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金宣,林木育种专家。长期从事
林业教育及林木育种的科学研究工作。在
刺槐、榆树、
杨属等树种的遗传改良上进行了深入研究,选育了10多个优良品种。尤其是通过杂交创造性地选育出了耐盐碱的窄冠型杨树新品种和窄冠
毛白杨1~6号新无性系。为中低产盐碱农田林网建设及林粮间作提供了适宜的品种。
个人简历
1946-1947年 任该村小学教师,在
山东大学预科学习。
1949-1951年 任渤海区农业试验场保管员。
1951-1953年 在
山东农业大学附设农校学习。
1953-1954年 任济南农业学校教师。
1954-1958年 在山东农学院学习。
1958-1980年 任山东农学院助教、讲师。
生平简介
庞金宣,
吴桥县人,1931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本村上过5年小学,他的少年时代,正值
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家乡处于沦陷之时,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掳掠,饱尝了做亡国奴的滋味,立志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富强贡献力量。1945年家乡解放。
人物履历
1946年他在担任小学教师期间,深感文化水平太低,萌发了继续学习深造的念头,先后到解放区办的
山东大学预科班及渤海区干部学校农林队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渤海区农业试验场任保管员、记账员、练习生,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农业科学,看到试验场的庄稼长得比周围都好,因此,他下决心要学习农业科学。经他多次要求,组织才批准,于1951年11月到
山东农业大学附设农校森林科学习,当时的任务是边学习边做学生工作,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庞金宣来说,困难很大。整整2年的时间,他白天跟班上课,晚上补习初中的课程,经常学习到深夜。每当教室和宿舍的灯熄灭了,就到路灯下、厕所里去看书。他就是凭着这股钻劲,刻苦学习,到毕业时终于成了年级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1953年留校任助理教师,1954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经组织批准报考山东农学院,当时该校除林学系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外,其他系一律内部招收在职干部及农校毕业生,无奈他只好报考
园艺系。
成就
由于他以前学过2年林业,特别是受
苏联改造自然计划的影响,认识到森林在改造自然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对林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暗下决心,终生献身林业建设事业。录取后不久他就给华东农林部写信,申述愿意学林的理由,经华东农林部批准,才转入林学系森林经营专业学习。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他又赴南京林学院,在著名林木育种学家
叶培忠教授指导下进修林木育种,这时的叶老已年过六旬,但仍忘我的工作,叶老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使他从此与林木育种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化大革命”期间,庞金宣没有放弃林木育种事业,经常骑车外出考察,南到大运河畔、北到
黄河岸边,沿途访问群众,收集了大量树种资源及林业生产的第一手材料。70年代以后,他一头扎进了林木育种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之中,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几十年的艰苦创业,获得了丰硕成果。
研究
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及国家级奖励。1988年和1995年
山东省两次授予他“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88年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同年12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3年山东省教育委员会、人事厅及国家林业部分别授予他“优秀教师”称号;1996年
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授予他“绿化先进工作者”称号。
主要论著
1 庞金宣。林业现代化与林木育种.山东林业科技,1980,(4):7~10.
2 庞金宣。邹平县韩店公社肖镇林业队,
山东农业大学树木遗传育种教研室。利用组织培养繁殖林木良种苗的研究初报。山东农学院学报,1980,(1):79~83.
3 庞金宣,孙仲序。
刺槐无性系良种选育研究报告。山东林业科技,1982,(4):1~10.
4 庞金宣。刺槐优良无性系——“石林”的修枝。山东林业科技,1984,(1):3~5.
5 庞金宣。榆树杂交育种研究报告。山东林业科技,1984,(4):1~12.
6 庞金宣。
毛白杨派树种杂交育种研究报告。山东林业科技,1986,(4):5~12.
7 庞金宣,张顺泰。白杨派树种杂交育种研究续报。山东林业科技,1988,(1):13~18.
8 庞金宣,吴行华,王建全。杨粮间作生态学基础初步研究。山东林业科技,1990,(
杨属增刊):74~83,等等。
主要贡献
刺槐原产美洲,19世纪末引入中国,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水土保持及速生用材树种。但长期以来,生产上缺乏良种选育,随意采种造林,致使
种群良莠不齐,严重地影响了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庞金宣早在60年代,就深入
山东省、辽宁等刺槐主要栽培区,调查刺槐的种内变异,研究了一套优树选择的标准和方法,并选出了一批优树。这些成果在1972年全国林木良种协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并编入《刺槐》书中,为科学地开展刺槐良种选育,奠定了基础。从1973年起,他又收集“省选”及“自选”刺槐优树无性繁殖材料50余份,建立了无性系对比试验林,通过8年观测对比,选出了优良无性系——石林刺槐。该无性系具有树干通直、速生性强(其单株材积超过对照50%以上)的特点,是全国最早选育的
刺槐优良无性系之一。为了尽快用于大面积造林,在良种选育的同时,还成功地进行了石林刺槐组织培养繁殖研究,并获得了一批
自根苗。他利用刺槐容易
根插的特点,实现了石林刺槐的快速繁殖,由于该项研究良种选育与推广方法配套,对今后刺槐良种选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成果获得了1983年
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
一等奖。石林刺槐仅山东省就推广2万多公顷;一个轮伐期可增产木材30万立方米,价值可达1亿元。此外,庞金宣还与他人合作,进行了
刺槐单倍体诱导研究,首次培育出刺槐花药植株。该项研究对刺槐遗传理论研究及育种实践具有重要价值。获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
所获荣誉
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在不足30年的时间里,庞金宣潜心研究林木杂交育种技术,已圆满地完成了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榆树杂交育种”、“
毛白杨派杂交育种”和“耐盐碱
杨属新品种选育”3项课题,培育出一批林木优良无性系品种,成为卓有成效的林木杂交育种研究的榜样。
榆树杂交育种榆树是华北“四旁”绿化和丰产林建设的主要树种。他从1972年开始,收集了全国各地榆属十几个种作亲本,进行了30个组合的杂交,获得了5000余株杂种苗,又从中选出优良单株无性系,在
山东省、
江苏省的11个试验点上进行了无性系测定,历时12年,最后选出了优良无性系——鲁榆(杂)1号。该品种的特点是主干圆满通直、生长快、平均单株材积比普通白榆高70%以上。经省科学技术
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组,认为“该研究在榆树杂交无性系选育上,为榆树良种选育提供了系统的成功经验。”鲁榆(杂)1号新品种在山东、
河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自治区被广泛引种推广,对“四旁”绿化及丰产林建设具有重大贡献。1985年获得
山东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毛白杨派杂交育种在一次利用会议上,有人认为,农田林网是“胁地一条线,增产一大片”,胁地一条线是阻碍农田林网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庞金宣听到此话,触动很大。他深知,农田林网及林粮间作,是平原农区林业发展的方向,解决胁地问题至关重要。他认真地分析了胁地的主要原因是树冠宽大,因此他下决心培育窄冠形的
杨属新品种。从1974年起,他收集了符合育种目标的南林杨、毛白杨、
响叶杨、毛新杨、
新疆杨等十几个白杨派种及杂种作亲本,进行杂交育种研究,历经20年艰辛,终于培育出6个窄冠形白杨派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突出特点是:树冠小、根系深、根幅小、生长快、材质好。试验证明,用窄冠
毛白杨新品种进行间作,不仅农作物基本不减产,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他为农田林网及林粮间作,解决了一大难题。
相关信息
1991年获得了
山东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1992年又获国家发明
三等奖。耐盐碱
杨属新品种选育山东大部属黄淮海平原农区,有大面积的中、轻度盐碱农田,盐碱是这些农田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农田林网及林粮间作是生物改碱、保障农田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但长期以来,缺乏适宜的树种。为了培育适合内陆中、轻度盐碱地农田林网及林粮间作的杨树新品种,他先后于1978年和1982年采用较耐盐碱、速生、优质的
山海关区杨与树冠窄的
塔形小叶杨作亲本,进行杂交育种,通过17年的试验和选择,培育出了鲁杨6号、鲁杨31、鲁杨69、鲁杨70等4个耐盐碱窄冠形杨树新品种。他的这一成果受到了省科学技术
委员会组织的鉴定委员会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育成的无性系耐盐碱能力较强、冠形窄、生长快,为中轻度盐碱地农田林网及林粮间作提供了新的
杨属良种。1988年获
山东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