1480人),配备了3架浮筒式水上飞机
其他
1934年,长门号战列舰接受现代化的大改装,改装工程历时近2年,使"长门”号脱胎换骨:提高了主炮性能,射程增至37900米,入射角由30°提高至43°;改进了射击指挥性能,距地平线60米的射击指挥所采用九四式新型射击指挥仪;接受日德兰海战的教训,增加了全舰的装甲防护厚度,在决战中能防护来自2-3万米处400毫米主炮的突击;舰尾加长30米,以减少推进阻力;排水量也相应增大,增至39130吨;锅炉全部改烧重油,烟囱拆除1个,改为直立单烟囱。
性能参数
参考资料
服役情况
从1920年开始,到1940年大和号战列舰服役期间,整整20年期间,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舰,被看作日本海军的象征和最精锐的战舰。长门号作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旗舰,被看作是不到最后关头不得动用的最后王牌。根据这一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长门号和大和级都没怎么参加作战行动。
其中1928年4月9日,由长门号战列舰领衔,联合战舰陆奥号扶桑号战列舰、巡洋舰天龙号以及16艘驱逐舰所组成的日本舰队,在加藤宽治大将的指挥下远航至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基地香港特别行政区。舰队抵达香港水域后,经由维多利亚港东边的鲤鱼门航道驶入港口,此次行动旨在进行亲善访问。期间,还向香港市民开放了上舰参观的机会。长门号及其舰队在香港停留了五天,于4月14日离开。此次访问是长门号在其舰史上唯一的一次出访。
太平洋战争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长门号战列舰乃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亦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的座舰。直至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战列舰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在此之前,长门号与其姊妹舰陆奥号共同编为第一战队。1941年12月2日,“登新高山1208”的暗号电文从长门号发出,向出征的机动部队下达了偷袭珍珠港的指令。在太平洋战争期间,长门号、陆奥号与大和号以及武藏号战列舰一同被视作最终决战的主力战舰,因此均被谨慎运用。基于这样的指导理念,再加上航速的制约,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它们较少参与作战行动。开战时,日本海军中包含长门级、大和级在内的战列舰战队,由于长期驻留在广岛湾的柱岛锚地等待时机,而被频繁出击的航空母舰战队的军官调侃称作“柱岛舰队”。
中途岛海战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中,长门号被编入第一战队参与了此次战事,然而并未投入战斗。当日本机动部队的主力四艘航空母舰被摧毁时,包含长门号在内的主力部队还在三百海里之后。战斗结束后,长门号收容了加贺号航空母舰赤城号航空母舰的幸存者回国。1944年2月,“长门”号从特鲁克岛基地撤离,之后改为停驻在林加锚地基地。1944年6月,“长门”号被编入机动部队参与阿号(A-Go)作战,在19日的马里亚纳海战(马里亚纳海战)中遭遇空袭,不过损伤较轻。
锡布延海海战
1944年10月,长门号被编入粟田健男指挥的第二舰队第一游击部队,参与捷一号作战。在10月24 日的锡布延海海战里,于14时16分,长门号遭到富兰克林号航空母舰及卡伯特号航空母舰的强击机袭击,被2枚炸弹击中。其中一枚炸弹损坏了多处防空高射炮和第一锅炉舱送风机,致使其被迫熄火25分钟,只能依靠三轴运转。另一枚则破坏了无线电室及餐厅周边区域。此次袭击造成52名乘员丧生、106人负伤。
10月25日的萨马岛海战中,长门号在06时01分对美国军队护航航空母舰展开炮击,然而并未获取战果。12时36分下达撤退指令。长门号于12时43分被2枚炸弹击中,不过损伤较小。在该日,长门号总计发射了99发主炮弹以及65发副炮弹。1944 年10月26日撤退之后,联合舰队遭到了美军的空袭。长门号被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舰载机投下的4枚炸弹击中,导致38名乘员阵亡、105人负伤。
莱特湾海战
1944年莱特湾海战中,长门号参战,编入粟田健男的第一进击舰队,未取得大的战果,反而被美国军队重创而在大战剩余时间失去行动力,停留在横须贺修理厂直到战争结束。
莱特湾海战结束后,1944年11月25日,长门号回到日本本土,抵达神奈川县横须贺港。此时,其燃料和物资匮乏,难以再进行远程航行。舰上的副炮被拆除并转移到陆地上进行布防。在战争余下的时间里,长门号一直停留在横须贺。1945年2月,长门号受命执行沿岸防御任务,6月1日成为横须贺镇守府的警备舰,其对空装备被搬至陆地。1945年7月18日,长门号遭受美国海军航空母舰舰载机的攻击,被3枚炸弹命中,舰桥遭到损毁,舰长大冢干少将阵亡,其后继任舰长的是杉野修一大佐(其为日俄战争旅顺港闭塞作战中战死的“肉弹勇士”杉野孙七兵曹长的长子)。直至战争结束日本投降时,“长门”号是处于可移动状态且日本幸存的战列舰
战后被毁
1945年8月30日,日本正式投降后,“长门号”作为战争赔偿被交付给美国。美军在同年10月拿到军舰后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记录,随后在1946年3月18日将其开往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1946年7月1日,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进行了原子弹试爆实验,美军在这次被称为“十字路口行动”的核试验中动用了近百种各式靶舰,其中包括美国自己的“内华达州号”战列舰、“阿肯色号”战列舰“及“独立号”航母。“长门号”与日本轻巡洋舰“酒匂号”也处在核爆实验的靶船之列,它们先后经历了1日和24日两次核弹轰击,“酒匂号”在第一次核试验之后便沉入海底,而“长门号”则最终在7月29日完全沉没。
总体评价
长门号战列舰是第一级以日本造船技术为核心的主力舰,它标志着日本近代海军工业的成熟。(《现代舰船》书灏 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就拥有现役战列舰4型10艘,其中长门号是最大、最强的战舰。长门号战列舰投入服役后倍受日本海军的重视,成为山本五十六的旗舰。成为日本举国上下的偶像,日海军视其为海上力量的象征,同美英进行海上争霸的王牌。(《舰船知识》殷宪群 评)
作为首舰的长门号战列舰因其相对优美的造型和各项先进的指标而一跃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身为联合舰队新旗舰的它,在日本普通民众中也取得了很高的知名度。(界面新闻 评)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研制背景
研制历程
装备历程
基本设计
总体设计
舰首与舰尾
前桅楼与后栀楼
武器装备
主炮
副炮
防空机关炮
动力系统
搭载能力
其他
性能参数
服役情况
太平洋战争
中途岛海战
锡布延海海战
莱特湾海战
战后被毁
总体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