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
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这次改编从政治和组织层面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成为我党构建新型人民军队的首次成功尝试,也标志着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思想的初步形成。
1927年9月29日,
中国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转移至永新县三湾村,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并且在会议上作出了对部队进行改编的重大决策。9月30日,毛泽东在三湾村的枫树坪向全体指战员正式做出部队改编的决定,并发表了动员讲话,宣布改编内容包括精简整编队伍,提高部队战斗力;把支部建到连上,强化党对军队的领导;各级设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彻底的民主化管理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如何将以农民和旧军人为主的革命队伍,转型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从而巩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为政治建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领
中国工农革命军余部继续转移,在宁冈县古城镇召开古城会议,之后又宣布三大纪律,并且在
井冈山市同其他革命队伍会师,成功建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学者蔺宏涛、余文华认为:“三湾改编不仅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还是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伟大开篇。”
事件背景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受挫。9月19日,第一师所辖一、二、三团在浏阳
文家市镇会师。在革命军队何去何从问题上,
余洒度与毛泽东存在尖锐冲突。余洒度希望占领敌人中心城市,主张会攻
长沙市;而毛泽东主张放弃攻打长沙,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1927年9月24日,
秋收起义的部队在萍乡以东的芦溪地区,突遭军阀
朱培德军队的猛烈袭击。
起义军在突围后,不断受到地主武装的伏击和骚扰,致使队伍在连续的战斗中疲于奔命,伤亡惨重。长途行军加之补给短缺、医疗匮乏,部队中不少旧军官和意志不坚定者开始动摇,纷纷逃离或叛变。队伍内部弥漫着悲观和消极的氛围,相互间甚至开始询问对方是否准备离开。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当起义部队于29日进驻江西
永新县三湾村时,其人数已从最初的五千余人锐减至不足千人。这一重大减员不仅使红色武装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更凸显出解决队伍混乱和严重减员问题的紧迫性。
回溯
秋收起义之前,尽管已有在各级机构中建设党组织的意识,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党领导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经验不足,导致起义过程中出现了组织建设上的明显短板。这些短板包括兵力分散、收编不当、麻痹轻敌等问题,而最为关键的,是暴动前期未能实现党在部队中的
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这导致各部队军事长官在战斗中各行其是,缺乏协同作战的合力。同时,部队中虽有党员存在,但党的支部组织较少,党员之间缺乏紧密的组织联系,难以形成坚强的组织核心。特别是在连一级,由于缺乏党的组织,导致上级党组织与基层党员严重脱节,党对士兵的直接领导作用微乎其微。
此外,
秋收起义的部队主要由国民党军分化出的军队和农军组成,其中封建传统观念和旧军队的军阀专制作风较为浓厚。官兵之间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农军则因观念保守、目光短浅而缺乏长途行军和战斗的动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军队内部推行民主主义,从管理、作风到思想上进行全面革新。
面对士气低落、人心浮动、思想混乱的困境,毛泽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通过深入的思想整顿和思想教育,向全体官兵阐明革命的形势和任务,力争在军队构建起坚固的思想防线。
事件经过
1927年9月29日,
中国工农革命军在人数锐减至不足千人之际,由
莲花县转移至
永新县三湾村。抵达这个小村落时,由于当地群众对工农革命军知之甚少,纷纷避入深山以避风险。为了消除误解和隔阂,毛泽东迅速部署各部队上山,亲自与群众交流,向他们解释革命军的目的和宗旨。在毛泽东的积极努力下,村民们逐渐放下疑虑,纷纷回到村庄。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会议上,经过深入讨论和慎重考虑,作出了对部队进行改编的重大决策。这一决定旨在重组军队结构,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9月30日,毛泽东在三湾村的枫树坪向全体指战员正式宣布了部队改编的决定,并发表了动员讲话。他引用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的例子,激励大家不要气馁,要勇敢面对困难。他强调,虽然军队现在人数不多,但每个人都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强大的战斗力,足以战胜一切敌人。
经过三湾改编的
中国工农革命军,士气高昂,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位连长在10月份写给妻子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和自豪。他写道:“我天天行军打仗,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同志之间亦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这封信生动地反映了三湾改编后工农革命军的精神风貌和战斗意志。
主要内容
整编队伍
首先,考虑到原部队人数不足一个师的编制,仅七百余人,甚至不及一个团的规模,这样的规模不仅导致了管理上的冗余,还增加了经济负担,并且削弱了与内部反对势力如
余洒度、
苏先骏等人的抗衡力度。因此,将其缩编为一个团,能有效削弱反对势力的影响力。其次,必须清洗出队伍中那些缺乏坚定革命意志、不愿接受艰苦斗争和长期奋斗的人。当时,部队实行的是雇佣制,官兵均享受薪金,且薪金与官职成正比。为了减轻经济负担,毛泽东决定废除雇佣制,改为自给自足的体制。
在三湾的枫树坪,毛泽东召集了全体官兵,郑重宣布了“愿留者留,愿走者则走”的原则,明确表示自己参与革命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非追求官职、财富或个人的温饱。他清楚地告诉官兵们,前方的道路将充满艰辛和危险,但同时也充满了光荣。并且表示,欢迎愿意继续走革命道路的人一起前进,也理解和欢送想要回家的人,并提供路费。面对毛泽东的决定,许多官兵都感到惊讶。然而,当明白这是军队中不容置疑的命令时,许多如
宛希先、
张子清、
伍中豪、何长工等坚定的革命者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左边,表示愿意跟随毛泽东继续前行。而那些选择离开的官兵,也在领取了每人5块银圆的路费后各自散去。
经过这次整编,部队减员至不足千人,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团辖第一营和第三营(因兵力不足,缺第二营),每营编三个连。团直属有一个特务连、
卫生队、军官队和辎重队。虽然人数减少了,但队伍变得更加精干和纯洁。同时,通过降低
余洒度、
苏先骏等人的职务,将他们编入军官队,有效地消除了内部的障碍,为接下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格参考资料为
党建连上
在国共合作的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虽已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但普遍将支部设立在团一级,这种结构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不足,既难以发挥党支部的基础战斗堡垒作用,也难以深入士兵之中,对士兵产生实质性影响。
毛泽东在转战过程中,通过深入调查何挺颖连的实际情况,发现该连之所以没有逃兵,关键在于连队中的党员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发现坚定了毛泽东要在军队中推行党委领导制的决心。因此,在三湾改编时,他打破了原有体系,创新性地提出在团、营设立党委,并将支部直接建立在连上,同时在班排设立党小组。这一变革明确了党委、支部对所部负有领导权力,使得党成为军队的核心力量,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此外,毛泽东还创新了党代表制度,规定各级支部书记均担任同级党代表,从而将党代表制度与党委制紧密结合,强化了军队的
纪律性,消除了军事长官对党代表的抵触情绪。
“
支部建在连上”不仅是毛泽东对无产阶级建军原则的一次创造性实践,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重大飞跃。这一举措首次将党的领导与军队领导权紧密结合,为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正如毛泽东后来在《
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总结所言:“
中国工农红军之所以能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设立士兵委员会
中国工农革命军,其主体源自国民革命军第二
方面军警卫团,这支部队曾经深受旧
军事体制的影响。在传统的军事文化中,“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士兵往往生活在严苛的纪律和残酷的体罚之下。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生计而被迫离家,忍受着长官们的打骂和皮鞭的抽打,而“不打不成兵”的陈旧观念更是助长了这种不公正的现象。
芦溪失败后,许多士兵选择离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对这种腐朽的军队体制感到失望。毛泽东在
秋收起义后便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深知必须根除旧军队的毒瘤。因此,在三湾改编中,他提出了实行民主制度的设想,在连以上设立士兵委员会,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
中国工农革命军向新型人民军队的转变。
士兵委员会的建立,不仅规定了官长不得打骂士兵,而且强调官兵政治平等,士兵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繁琐的礼节被废除,经济事务公开透明,军官接受士兵委员会的监督。这一制度虽然看似可能引发极端民主化和平均主义的问题,但在当时,其主要目标是打破旧军队的带兵方式,建立基于阶级团结的新型官兵关系。通过实行民主,士兵们的觉悟得到提高,军队的凝聚力得到加强。
事件后续
三湾改编后,1927年10月3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宁冈古城后,召开了党的重要会议,继续总结了
秋收起义以来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团结、改造袁、王部队的正确方针,并着重讨论和决定了在
井冈山市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在全军向井冈山进发时,毛泽东规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部队分散到农村发动群众时,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同年3月,毛泽东向全体官兵正式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事件评价
三湾改编亲历者何长工评价:“三湾改编和古城会议是一个关键,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在革命历史上揭开了土地革命新的一页,由城市转到了农村,由交通要道转到了偏僻山区,由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军变为革命的游击武装,实行武装割据,用乡村来包围城市,最后争取全国胜利。”
三湾改编亲历者熊寿祺评价:“三湾改编是我们军队的新生,是新型军队的开始,这主要是指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把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关系有了改进,同时组织了士兵委员会,士兵有了说话之权,在此以前北伐战争时期的军队,党员仅是个别的在队伍中起带头作用,力量并不大,作用也并不显著,因而对士兵的教育影响不象有了党组织那样。三湾改编后,支部建在连上,过去只建在团上,党对基层的领导就加强了。当时是打了败仗,士兵士气不高,听见敌人放枪就吓的跑,非常零乱,要走的人也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了党的领导,就立即给士兵鼓足了勇气。”
三湾改编亲历者
韩伟评价:“三湾改编是我军建军建党建政的开端,军队的民主管理制度和军民、军政关系等都是从三湾改编开始的,以后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那时毛主席在三湾就开始跟部队讲了。”
学者蔺宏涛、余文华评价:“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是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伟大开篇。”
学者段金梅评价:“三湾改编是我们党政治建军的第一座里程碑,塑造了一支我们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
学者石宝东评价:“三湾改编不仅在建党、建军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军政治工作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意义
奠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通过“支部建在连上”的创举,极大地增强了党的组织领导能力,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首先,这一制度确保了党能够将自己的领导延伸至部队中的每一个党员,进而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达至每一个指战员,形成了极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集体。其次,连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能够密切关注士兵的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军队中得到顺利贯彻和执行。最后,“支部建在连上”使得整个军队都处于党的坚强领导下,保证了基层的稳定和统一,为
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障了新型人民军队的性质
三湾改编通过“
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新型人民军队的性质。
首先,这一制度使得士兵们通过党组织的教育和引导,深刻认识到革命的真正意义,从而摒弃了旧军队的雇佣兵思想,树立起为建立民主、平等的新社会而战的崇高目标。其次,连支部通过对官兵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训练,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确保了军队的
政治正确性。再次,随着“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代表制度的实行,官兵平等的原则得以真正落实,实现了军队的民主化,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最后,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党的领导在军队中变得更加稳固和坚强,为
中国工农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后世纪念
旧址
三湾改编纪念馆,位于风景秀丽的
江西省永新县三湾乡三湾村,是一座展示三湾改编历史事件的专题性纪念馆。它以参观展览为主,兼具文物收藏、历史研究、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多种功能。该馆于2004年傍三湾改编旧址之一的枫树坪而建,为二层框架结构建筑,建筑面积2355平方米,2007年免费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被评为
国家三级博物馆。三湾改编纪念馆由序厅和四个展厅组成,巧妙融合图片、实物、雕塑、场景以及声、光、电等表现手法,全面严现三湾改编历史事件以及改编精神的传承发展。馆内分四部分展出,第一部分为“历史转折、始
创新型人民军队”,介绍三湾改编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为“三湾改编、确定党指挥枪原则”。介绍三湾改编的过程和内容:第三部分为“精神传承、构筑政治建军格局”,介绍三湾改编的意义、传承和发展:第四部分为“军魂永驻、铸就不朽红色丰碑”,介绍各级领导和团体及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学习的情况。
目前,
三湾改编纪念馆在兼顾旅游功能的同时,努力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功效。2001年6月被评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国防教育基地、首批江西省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它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之一,是国防大学、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干部学院、南昌陆军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73111部队等众多的现场教学点和德育基地。该馆与
三湾改编旧址群(含毛泽东同志旧居、士兵委员会旧址、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枫树坪旧址)一起组成三湾红色精品旅游景区。
油画
《三湾改编》油画,1977年由许宝中、
李泽浩创作,尺寸为280×175cm,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相关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