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
法语:La Parure)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1884年开始创作,2月17日在《高卢人日报》上刊载。1885年,该短篇小说收录于《白天与黑夜的故事》中。
《项链》讲述了小职员罗瓦赛尔的妻子
玛蒂尔德长相漂亮,一心希望过上舒适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却因为出身贫寒与之无缘。一天,丈夫罗瓦赛尔为妻子玛蒂尔德争取到了参加晚宴的机会,玛蒂尔德不满足于丈夫给她买的华丽
礼服,向以前的好友福雷斯杰太太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但参加完舞会后却发现项链丢失了。
玛蒂尔德夫妇花费三万六千法郎买了条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福雷斯杰太太,但也因此背上了巨额债务。为了偿还债务,十年来,他们勤俭节约,辛苦劳作才还清。最后,玛蒂尔德偶然遇见福雷斯杰太太,告知了当年丢失项链的事情。福雷斯杰太太听说后,告知她当年那串项链是假的,最多五百法郎。
《项链》以十九世纪下半期
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繁荣为背景,以项链为线索贯穿全文。嘲讽了
小布尔乔亚追求虚荣、艳羡享受的空虚精神,谴责与批判了以贫富评判贵贱的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项链》是一篇世界有名的短篇小说,被翻译成为各种文字。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篇小说成为中学语文课文的经典篇目并一直选用至今。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项链》是以十九世纪下半期
法国社会为背景写成的,当时资本主义正向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繁荣,大
资产阶级过着更加豪华糜烂的生活,到处是精美的筵席,亮晶晶的银制餐具和挂在四壁上的织着古代人物和仙境森林中的异鸟珍禽的壁毯,资产阶级贵妇人就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她们坐在香气扑鼻的内客厅里和最亲近的男朋友娓娓清谈,许多和
玛蒂尔德一样的
小布尔乔亚妇女,生活在
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里,深受资产阶级思想的毒害,对荣华富贵早已垂涎三尺,梦寐以求,但是她们拼命追求的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
莫泊桑通过罗瓦赛尔夫妇的不幸遭遇,生动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普遍命运。
创作背景
《项链》是
法国批判
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1884年2月27日发表在《高卢人日报》上。莫泊桑的小说题材是广泛的,普法战争、上流社会的达官显贵、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小资产阶级的精神与道德风貌等等都在他的视野之内。在19世纪
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繁荣的社会背景下,《项链》更是描写
小布尔乔亚精神面貌的精品之作。1885年,
莫泊桑出版短篇小说集《白天与黑夜的故事》,其中作品《项链》收录其中。
内容情节
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出生于一个家庭贫穷小职员的家庭,她嫁给了一个教育部小职员罗瓦赛尔。玛蒂尔德因为没有钱打扮自己,心里十分苦恼,总觉得以自己的美丽应该享受各种奢华的生活,爱慕虚荣的她整天幻想着华丽的衣裳、美丽的珠宝、豪华的客厅和疯狂的舞会。有一天晚上,她的丈夫罗瓦赛尔带回了一张教育部部长举办的舞会请帖给妻子,本以为这会让妻子高兴,但没想到却让玛蒂尔德非常生气。在丈夫的追问下,她才说出了缘由,因为自己没有像样的礼服去参加舞会。为了让妻子能够顺利参加舞会,罗瓦赛尔拿出了他攒了很久准备买猎枪的钱(400法郎)给妻子,让她去买一件像样的礼服。有了礼服,玛蒂尔德还是非常沮丧,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一件奢华的首饰或是珠宝,在丈夫的建议下,她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福雷斯杰太太借了一件首饰——一串美丽的钻石项链。
舞会的日子到了,玛蒂尔德又漂亮、又妩媚,比所有的女人都美丽。参加晚会的人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名字,秘书处的成员都邀请她跳舞,部长也注意了她。她的美丽战胜了一切,她的成功充满了光辉,她的心里充满了甜美的胜利之情,快活得几乎发了狂,什么也不想,只是快乐地跳着。晚会结束后回到家里,
玛蒂尔德仍然陶醉在幸福的幻梦中,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美貌。但她忽然大叫一声,原来脖子上的项链不见了。
玛蒂尔德夫妇赶忙到处搜寻,但最后还是没有找到那串钻石项链。玛蒂尔德夫妇商量再买一条一模一样的项链赔给福雷斯杰太太,于是他们一家一家地跑珠宝店,终于在王宫街一家店铺里找到一串钻石项链,卖价三万六千法郎。罗瓦赛尔想尽办法东挪西借,跟这个借五百,那儿借三千,还冒着破产的危险,签了许多借条,凑足了三万六干
太平洋法郎,买了那串新的项链,还给了福雷斯杰太太。玛蒂尔德夫妇决心还清这笔吓人的欠款,他们搬进一间阁楼里,辞退了女仆。
玛蒂尔德亲自洗碗刷锅,挎着篮子买菜。罗瓦赛尔则天天晚上替人眷写帐目,抄录五个铜子一页的文稿。十年后,他们终于把债务全部还清,但是玛蒂尔德也老了,完全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老妇人。
有一个星期天,
玛蒂尔德出去散步,突然看见了福雷斯杰太太,她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美丽。玛蒂尔德走到老朋友身边并告诉她当年的项链丢失了,送回去的是另一串,而正是因为购买项链欠下了巨额债务,我和我的丈夫还了十年。福雷斯杰太太听了这件事,却意外的告知借给
玛蒂尔德的那串项链是假的,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
人物角色
玛蒂尔德
玛蒂尔德是一个小职员的妻子,年轻美丽的她一心追求高雅奢华的生活,为参加舞会借项链但不慎丢失,为赔项链,跌进了穷苦的深渊,十年之后还清债务,发现为之付出惨重代价的项链原来是假的。经历过十年的辛勤劳作,玛蒂尔德不再是美貌年轻的少女,而成为一位普通且坚韧的妇女,相比从前多了份质朴。玛蒂尔德具有独立性以及自我意识,在
法国社会病态的背景下,怀着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对上流社会的羡慕,最终因贪慕虚荣酿成悲剧,但她勇于承担责任、对于丈夫以及朋友很真诚、有较强的自尊心。她既有对金钱对上流社会的渴求,也有能直面假象,勇于担当、吃苦耐劳的一面。
罗瓦赛尔
玛蒂尔德的丈夫,教育部的一名小职员,为了让妻子高兴争取到一张舞会请帖,却没想到这成为他们进入穷苦深渊的导火索。为了和妻子赔偿丢失的项链,他拿出来自己所有的积蓄并欠下了巨额债务。作为丈夫,他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但是为了凑钱买项链也不顾后果欠下巨额的高利贷,最终和妻子经历十年的辛勤劳作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
主题思想
作者以项链为线索贯穿全文,以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代表嘲讽了
小布尔乔亚追求虚荣、艳羡享受的空虚精神状态。
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场舞会,便不惜花尽积蓄、求友告借,终于出尽了风头,最后却丢失了钻石项链,为了赔偿项链,只好八方告贷;为了还债,又十年辛苦劳作。但最终却告知所借的项链是假的,最多值五百
太平洋法郎。戏剧性的事件、悲剧色彩的命运都突出地、成功地嘲讽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项链》在嘲讽虚荣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小市民阶层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可怜的、不幸的、屈辱的地位。他们不甘清淡、图谋变化,但是经济现状极不稳定,生活中任何变故都可能把他们突然抛入深渊之中。一串项链就葬送了
玛蒂尔德夫妇的整个后半生的悲剧,正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法国小布尔乔亚现实状况的写照。
《项链》在另一个侧面上也谴责了金钱的力量、谴责了以贫富评判贵贱的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一件
礼服和一串项链便马上使主人公从身在寒门无人问的地位而成了殷勤献媚、阿谈赞扬、垂涎欲滴的对象。可见以金钱为中心,以贫富论贵贱的
资本主义社会是多么浅薄与势利。
艺术特色
巧于构思
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使叙述有序而集中。从玛蒂尔德其人谈起,以议论的线条勾勒人物的精神面貌,接着叙述得到出席
宴会的请帖,为此购置礼服,借项链。这些内容都是以因果式的顺叙法进行的。接着叙述
玛蒂尔德在宴会上大出风头,但项链丢了,情节突然转折,这一事件涌起了小说第一个波澜:乐极生悲丢了项链,只好借款赔偿。这些又都是在似乎平静的顺叙法中进行。
莫泊桑把他转折点留在小说的末尾,即小说的第二个更大的波澜:原来的项链是假的,而后小说又在此突然收尾,仿佛人物在悲剧性的命运与戏剧性的事件中瞠目结舌,愕然而不能发一言。
在小说的布局上,情节在渐渐的推进,情绪在渐渐的酝酿,波澜在渐渐的涌起,一切都是在看似平静的叙述状态中上升。到了项链的丢失形成第一个波澜。波澜之后又是平静地但是在新的高度上的再上升。待到情节推进与情绪的酝酿恰到好处,出现了第二个波澜:项链是假的。随后又戛然而止,寂然无声。实际上把对读者产生震撼力的东西蕴含在这无声胜有声的结尾小说。
细节描写
《项链》中有多出的人物细节描写,一个典型的细节有可能站立起一个人物,细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非常重要。选首饰是主人公的一个典型细节,对着烂灿夺耳的
手镯项链、十字架,她心迷意乱。在小客厅以及归家后照镜子也是关于女主人公的典型细节,多处的细节描写串联着剧情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人物虚荣性格的突出表现。
语言朴实简洁
通篇是朴素自然的叙述。极少雕琢的语句和因之而有的短句都给人一种亲切、平易的质朴感。但联系情节与人物的际遇,那些简单、朴素得近乎平淡的语言却具有了一种迫人的沉重感。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传入中国文坛
1913-1914年,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刊物《
小说月报》,《
小说时报》分别刊登了瘦鹃、随波、珠儿等翻译的《铁鱼女儿》《悲观人影》《巴黎女子》《约酮芬外传》等七篇小说。其中的《巴黎女子》就是由《项链》翻译而来。进入五四时期以后,
莫泊桑的作品像流星一样进入中国文坛,大量出现在《晨报·副刊》《
少年中国》《
新青年》《
文学周报》等各类报纸期刊以及图书公司的出版目录中。在中国早期译介莫泊桑的众多译者中,
李青崖的贡献较大,
上海印书馆分别于1923、1924、1926年出版了由他翻译的《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第一、二、三集。在李青崖的译本中,《项链》被译作《首饰》。
入选中学语文课文
1956年8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将《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列为第三学年课外阅读参考书目,并推荐了李青崖的译本。1959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十二课第一次收录《项链》这篇课文。1963年5月发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附录的课文列表把《项链》放在了第六册的第二十三课,可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这套教材并没有编完。“文化大革命”后,人教社十年制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十三课再次收录了这篇作品,也就是从这套教材开始《项链》成为中学语文课文的经典篇目并一直选用至今。
世界影响
《
羊脂球》发表之后,
莫泊桑像流星一样进入文坛,《羊脂球》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另一个享誉世界的短篇《项链》的结尾所具有的力量有着永恒的吸引力。
作品评价
《项链》是一篇很好的短篇小说,结构完整,节奏灵动,主旨明朗。直接,讽刺,机敏,洗练而又有力,可以把它当作短篇小说的范例。(中国现代作家
毕飞宇 评)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世界有名的短篇小说,被翻译成为各种文字。《项链》中概括了旧社会小人物的虚妄幻想与风头主义的可笑,以及他们为此而获得的不幸。在这篇小说中,
莫泊桑施展了他高度的艺术才能,写得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读了以后使人久久不能忘怀。它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其艺术技巧值得创作者认真研究。(西安
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马家骏 评)
《项链》是莫泊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故事围绕着
玛蒂尔德展开,这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个道德寓言,提醒我们避免犯下罗瓦泽尔夫人的致命错误。(ThooughtCo 评)
衍生作品
1926年,由李泽源执导、
侯曜编剧、
雷夏电、刘汉钧、姚觉僧主演无声电影《
一串珍珠》上映,该剧是长城问题剧的代表作,影片根据
法国作家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改编而来。影片的故事情节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小说中借来的项链是假的,影片中是真的;小说中项链是丢失的,影片中是被盗窃的;小说中男主人公未曾因贪污而入狱,影片中则写因贪污而入狱。
2007年,由
克劳德·夏布洛尔执导的电影《项链》(La parure)在法国上映,电影改编自莫泊桑的同名小说,故事讲述了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因借戴项链参加晚会而丢失项链,最终花费十年时间偿还债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