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齿纳摩盖吐龙,属蜥形纲、
蜥臀目、纳摩盖吐龙科下恐龙,是一种
蜥脚下目的恐龙,是根据了四颗像钉状牙齿而命名的。这只动物很像发掘自蒙古的蒙古纳摩盖吐龙。这个属在1972年订定,而nowinski认为是属于阿特拉吐龙科[atlantosauridae]的一个成员。
纳摩盖吐龙是一种
蜥脚类恐龙,诞生于7500万年前-7000万年前的
白垩纪末期,体长最多可达21米,属于超巨型恐龙的一种,因为出土的四颗钉子状牙齿而被命名,第一批化石发现于
蒙古国,因此也叫做蒙古纳摩盖吐龙。
纳摩盖吐龙属(属名:Nemegtosaurus )意为「纳摩盖吐蜥蜴」,是种
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蒙古。纳摩盖吐龙的属名来自于化石的发现处,
戈壁大漠的纳摩盖吐盆地。只有发现一个头颅骨。纳摩盖吐龙可能拥有长而倾斜的头部,如同大部分的
蜥脚类恐龙,以及钉状的牙齿。
模式种是蒙古纳摩盖吐龙(N. mongoliensis),由Nowinski在1971年首次发现。第二个种是耙齿纳摩盖吐龙(N. pachi),是由
董枝明在1977年所叙述,但状态为疑名。
在2011年,科学家比较恐龙、现代鸟类与
爬行纲的巩膜环大小,提出纳摩盖吐龙可能属于无定时活跃性的动物,觅食、移动行为跟白天黑夜没有正相关,只休息短暂时间。
类( infraorder)→ sauropoda
蜥脚下目模式种( type
物种)→ n. mongoliensis 蒙古纳摩盖吐龙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n. pachi 耙齿纳摩盖吐龙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n. skarzynskii=
后凹尾龙属 skarzynskii
纳摩盖吐龙和大部分的
蜥脚类恐龙一样,都有着非常长的尾巴和脖子,因此它的体长也达到了惊人的21米,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排到了44位,也就是相当于站起来有现代5-6层楼房高,与南方梁龙、
东北巨龙属以及
沉重龙属等都有着一样的体型。
纳摩盖吐龙的最早一批化石是在
蒙古国的
戈壁上发现的,因为发掘地是纳摩盖吐盆地所以以此进行了命名,其中仅出土了一个
颅骨化石,可以看出纳摩盖吐龙和其他蜥脚类恐龙的脑袋相同,脑袋非常的长且斜,不过相比身体更小,并且它还带有钉子状的牙齿,方便啃食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