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
软陶泥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千七百多年。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历经三千多年发展后走向衰落。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
黄河上游的
甘肃省、
青海省地区,如
洮河、
大夏河和
湟水流域一带。1923年,马家窑文化首先在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被发现,因此得名。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以彩陶器皿为代表,器型丰富多样,图案变化多端,色彩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的奇迹。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两色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则以黑、红两色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
软陶泥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璀璨的文化之一,也是
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概述
马家窑文化是
黄河上游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
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
甘肃省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
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
安特生在甘肃、
青海省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
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
庙底沟遗址类型之上的
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由来
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对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将半山、马厂类型包括在内,考古界曾有过许多争议,到目前为止意见还没有完全统一。最早对
马家窑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的
安特生,将
临洮县的马家窑遗存和
广河县的半山遗存合称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为了与
河南省、
陕西省的仰韶文化相区别,也称之为
甘肃省仰韶文化。1944年-1945年夏先生到甘肃进行考古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期墓葬的关系,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另定名称,称之为马家窑期或马家窑文化。
类型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
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从以往发现的资料就可以看出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关系密切。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过去限于资料太少,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有人曾主张将马家窑类型单独称为马家窑文化,与
王安石马厂文化分开。康乐边家林、兰州关庙坪出土的陶器,补充了马家窑到半山类型发展的中间缺环,这些陶器无论是器型还是花纹都有马家窑类型的一些遗风,而且还反映出了半山类型的一些特色,过渡性的特点非常突出,从而表明半山类型是从马家窑类型演变而来。
遗址
马家窑文化的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广河地巴坪,以及
兰州市的青岗岔、花寨子、土谷台、白道沟坪与永昌鸳鸯池和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1988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分布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
甘肃省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
渭河上游,西到
河西走廊和
青海省东北部,北达
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
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
黄河及其支流
洮河、
大夏河、湟水等。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的泾、渭水上游,以及
白龙江、
湟水、洮河、
庄浪河和清水河流域。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类型的分布则更为向西。
特点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l0
平方米50平方米,屋内有圆形火塘,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起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斜柱,房屋呈圆锥形、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经发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因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随葬品,男性多石斧、石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曰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
软陶泥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软陶泥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
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价值
文化价值
文化是历史的缩影,时代的一面镜子。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马家窑文化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
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马家窑文化
软陶泥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文化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新的形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就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 。
观赏价值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它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它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象
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永世旋动。它象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臻成
彩陶艺术的高峰。它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遥远的文化,就越能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马家窑文化
软陶泥的欣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收藏价值
要看一种物品的收藏价值,就要看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增值价值等。所有的远古陶都有历史价值,而马家窑文化古彩陶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其它远古文化类型的古陶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它的巨大增值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队伍的迅速扩大,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现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价格,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长,成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