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
中国女演员
胡萍,中国早期影星。她多才多艺,能编善演,被人称为作家明星。她是湖南人,在长沙市长大,曾在当地一家咖啡馆当过服务员,田汉发现她具有演戏的天赋,就介绍她到上海市进入戏剧界。她先加入上海“大道剧社”,参加演出了《街头人》、《乱钟》等舞台剧,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女演员。
人物简介
她先加入上海“大道剧社”,参加演出了《街头人》、《乱钟》等舞台剧,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女演员。1931年,胡萍进入电影界,先后在“友联”和“白虹”《海上英雄(1931)》和《绿林艳史》两部影片。1932年她加入左派戏剧家联盟,成为一名进步电影工作者。1932年至1933年,它在“明星”参加拍摄了七部影片,其中的《恋爱与生命》和《姊姊的悲剧》两片由她担任女主角。《姊姊的悲剧》的剧本由她编写,高梨痕出任导演,男主角是郑正秋。抗日战争爆发后,胡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来她息影,因而很少有人知道她的下落,直到文革时期才发现她仍在长沙市
光影人生
1933年,田汉介绍她进“艺华”。她一连主演了《烈焰之武庚纪》、《女人》(史东山导演)、《黄金时代》(田汉编剧)、《桃花村》、《人之初》(洪深编剧)和《时势英雄》等,奠定了她在电影圈内的地位。同时时常在报端发表电影评论,文笔犀利泼辣。
它在“明星”参加拍摄了七部影片,其中的《恋爱与生命》和《姊姊的悲剧》两片由她担任女主角。1933年秋,她转入艺华影片公司,主演了《烈焰》一片。1934年至1935年,胡萍在“艺华”主演或担任重要角色的影片有:史东山编导的《女人(1934)》、阳翰笙编导的《生之哀歌》、蔡楚生编导的《飞花村》、洪深编剧的《时势英雄》以及欧阳予倩的名作《新桃花扇》等片,她成为“艺华”的台柱。
1936年,胡萍转入新华影片公司,主演了史东山编导的《狂欢之夜》及田汉编剧、史东山导演的《青年进行曲》。
1937年,她主演了影片《夜半歌声(1937)》,在此片中,她的演技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获得好评。
两年后,她又转入“新华”,与金山台演马马徐维邦编导的《夜半歌声》,与周璇等合演《狂欢之夜》,轰动一时,她与施超、顾而已等合演的《青年进行曲》(田汉编导),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天上映,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
正在全国军民一致抗比影剧界投入救亡运动之际,胡萍却退出影坛,从此不知所终。
摩登青年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胡萍有“红姑娘”之称。这不仅因为她主演了“恐怖片”《夜半歌声》,红极一时,而且,她从头到脚都是红的:“口唇红,衣服红,腮帮子也透着点红。似乎还有人说,她的思想也是‘红’的。”(宋之的《红姑娘胡萍》)
胡萍之“红”,尽人皆知。鲁思采访时,明知故问:胡小姐最喜欢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问:红的吧?答:唔。(《胡萍访问记》)中国国民党特务也知道她是“红”的。1933年11月12日,他们编造了一个“上海市电影界铲共同志会”,捣毁田汉、胡萍所在的艺华影片公司摄影场,并向上海各影院发出“警告信”:“对于田汉(陈瑜)、夏衍(夏衍)、卜万苍、胡萍、金焰等所导演、所编剧、所主演之各项鼓吹阶级斗争、贫富对立的反动电影一律不予放映,否则必以暴力手段对付,如艺华公司一样,决不宽假……”鲁迅在《准风月谈》的后记中摘录了《大美晚报》的上述报道。
把口红、胭脂、红裳与“赤化”放在一起说事,似乎显得过于突兀,可它们的确都是“上海摩登”———上世纪30年代出现的新型都市文化。穿红衣,在革命青年这里已成一种时髦:既可宣示自己的政治立场,又能让人“道路以目”。Morden,可译为“摩登”,也可译为“现代”,革命是最最现代的意识,摩登青年怎会甘于落伍?宋之的在《红姑娘胡萍》一文中还写道:“在中国的女明星里,胡萍女士是最有美国风的,你看她那两条弯弯的眉,你看她那一只扁阔的嘴,不很像美国的女明星吗?可惜是画的,要是真的,那就好了。”连容貌都极富现代感的胡萍,怎能不红?
行踪神秘
胡萍出名是一个神秘的女明星,她底神秘事件不一而足,如喜搬场,交外国朋友等等,都是行踪不测的。而今似乎更神秘了。战事以前,她在联华,地位很居重要,居然有居台柱之势。时常穿了红色的西装,红色的皮鞋,戴了一顶红绒线帽子,跑来跑去。交际场所时常看得见她的足。
徐州会战前后时期,汉口集中了大批艺人,在郭厅长指挥下大肆活动,第三厅的名气着实比高射炮还响。田老大,洪大炮,金山之流都背起武装带来。胡萍从前会从事话剧运动,投在田寿昌门下,当时她也在武汉,受聘于中国制片厂,因此亦在第三厅兼有职务,背起武装带,着了军服,出现于各处公共场所,并且口上声声谓将从事救亡工作到底。
大武汉撤退的前后,胡萍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是个穷奢极多,灯红酒绿的地方,胡萍把军装脱掉,就改穿了西装。而且浓妆艳抹,一股子的打扮,甚而有时穿起男装来,那种妖冶的状态,真令人作恶,与在武汉时比较,完全形同两人。据说,胡萍在港交结了一腰缠万贯的富家郎,所以生活亦富丽化起来。现在香港,时出没在香港跳舞场中,惟有她底踪跡却没有人能够知道。
心路历程
杂感之类
胡萍
有人以为艺术是棱花镜,照着美的东西就是美,照着恶的东西亦是美,这除了忽略事物的本质的错误之外,他们所以提出的这个理论,是别有一方的用意。
把艺术当作棱花镜的人,其所完成的作品,当然是逃避现实,歪曲现实!假若你批评他们的作品失去现实性,那么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说:“艺术是一个棱花镜呵!我们拿着这个镜子,可以很自由地照着世间的一切事物,谁也不能干涉!”
电影也是艺术之一种,我们能够把它当作一面棱花镜来运用吗?那当时是不能的,我们所希望的是:电影艺术应该批评地把握到每件事物的底层,分析其本质所构成的过程及其因果关系,绝不能从虚面的描写而失却其现实性。因为这样,才能纠正人生,指导人生。
拍有声电影时,要用拍板,这使我们做演员的很感到困难,就是当导演先生喊着“开麦拉”以后,拍板便“拍”!的一声在我的面前一响,这时原有的做戏的情感都给赶跑了。尤其是拍近景的时候,拍板上的白粉都到眼睛里去,而且每个镜头,经拍板那么一拍,至少要费去十几尺的胶片,最好是改良一下,用其他的方法来代替。这样,老板既可省胶片,一面演员在做戏时也不吃亏了。
文学电影在我国,真是少得可怜,而外国却蓬蓬勃勃地发展,例如《孤星泪》及以前的《西线无战事》等等,都是根据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摄制而成的。
我国文学电影不发达,有人以为是不适合于“国情”。这种立脚于观念论的解释,我们当然不敢轻信。须知每一部文艺作品,并非凭空捏造,都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激荡而成。所以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思潮,而思潮即是文艺的形成。至于所谓“国情”也有着时代性的,换句话说,“国情”并不是死的东西,它是跟着时代的巨轮而跑的。因此,我们把目前的思潮所形成的文艺作品搬上银幕,难道说是不适于国情吗?
参演作品
参演电影
参考资料
生之哀歌 (1935).豆瓣电影.2024-04-09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光影人生
摩登青年
行踪神秘
心路历程
参演作品
参演电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