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1964年1月—),中国当代作家、南京大学教授、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1964年,毕飞宇出生于江苏兴化杨家庄。1987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任职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从教之余开始写作,1991年在《
花城》发表中篇小说处女作《孤岛》。1992年任职于《南京日报》,但毕飞宇作为记者,却认为自己写不了新闻稿,做“记者”的这段日子非常痛苦,终于在1998年7月,转到《雨花》文学杂志任职编辑,截至到这一年,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且获得文学奖项,如1996年发表在《作家》杂志的《哺乳期的女人》,同年这部作品在首届鲁迅文学奖中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5年至2000年,毕飞宇不断反思自己的文学创作,逐渐从历史冥想、哲理思辨转到聚焦于都市生活与现实生存,由先锋向写实风格转变。2000年发表《青衣》,小说讲述的是女演员
筱燕秋对青衣艺术和表演的痴迷与执着追求,最终却以悲剧结束的故事,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毕飞宇转向写实风格的标志。随后创作的“三玉”系列作品(《
玉米》《玉秧》《玉秀》)以及长篇小说《平原》,承续这一风格特点,增加了更多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2008年,毕飞宇的长篇小说《
推拿》问世,小说通过展现视障群体封闭的世界,去反观所谓“常人”的世界,窥到了当下社会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向度。2017年开始,毕飞宇的《
小说课》、再版书《
平原》《小说生活》相继出版。2023年5月《收获》第3期长篇小说中收录了毕飞宇的《
欢迎来到人间》。7月,毕飞宇的《欢迎来到人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毕飞宇是一位高度注重文体实验的作家,在小说语言、节奏和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追求。2003年,在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毕飞宇的《
玉米》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10年凭借《玉米》获
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同年,法文版《平原》获得了
法国《
世界报》文学奖。2011年毕飞宇的《
推拿》获得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23年1月8日,毕飞宇授予“2023
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十大作家”称号。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杨家庄,5岁时,因做乡村教师的父母工作调动,搬去了“陆王”村生活;1975年,毕飞宇11 岁,父母工作又调动,举家搬到“中堡”。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教五年。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1991年,毕飞宇的中篇小说《孤岛》在《
花城》发表,是他的处女作。这个由权谋、情欲、暴力交织而成的权力更迭的故事,在情节反转之前,更像是
中原地区王朝统治及其更替历史的重新叙述,只是晚近的两次权力更迭改变了故事的走向及其意蕴——外来者依靠秘而不宣的武器/科技实现了掌权。
在他的首部自传《
我们小时候: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第六章《童年的情境》中,有两小节都在写“父亲的姓名”。“
右派”父亲,曾经是 个养子,那户人家姓陆,由于“运动”,父亲姓了“毕”。 父亲,是毕飞宇生命中的关键人物。在特殊的1976年里,父亲给毕飞宇讲“
逻辑学”。
编辑生涯
1992年10月任职《
南京日报》社记者,但毕飞宇作为记者、编辑却认为自己写不了新闻稿,做“记者”的这段日子非常痛苦,终于在1998年7月担任省作家协会《
雨花》编辑。截至到这一年,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且获得文学奖项,如1996年发表在《作家》杂志的《
哺乳期的女人》,同年这部作品在首届
鲁迅文学奖中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4年,担任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的编剧,此部影片参加第49届戛纳电影节,国内、国际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编剧的毕飞宇,并没有凭借这部影片宣传自己,而是坚持用自己的笔写出属于自己的世界,所以,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毕飞宇一直很少谈及他编剧的这部影片。
创作转型
1995-2000年间是毕飞宇写作的过渡期,不断反思自己的文学创作,逐渐从历史
冥想、哲理思辨转到聚焦于都市生活与现实生存,由先锋向写实风格转变,也曾从中外文学作品的形式受到启发,做出了多种向度上的尝试。比如写出《家里乱了》《
那个夏季,那个秋天》等作品。这些作品可以看到毕飞宇对先锋书写的反思痕迹,以及尝试努力开拓个人风格。
2000年发表《青衣》,小说讲述的是女演员筱燕秋对青衣艺术和表演的痴迷与执着追求,最终却以悲剧结束的故事,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毕飞宇转向写实风格的标志。随后创作的“三玉”系列作品(《
玉米》《玉秧》《玉秀》)以及长篇小说《平原》,承续这一风格特点,增加了更多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2008年,毕飞宇的长篇小说《
推拿》问世,小说通过展现视障群体封闭的世界,去反观所谓“常人”的世界,窥到了当下社会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向度。而后,2010年凭借《玉米》获
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同年,法文版《平原》获得了
法国《
世界报》文学奖。之后,毕飞宇的《
推拿》获得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3年5月22日,省委、省政府在
南京市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1周年座谈会暨首届“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和“
江苏省社科名家”表彰会。会上,省委、省政府授予毕飞宇等5位同志“紫金文化奖章”。8月,毕飞宇的《
我们小时候: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出版,《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是毕飞宇的第一部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作者在
兴化市街头长大的童年生活。12月11日,2013年度“
茅台酒杯”
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在
鲁迅文学院举行。毕飞宇的《大雨如注》获得短篇小说奖。
2015年毕飞宇推出了他与学者张莉的访谈对话录《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和9卷本的《毕飞宇文集》,其文集里包含《
哺乳期的女人》收入1993年至199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
相爱的日子》收入1998年至201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明天遥遥无期》收入1991年至199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青衣》收入1996年至2000年的中篇小说;《
玉米》收入2001年至2002年创作的《玉米》《玉秀》《玉秧》,1994年的长篇小说《
上海往事》,1998年的长篇小说《
那个夏季那个秋天》,2005年的长篇小说《平原》,2008年的长篇小说《
推拿》。
2017年1月,毕飞宇的《
小说课》出版,本书辑录了作家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
耳中人》《
水浒传》《
红楼梦》,也有
托马斯·哈代、
欧内斯特·海明威、
维迪亚达·奈保尔、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讲稿曾发表于《钟山》杂志,广为流传,特结集以读者。毕飞宇所著的文学评论集《小说课》年销量为十二万册。在
豆瓣上,它身于“2017年高分图书榜”,获得了高达8.6分的评分。在学术界,这本评论集也获得了不少的赞誉,被称赞为“个性十足”,“对当下文学批评的一种‘补遗’和校偏工作”。4月15日,参与录制的文化节目《
朗读者》在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8月21日,
法国驻沪总领事阿克塞尔·柯瑞宇在上海总领事馆官邸授予作家毕飞宇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以感谢毕飞宇投身于艺术及中法两国之间友谊所做出的非凡贡献。
2019年12月,毕飞宇带着自己的两本重新编辑再版书《平原》《小说生活》,在万象城
西西弗书店,和
重庆市读者面对面分享自己的“小说生活”和创作心得。
2021年2月初启动“
凤凰文学奖”旨在发掘书写新时代的优秀作品,以当代华语长篇新作为评选对象,评委阵容涵盖了李敬泽、
苏童、毕飞宇等当代作家,最高大奖50万元人民币。7月,毕飞宇以著名作家、
江苏省作协主席的身份进入第三届“《
钟山》之星”文学奖终评评委名单。
2023年5月《收获》第3期长篇小说中收录了毕飞宇的《
欢迎来到人间》。7月,毕飞宇的《欢迎来到人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毕飞宇的父亲原名陆承渊,跟随其养父姓陆,生父生母不详,养父于1945年因把大米卖给日本人而被亲兄弟举报,以“汉奸”罪名被一个“组织”在私家祠堂处死。为了生计,陆承渊放弃学业,参加革命后因身世被部队“劝退”回到江苏兴化,1949年获名“毕明”,取《
水浒传》“逼上梁山,走向光明”之意。毕明在1957年被打成“
右派”后,这个家庭被迫不断漂泊流转。
毕飞宇的母亲是小学语文老师,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小时候,家里说词语、句子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点评各自带的孩子的作文,更是家常便饭。
毕飞宇妻子祝红波是毕飞宇的大学同班同学,自1989年结婚以来,二人一直相濡以沫。毕飞宇曾说:“在我跟太太的关系里,我觉得我对她的帮助不大,她对我的帮助大。认识这么多年来她一直为我做饭、洗衣服,家务基本上都是她。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生活了一辈子,能够看到她的这种付出,要知道这才是最需要珍惜的。”儿子毕雨桐并未子承父业,但毕飞宇支持儿子的决定。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疼痛”母题
毕飞宇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为人物被伤害的命运而疼痛,为人间太多太深的冷漠而疼痛,为被拜权、拜金而奴化的文化精神而疼痛”。“疼痛”成为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母题。
毕飞宇的小说《生活在天上》中习惯了乡村生活的蚕婆婆被儿子接到城里享福,但蚕婆婆却消受不了象征现代文明的电梯、汽车。住在儿子二十九层的公寓里,像是生活在高高的天上。物质富裕的儿子尽管早已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却不自由,多年的城市生活使他逐渐丢掉了熟悉的乡音,甚至和自己的母亲也无从交流。蚕婆婆在城市没有丝毫的归属感。儿子每天早出晚归,蚕婆婆孤单地待在家里没有事情做,反倒想回到断桥镇继续过养蚕的日子,后来她甚至想在二十九层的高楼中养蚕,这个行为在儿子看来多么荒唐可笑。小说结尾写蚕们编织躯壳,却将自己束之高阁的结局正是影射了蚕婆婆在城市找不到退路和归宿的尴尬处境。可见物质的富足不一定能使生活幸福,而亲情的缺失和隔膜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心灵的伤痛却越来越严重。
“鬼文化”主题
“鬼文化”并不是传统上所说的鬼神这类的神话文化,而是毕飞宇对争做“人上人”的国民劣根性的概括。毕飞宇说:“我们身上一直有个鬼,这个鬼就叫‘人在人上’,它成了我们最基本、最日常的梦。”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某种社会历史时期,权力实际上是‘人上人’的同义词,只要手中有了权力,就意味着是个‘人上人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小说中的“鬼文化”,赋予了它更加丰富的内涵。“鬼文化”贯穿于毕飞宇小说创作的始终,甚至渗透于作品的每个细节,强调了“鬼文化”在毕飞宇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女性悲剧
毕飞宇被认为是当代最擅长描写女性心理的作家之一,他以
人道主义精神揭示她们惨痛的命运遭际以及心理变化。
毕飞宇的‘
玉蜀黍属’系列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乡村和城镇生活的日常情景,描写的是女性被一次次伤害的悲剧。在强大的男权伦理社会和封建旧势力笼罩下,她们无一例外地受到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迫害。
毕飞宇作品中不同身份的女性—女干部吴曼玲、纯情少女小青、少女三丫、年轻母亲慧嫂、孤苦无依的老年母亲婶娘,她们面对生活困境竭力抗争,但是最终依然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表现出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艺术风格
叙事视角
毕飞宇“擅长吸纳外来的各种小说创作的技巧,不断地有意识地尝试去变换自己的叙事方式,在小说叙事上不断地去寻求新的变化”。在视角的控制上,毕飞宇的小说以一种变化和流动的叙事视角来实现文本的叙事理想。
《
玉米》的叙述视角很特别,叙事视角的转换以及第二人称视角的运用可以缓解时空叙事的紧张,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日常化叙事
毕飞宇是一个非常注重小说传统的作家,他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一直以来都为读者和评论者所津津乐道。
毕飞宇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一定语言形式的排列与组合,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达到一种形神兼备的状态。毕飞宇从各个方面对所述对象进行关照,以求精致深入地刻画人物、刻画人物的日常生活,从而形成了一种特立独行的细节描写方式”。
语言风格
毕飞宇一直坚持小说的语言实践,对语言的尊重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他十分重视语言与文本关系。毕飞宇小说语言可谓简短有力,既是准确精致的,又是飘逸夸张的;既是感性生活的,又是理性哲理的;既有含蓄雅致的一面,又有肆无忌惮的野性的俗气的一面。
其中小说《
哺乳期的女人》他用白描手法,用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的语言进行叙事,达到朴实优美的美学意境。他不露痕迹、举重若轻的文本语言的锤炼愈发优美。
人物思想
2006年,在《通向“中国”的写作道路》访谈录中,毕飞宇谈起“
现实主义”,他指出:“现实主义是关注和情怀。重新回到恩格斯所谓的现实主义基本上不可能,因为我们受到过现代派文学的洗礼。《
玉米》和《平原》,是标准的现代主义作品。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描写的比例远大于叙事,但《玉米》、《平原》几乎没有描写,全是叙事。所以使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标准衡量其作品,是不合格的。其指的关注是一种精神向度,对某一事物有所关注,坚决不让自己游移。其所理解的现实主义,就是一颗“在一起”的心,其他的不重要。”
2019年1月,接受《
瞭望》访谈时,毕飞宇谈及“
现实主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小说有
现实主义的传统,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小说世界。谈论现实主义的时候,有一个灵魂性的东西不应当被忽视,那就是作家的现实情怀。现实主义是一回事,现实情怀则是另外的一回事。所谓的现实情怀就是求真。一个作家,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现实情怀,他选择什么样的主义,也就是他擅长什么样的美学表达,反而是次要的。做为读者都能够身临其境,都能够设身处地。现实情怀具体体现在紧盯现实。”
荣誉奖项
人物影响
文学影响
毕飞宇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
平原》《
推拿》《那个秋天、那个夏季》,中短篇《
青衣》《
玉米》《雨天里的棉花糖》《
哺乳期的女人》《
地球上的王家庄》《
是谁在深夜说话》《
相爱的日子》等。
毕飞宇作为
新生代作家中的一员,他将先锋派未竟的事业在九十年代的语境下推向了前进。他是新世纪最有影响的中篇小说作家之一。他先后发表的《青衣》《玉米》《玉秀》《玉秧》《家事》等为数不多的中篇小说,使他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下中国这一文体最优秀的作家。《青衣》《玉米》应该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百年中篇小说史上,也堪称经典之作。《
玉米》的成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和认识,但是,它在内在结构和叙事艺术上,在处理时间、空间和民间的关系上,更充分地显示了毕飞宇对中篇小说艺术独特的理解和才华。
他得奖无数,长中短篇小说都获得过中国文学的最高奖。其作品获两次
鲁迅文学奖、亚洲文学奖等,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他是“一个刀光闪闪的家伙”,他可以“把一团乱麻清晰地讲述出来,精确流畅”。毕飞宇最著名的作品是写盲人的生存与内心的小说《
推拿》,他的写作就像一束投射到现实世界的光,让读者清晰地看见或许不曾留意的幽暗之中的一切。
传播影响
从事创作30余年,毕飞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作品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其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并且获得了几项国际大奖的肯定。他的作品被译介到美、英、法、
西班牙、
葡萄牙等二十多个国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
在俄罗斯传播
据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А.А.Родионов于2019年发表的《2009—2018年中国文学俄译与在俄出版研究》一文显示,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共计出版毕飞宇作品九部,总计发行量为6500册,其中包括一部长篇小说、五篇中篇小说和三篇短篇小说。在中国当代作家出版作品数量的综合排名中,毕飞宇位列第六,仅次于
曹文轩、
莫言、
刘震云、
余华和
刘慈欣。2011年俄罗斯出版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文集》收录了毕飞宇短篇小说《彩虹》;2014年Азбука出版社出版发行中篇小说集《青衣》(该小说集为
俄罗斯出版社自选集,收录了《家里乱了》《青衣》《哥俩好》《林红的假期》《睁着眼睛睡觉》);2016年Гиперион出版社出版《推拿》(译者Н.Н.Власова),同年短篇小说《相爱的日子》收录进《伊琳娜的礼貌: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集》;2017年其短篇小说《大雨如注》收录进《启明灯》文集;2020年Гиперион出版社出版《姐妹》(《
玉米》、《玉秀》、《玉秧》)(译者И.Егоров)。
在法国传播
毕飞宇与法国的缘分颇为深厚。早在《
平原》获得《
世界报》文学奖之前,他的多部作品就已经被翻译成
法语,这些法文译本也推动着毕飞宇的作品走向更多的国家。2003年,毕飞宇的中篇小说《
雨天的棉花糖》由法国南方行动出版社引进出版,由此开启了他的作品走向世界的序幕。迄今为止,毕飞宇共在法国出版了《雨天的棉花糖》《
青衣》《
玉米》《
上海往事》《平原》《
推拿》《
我们小时候:苏北少年堂吉诃德》7部作品。其中,后6部均由法国菲利普·毕基耶出版社出版。2004年,毕飞宇首次参加
巴黎书展,并获评“最受
法国读者欢迎的中国作家”。此后,他更是10余次赴法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深受法国读者的喜爱。
2010年,法文版《平原》更是获得了法国《
世界报》文学奖。2011年,《ThreeSisters》(《
玉米》——
葛浩文、林丽君翻译)获得第四届
英仕曼亚洲文学奖。
2017年8月21日,法国文化部授予著名作家毕飞宇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授勋仪式在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官邸举行,总领事阿克塞尔·柯瑞宇为毕飞宇授勋。授勋词称毕飞宇是“中法两国之间文化艺术交流的大使”,“
法国向您投身于艺术及中法两国之间友谊所做出的非凡贡献致敬。”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57年由法国文化部设立,用于表彰全世界在文化艺术领域享有盛誉或对弘扬法国和世界文化作出特殊成绩和杰出贡献的法国人及外国人,是法国4种部级荣誉勋章之一,也是
法国政府授予文化艺术界的特殊荣誉。
人物评价
毕飞宇是新世纪最有影响的中篇小说作家之一。他先后发表的《青衣》《
玉米》《玉秀》《玉秧》《家事》等为数不多的中篇小说,使他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下中国这一文体最优秀的作家。《青衣》《玉米》应该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百年中篇小说史上,也堪称经典之作。《玉米》的成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和认识,但是,它在内在结构和叙事艺术上,在处理时间、空间和民间的关系上,更充分地显示了毕飞宇对中篇小说艺术独特的理解和才华。——《
当代作家评论》评
毕飞宇著有长篇小说《
平原》《
推拿》《那个秋天、那个夏季》,中短篇《
青衣》《
玉米》《雨天里的棉花糖》《
哺乳期的女人》《
地球上的王家庄》《
是谁在深夜说话》《
相爱的日子》等,是
江苏省第一位获得
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译介到美、英、法、
西班牙、
葡萄牙等二十多个国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光明日报评
毕飞宇的语言是诗性的,像
瑞士表一样准确、精致,字里行间流淌着汉语的血脉和韵律。他自称没有姓氏、没有故乡,但他的文学是有故乡的,他小说里的人物是有根的,玉米、玉秀、筱燕秋、
托忒克·端方从
苏北水乡里长出来,包裹着厚厚的文化
土层。当然,如今他们已离开苏北大地,跟九儿、富贵们一起闯荡江湖,行走国际。毕飞宇笔下的王家庄已经构成当代中国文学最重要的风景之一,它提供了一个高密度的社会标本、美学文本和思想坐标。——北京
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导演
张同道评
毕飞宇是一位高度注重文体实验的作家,在小说语言、节奏和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追求。毕飞宇对语言的要求非常苛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毕飞宇小说语言力避陈词滥调,追求一种智性与原创。毕飞宇一开始是写诗的,后来才转向小说创作,正是得益于早年的诗歌创作经验,毕飞宇小说语言中夹有许多诗意性的意象,读来令人回味不已。——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毕飞宇研究中心主任
张堂会评
毕飞宇第一优点是小说写得好,所以评论家才说他是这一代小说家中的“首席小提琴手”。除了写小说,这位“首席小提琴手”还特别多才多艺——健身、足球、乒乓球、
声乐。——
泰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庞余亮评
社会活动
为了培养更多的“文学人口”,毕飞宇抽出宝贵时间在故乡
兴化市设立“毕飞宇工作室·小说沙龙”,亲自做了20多场文学公益活动。他还从人民文学出版社等10多家出版社募捐到了2万多册高品质的图书,设立了“毕飞宇工作室·广场书屋”,并建立起了“义工值日制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毕飞宇的“文学义工”的身份。
参考资料
毕飞宇.扬州大学120周年校庆.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