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苜蓿
原产于印度的豆科植物
菜苜蓿,别名草头、金花菜,属于豆科苜蓿属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印度,我国自古就有栽培。菜苜蓿在南方各省区为主要的绿肥作物之一,但在江浙一带作为百姓喜食的叶菜广泛种植。菜苜蓿通过排开播种,基本上可周年种植。菜苜蓿可炒食、腌渍及拌面蒸食,味鲜美。
形态特征
菜苜蓿根系主要分布于15~20cm的表土层内。植株葡匐生长,高8~12cm,开展度10~12cm,分枝性强。三出叶,小叶近倒三角形或倒卵形,叶端稍凹,叶长1cm,宽1cm,色绿,叶柄细长。花梗短,从叶腋中抽生,着生黄色小花,3~5朵,蝶形花冠。花谢后结螺旋状荚果,有毛状突起的刺,荚果内有3~5粒肾状形种子,色黄,千粒重2.8g。
生长环境
菜苜蓿性喜冷凉气候,耐寒性较强。生长适温为12~17℃,在17℃以上和1℃以下植株生长缓慢,在-5℃的短期低温下,叶片受冻,气温回L,植株又可萌芽生长。苜蓿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以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力强的粘土和冲积土最好。
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主要分为春季栽培和秋季栽培,以秋季栽培为多。秋季栽培从7月下旬至9月下旬分批播种,8月中旬至次年3月下旬陆续采收上市。春季栽培从2月下旬至6月上旬陆续播种,4月上旬至7月下旬采收。
2.整地播种:苜蓿为浅根性作物,通常耕深15cm左右,结合耕翻每667平方米施入人畜粪尿1000kg作底肥,并做成20cm高,畦宽1.5m,以利于排水,然后整平畦面,就可播种。苜蓿多行撒播。667平方米播种量应随季节而定,一般早秋、晚春播种时,气温较高,土壤干旱,出苗率低,667平方米播种量要多,每667平方米用种40~50kg;晚秋、早春播种,每667平方米用15kg。
为避免出苗不整齐的现象,播种前要进行选种,减少荚果中的瘪籽和坏籽。选种方法,用55~60℃的温水浸种5分钟,淘汰水上的浮籽。一般在撒播后用齿耙将畦面耙平,再用脚踏实畦面。
为克服早秋、晚春出苗迟和出苗率低的困难,通常在播种前行催芽处理。将已选好的种子放于麻袋内,于夜间浸于井水或河水中10个小时,然后将种子取出,置于阴凉处2~3天,每隔3~4小时用喷壶浇凉水一次,然后播种。
3.肥水管理:播种后,应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保持土壤足够的湿度。特别是早秋、晚春播种时,在出苗前要不断水,播后4~5天出苗,出苗后每天都要浇水1次,6~7天后可停止浇水。当出现2片真叶时进行追肥,以后每收割1次,在收后第2天施0.5%尿素液或稀薄腐熟人类尿,若立即追肥易引起腐烂。大雨之后及春季雨水多时,要注意排涝。
4.病虫害防治:苜蓿主要病虫害有病毒病;虫害有蚜虫和小地虎。病毒病多于7~9月发生,苜蓿受害后,叶小而皱缩,生长弱而差。9月后,气候转凉,该病消失。蚜虫在4~5月和10~11月为害,可用40%乐果800倍液或50%抗蚜威2000~3000倍液防治。种植苜蓿的田块,小地老虎最多,但不易察觉,通常不加防治,主要是后茬不能安排春季茄果类等,否则缺苗根多、补苗困难。
5.采收:割收菜苜蓿时,留茬要短而整齐,特别是第一次收割,一定要掌握低和平的原则,使以后采收容易,产量提高。
早秋播种,约25天后就开始收割,可采收4次,667平方米产量约1000kg;晚秋播种,只采收3次,667平方米产量约600~700kg;早春播种,采收3次,667平方米产量约500kg;晚春播种,在7月初至7月下旬采收,采收2次,667平方米产量在400kg左右。
6.留种:留种管理与栽培管理基本相同,但要掌握迟播、稀播、不收割和开沟排水等几个主要环节。
留种田于9月上、中旬播种,667平方米播种量5~7.5kg。冬季注意保暖防寒。开春后深挖排水沟,并注意清沟排水,使田内不积水。植株于3月下旬开花,6月下旬种子成熟。每667平方米可采收种荚80~100kg。
菜苜蓿,俗名草头、南苜蓿、黄花首蓿等。为豆科一、二年生草本。原产印度。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称苜蓿为紫苜蓿,《西京杂记》称苜蓿为连枝草、怀风、光风。首蓿是我国南方各省重要绿肥作物之一,嫩茎叶作为绿叶蔬菜供食。营养丰富,胡萝卜素含量高于胡萝卜,维生素B2含量在蔬菜中是最高的。每百克食用部分含有蛋白质4.2克、脂肪0.4克、类4.2克、粗纤维1.7克、胡萝卜素3.48毫克、维生素Bl0.10毫克、维生素B2:0.22毫克、维生素c85毫克、钙168毫克、磷68毫克、铁4.8毫克。苜蓿还含有植物皂苷,它能和人体胆固醇结合,促使增加排泄,从而降低胆固醇含量,有利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菜苜蓿炒食为主,亦可腌渍,其味鲜美,是一种产量高、品质好的蔬菜。我国以长江流域一带栽培较多,西北陕、甘、宁等地区也有少量栽培。
一、特征和特性
浅根系。三出叶,小叶呈倒卵形,叶顶稍凹,叶缘上部锯齿状,叶面浓绿色,叶背略带白色。托叶细裂,花梗短,从叶腋中抽生,着生小花3—5朵;色黄,蝶形花冠。花谢后,结螺旋形果荚,有毛状突起的刺,荚内有3—5粒种子,肾状形,黄色,千粒重2.83克。
苜蓿性喜冷凉气候,耐寒性较强,能露地越冬。在温度17℃以上和10℃以下,植株生长缓慢,生长适温为12—17℃,在—5℃低温下,叶片受冻,春天气温回升后,又萌芽生长,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以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的粘土或冲积土为宜。中性土壤种植为好。
分布范围
菜苜蓿原产于印度、北美、欧美等地,中国江苏、浙江省陕西省甘肃省等地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食用
其嫩茎叶可炒食,腌渍及拌面蒸食,味鲜美,供应期长。
其他
现蕾后刈除,可作青饲料及海产干货,也可耕翻埋入土中作绿肥。菜苜蓿的种子还可生产籽芽菜。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栽培技术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食用
其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