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式自动步枪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研制的一种自动步枪
63式自动步枪(Type 63 assault 步枪),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独立研制的一种自动步枪,而国外误称为68式自动步枪。
63式自动步枪综合了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的优点,是当时使用M43中间型枪弹的各类枪械中,在中距离精度和火力持续性方面表现较优秀的步枪。该步枪采用了56式半自动步枪的枪管,在100米距离上的准确度为单发R50为5厘米,R100为12厘米,射弹散布与56式半自动步枪相当,百米距离上点射射弹70%密集界为20厘米×20厘米,比56式冲锋枪有显著提高。其独特之处在于具备空仓挂机性能。在供弹方面,63式自动步枪可以在不摘取弹匣的状态下,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的弧形弹夹直接向20发弹匣内压弹。普通士兵携带1~2个弹匣以及足够数量的弹药即可支持一场中型规模的战斗,大量节约了钢材。
63式自动步枪保留了老式步枪的特性,着重强调其远距离射程和刺刀的作用,但忽视了轻便性的需求,火力也明显不足,整体长度笨重。这显著降低了该步枪在突击作战中的效能。它只有一种固定木托形式,使步兵在乘车、丛林、山地和壕沟等地作战时极为不便。63式自动步枪的研制始于1959年,设计定型于1963年,1969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装备部队,直至1978年停产和撤装,历时近20年,生产了数百万支。除了中国军队装备外,还曾出口到越南、阿富汗等国家。
历史沿革
研发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国虽然生产装备了56式自动步枪,但是中国军方普遍对56式冲锋枪的点射精度和拼刺性能感到不满,需要一种精度较好、射程较远、拼刺性能良好的自动步枪,同时要求该种枪械易于维护保养,方便单兵排除故障。因此,当时中国的军工2科研人员在充分借鉴SKS及当时世界上比较典型的M14、G3等自动步枪的长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时的工业技术生产能力,从1959年开始设计研制中国的第一代自动步枪。该项目受到了军工各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工厂的科技人员组成的“三结合”研制小组。根据中国的战术思想,强调“人民战争”、“全民皆兵”,要大量的枪械、弹药,供地方武装装备,需要一支性能优良、突出步枪作战效能的自动步枪。
研制历程
56式半自动步枪,射击精度好,带伸折的刺刀,能够体现“刺刀见红”的勇敢精神。56式冲锋枪,能连发射击,火力较猛,但射击精度差,没有刺刀,枪短,有小握把,不利于拼刺格斗。新研制的自动步枪要求必须是突出步枪作战效能(射击精度、刺刀)的前提下,揉合进连发射击性能以加强火力。实际上是“步冲合一”的概念,与当今突击步枪概念不同的是特别强调步枪的性能,必须是在全面保持步枪一切特点的基础上,设计成能单发、连发射击的自动步枪。当时的上级主管部门和高层领导对在研的这支自动步枪也给予很大的关怀和指导,几次深入现场审查方案,具体指导,并提出尽早的实现天安门阅兵式检阅的要求。当时尚没有一定的研制程序,研制前的战术技术论证,战术技术指标下达以及研制任务的安排都不很正规。
研制人员大多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既当学生,又当老师,边干边学。在认真分析56式自动步枪武器的特点、结构的基础上,制定自动步枪的技术措施、结构方案。一边组建研究组织(研究所),一边筹划研制、试制、试验、测试手段(试验室,靶场等)。由于起点低,基础差,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再加上当时中原地区出现自然灾害,生活艰苦。但即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研制队伍仍然在1963年完成了设计定型,命名为63式7.62mm自动步枪。
装备部队
63式自动步枪研制成功后,便获得了好评。1963年开始,正式投入生产并装备部队。1969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指导下,63式自动步枪开始投产。在一个万人工厂,接到的任务是年产数十万支63式自动步枪,生产准备、工艺,工艺装备准备都是昼夜进行,为了保证战备任务按时完成,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废寝忘食地加班苦战。
1967年5月,经批准后该枪列入军队装备体系,逐渐取代56式半自动步枪。63式自动步枪除了曾在中国军队中装备外,也曾被用于抗美援越战争。还有相当一部分外销和援助别国,例如阿富汗地区的武装派别中也有一些63式改型步枪,在北美的民用枪市场也有63式步枪的踪影。
停产撤装
1969年开始大规模生产63式自动步枪,然而在军品生产中,"军工生产质量第一"的原则并未得到充分执行,有效控制质量的规章制度有些被取消,即使没有取消,也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执行而未能得到遵循。例如,科研产品的定型程度、检验制度、技术改进鉴定制度等方面存在问题。63式自动步枪没有按照生产定型程序进行,也未经过所有改进都必须通过试验鉴定的程序,也没有严格按照驻厂军代表审批产品资料修改和工艺变化的程序。尽管如此,大多数职工和驻厂军代表仍然全力以赴地想要生产出优质的63式自动步枪。这是他们几年来研制的产品,一旦被国家接受并装备部队,将会让大家感到自豪。为了完成战备生产任务,生产军工们设法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工时,掀起了群众性的技术改进高潮。当时的口号是:"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大力推进技术革命",结果导致已经定型的63式自动步枪进行了大规模修改。一些修改是积极的,可以节约工时或提高性能,但也有一些改变造成了不良后果。
装备了63式自动步枪后,部队并未感受到明显变化,只是将原本只能单发的半自动步枪换成了能够连发的自动步枪,因此缺乏了热情。这也是导致63式步枪被撤装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生产和装备的63式步枪发到部队时,由于前述的种种原因导致性能和质量下降,部队普遍表达了不满,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射击精度差,远远不及刚被替换下来的56式半自动步枪。据称,中国的12个军区中有9个军区提出了更换枪支的要求。他们表示:“昨天还能准确射击的枪,今天就无法打中靶子了”,这表明枪支的性能在发生变化,无论是静止使用、行军还是乘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他方面的质量问题也开始显现,例如木制枪托断裂、氧化层脱落等。由于63式自动步枪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部队不满意,要求恢复使用半自动步枪的呼声逐渐高涨,这直接导致了该型号步枪的撤装。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决定撤销63式自动步枪,并重新生产和装备56式半自动步枪。
在1979年的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参战部队反映,56式半自动步枪的火力持续性较差,同时56式自动步枪的数量也不足。这时,一些库存的63式步枪和完整的63式生产线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为此,军工科技和生产人员重新启动了生产线,并在标准型63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改进包括:调整弹匣接口尺寸和卡笋,使63式能够使用“五星”20发弹匣和56/56-1冲锋枪的弹匣;采用优质线材缠制复进簧,增加强度;减小枪机公差,强化击针处理。
紧急更换装备后,参战部队反映改进后的63式步枪在精度上能与56式半自动步枪相媲美,火力持续性也得到增强。然而,由于63式步枪整体长度过长,在丛林地区作战容易被树枝等物体卡住,而且在使用56式冲锋枪弹匣时,弹匣容易松动脱落。尽管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短暂恢复生产,但并没有改变63式步枪的命运,很快又停止了生产。与此同时,81式自动步枪正在进行最后的靶场试验。1981年,81式步枪系列完成设计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63式步枪最终正式退出现役。尽管部分63式步枪储存在民兵武器库中,但还有相当数量被外销和援助给其他国家。例如,在阿富汗地区的武装派别中也有一些改进型的63式步枪,而在北美的民用枪市场上也可以找到63式步枪的身影。
基本设计
设计特点
63式自动步枪综合了56式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的优点,突出了步枪的战术性能和要求,实现了连发射击,增强了火力,提高了战斗性能。其射击精度良好,单发精度相当于56式半自动步枪,100米距离上R50在5厘米左右,点射精度远优于56式冲锋枪,射击时稳定,不会上跳。63式自动步枪动作可靠,能够在风沙、严寒、泅渡江河等特殊条件下可靠射击,这在一支步枪上还是首次。此外,63式自动步枪还满足了15000发的寿命要求,远超过56式半自动步枪的6000发寿命,而且没有增加重量或采用特殊材料,主要是因为结构设计合理,动力参数配合得当,统筹考虑了可靠性、精度、寿命和重量等性能。在战斗勤务性能方面,保持了步枪的一切特点,特别突出刺刀的作用,加强了刺刀的刚度和长度,改善了拼刺时持枪方便有力;枪管较长,保证了有效射程上的威力,同时具有空仓挂机和上方压弹机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全枪结构简单,分解结合迅速方便。63式自动步枪的结构工艺性较好,与56式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有许多工艺上的相似性和继承性。
自动机
63式自动步枪的自动机设计借鉴了56式冲锋枪的结构,采用枪机回转闭锁原理。枪机上的螺旋凸起与机框上的螺旋槽相配合,由枪机框带动机头完成开闭锁和前后运动。大部分结构参数与56式冲锋枪相似。63式的自动机进行了两点改进:一是将活塞与机框分开,二是降低了自动机质量的中心距离枪管轴线的距离。这两项改进都旨在减少动力矩,提高点射精度。
机匣
该步枪的机匣采用机加工锻件制造,枪管与机匣连接采用M25×1.5螺纹联接。机匣的结构与56式半自动步枪相似,下部突出的前支脚和后支脚可与发射机支架配合,同时还承载枪托。机匣前部设计了装枪管孔和闭锁支承面,中部有连接前支脚的结构,后部则有后支脚和后撞击面连接。机匣的两侧相对较薄,约为2.5mm。总体而言,机匣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同时重量也不大。
导气系统
63式自动步枪采用了完全重新设计的导气式自动方式,在国内步枪上首次引入了导气孔调节塞。这种设计包括直径分别为3.8厘米和2.5厘米的大、小两个气孔,调节十分便捷。战士可以根据环境条件自行调节,以确保在各种使用条件下机构动作的可靠性。步枪的活塞和调节塞都装在导气上的活塞筒内。该枪配备有气体调节装置,正常情况下使用小气孔进行射击时,自动机运动平稳,减少了冲击,保证了射击精度。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大气孔进行射击时,自动机具有更大的能量,保证了动作的可靠性。同时,大量射击通常在正常情况下进行,这有助于延长全枪的使用寿命。导气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拆装和更换都很方便。动力参数性能也经过合理设计,是确保可靠性的重要措施。
发射机
该枪的发射机也经过重新设计,采用了回转击锤和挂钩阻铁的结构。其重要特点是击锤簧仍然使用圆柱螺旋弹簧,这样既方便制造又易于使用。发射机仍然是作为一个独立部件组装在发射机支架上,便于在整体枪支拆卸时方便地安装和拆卸在机匣上。相比于56式冲锋枪,其工艺制造更为简单,阻铁、挂钩和支架都可以使用冲压成型。发射机动作可靠,适用于各种勤务。
瞄准装置
该枪瞄准装置表尺、准星与56式冲锋枪一样,采用弧形表尺座圆形游标。
弹匣
在当时中国工业原料缺乏的情况下,63式自动步枪的设计尤为重要。它可以在不卸下弹匣的情况下,直接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的弧形弹夹向20发弹匣内压装弹药。这使得普通战士在战斗中只需携带1~2个弹匣和足够数量的弹药即可支持一场中型规模的战斗,大大节约了钢材。63式自动步枪的弹匣也具有特殊设计,采用0.75mm厚的钢板冲焊组合,结构与56式冲锋枪的弹匣相似,但增加了空仓挂机导向槽,调整了供弹路线,使其更加可靠。同时,它也保留了56式半自动步枪的功能,即可以在不卸下弹匣的情况下,通过机框前部导槽向弹匣内压装子弹。弹匣两侧还有独特的“五角星”图案。
枪刺
63式自动步枪在设计时,要求突出白刃格斗,所以依然采用三棱刺,折叠在枪管下。
性能数据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
1969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和装备部队,直到1978年停产和撤装,近20年间,共生产了数百万支。然而,63式自动步枪的发展历程却是由盛转衰的。该步枪的研制始于大跃进时期,经过定型后生产了数百万支,全军装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然而,由于某些不得已的原因,63式自动步枪最终被迫停产和撤装。武器的更新换代本应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也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就像63式开始生产和装备时取代了56式半自动步枪一样。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停产和撤装63式步枪,重新生产和装备56式半自动步枪。
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虽然短暂恢复了63式步枪的生产,但并没有改变其命运,很快又停产。与此同时,81式自动步枪正在进行最后的靶场试验。到了1981年,81式步枪系列完成了设计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因此63式步枪最终正式退出现役。尽管部分63式步枪被储存在民兵武器库中,但还有相当数量被外销和援助给其他国家。例如,在阿富汗地区的武装派别中也有一些改进型的63式步枪,而在北美的民用枪械市场上也可以找到63式步枪的身影。
实战应用
在1979年的自卫反击战中,参战部队反映出56式半自动步枪的火力持续性不足,而56式冲锋枪的数量也存在短缺的问题。这时一些库存的63式步枪和完整的63式生产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于是,军工科技和生产人员重新启动了生产线,在标准型63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紧急更换装备后,部队反映这种改进后的63式步枪的精度可以与56式半自动步枪相比,火力持续性也得到了增强。然而,由于63式步枪整体长度过长,在丛林地带作战时容易被树枝等物体卡住,而且在使用56式冲锋枪的弹匣时,弹匣容易松动脱落。
参考资料
63 式自动步枪.枪炮世界.2024-02-26
中国兵工之基石:国营296厂.期刊 | 京文教育.2024-02-28
中文:63式自动步枪.凤凰网.2013-08-2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研发背景
研制历程
装备部队
停产撤装
基本设计
设计特点
自动机
机匣
导气系统
发射机
瞄准装置
弹匣
枪刺
性能数据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
实战应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