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岗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
安岗(1918.12~2013.04),男,原名安正元,笔名郑远,天津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战线优秀领导干部,著名新闻理论家教育家,晋冀豫解放区新闻事业的缔造者之一、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新闻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经济传媒的奠基人之一,经济日报原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社务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一任主任、教授,原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新闻学会原副会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原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文教委员会副主任。
个人简介
安岗,1918年生。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原名安正元,笔名郑远。天津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东南战地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部长,《胜利报》、《晋冀豫日报》总编辑,《新华日报太行山版副总编辑,新华通讯社晋冀鲁豫前线总分社社长兼新华总社特派记者,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先后负责创办《市场报》和在美国出版的《中国市场》、在日本出版的《中国经济动向》等。
人物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新闻宣传战线优秀领导干部、著名新闻理论家教育家、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安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4月28日21时15分在海南省逝世,享年95岁。
在安岗同志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对亲属表示慰问。
安岗同志1918年12月出生于天津市,曾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救亡运动。1936年4月在北京参加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2月起历任山西青年抗敌先锋队委员、“牺盟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任上党郡战地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同年5月任太行区《胜利报》编辑主任、社长。1941年7月起历任《晋冀豫日报》副社长、社长。1941年底任中共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社论委员。1943年10月任《新华日报》太行山版副总编辑。1945年9月任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社长。1946年6月任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副总编辑。1948年4月起历任中共中共中央地方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新华社临时总社负责人。1949年10月起任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记者。1955年4月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1959年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社务委员。“文化大革命”中,他身处逆境,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恢复了他在人民日报社的领导职务。后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经济日报》总编辑、高级编辑,1995年12月离休。
安岗同志是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兼任国际记协《国际新闻工作者》中国编委,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新闻学会副会长,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太行山新闻学会会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主席。
安岗同志长期担任党报领导工作,是公认的办报“行家里手”。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始终注重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遵循“脚底板下出新闻”的准则,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推动新闻事业的创新发展。他博学深思,精研业务,在选题策划、采访写作、版面编排、标题制作、经营管理、广告公关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思考和创见。
在担任经济日报总编辑期间,顺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趋势和要求,他提出努力办好经济党报的指导思想,明确“经济日报是党在经济战线上的喉舌和舆论阵地”,较好地解决了报纸的属性、定位、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他多次强调,报纸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回答和阐释经济改革和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推动和落实中央决策服务;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新问题的解决、新观念的形成;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新闻工作的改革创新,充分调动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整合新闻资源,开发信息产品,发展信息产业,服务经济建设。他指导策划了《重走长征路》、《让王府井大街亮起来》等重点报道,采用对比、组合、系列等报道形式,抓住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典型事件,反映经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受到业界和读者的好评。他先后推动创办《中国企业家》杂志等一批报刊,为向国内外读者解读中国经济政策、传播经济信息作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作品
安岗同志先后出版了《新闻论集》、《安岗新闻通讯集》、《安岗新闻工作60年》、《成长的岁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早期师生忆往事》等著作。
新闻生涯
安岗,原名安正元,笔名郑远,天津市人,1918年生于天津一个职员家庭,高中期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参与了天津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建设,从事党组织领导社会活动。1935年毛遂自荐到天津《益世报》当实习记者。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赴山西省参加抗日活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相继在《晋冀豫日报》、《新华日报》(太行山版)、新华社等新闻单位任职。安岗的新闻生涯主体如果由1935年在天津《益世报》做实习记者时始,到1986年卸任经济日报总编止(1986年以后,他的主要方向转为公关),时间刚好为50年。
“未曾相逢先一笑,初会便已许平生”——初为记者
1935年圣诞节过后,天津市益世报》的主编吴秋尘收到一封特别的读者来信,写信人是天津市汇文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学生在信中说:“我现在急切需要的,不是死的书本,而是看看社会,与发现社会上各种人物的不同生活,经验及见解。”所以他希望可以到《益世报》做一名实习记者,体察社会。
而这位年轻的学生就是安正元,也就是后来的安岗。年方十八的他因为在1916年听了这位编辑的讲课而一心想到《益世报》当一位实习记者。并且他说:“我要做些不要酬劳的工作,这工作便是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最合适我现在的。”
吴秋尘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个请求,安岗于是在《益世报》做起了实习生,期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造纸专家杨十三先生采访记》,此后安岗又利用暑假时间,与四位同学一同去农村采访了警察、农夫、工人、工厂厂长等,最后写出了4万多字的通讯,被《益世报》全文登载。自此,安岗与新闻事业接下不解之缘,“让这位少年走出了书斋,一头扎进了广阔的社会,开始了他传奇的新闻生涯。”
“三人行,必有我师”——领路人
如果说安岗在1935年主动请缨去《益世报》做实习记者是出于对新闻事业质朴的热爱,那么它可算作是新闻情结的萌发,还不能算真正拜师学艺、正式入新闻之门。而他真正被领进新闻之门,还多亏了两位《益世报》的“领路人”。
一位是罗隆基先生,罗隆基当时在天津市主持笔政,每天都会为《益世报》写社论,而那时的安岗在《益世报》当实习生,他回忆说:“罗先生的社论有抗日的情绪,有反抗敌人的呼号。所以当他得知敌人扬言要杀掉罗隆基时,他便每个礼拜都去看罗隆基的演讲,他暗自想:这样的人是可以作为我的榜样的。”罗隆基的榜样力量给安岗很大鼓舞,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安岗便赴山西省参加了抗日活动,1937年,不到20岁的安岗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罗隆基是安岗的精神榜样,那《益世报》的主编吴秋尘算是安岗在新闻界的第一个导师,当时安岗去《益世报》做实习生便是吴秋尘安排的,除此之外,吴秋尘还在新闻写作上给安岗很大启发,有一次吴秋尘带安岗去看“粥场”,到了现场安岗才发现,自己原本设想的让“慈善家会给穷人喝粥,穷人可以苟延生命,总比倒闭街头好一些“这种观念是多么错误,慈善家在粥里掺沙子,而粥又少得可怜,实际上是剥削了穷人之后的一点伪善的施舍!吴秋尘还每每提醒安岗多写文章,鼓励他“现在多写,是为了给将来打好基础。”
安岗在两位领路人的带领下进入了新闻界,如鱼得水般获得了自由,开始了他50年的笔政生涯。
“钟山风雨起苍黄”——革命年代
安岗还没来得急同吴秋尘告别,便因为遭到日本人通缉,经人介绍到北平市的“民族解放先锋队”离开了天津市,1936年到了太原市
安岗在根据地因为有新闻记者的经历,晋冀特委叫他办一份解放区的报纸,从宣传上开展抗日工作。于是由朱德亲笔提写的《胜利报》便应运而生了,年仅20岁的安岗担任起总编辑。并相继开辟了一系列栏目,如《民革室》,系列漫画《毛三爷》、《胜利画刊》、《抗日经济讲座专栏》等栏目,深受广大解放区群众喜爱。而这一时期,《胜利报》在安岗的带领下,报道了一系列的事件。如百团大战,也曾写作《新民主之意新中国》一文配合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学习。有效地宣传了党的理论和政策。
《胜利报》还曾采访了时任八路军第129师政委邓小平,写作《反对出卖华北》一文,痛批中国国民党投降派勾结敌寇,密谋叛国的可耻行径,向人民群众传达了党坚强有力的呼告。
除开办《胜利报》进行革命的宣传外,安岗还相继在很多新闻单位做出了不俗成绩。他先后在《晋冀豫日报》、《新华日报(太行版)工作,据统计,仅为《新华日报》(太行版)写的社论就有200多篇。解放战争期间,安岗随军参加了邯郸战役,并先后担任新华社晋冀豫总分社前线分社,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的负责人,写作了《哪里有游击战争,哪里就能打击敌人》和《高树勋率新八军全部起义》等优秀新闻通讯作品。
进城的一件事,让安岗深刻认识到知识的可贵。当时安岗协助张馨石办《人民日报》华北版,在西柏坡遇到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刘少奇便问安岗是哪个解放区的?安岗回答说是晋冀豫的,刘少奇又问安岗是怎么办起报纸来的,他便回答说:“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是服从工作需要。”刘少奇说,办报,是党的大知识分子干的事,不简单!这段对话虽然简单,但是使安岗意识到“刘少奇问的是革命经验,是说革命光荣,谈办报,是重视知识分子,重视知识,使他认识到知识的可贵。”
新中国成立后,安岗曾任国际记协刊物《国际新闻工作者》中国编委委员,1957年安岗担任《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写了很多优秀作品,如《热爱机器》、《更接近生活》、《企业领导应经常考虑什么》、《党组织要关心群众的思想和生活》、《只当农民花钱》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起步
文革期间,安岗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一直到1972年才恢复了组织生活,但是安岗的新闻事业重新起步,应该算到文革结束后。
文革结束后,安岗重任《人民日报》副总编,他上任后立刻着手清查队伍,调整人员,从全国各地请来了一大批专家和学者作为特约记者,还拓展版面,增强报道深度。使得《人民日报》的声誉逐渐恢复,影响不断扩大。安岗为《人民日报》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谈到安岗在文革结束后最主要的工作,不得不与两份报纸联系起来。
第一份是《市场报
《市场报》是安岗预料到经济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立即向中央申请成立《市场报》,这一举动被称为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创造。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产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的第一家以报道市场经济为宗旨的专业报纸,是新中国第一张彩色胶印报,当时中外记者排成长龙,抢购报纸,西方各大通讯社几乎都发了消息。《市场报》创办初期,安岗事必亲为,《市场报》也率先在版面上刊登广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是安岗排除万难,站在时代的前沿,使得《市场报》真正成为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报纸,深受读者喜欢。
第二份是《经济日报
安岗在1982年底参与组建《经济日报》,而他在《经济日报》,做了一件影响全国新闻界,在新闻史上赫赫有名的事情———策划实施了重走长征路活动。而具体实施人是当时的《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安岗领导《经济日报》在头版专栏开辟《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派一位老编辑对每日罗开富发回来的稿件进行审阅,登载;而安岗自己每日必定亲力亲为了解罗开富的具体行程。有一次,安岗前往长征路看望罗开富,到了松潘县的时候,因为海拔上升到3000多米,安岗因为糖尿病昏厥在车里。
就是在安岗这种执着敬业精神的带领下,罗开富重走长征路的创举在全国掀起一股“忆长征,学习长征精神”的舆论风潮。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此后,安岗以罗开富长征采访为契机,先后策划实施了“西藏行”、“丝绸之路接力采访报告”、“长江行”、“辽东半岛行”、“珠江三角洲行”以及“河北省四十一个边界县骑车采访记”等一批贴近实际、生活、群众的好新闻。安岗自己也说:“总编辑不能坐办公室, 必须是个社会活动家。”这与同样是《经济日报》出身的著名老报人范敬宜的“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有异曲同工之妙。范敬宜则称安岗为“搬不走的新闻教科书”,并用“短平快”、“铁脚板”、“抓带响的”来概括安岗的办报风格。
安岗在1986年退出了《经济日报》的领导岗位,并开始致力于中国公关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当然,安岗并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新闻事业,正如他所说:“我退出了报纸领导行业,但是不会退出新闻事业”。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新闻教育
安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报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新闻教育家。1955年安岗领导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说起新闻系的建立还得回溯到1949年8月,当时毛泽东在中南海专门接见胡乔木,邓拓和安岗,说要办中国自己的报纸,也要研究我们自己的新闻学。1952年,胡乔木同志传达党中央的知识,要安岗在中国人民大学办新闻系。而当时知识界普遍的观点是“新闻无学”,有的人甚至质问安岗:“你和邓拓又有哪个是新闻系毕业的?”但是安岗顶住压力,在1955年春,开始着手筹划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当时的工作人员一共就两个人,一位是安岗,另一位是东北《工人报》的女将朱石友,当时安岗没有办公地点,就借用了夫人樊亢的办公室,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新闻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立起来了,逐渐“成为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的重镇”。
安岗的另一创举是在1980——1982年间领导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他担任了第一任所长,并在百忙之中亲自为研究生授课。当时的新闻研究所人才辈出,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一批研究生大多成为新闻行业的骨干,如名记者艾丰、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李东东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后“50”年
安岗在他的《安岗新闻通讯集》中将自己进北京城以后的36年,概括为三件事,一是编报。如创办《市场报》。二是办学。如创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三是下去采访,写了很多新闻和通讯。
而他也把自己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的打算用三件事概括。
一是“研究50年走过的道路,继续把自己的得与失、是与非、好与坏”写下来,供后人借鉴。
二是“搞点社会活动”。安岗在1987年创办了公关培训中心,开始致力于中国的公关事业发展。在安岗看来:“公共关系事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可以有较大作为的事业。”
其三便是“继续抓好教育”。他希望可以建立起一个人才交流网,为祖国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这句诗用来形容安岗最合适不过,在他超过五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将自己的满腔热血都奉献给了这份事业。
参考资料
安岗同志逝世.人民网.2013-05-05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人物生平
个人作品
新闻生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