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中国著名画家
李辉(1962年生于河南省),字玉成,号荣昌斋主人,中国著名画家,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现任《中国书画名家精典》编委,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委员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东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国画院特聘文化大使。个人作品有《李辉画集》《李辉专辑》《李辉艺术生活》,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优秀奖。2002年获得中国“当代百佳实力派专业画家”称号。
人物经历
著名美术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福安人现居福建宁德市,客居北京及厦门市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中心艺术顾问,中国现代国画研究院副院长,福建水墨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宁德市文联副主席、市画院院长、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个人经历
1962年生于福建福安市
1979年至1982年在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工艺绘画专业学习(现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
1982年至1983年福安市印刷厂设计员干部
1983年至1989年福安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干部美术室主任
1989年至1992年闽东日报社美术编辑
1992年至1996年宁德地区文化局群众美术副主任科员
1996年至2001年闽东书画院副院长
2001年至今闽东书画院院长。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田园画会副主席,宁德市文联副主席、市画院院长,牡丹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大学客座教授、天水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福建省省人大画院画师,福建省文联代表大会第四、五、六届代表,福建省第五届青年美展评委,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福建组委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美术家》杂志编委,《国画收藏》杂志编委,“水墨情怀”国画名家邀请展学术主持人。曾获得2006年当代中国百名画家提名,2007、2008年当代最具学术和市场价值潜力花鸟画百家,2008年当代国画50佳,华东六省一市百名国画名家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3年应邀赴越南艺术交流。
2006年,2010年二次应台湾台塑企业邀请赴台湾进行艺术交流。
2010年应新加坡邀请赴新加坡进行艺术交流。
2011年应邀赴法国瑞士意大利、凡蒂冈等国家进行艺术交流。
先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山东省广东省甘肃省陕西省、安徽地举办个画展。
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名流,企业家,收藏家也都珍藏其佳作精品。
中国中央电视台东南卫视北京电视台、《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画刊》、《中国画》、《美术界》、《中国文化报》、《美术报》、《财富时报》、《环球市场》、《水墨名家》、《亚洲书画》等出版近百部大型画集、辞典、丛书。
个人作品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始于造化 归于心源(徐恩存——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总编)
李辉画荷,脱去艳俗与浮华,追求内在精神品格,强调以“始于造化”所启迪的,对永恒结构魅力的追求;因而,笔下的荷花意象,缘于造化,却非逼真表达,而是将其转换为心象,成为心灵意绪的载体,再以氤、率意的笔墨形式给以表现。
就画法来看,李辉喜作水墨写意,氤氲幻化的笔情墨韵可以直抒胸臆,李辉的水墨写意绝无张扬之感,而以含蓄、朦胧、模糊见长,他执意去营造一种“似与不似”、“无法之法”、“无为之为”的境界与美感,并渐渐形成极其个人化的创作风格与形式语言;不但以水墨的渲淡表现天地自然和谐有序之美,且在率意而为的笔墨之中还表现了“情志”的和谐,在对“形”与“物”的放松与解散之中,去求得最深层的表情表达。这正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自然和谐观在绘画中的体现。这种超轶具象、笔随心运的手法,使其作品拆除了“物”、“我”界限,而融合为一,在无为、无法、无道中展示出近于“天籁”般的和谐之美。那种因水墨幻化漫而出现的墨渍,在自然而然中形成了“似与不似”的荷叶形态,几笔横斜穿插的线条,作为莲梗分割了有限空间,使空间无限延伸,荷花则被不经意地点染在幽深处,成为视觉的焦点,而审美对象的空间、时间因而都在一定形式法则中展开,呈现为有形与无形之间、物与我之间的和谐之美,饱含着超越市俗、空明澄净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
事实上,李辉所做的莲叶、荷花,已非现实中的荷花,他是以天、地、人为一体,将自己与荷花同等视为自然之道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理念,画家个体的“我”,在画面中与“物”的莲叶、荷花会合,在这里,既摒弃了物,也摒弃了我,物我两忘,然后物我合一,遂汇入无穷大化之中。李辉的作品,目的不在于以一枝一叶一花的娴熟技法取悦于人,而在于以特定的手法,营造另一种时空意识,达到同中求异的艺术目的。
清荷的山水图式(尚辉——著名美术评论家、《美术》杂志总编)
李辉的花鸟画探索,无疑体现了传统花鸟画的现代转换,体现了现代视觉方式对于传统审美体验的整合。他的荷花不是追求出污泥而不染的文化寓意,不是表现孤高清逸的人格象征,而是体现出他对于田田清荷的独具个性的视觉表达。他的作品,一反留白于用墨的荷画,以“满”、“密”、“实”为特征,或残莲秋叶密不透水,或秋藤枯蓬以荷花为留白,或雨落荷垂满纸笔墨染,或月夜荷塘半影半莲半墨半色。所谓“满”,即构图的饱满和画面置陈的丰满;所谓“密”,即满幅画面密密层层,勾勾染染,不留空隙;所谓“实”,即笔墨所附着的形象切实,用笔用墨皆以形象为根本,收放自如而有度,挥洒随意而不任意。
他的荷花用笔,本属“大写意”,笔墨不拘于自然形象的表达,但勾皴点染使他作品的整体面貌呈现出“小写意”的风姿和意趣。实际上,他的这种“密体”荷花,是以复现莲荷生长的自然环境为背景,以移用山水画表现丛林山石的勾皴为技巧,他是以表现山水那样的环境来呈现荷塘之境,并修正人们对于传统荷花的审美体验。这就是李辉藕荷之作的创造视点,也是他藕荷之作的图式个性,他试图通过这种审美体验拉开与“他者”的距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清荷在画面整体上具有山水的结构,荷叶被赋予山石的质感,白色的荷花倒像行云流水的生动气韵。他的难点,显然在于将山石之皴转换为荷叶表达时所把握的度,那就是吸取山石表现的厚重层次,而又非山非石的质感。其实,当李辉借他山之石探索自己的清荷图式时,转换的并不局限于语言的层面,依附在山水语言之内的那种幽宓、恬淡、辽阔、深,甚至于气象万千的境界,也都被李辉转换到莲荷冰肌玉骨的审美创造中,这是我们在其他荷花作品中难以体验到的。
李辉的莲荷对于山水画语言的借鉴及山水画境界的移用,正揭示了传统花鸟画作为文化寓意的消解。也只有在当下人们不再把“荷”作为孤高清逸的人格象征时,李辉才能在荷的图式个性中将环境的描写纳入视线,进而打破花鸟与山水的边界,并移用山水画语言进行境界的转换。李辉的学术影响无疑在清荷图式的个性整合上,但他同时也研习着山水画。他的山水画,讲究大块虚实对比,色墨并用,水色互渗,其意趣恰似花鸟画的同化。但实际上,他在形成这种山水风貌之前,曾深入地探寻元明文人的笔法脉络,他对于秀润幽深笔墨的沾染,都一一呈现在他的花鸟用笔之中,或者说,在他并举的山水与花鸟两大谱系里,一直进行着笔法与审美意趣双向互换的尝试,是山水的构成修正了他的花鸟图式。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画家,在其最终走上专业创作道路之前历经磨练,但他和他这一代人在总体精神趋势上是关注现实,甚至是满怀激情地拥抱现世的。这就是决定李辉的荷花在文化视点上和文人荷花作为遁世清高、孤芳自赏象征的巨大区别,这就决定了李辉在传统花鸟画的现代转换中追索视觉个性的自觉意识,是入世情怀,最终决定了他审美视点的转移。
60年代出生的画家,更加强烈地感到大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解构,甚至于他们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解构者和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者。李辉的个案,正是这其中一种解构与阐释的环扣。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个人经历
个人作品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