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九棘鲈
鮨科九棘鲈属动物
金黄九棘鲈Cephalopholis fulva (Linnaeus, 1758),又称黄鲈或黄鲈鱼,是鮨科九棘鲈属的一种鱼类。鱼体上半部红色,下半部白色,体具有许多蓝色小细点,上下颚尖端有一对黑色斑点,背鳍硬棘9枚;背鳍软条14-16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9枚。它是一种海洋辐鳍鱼纲,属于鲈科擬石斑鱼属魚亚科,包括了仙子鱼和海鲈鱼
形态特征
金黄九棘鲈的身体呈椭圆形,结实,头部比眼睛直径长。有大而圆的眼睛,位于尖尖的头部上方。背部轮廓在眼睛之间是平坦或凸起的,嘴闭合时,上颚的后端露出形成一个骨头瘤。闭合的嘴巴超过眼睛后缘。大部分牙齿是可移动的。侧线上有46-54片鳞片。背鳍有9根棘和14-16根软条,而臀鳍有3根棘和9根软条。背鳍的棘之间有深缺口。尾鳍是凸出的,角落处有角。
金黄九棘鲈有三种颜色相:深水红相、浅水双色或橙棕相和浅水至深水的黄相。双色相是正常的红色或棕橙色,下面是浅色。在红色和双色相中,头部和身体上有小蓝点和暗色边缘。在黄色相中,这些斑点仅限于头部和身体前部,并且数量较少。所有三种颜色相都有两个小黑点在尾柄顶部和下颚尖端。繁殖期,雄鱼有一个从胸鳍基部下端到尾鳍尖端的水平深褐色带,背鳍软条部分有黑色边缘,眼睛上有一条黑色条纹,背鳍基部附近有一个白色斑点。幼鱼要么是双色的,要么是统一的金色,背部中间有一个白色斑点,下唇有四个黑点,尾鳍上部有两个白点。
分布范围
金黄九棘鲈分布于西大西洋区,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至巴西南部海域,包括百慕大、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地区、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群岛圣保罗岩石和特林达德岛周围。
生活习性
金黄九棘鲈栖息在水质清澈的珊瑚礁区,深度在1到70米,也可能在岩石和珊瑚头上发现,但在水柱中很少见。白天躲藏在礁石洞穴中,夜间出来捕食小鱼和甲壳亚门。它已知会跟随海鳗蛇鳗捕食被这些捕食者惊扰的猎物。属肉食性,以甲壳类及鱼类为食。
生长繁殖
金黄九棘鲈是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在幼鱼阶段全部为雌性,成长至约20厘米长时,开始有雄性转变。
金黄九棘鲈产卵会持续很长时间,在百慕大地区从1月至6月,在巴哈马从12至来年的1月,其他地区是5月至8月,在巴西中部海岸会持续10个月。雌性金黄九棘鲈在繁殖季节会产下15-28万颗鱼卵。金黄九棘鲈寿命25岁。
主要价值
金黄九棘鲈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使它的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渔民们根据它栖息的水域海况、生活习性及不同季节选择适口的小虾、章鱼、沙蚕等作饵料,猎获甚丰,曾创下单一流次喜获3万元渔利的佳绩。随着水产资源的不断变化和市场需求量的日益增加,金黄九棘鲈的人工养殖随之迅速发展,南澳县的猎屿湾,石斑鱼属的养殖已形成基地,主要品种有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三斑石斑鱼等。
金黄九棘鲈人工养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商品化生产。多年来南澳县科研工作者、养殖技术员和养殖户紧密配合,通过实践的探索,生产管理、色病防治等方面均取得技术突破,整理出版了星火丛书《金黄九棘鲈养殖技术》和《石斑鱼网箱养殖实用技术》等书刊文章。南澳县的石斑鱼海水网箱养殖成果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广东省渔业“丰收计划”一等奖和“星火计划奖”。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主要价值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