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130年-143年)是中国
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女,出生于浙江
绍兴市上虞区会稽上虞。据传,曹娥的父亲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年仅14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嚎哭,十七天后也投江,五天后曹娥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这个故事被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
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
邯郸淳作辞颂扬。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人们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了“
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人物生平
据
虞预的《
会稽典录》记载:“孝女曹娥者,
上虞区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为水所淹,不见其尸。”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个巫祝,负责祭祀方面的工作,
东汉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
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她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五日后她的尸体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年),
上虞区县令
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
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即“
曹娥碑”),以彰孝烈。后
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
生辰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对曹娥曾大肆褒扬。宋元八年(1093年)
赵煦敕建高大辉煌的曹娥正殿。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敕封灵孝夫人。
政和五年加封昭顺。
淳祐六年敕封纯懿夫人,又敕封其父为和应侯,其母为庆善夫人。元后至元五年(1339年)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年)
朱元璋命官赴庙祭奠,诚意伯
刘基亲撰诔文。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敕封福应夫人。
同治五年(1865年)加封灵感夫人,钦赐“福被曹江”匾额。民国年间,
中国国民党多有军政要人题赠楹联匾额,其中
蒋介石先生题匾“人伦之光”现悬
庙宇正殿。
轶事典故
端午人物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因天人相应而立,孕人文精神而丰”,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历史上推出的“端午人物”候选人主要有
屈原、
伍子胥、
介子推、
勾践、曹娥、陈临、
周处、
张道陵、钟馗、黄巢、蚕神、农神、药王神,高翼薪等。经过民众长期筛选,影响最大的有三位:屈原、伍子胥和曹娥。这三位入围者都有感动历史的人生故事,去世原因都跟水和五月初五有关,死后都被后人追思礼赞。如果将历史上所有与端午节有关的人物进行PK,屈原无疑是最终胜出者,成为历朝历代公认的“端午人物”。
一、屈原是
熊通熊通之子
屈瑕的后代,约于
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
宜昌市秭归县)。由于
屈原反对
楚怀王与
秦国订立同盟,没有成功,反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楚顷襄王即位后,依旧宠信奸佞,再次将屈原革职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
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
首都。屈原不忍再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颠沛的苦难,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于五月五日自投
汨罗江而亡。
二、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
吴国名臣。他本是楚国人,其父亲
伍奢和哥哥
伍尚都是官员,遭谗言陷害,一起被
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
阖闾的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
孙武带兵攻入楚都,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尸三百下,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成为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劝谏
夫差杀掉越王勾践,但夫差不听,反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中有记载,“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为乱矣,王乃反诛我。......」乃自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原文比较长,意思是吴王听信谗言,赐剑让伍子胥自杀,伍子胥骂了一通街,最后说了一句”老子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门上,老子要亲眼看着
吴国灭亡“,然后自刭而死,吴王听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用皮革做的袋子里,让它在
长江中漂浮。吴国的百姓敬重
伍子胥,为他在长江边上建立了祠堂,这个地方因此就叫做胥山。
三、曹娥的典故上面已经说了,但是现在有争论曹娥究竟是五月五日投江的还是二十二日。根据《会稽典录》《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的话,应该是曹娥父亲在五月五日祭祀时掉入江中,曹娥十七日后才投江。而民间传说也有说曹娥是五月五日投江的。
民俗学专家罗双慧分析说,这三位“端午人物”入围者的人生故事都很感人,但令人感动的原因各有不同。
屈原是忧国忧民悲愤而死,
伍子胥是被逼无奈而死,曹娥是为父亲尽孝而死。相比之下,人们更推崇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操。因为这种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是历朝历代公认的个人最崇高的理想情操,是伍子胥个人的恩怨情仇和曹娥对父亲的“小爱”所不能比拟的。
屈原的最终胜出,还因为他有良好的公众形象、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崇。伍子胥“掘墓鞭尸”疯狂复仇行为,给自己留下了“一介武夫”的公众形象,引异国之军报私人之仇,也争议颇多,很难得到人们广泛尊重。十四岁的曹娥还是未成年人,虽然孝心可嘉,但投江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相比之下,才华横溢的
屈原是一位伟大诗人,曾创作《
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招魂》等著名诗篇,社会影响力巨大。他以高洁人格谱写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千古名句,也给历史留下了“正直峻洁、刚正不阿、超凡脱俗、宁死不污、殉身理想、九死不悔”的良好公众形象。在元代,加封“楚大夫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更加提升了屈原的“人气”。
“屈原的人格魅力符合儒家文化君子的基本理想。在数千年的文化哺育中,
屈原的诗句被人们千古传颂,他的人生故事也融入端午的节日习俗中,共同参与铸造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并代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走向
亚洲、走向世界。迄今,东亚十多个国家都把
端午节作为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足见屈原这位‘端午人物’的社会影响之大。”罗双慧说。也有说法说是为百姓求情,跪了三天,饿死了。
史籍记载
《后汉书·列女传》
《会稽典录》
后世纪念
墓葬
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
元嘉元年(151)
上虞区县令
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
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
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
生辰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荣誉
宋元祐八年(1093年)
赵煦敕建高大辉煌的曹娥正殿。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敕封灵孝夫人。
政和五年加封昭顺。
淳祐六年敕封纯懿夫人,又敕封其父为和应侯,其母为庆善夫人。
元后至元五年(1939年)加封慧感夫人。
明洪武八年(1375年)
朱元璋命官赴庙祭奠,诚意伯
刘基亲撰诔文。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敕封福应夫人。
同治五年(1865年)加封灵感夫人,钦赐“福被曹江”匾额。
民国年间
中国国民党多有军政要人题赠楹联匾额,其中
蒋介石先生题匾“人伦之光”现悬
庙宇正殿。