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时期,苏良嗣以门荫入仕,历任周王府
司马、
洛阳市长史、
冀州刺史、荆州长史、
武威郡长史、工部尚书等职。他在武后摄政时拜相,担任纳言,封
徐温,后升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载
初元年(690年),苏良嗣被罢左相,加拜特进,仍参知政事。,后遭宰相
韦方质的攀诬。武则天虽未相信,但他年事已高,因此惊惧而死,后被追赠
开府仪同三司,
益州都督。
景龙元年(707年),
李显恢复苏良嗣名誉,追赠他为
司空。
苏良嗣在唐高宗时期曾任周王府
司马。周王当时年纪还小,做事不合法度,苏良嗣神情严肃地直言规劝进谏,很被周王敬畏忌惮。王府的官员大多不称职,苏良嗣遵守法令检查约束,没有人敢冒犯,深受唐高宗称赞。
永淳元年(682年)六月,苏良嗣转任
武威郡(治所在今
西安市)
长史。当时
渭河平原遇大旱,又发生了蝗灾,许多百姓病饿而死,
长安内外抢劫现象很严重。苏良嗣到任后,严肃法令,维护社会秩序,凡发生案件,三日内必能破案。
李治死后,
武则天临朝称制,提拔苏良嗣为工部尚书。
垂拱元年(685年)五月,苏良嗣升任纳言,被封为
徐温。当时正负责监管西苑的裴匪躬,打算出售苑中的果菜来获取利益。苏良嗣驳斥他说:“从前
公仪休在
鲁国做宰相,尚且能够拔掉自家菜园里的
野葵,赶走织布的妻子,没听说身为万乘之主,出售自己苑中的果菜来和下民争夺利益的。”裴匪躬于是停止了这种做法。
后来,武则天移住
洛阳市,苏良嗣奉命在西京长安留守。垂拱三年(687年)六月,苏良嗣被调往东都洛阳,升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参与朝政。
载
初元年(690年)初,苏良嗣被罢去文昌左相的职位,加拜特进,仍参知政事。后来,宰相
韦方质被酷吏诬陷,被流放到
儋州市(在如今的
海南省)。苏良嗣和韦方质关系不和睦,韦方质的供词牵扯到了苏良嗣。苏良嗣因此内心极度恐慌,加上当时已经85岁高龄,因而在宫殿的朝堂上晕倒。
武则天很信任他,无意给他定罪,命令侍御医
张文仲和韦慈藏进行抢救,“因为忧愤导致邪气侵袭”,引发心痛,当天就去世了,时年八十五岁。武则天停止上朝三天,在观风门举行哀悼仪式,命令百官到苏良嗣的宅邸去吊唁。追赠苏良嗣为
开府仪同三司、
益州都督,赏赐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硕,并且下达诏书吊唁祭奠。
不久之后,苏良嗣的儿子
苏践言,时任
太常丞,被酷吏陷害,发配流放到岭南并死去。苏良嗣也受到牵连,被朝廷追削官职爵位,没收了家产。
景龙元年(707年),
李显恢复苏良嗣官爵,再次追赠他为
司空,并允许其孙苏务玄袭爵
徐温。
苏良嗣出任王府司马一职时,谨遵法度,对王府属官加以约束,还对周王李哲进行匡正劝谏。担任
武威郡长史期间,他严正法纪,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在其治理下,一旦发生案件,必定能够在三日之内侦破。他还曾向皇帝进谏,反对因搜求奇珍异宝而使民众劳顿受苦。对于与民争利的高官,苏良嗣也会进行严肃驳斥。同时,他还抑制了宦官、男宠的肆意滥权行为。
建中元年(780年)十二月,
李适为
唐朝开国以来“名迹崇高,功效明著”的将相功臣评定等级,苏良嗣被定为上等。
苏良嗣任荆州大都督府
长史期间,
李治派宦官沿着
长江采集奇异的竹子,准备在宫苑中种植。宦官用船装载竹子,所到之处肆意暴虐。返回经过
荆州市时,苏良嗣将他们囚禁起来,并且上奏恳切劝谏,说道:“从远方寻求珍奇异物以致让路途疲惫,这不是圣人抑制自己、关爱他人的做法。再者小人私下弄权作威作福,有损皇帝的圣明。”言辞十分恳切正直。奏疏呈上,唐高宗下达诏令慰劳勉励苏良嗣,立即让人把竹子扔到江中。
苏良嗣担任
洛阳市长史期间,因受女婿牵累,被贬职调任
冀州刺史。女婿前往道歉,苏良嗣神色泰然镇定,说:“官职调动乃是常事,我不知道你们连累了我什么。”
苏良嗣有一次在朝堂上遇到
武则天的男宠
薛怀义,薛怀义傲慢无礼,苏良嗣发怒,喝令身边的人扇他耳光,拖他离开。武则天听说这件事,告诫薛怀义说:“你应该从北门出入,南衙是宰相往来之地,不要冒犯他们。”
苏良嗣在荆州的时候,州里有河东寺,原本是
萧詧为兄长河
杨秀清所建,苏良嗣说:“江、汉一带跟河东有什么关系?”上奏请求更改,当时的人们都认定他学养不足,予以鄙夷。
北周司空、
郧国公韦孝宽的曾孙
韦安石参加明经科考试,多次被授予乾封
县尉一职,苏良嗣对他以礼相待。
永昌元年,韦安石升任
武威郡司兵,苏良嗣当时担任文昌左相,对韦安石说:“大才应当得到大用,为什么在州县徒劳无功呢。”特意把他推荐给
武则天,韦安石因此被提拔为膳部
员外郎、
永昌令、
太原市司马。
在
古典小说《隋唐演义》里面,苏良嗣是光禄寺正卿,于御苑畅华堂为驸马武攸暨操办谢亲宴的时候,使用牙笏打了薛怀义。薛怀义勾结周兴、来俊臣,污蔑苏良嗣题诗讽刺嘲笑武则天,还说他与
狄仁杰、安金藏等人共同谋划造反。武则天命令索元礼审讯,安金藏当着众人的面剖开心腹,以此来证明苏良嗣没有谋反。
李治非纳谏之主,而良嗣之名亦未信于朝廷也。至囚王人而罢夺其所求,高宗慰勉之不暇,此事君臣皆可贤,近古所未有也。(《全宋文卷二七三五·苏良嗣囚采竹宦者》
晁补之 评)
武、韦之世,杀君子而不蔓引其类,故斩艾虽,而
陈子昂、
苏安恒、
李邕、宋务光、苏良嗣之流,犹得抒昌言而无所诎。((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