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
András Peto开创的教育方式
引导式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由匈牙利学者András Peto创立。该方法旨在通过他人引导、诱发和教育,使用综合康复手段,激活患者潜在的自主运动等功能,以娱乐性和节奏性意图激发患者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从而促进功能障碍者的改善。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及家庭康复治疗,是国际公认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发展历史
András Peto,1893年生于匈牙利西部的Szmbathely,是一位学者。1911年,他在WEIN大学医学系学习,毕业后担任内科医生。1921年起,他投身于康复医学的研究与实践中。他曾从事整形科、理学疗法、饮食疗法、疗养疗法等多个领域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因其在康复医学领域的贡献,他曾任匈牙利国立疗养院院长、理学疗法研究所所长、《生物学治疗法》杂志主编等职。1922年,他在澳大利亚一家医院遇到了一位出生时就患有功能障碍的儿童,这促使他决定开创一种新的康复方法。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产生了大量伤员,为了解决由此产生的后遗症问题,英国骨科专家Robert Jones首次尝试对伤员进行职业培训,这一新举措成为了现代康复形式的雏形,也为Peto提供了灵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遗留的伤员急需康复,一批医学工作者开始了对康复医学的探索,如Winthrop Phelps、Temple Fan、Karel Bobath等人。Peto也开始酝酿新的康复方法。他从当时的几位残疾名人与疾病抗争的故事中获得了启发,如作家、教育家黑林-凯拉(1880~1961)和帕露(1887~1961),他们在面对身体缺陷的情况下,依然通过学习实现了自我超越。这些例子表明,即使面临功能障碍,人们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适当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障碍者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他人的引导、诱发和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理念,Peto提出了引导式教育的理论基础。
理论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匈牙利康复工作者对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手段通常是针对运动、语言、智能障碍等分别进行的。Peto教授认为这种方式存在不足之处,于是他决心实践自己的引导式教育理论。他和他的同事们对14名障碍儿童进行了集体指导式的综合康复手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两年后,原本被认为无法康复的14名障碍儿中有几人重新回到了社会,进入了小学。1948年,儿科医生调查团对疗育结果进行了鉴定,匈牙利相关部门认可了Peto教授的疗育手段,并开始资助相关研究。1950年,国家出资在布达佩斯建立了可容纳80名患儿的引导式教育研究所。1965年,建立了培养引导者的2年制短期大学,1968年开始转变为4年制大学。
观念发展
Peto在布达佩斯治疗成人和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运动功能障碍并不必然导致身体控制和平衡问题,运动功能障碍者可以通过更有效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自由活动问题,从而提升自信和独立意识。Peto提出,运动和平衡能力的控制训练本质上是一个教育问题而非医学问题。1960年至1970年间,他以英语和德语发表了相关的观点,但由于东西方“美苏冷战铁幕的存在,他的观点并未得到广泛传播。直至1967年Peto逝世,他的学生Mária Hári继续发展和推广引导式教育疗法。20世纪70至80年代,Peto的引导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1988年,为了建立国际性的Peto研究所,匈牙利政府牵头成立了Petoadolacu财团,并成立了国际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疗法协会,每2至3年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
国际影响
国际Peto法协会的成立极大推动了引导式教育疗法的发展。引导式教育疗法已成为许多国家治疗儿童运动残疾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在英国,引导式教育疗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伦敦市拥有49个Peto中心和家长学校。1995年,英国成立了国立引导式教育学院(Nationl institute of conductive education, NICE),能够独立培养引导员,进行引导式教育疗法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引导式教育疗法也在美国、巴西、中国等国开始应用,甚至马耳他新西兰等国也引进了引导式教育的原则进行康复训练。近年来,国际Peto法协会开设了引导式教育网络(Internet of Conductive education)系统,旨在加速引导式教育的普及,使更多严重功能障碍者能够在家中或附近接受引导式教育方法的指导。
日本发展
在日本,以村井正直医学博士为首的社福法人わらしバ会率先将引导式教育引入日本,翻译为“集团指导疗育”。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在大阪、北海道等地建立了四所わらしバ园,应用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及成人脑血管病后遗症等进行康复治疗与疗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香港发展
中国香港自1981年起将引导式教育引入弱能儿童中心,以小组试验方式进行推广。香港耀能协会按照引导式教育的原则,发展了一套“全人”服务模式,以规划和设计其服务程序。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被誉为“中国小儿脑瘫之父”的李树春教授于1986年从日本引进引导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随后,他引进了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瘫,并进行了引导式教育在家庭中的康复应用研究,以及将引导式教育与中国传统运动疗法相结合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推动下,各地残联大力推广小儿强直型脑瘫的引导式教育方法,促进了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训练中的应用,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新兴治疗方式
目前,Peto法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新的治疗方式,如水疗和骑马训练等。尤其是在日本,骑马训练作为Peto法的一部分非常流行。骑马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还可以矫正髋关节内旋畸形、训练坐姿和平衡能力。通过骑马、喂马、清理马厩等活动,可以训练一系列运动。骑马活动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自信心和自立性,以骑马时人与马的关系为基础,诱发和完成一系列运动,促进智力低下、学习障碍儿童的人际交往、语言理解和学习能力。骑马时,正确的姿势可以反射性地抑制紧张,保持正常的运动,规律性骑马可以明显减轻大腿内收肌的痉挛性,改善手眼协调能力,自动获得平衡反应与直立反应。目前,英国匈牙利等国家正在探索将引导式教育与幼儿园和中小学国家义务教育大纲的文化课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使强直型脑瘫患儿的功能训练和学习教育同步进行,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基本原理
Peto教授认为,脑瘫儿童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困难,这使得他们难以发展适应或控制周围环境的能力。脑损伤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脑瘫儿童是低能儿或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儿童。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都需要通过同样的方法去学习,面临着智力、情绪、社交、性格和体能等方面同步发展的要求。人类的大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要克服脑瘫儿童的学习困难,需要给他们适当的指引和指导,而不是改变环境来迎合他们,而是让他们努力适应环境。
功能康复
引导式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康复技巧或治疗方法,而是一个以教与学互动为基础,从而达到功能康复的复杂而完整的体系。它主张一个患儿所需要的各类学习训练和教育应该由同一个人在同一环境中给予,这个人被称为引导员(conductor)。在学习训练时,引导员要全面负责患儿的运动功能、感觉、理解和自助技能等全面的康复训练,以及行为规范和社会化等的特殊教育。
学习复杂性
强直型脑瘫儿童的康复需要多方面和复杂的经验,引导式教育就是根据学习的复杂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plexity),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将各方面的功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复杂、有序的整体。在引导式教育中,要像处理学习问题那样去处理脑瘫儿童的所有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以有效的功能(ortho-function)替代原有的功能障碍(dysfunction),恢复运动控制达到实用功能康复的目的。
康复理念
在以往的观点中,强直型脑瘫儿童被认为是能力低下的残障者,他们存在着运动、语言、智力和神经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这些异常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且是不可逆的。而Peto认为脑瘫的儿童仍然是完整的个体,需要一些引导方法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掌握自己的身体功能,从而能像常人一般地生活。
学习积极性
要克服这种学习困难就需要专业的引导员和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节律性口令和音乐、游戏等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式教育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将语言与动作贯穿起来,融为一组习作课程,应用丰富多彩的引导式内容和手段,调动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引导式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式教育这一概念。所谓引导式教育,就是要通过引导式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正常,也就是将教育这一概念引入到康复医学中,应用教育的概念体系进行康复治疗。
引导式教育
引导式教育这一词汇是全新的,它强调了引导主动性学习这一概念。引导(conduction)的意思是诱导,引导式教育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诱导出预想和设定的目标,引导出功能障碍者学习各种技能动作的一种互动过程。这种技能动作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通过外力的协助使功能障碍者完成某种技能动作,而是要通过功能障碍者的本身的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等相互作用,使其主动的、相对独立的完成技能动作。引导的方式是以适当的目的为媒介,通过复杂的引导者与功能障碍者的整合互动,诱发功能障碍者本身的神经系统形成组织化和协调性。换言之,引导式教育体系中所说的康复,并不仅仅促进功能障碍者的功能障碍本身发生变化,而且同时要使人格、个性发生变化,即智能、人际交往等能力得以提高,进而又促进功能障碍的改善。这一目的的达成,必须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入、传出神经,经过中枢神经的调节来实现。神经系统可以把欲达目的之途径体系化,当一个人欲达一定目的时,首先将这种要求通过传入神经传达到脑,使其在脑中意识化,然后由脑发出指令,再由传出神经达到执行命令的器官,产生特定的功能效应,达到预想目的。
心智发展
引导式教育认为强直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成绩的好坏与其情绪密切相关,特别是是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更为重要。因为主观意愿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帮助它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去解决它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式教育通过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采用引导、诱发和节律性意向等引导式方法,调动儿童的兴趣,激发它们的主动学习热情,让它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学习的内容贯穿于24小时的日常生活与活动中。节律性意向口令、音乐和游戏等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面发展
强直型脑瘫儿童的智能和性格的发展会帮助其战胜自己的行动障碍,人际关系、情绪、决心、意志、意识、经验和期望等会影响其整个人生和全部行为,保留在体能方面的表现。引导式教育的目的是使脑瘫患儿在体能、语言、智力及社会交往各个方面得到同步发展。
行为异常
由于脑瘫儿童行为受到限制,其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流的机会减少,容易形成性格、行为的异常,出现自卑、孤僻、敏感等性格行为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引导式教育强调按不同的年龄,将不同的功能障碍的儿童分成小组,强调与其他儿童合作,互相比赛,激发兴趣,以改善它们的自卑、孤僻、敏感等性格行为问题,有利于学习和康复。
分步训练
为了提高孩子的信心和易于学习训练,引导式教育将一些复杂的、难以完成的基本动作模式,拆解成一系列细小的步骤,这一过程称为习作分析(Task-analysis)。然后借助节律性口令语言,将一系列习作程序组合起来,融入24小时日常生活的活动之中,这一连串的习作程序组合称为引导日课。引导式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本,比较完整而全面的系统。它有别于其他康复方法的根本原理是应用丰富多彩的引导式内容和手段,如节律性意向、音乐和游戏等调动儿童的兴趣,激发它们的主动学习热情,以适当的目的为媒介,提供意识指令性诱导,通过复杂的引导者与功能障碍者的整体互动,诱发功能障碍者本身的神经系统形成组织化和协调性,达到功能康复,功能康复的同时反过来促进脑组织的生物学发展。同时强调良好的心智、性格、人际关系、情绪、决心、意志、意识、经验和期望等会帮助它们战胜自己的行为障碍和促进全面的功能康复。
教育原则
以儿童需要为中心:以儿童需要为中心是Peto法原则的核心。一切的治疗措施都必须围绕以孩子的迫切需要为依据,首先解决孩子的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但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功能残疾不同,以及随着孩子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教育终点要随时变更。
引导诱发
引导诱发和激发儿童学习动机:鼓励和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向往目标、向往成功;利用环境设施、学习实践和小组动力诱发学习动机;以娱乐性、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及积极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去迎接挑战,解决它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全面发展
整体意识、全面发展:对每个儿童要有全面的了解,根据小组大多数孩子们的期望和需求,制定一些共同的目标,应用相同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训练。应坚持全面康复的观点,将强直型脑瘫患儿的语言、智力、情绪、性格、人际关系、意志、日常生活机能、体能和文化课学习等结合起来进行教育训练,并将教育训练与其他各种治疗相结合,积极参与社会,使其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些发展会帮助它们战胜自己的行为障碍。
分组教学
按性质分组、可选择上课:将功能残疾性质和程度相近的儿童组成小组,使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更能切合大多数儿童的需要。必要时还可根据智力水平、个体需要选择上课,如上文化课时按智力水平高低分组学习,时分时合,但要保持相对稳定,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学习训练。
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融合贯通:先从简单的动作开始训练,或将难度较大的动作分解成几个小的动作进行训练,待小的动作熟练后再串联起来训练,使孩子容易获得成功感,增强信心,教育训练与平日的生活流程相结合,合理编排、动静结合、融合贯通,让患儿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各项习作程序,使生活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儿童学习的机会,并鼓励儿童将这种意识延续终生,以提高和巩固康复效果。
团队精神
极端负责、团队精神:以引导员负责的引导式教育小组(辅助引导员、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小组患儿的生活、学习、功能训练和各种治疗等。引导式教育小组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要了解和关爱每个孩子的问题和需要,策划目标、设计方法、课程安排和组织实施等,小组成员之间要亲密合作,发挥团队精神,示范和引导小组患儿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发挥团队精神。
互动多媒体
区别于传统的感统训练教室,互动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教室是通过最新的多媒体技术为儿童营造出的虚拟康复训练环境,包含丰富多彩的训练项目,结合最科学的实物训练器材,使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有效地提高孩子注意力。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运用高精尖的互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声音、视频,使患儿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干预效果,通过特殊儿童最喜爱的动画教学的形式,融合各种不同的感官活动,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亲子互动来改善加强认知信息,有效促进患儿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其对外界的认知,丰富他们的信息量,提高患儿的主动认知水平,患儿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认知、感知、运动等训练,互动训练可以集中患儿的注意力,弥补他们因年龄特征,思维特点,知识基础因素的限制,极大的改善了信息的干预和接收。
适应病症
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Peto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Peto机构不断发展壮大,Peto法的应用亦日益广泛,其适应症也不断地拓宽。有些国家应用Peto法治疗成人偏瘫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认知障碍症(即阿尔兹海默症)和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后遗症等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脑性瘫痪
适合于不同年龄的脑性瘫痪,尤其是对3岁以上小儿强直型脑瘫效果最好。
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和心理障碍性疾病
如智力低下、单纯性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即自闭症)等。
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和遗传病导致的运动及语言障碍
唐氏综合征、脊髓性肌萎缩、肌肉萎缩症、关节弯曲症、成人偏瘫、脊髓多发性硬化症等。近年来有报道对帕金森病亦有康复效果。
高危儿的早期干预
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产新生儿窒息胆红素脑病等高危儿均有很高的早期干预价值。如通过光、声和玩具等引导诱发孩子的运动和认知功能。
虽然病变的性质和神经系统受损情况不同,但上述患儿的学习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应用引导式教育疗法进行训练同样有效。由于病因和学习需要不同,应根据个体需要,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诱导学习方法和环境设施方面作相应的调整。
此外,引导式教育疗法亦可用于正常儿童的早期教育,因为引导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以正常小儿神经发育学和教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对早期开发正常因幼儿的语言、运动、交流、理解和感知等智力水平亦具有很高的指导和实用价值。
特点
1.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本身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员主要诱发患儿自主地完成该项动作,尽可能少的给予患儿帮助。强调让脑瘫痪而学习正常孩子的基本动作模式,通过主动参与学习和解决因运动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困难,从而建立积极独立的性格。例如训练患儿下蹲这个动作,以便能自行排便,对于不能下蹲着可给予鼓励,严重患儿才能给予梯背椅辅助,并在“1、2、3、4、5”的齐喊口令下,让孩子们集体完成下蹲这一动作。
2.集体训练、个体训练和家庭训练相结合。集体训练不但达到训练功能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其性格的发展和社会交际能力的提高,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个体训练是为了使每个成员都能跟上小组的平均水平,而家庭训练保持了训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3.引导式教育不但促进儿童的运动功能得以康复,而且还促进了儿童的语言、理解、感知能力和智力水平全面发展。同事还强调了整体的观念,即人的身体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并以培育儿童的人格发展为目标。
4.引导式教育强调的是每日24小时的严密训练,患儿每日从起床到入睡,有机地运用各种训练方法与日常活动相结合起来进行疗育。
5.引导式教育是一种教育与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与Bobath、Vojta等方法在概念上存在着区别,后者归类于神经生理学方法。引导式教育诱发服务对象是学习动机,鼓励强直型脑瘫患儿积极参与功能障碍康复的项目,因此,引导式教育不仅是运动功能的康复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教育过程。
6.强调所有参与训练程序的人员必须紧密地合作,全面地评估个别服务对象的能力和需要。因此,训练程序成功与否,“团队精神士气”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7.强调以小组形式进行训练,让服务对象学习所需技能,并能避免服务对象过分依赖有关的引导员。
8.强调整日具有连贯性的训练计划,因此每一分每一秒对学习者来说都很重要。而设计训练程序时,则采用自然而具实效的模式进行,例如安排服务对象在用餐时间学习自己进食。
9.强调环境控制的重要性,应用特殊家具和空间的布置,根据需要不断地改变环境,发展孩子在各种情境中解决困难的能力。
10.强调利用语言和韵律,协助服务对象协助运动功能。
11.根据运动生理学和神经科学原理,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等为基础,并与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相结合。
专业比较
20世纪中期,各种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法相继兴起,其中以Bobath法、Vojta法和引导式教育方法最为有名。引导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与同时代的其他方法不同,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措施,集康复治疗与教育于一体。Bobath法是从神经发育的角度出发,是一种神经发育治疗法,主要采用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的方法治疗脑瘫。Vojta法是运动法语治疗法,它是对身体特定部位给予压迫刺激,诱发出反射性腹爬和反射性翻身两个移动运动促进首发的总称。三者的具体比较,详见下表: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康复的需求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客观要求,从20实际80年代开始,我国以独特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与世界现代康复医学的潮流相汇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有不少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进入康复领域。
康复医学是一门以功能障碍康复为主导,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医学学科。它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康复对象为损伤、急慢性疾病、老龄所致的功能障碍者,先天发育障碍的残疾者。如脑血管病、脊髓损伤(截瘫)、颅脑损伤、脑瘫、骨折运动器官创伤、截肢和手外伤后功能障碍、腰腿痛、颈椎病、烧伤后疤痕、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中度肥胖和精神发育迟滞的康复等。
引导式教育以教育为主要方法,达到康复的目的,符合目前大康复的潮流,在我国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理论发展
观念发展
国际影响
日本发展
香港发展
新兴治疗方式
基本原理
功能康复
学习复杂性
康复理念
学习积极性
引导式教育
心智发展
全面发展
行为异常
分步训练
教育原则
引导诱发
全面发展
分组教学
循序渐进
团队精神
互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
适应病症
脑性瘫痪
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和心理障碍性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和遗传病导致的运动及语言障碍
高危儿的早期干预
特点
专业比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